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严经疏注 - 第 119 页/共 171 页

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示现无边法界门(至)悉方便开悟是菩萨境界。   上三通所行境。下七皆分齐境。   於如来身出菩萨身(至)成等正觉是菩萨境界。   △四结劝。  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(至)无上大智慧境界。   △三智用干能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力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深心力不杂一切世情故。   一向深求故。释以不杂。   增上深心力不舍一切佛法故。   深求佛法。佛法即是增上。   方便力诸有所作究竟故。   所作究竟者。由有善巧。上三自利。   智力了知一切心行故愿力一切所求令满故。   此二利他。   行力尽未来际不断故(至)而不舍大乘故。   此二通二利。前七自分力。   神变力於一一毛孔中(至)一切众生诸根性欲故。   此三胜进力。   △四结劝。  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(至)无上一切智十力。   △十有四门。明法界无量回向中行。分之为三。初门明所回善根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畏。   即是法施。善根无畏。即说法之德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十。初闻持无畏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悉能闻持(至)是为菩萨第一无畏。   △二辩才无畏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来灌顶(至)菩萨第二无畏。   上二不畏不能答难。   △三二空无畏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空(至)菩萨第三无畏。   了达二空。不畏妄念。四威仪无缺。所以无畏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佛力所护(至)是为菩萨第四无畏。   △五三业无过无畏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身语意业(至)是为菩萨第五无畏。   上二不畏外讥。   △六外护无畏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金刚力士(至)是为菩萨第六无畏。   不畏众魔外道。   △七正念无畏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得成就(至)是为菩萨第七无畏。   不畏遗忘。   △八方便无畏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智慧方便(至)是为菩萨第八无畏。   不畏生死。如善治船。不惧海难。   △九一切智心无畏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恒不忘失(至)是为菩萨第九无畏。   不畏二乘。   △十具行无畏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一切(至)是为菩萨第十无畏。   不畏不能化生。   △四结劝。  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(至)而亦不舍菩萨无畏。 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八 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九(入第五十六经下半)    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    晋水沙门 (净源) 录疏注经   △二正明法界行体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不共法。   以称法界起行故。不共凡小。又悟不由他。亦非他共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初自利行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不由他教(至)修六度不共法。   △二化他行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普能摄受(至)勤摄众生不共法。   △三上求行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善巧回向(至)求佛智慧不共法。   △四善巧行。於中五。初巧离二乘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到善巧(至)不着己乐唯勤化度。   △二巧修三昧。   善能入出禅定解脱於诸三昧悉得自在。   △三巧顺世间。   往来生死如游园观(至)一切众生恒来瞻仰。   △四巧住诸乘。  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失大乘心。   △五巧穷因果。   虽念念中示成正觉(至)方便善巧究竟彼岸不共法。   △五双行不共行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善知权实(至)智慧自在到於究竟。   上标下释。   所谓住於涅盘而示现生死(至)何况一切童蒙众生。   后结。   是为第五不由他教权实双行不共法。   △六三业随智慧行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身口意业(至)随智慧行不共法。   △七大悲代他苦行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大悲(至)常起大悲不共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