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严经疏注 - 第 124 页/共 171 页
明四无色定。但总相显胜。
虽住灭一切想受定而亦不息菩萨行故。
即灭尽定。此定虽尽。灭诸不恒行心心所法。及灭恒行染污一分。而以厌患想。受为先故。名灭想受。定由非粗想。犹有细想。是舍受故。今实教明。即受等性灭。故不息菩萨行。是以七地云能念念入亦念念起等。余如三地及七地中辨。
学佛十力是菩萨道(至)而不舍离诸菩萨行。
六徧一切下。是一切至处道智。八是天眼。九是宿命。今三世悉知。况乎宿命。余如初会中辨。
△四结劝。
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(至)如来无上巧方便道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九
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九十(入第五十七经下半)
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
晋水沙门 (净源) 录疏注经
△五有二门。明五地中行。初门明胜慢对治行。后门明后二分中行。今初分二。初总标四门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有无量道(至)无量庄严道。
以此四门同显道义。义皆无量。类例相从。故总标之。约义须分故。后二属后。
△二别明初门四。初标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量道。
谓十平等心。及随如道行。皆是菩萨正道所游路故。以触境皆如。道无不在。况虚空等十。一一无量。道岂有涯。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
△三释。
所谓。
十中初四各一无量。后四即佛界无量。
虚空无量故菩萨道亦无量。
虚空无量。亦横亦竖。
法界无边故菩萨道亦无量。
法界非横非竖。虚空法界约无分量。余八广多无量。兼无分量。
众生界无尽故(至)劫数不可尽故菩萨道亦无量。
劫数即竖论无量。余七横论无量。
一切众生语言法无量故菩萨道亦无量。
语言亦属众生。亦是调伏界无量。
如来身无量故菩萨道亦无量(至)菩萨道亦无量。
△四结。
是为十。
△二无量助道法四。初标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量助道。
即不住道行胜。及彼果胜中行。以智契如是谓正道。万行资缘皆为助道。此二合行名不住道。今以圆融之修无不契如。并为正道。皆互相资。并为助道。故举虚空等十。不异前章。然正道不随事转。同称无量。助道随事。故随所等事。名无边无尽等。
△二释。
所谓如虚空界无量(至)积集助道亦如是无有量。
△三结劝。
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量智慧。
△第六有一门。明六地中行四。初标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量修道。
般若现前。为真修故。无去来等。即十平等等故。前四即胜慢对治中行。摄十平等。后六即彼果胜中行。不住道行。胜十种观。缘彼已广故。此略不明。四中前三约法。后一约喻。法中彼从别义。开成前八。今总明之。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
△三释。
所谓不来不去修身语意业无动作故。
不起心。
不增不减修如本性故。
称本性。
非有非无修无自性故。
遣修相亦可配三性三无性。如理思之。
如幻如梦如影如响(至)修离一切执着故。
举七喻。通显无着后六果胜中行。
空无相无愿无作修明见三界而集福德不休息故。
虽证三空。而集福德。
不可说无言说离言说修远离施设安立法故。
不着教法。不可说者。理圆言徧。言不能诠故。无言说者。性无言故。离言说者。忘言方会故。
不坏法界修智慧现知一切法故。
不坏事法界。
不坏真如实际修普入真如实际虚空际故。
不坏真理。
广大智慧修诸有所作力无尽故。
总明权实之智。故力无尽。上皆自分修。
住如来十力四无所畏(至)现见一切法无疑惑故。
即胜进修。
△四结劝。
是为十若诸菩萨(至)则得如来一切智无上善巧修。
△七有三门。明七地中行。初门权实双行。初标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庄严道。
即彼地中乐无作行。对治十种方便智。及双行果。发起胜行中。以权实交饰。故曰庄严。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
△三释三。初五自行无染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不离欲界(至)是为第五庄严道。
△二随有摄化四。初无染而化。
已到一切世间彼岸(至)是为第六庄严道。
△二处正入邪。
安住正道正智正见(至)是为第七庄严道。
△三持犯权实。
常善护持如来净戒(至)是为第八庄严道。
△四人法权实。
不由他教得无碍辩(至)是为第九庄严道。
△三总显因果权实三。初因圆示缺。
善根具足诸行究竟(至)於一切国土示现受生。
示现受生。是因未满故。
△二同界境界而不舍因。因有十句。
与三世诸佛同一境界而不废菩萨行。
行通二利。
不舍菩萨法。
法即教法。
不懈菩萨业。
业谓利他。
不离菩萨道。
道谓正智。
不施菩萨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