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严经疏注 - 第 125 页/共 171 页

仪谓制听。   不断菩萨取。   取即愿求。   不息菩萨巧方便。   巧谓权变。上皆所作。   不绝菩萨所作事。   事总语因体。   不厌菩萨生成用。   用即因成大用。   不止菩萨住持力。   力即长用不绝。   △三征释。   何以故菩萨欲疾证阿耨多罗(至)是为第十庄严道。   △四劝。  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(至)亦不舍菩萨道。   △二明念念进趣行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足。   即彼障对治中。修行无量种。及双行分中菩提分差别等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持戒足殊胜大愿(至)一切菩提分法不退转故。   上二约行。一戒。二进。   神通足随众生欲(至)不离一佛剎往一切佛剎故。   此二约通。一总。二别。   深心足愿求一切殊胜法故(至)一切所作咸究竟故。   此二约心。一愿。二誓。   随顺足不违一切尊者教故(至)佛所说法不疲懈故。   此二约法。一顺。二持。   法雨足为众演法无怯弱故(至)一切诸恶悉远离故。   后二约德。一演。二伏。   △四结劝。  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(至)悉能徧至一切世界。   △三明取授自在行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手。   即双行分中能作大义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深信手於佛所说一向忍可究竟受持故。   上一约取。谓念念修习一切佛法。向佛智故。余九约授。於中前五明四摄。   布施手有来求者随其所欲(至)舒展右掌相迎引故。   上布施。下爱语。   供养诸佛手集众福德(至)悉断一切众生疑故。   此二句皆利行摄。   令超三界手授与众生拔出欲泥故。   即同事共一手作。而拔出故。后四即四家。   置於彼岸手暴流中救溺众生故。   苦情净故。   不吝正法手所有妙法悉以开示故。   示诸谛故。   善用众论手以智慧药灭身心病故。   般若力故。   恒持智宝手开法光明破烦恼暗故。   舍烦恼故。   △四结劝。  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(至)普覆十方一切世界。   △八有三门。明第八地中行。以内证无生故。皆约内事。明内德圆满。即分为三。初腹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腹。   明含容清净德。即彼集地分中。无住道清净等。故及净忍分中。得无生故。亦是得胜行分中。离一切贪等故。世人之腹。多含秽恶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离谄曲腹心清净故(至)清净心腹离诸恶故。   上六明恶无不离。   观察饮食腹念如实法(至)出离道腹善成熟深心故。   此三明善无不积若能如是凡即佛腹。   远离一切边见垢腹令一切众生得入佛腹故。   后一亦恶无不离。   △四结劝。  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(至)悉能容受一切众生。   △二藏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藏。   前总举其腹。今别明五藏。由得胜行。诸佛劝起一。念出生。含摄成熟。无量德故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不断佛种是菩萨藏(至)令其得入不退法轮故。   上三出生三宝。   觉悟正定众生是菩萨藏(至)令未来因悉得成就故。   此三成熟。三聚邪定亦有佛性。为未来因故。起悲为缘。涅盘云。一阐提人虽复断善。由佛性力。未来善根还得生长。即其义也。   满佛十力不可坏因(至)於一念中悉明见故。   后四摄授佛果最后。即一切智也。   △四结劝。  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(至)不可坏大智慧藏。   △三心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心。   即五藏之一。最为胜故。五藏主故。即此地能成诸善无功用心。前初地中明心。梵云质多。即虑知心。对身口故。今此梵云缬哩陀耶。此云肉团心。对余藏故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精勤心一切所作(至)积集相好福德行故。   上二摄善。一勤。二策。   大勇健心摧破一切(至)除灭一切诸烦恼故。   此二破恶。一破缘。二破因。   不退转心乃至菩提(至)知心不动无所着故。   此二成行。一坚。二净。前六自利。   知众生心随其解欲(至)不以别乘而救护故。   此二摄生一智。今悟二慈。拯救大梵住。即四无量。   空无相无愿无作心(至)乃至不能动一毛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