华严经疏注 - 第 128 页/共 171 页

△六所行处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所行处。   前辨能行。此辨所行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以正念为所行处满足念处故。   初四自行上一依四念。阿难四问。佛令依住。今辨依行。余可思准。   以诸趣为所行处正觉法趣故(至)而不断菩萨行故。   △四结劝。   是为十若诸菩萨(至)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所行处。   △六有五十一门。答上因圆果满。若克实而论。成如来力。下四门方明果满。前皆因圆。以八相前五犹属因故。为明八相皆示现故。通入果中即分为二。初三十二门。明因圆究竟。即等觉位。后一十九门。明现果圆满行。即妙觉位。前中分三。初一十四门。明因行体性二。初四门起行方便三。初二门意业观察二。初观察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观察。   解方便故。达通塞故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知诸业观察微细悉见故(至)了达无根故。   上三观所化。次四观能化法。   知诸法观察不坏法界故。   理法。   见佛法观察勤修佛眼故。   果法。   得智慧观察如理说法故。   教法。   无生忍观察决了佛法故。   行法后三观位。   不退地观察灭一切烦恼超出三界二乘地故。   超劣。   灌顶地观察於一切佛法自在不动故。   得位。   善觉智三昧观察於一切十方施作佛事故。   同果用。   △四结劝。  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(至)如来无上大观察智。   △二普观察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普观察。   审虑周徧故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普观一切诸来求者(至)令除疑惑破有见故。   前六以六度治六蔽众生。后四双明二利之行。   普观一切平等善友顺其教命住佛法故。   顺人。   普观一切所闻之法疾得证见最上义故。   证法。   普观一切无边众生常不舍离大悲力故。   下化。   普观一切诸佛之法速得成就一切智故。   上成。   △四结劝。   是为十若诸菩萨(至)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普观察。   △二身业自在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奋迅。   谓实德内充。威德外溢。如师子王奋迅威势。更有异释。如法界品辨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牛王奋迅映蔽一切(至)摧伏众魔及外道故。   前五寄喻。   勇健奋迅能於生死(至)咸令受益心欢喜故。   此四约法。上皆自分。后一胜进。   如来奋迅一切智智(至)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。   △四结。   是为十若诸菩萨(至)於一切法无上自在奋迅。   △三语业宣畅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师子吼。   既勇健无畏。则能决定宣唱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唱言我当必定成正等觉(至)是大悲大师子吼。   次句令物度苦脱集。安道证灭。   我当令佛法僧种无有断绝(至)如说而作大师子吼。   △四结劝。  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(至)如来无上大师子吼。 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九十 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(入第六十五卷经)    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    晋水沙门 (净源) 录疏注经   △第十慈行童女寄灌顶住六。初依教趣求。文二。初修入前教。   尔时善财童子於善知识所(至)生广大清净解。   上二句重友解生。   常念大乘专求佛智愿见诸佛。   此二句念乘思佛。次下智证实际。   观法境界无障碍智常现在前。   能观智现。   决定了知诸法实际(至)一切如来无际之际。   所证穷极。   於一切佛心无分别(至)知一切色悉皆如影。   离障自在。   △二趣求后友。   渐次南行至师子奋迅城周徧推求慈行童女。   上至处。下闻名。   闻此童女是师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为侍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