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严经疏注 - 第 120 页/共 171 页
△八大慈摄物行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常为众生(至)皆悉乐见不共法。
△九坚净自他行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於萨婆若(至)一切智心明净妙宝。
上法下喻。
佛子如有宝珠名净庄严(至)能令浊水悉皆澄净。
后合。
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(至)不失一切智心宝不共法。
涅盘春池。可於中说。
△十位满常修行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自觉(至)不舍尊重佛不共法。
△四结劝。
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(至)如来无上广大不共法。
△三有二门。明所成之德。初明业用四。初标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业。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
△三释。
所谓一切世界业悉能严净(至)令一切愿悉成满故。
△四结劝。
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业。
△二显得其体四。初标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身。
然若身若业。皆同法界无量。略举十耳。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
△三释。
所谓不来身於一切世间(至)於一切世间求不得故。
此中十身。与第九行十身。大同小异。谓此不来不去。即彼不生不灭。
不实身一切世间如实得故(至)以如实理示世间故。
不实不虚。即彼不实不妄。
不尽身尽未来际无断绝故(至)一切众魔不能坏故。
不尽坚固。即彼不迁不坏。不迁则横无迁变。不尽则竖说无穷。
不动身众魔外道不能动故。
不动即彼一相。故文殊般若云。不动法界。法界即一相。由得一相。魔不能动。
具相身示现清净百福相故(至)法相究竟悉无相故。
此具相无相。即彼无相身。开之成二。
普至身与三世佛同一身故。
即彼初二。谓入一切世界非趣身。及入一切世界诸趣身。此合彼开。所以开合不同者。约位别故。此位既胜。合初体用。同於佛故。能於无相。以示相故。或更有深致。非此所知。余如十行辨。
△四结劝。
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(至)如来无上无尽之身。
△五有五十门。答五十问。明十地位中行相。古德分四。初十二门。明十地中三业殊胜行。寄在初地。次九门明造修离障行。寄二三地。次九门明造修纯熟行。寄在四地已上位。后二十门。报相圆满行。寄八地九地已上位。此释犹稍近文。亦未尽现。今亦依次分配十地。初地十门。次八渐略。文势尔故。谓二地六门。三四各五门。五二六一。七八各三。九地二门。十地十三门。至文当知。今初十门。明欢喜地中行。若粗相分。总为三段。初二约身。次四辨语。后四明意。总显彼地三业殊胜。若顺彼文。且分为二。初九明初住地中行。后一明安住地中行。前中分四。初六门明依何身。次心一门。辨以何因。三发心门。明为何义。四周徧门。显有何相。今初分二。前二约身。后四就语辨身。语属身故。皆是深种善根之所摄故。今初分二。初约身业用四。初标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身业。
约色身业用明身。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
△三释。
所谓一身充满一切世界(至)众生於中成道身业。
△四结劝。
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(至)悉能觉悟一切众生。
△二约法自体四。初标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种身。
此门约法门自体明身。故但云身。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
△三释。
所谓诸波罗蜜身(至)随乐随时成正觉故。
十中度摄福智等。即前深种善根。集助道等。互有影略。
△四结劝。
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(至)如来无上大智慧身。
△二就语辨身业四门。皆是所种善根。是知彼文虽无。义已含有。若全异彼。岂为彼行。若全同彼。何须重说。故彼经文节节皆云。若广说有不可穷尽。小异何疑。即分为四。初语体用四。初标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语。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
△三释。
所谓柔软语使一切众生(至)随其欲乐令解了故。
若约遮释十中。初一离恶口。二离两舌。次二离妄语。一粗二细。余六离绮语。若约表释十种。各显一德。
△四结。
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微妙语。
△二显语净因四。初标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净修语业。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
△三释。
所谓乐听闻如来音声(至)菩萨功德净修语业。
此二摄法。
不说一切众生不乐闻语(至)语四过失净修语业。
此二离过。
欢喜踊跃赞叹如来(至)如实功德净修语业。
此二摄善。
以深净心施众生法(至)赞叹如来净修语业。
此二法施。
於诸佛所听闻正法(至)而受妙法净修语业。
后二求法行。由此十事。能令语净。
△四结。
是为十。
△三净语之果四。初标。
若菩萨摩诃萨以此十事净修语业则得十种守护。
发其言善。幽冥应之。况其人乎。然地经中。善知识善护。意通由诸善。不独由语。故度世经亦不蹑前。此中标章。两向用之。若在前段。便当显益。下二准悉。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
△三释。
所谓天王为首一切天众(至)一切法师皆悉守护。
△四结。
是为十。
△四能成所作四。初标。
佛子菩萨摩诃萨得此守护已则能成办十种大事。
按经即内善外护。故能成所作。然则地经善集白法善净深心等。余句中义亦不独蹑於语。然皆蹑者。以语例余。於理无爽。
△二征。
何等为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