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严经疏注 - 第 123 页/共 171 页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
△三释。
所谓不离善知识成就佛法(至)十力境界成就佛法。
△四结劝。
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(至)如来无上大智慧。
△三明修行离过四。初标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退失佛法应当远离。
别举十过。总令远离。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
△三释。
所谓轻慢善知识退失佛法(至)恨诸菩萨退失佛法。
△四结劝。
是为十若诸菩萨远离此法则入菩萨离生道。
△四有五门。明四地中行。分三。初门明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四。初标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离生道。
前三地寄同世间。有见等惑。犹如生食在腹四地寄同出世。对治清净。能离彼生。谓离有行。得无生故。显行纯熟。离生涩故。广如婆沙。今是彼清净对治之因。故名为道。地经有十法明门。初是观察众生。今但广斯一句。余略不具。结云。不杂二乘者。以於下句双行而修。故不同二乘见道离生矣。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
△三释。
所谓出生般若(至)而不舍菩萨一切愿行是为十。
△四结劝。
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(至)则得菩萨决定法。
△二明其清净四。初标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决定法。
上明能离。今显所得。出世决定法故。故彼文云。得彼内法。生如来家。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
△三释。
所谓决定於如来种族中(至)决定得预如来众会。
前五自分。后五胜进。
决定能显如来种性(至)与一切如来所住无有二。
△四结。
是为十。
△三有三门。明对治修行增长。分二。先二门明修行增长。初门正明增长四。初标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出生佛法道。
从缘出生。即增长义。亦犹出息。增长其多。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
△三释。
所谓随顺善友是出生佛法道(至)知佛自在故。
上二顺人信法。
发大誓愿是出生佛法道(至)知业不失故。
此二愿智不虚。
一切劫修行无厌足是出生佛法道(至)成熟众生故。
此二时处广长。
不断菩萨行是出生佛法道(至)徧一切虚空界故。
此二无间普徧。
殊胜行是出生佛法道(至)以一切善法资持故。
后二胜行摄生。
△四结劝。
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大丈夫名号。
△二显立殊胜之名四。初标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大丈夫名号。
由德行内增故。嘉名外立。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
△三释。
所谓名为菩提萨埵(至)名为胜萨埵觉悟胜法故。
上四从境立名。
名为最胜萨埵(至)名为上萨埵起上精进故。
此二约当体受名。上皆自利。
名为无上萨埵(至)名为力萨埵广知十力故。
此二利他。
名为无等萨埵世间无比故。
通显胜具二利故。上皆自分因名。
名为不思议萨埵一念成佛故。
后一胜进果称。上皆随德立假名。故瑜伽四十六。明菩萨随德假名。有十六种。初名菩提萨埵。十六名为法师。显扬第八。庄严论十二。皆同此说。又商主天子经。五义立名。恐繁不会。
△四结劝。
是为十若诸菩萨得此名号则成就菩萨道。
△二修行对治四。初标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道。
地经寄位。广明三十七品。今约实位。故增数显十。皆为对治。并是正道。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
△三释。
所谓一道是菩萨道(至)出生智慧及方便故。
上二并后一。名义皆不共。
三道是菩萨道行空无相无愿不着三界故。
三道则名义俱共。次六名共小乘。义唯实教。
四行是菩萨道(至)善能分别智慧境界故。
定根知三昧入出。
六通是菩萨道(至)知诸众生死此生彼故。
天眼通见。死此生彼。
天耳悉闻诸佛说法(至)普及一切无间断故。
於六念上。加念众生。为大悲故。亦是广七觉中。一念觉故。余例此知。
随顺菩提八圣道是菩萨道。
八正思惟。顺一切智。
所谓行正见道(至)入九次第定是菩萨道。
九次第定。皆寂用双行。
所谓离欲恚害而以一切语业说法无碍。
初禅离欲恚害。而逆化众生。亦用欲等言说。故云一切语业。
灭除觉观而以一切知觉观教化众生。
二禅虽无觉观。不坏净觉。以为说因。
舍离喜爱而见一切佛心大欢喜。
三禅离喜。而生法喜。
离世间乐而随顺出世菩萨道乐。
四禅离乐。而受解脱道乐。
从此不动入无色定而亦不舍欲色受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