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严经疏注 - 第 129 页/共 171 页

五百为侍者。以一期位满。总摄五位十十法门。互相涉入之法。而相应故。   住毗卢遮那藏殿(至)天衣座上而说妙法。   △二见敬谘问三。初见二。初明远见。   善财闻已诣王宫门(至)既无限碍我亦应入。   表方得门而未证故。   △二亲依正。   善财入已见毗卢遮那藏殿(至)以梵音声而演说法。   △二敬。   善财见已顶礼其足绕无数匝合掌前住。   △三问。   作如是言圣者我已先发(至)善能诱诲愿为我说。   △三正示法界二。初令观亲证。   时慈行童女告善财言(至)过去世中善根之力。   并依中见正。小大念劫。皆无碍等。十住位终。故约报显。   △二以言显发二。初显法名因二。初善财默请。   尔时善财童子忆念所见(至)合掌瞻仰慈行童女。   △二童女言答。   尔时童女告善财言(至)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。   先示其名。名般若普庄严者。有其二义。一由般若照一切法。依中有正。一中有多。故所得依。无所不现。般若中云。了色是般。若一切法趣色。即其义矣。二由能证般若。已具诸度庄严。是故所证所成。亦严无尽。故下显因云。彼诸如来。各以异门。令我入此。即其义也。总摄三十六恒沙之别。归於普门。则一严一切严。故名普严。   我於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。   言三十六恒沙者。住位既满。则六度之中。一一具六。故为三十六。皆恒沙性德。本觉中来。故云佛所求得。   彼诸如来各以异门(至)一佛所演余不重说。   △二显法胜用二。初问。   善财白言圣者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境界云何。   △二答二。初总二。初明修习契证相应。   童女答言善男子(至)思惟观察忆持分别时。   △二总明所得业用。   得普门陀罗尼。   陀罗尼以智为体。由得般若普庄严故。故能总持万法。一持一切持。故云普门。   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皆悉现前。   以圆融十住。亦同十地所得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。又彼总此别。但举总持。余三昧等。略而不说。   △二别显有百一十八门。略分十位。初八总知依正理事持。   所谓佛剎陀罗尼门(至)常住际陀罗尼门。   △二有九门明愿行持。   福德陀罗尼门(至)圆满行陀罗尼门。   △三有九门。明业持。   业陀罗尼门(至)持善行陀罗尼门。   △四有六门。明正受体用持。   三昧陀罗尼门(至)神通陀罗尼门。   △五有五门。明染净诸心持。   心海陀罗尼门(至)调心清净陀罗尼门。   △六有十门。知所化持。   知众生所从生陀罗尼门(至)知众生想陀罗尼门。   △七有十七门。知能化持。   普见十方陀罗尼门(至)世间法陀罗尼门。   △八有十七门。明知剎海自在持。   世界成陀罗尼门(至)世界转陀罗尼门。   晋经云。回转世界。   知依想住陀罗尼门(至)粗入细陀罗尼门。   △九有二十五门。知佛海自在持。   见诸佛陀罗尼门(至)入微妙法陀罗尼门。   △十有十二门。明菩提因果持。   菩提心陀罗尼门(至)自心清净陀罗尼门。   自心清净。即性净菩提。总摄诸门。不出於此。   △四谦己推胜。   善男子我唯知此般若(至)能知能说彼功德行。   △五指示后友。  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三眼。   施为行首。彼友复能开导自他。如人之目。导余根故。名之为眼。财施无着。成於慧眼。无畏之施。成於慈眼。法施则能开於法眼。故复云三。   彼有比丘名曰善见。   因上三眼。见无不善。又施行内成胜报。外现比丘。见者皆善故。出住之行故。以出家表之。又此行本。令物得出离故。  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。   △六恋德礼辞。  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(至)变慕瞻仰辞退而行。   △三善见已下。有十善友。寄十行位。位各一人。初善见比丘寄欢喜行。文亦具六。初依教趣求二。初念前友教。有十三句。   尔时善财童子思惟菩萨所住行甚深。   初总余别。别分为三。初二约菩萨论深。   思惟菩萨所证法甚深。   一所证法界。即事而真故。   思惟菩萨所入处甚深。   二入菩萨地智。唯证相应故。次有七句。约众生辨深。   思惟众生微细智甚深。   一报类难知故。   思惟世间依想住甚深。   二妄想为因。即无性故。   思惟众生所作行甚深。   三染分行业。唯佛知故。   思惟众生心流注甚深。   四感异熟识。若种若现。恒转如流。不可知故。   思惟众生如光影甚深。   五所变影像。若内若外。缘无性故。   思惟众生名号甚深。   六名无得物之功。而不失所名之物故。   思惟众生言说甚深。   七文字言说。皆解脱故。后之三句。合辨前文。   思惟庄严法界甚深。   一染净二分。皆严法界。而无严故。   思惟种植业行甚深。   二上二分业不相知故。   思惟业庄饰世间甚深。   三各自庄饰染净世间。果报无失。即同真故。总上二分。皆是般若波罗蜜多普庄严故。所以思之。   △二趣求后友。   渐次游行至三眼国(至)周徧求觅善见比丘。   於市肆等。处处求者。显随缘造修。无不在故。   △二见敬咨问三。初见三。初见身胜相。   见在林中经行往返。   见在林者。行之初故。   壮年美貌端正可喜(至)胸标卍字七处平满。   同佛相者。如说修行。顺佛果故。七处谓两手两足两肩及项。   其臂纤长其指网缦(至)其身殊妙如净居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