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严经疏注 - 第 118 页/共 171 页

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以一切菩萨愿(至)充洽一切诸众生界无碍用。   △四结。   是为十。   △六境界无碍用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境界无碍用。   谓於此十胜劣相违境中。於胜现劣。回转无碍。是为菩萨分齐之境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在法界境界而不舍众生(至)寂静威仪无碍用。   △四结。   是为十。   △七智无碍用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无碍用。   前来诸段。虽亦有智。各从本类摄之。今则一向辨其智用。然智无若干。因法显别。以法从智。前法无碍。以智从法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无尽辩才无碍用一切总持无有忘失无碍用。   此二能化智。   能决定知决定说一切众生(至)随应授药无碍用。   此三知所化智。   一念能入如来十力无碍用。   此一上入佛智。前六皆权智。   以无碍智知三世一切劫(至)无有断绝无碍用。   此二权实无碍智。   於一众生想知一切众生(至)解一切众生语无碍用。   此二事事无碍智。   △四结。   是为十。   △八神通无碍用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神通无碍用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於一身示现一切世界身无碍用。   无数色身通。   於一佛众会听受一切佛众会中所说法无碍用。   天耳。   於一众生心念中(至)开悟一切众生心无碍用。   他心。   以一音现一切世界差别言音(至)各得解了无碍用。   分别言辞。   一念中现尽前际一切劫(至)悉得知见无碍用。   宿住通。故度世经。名见前世。   令一切世界具足庄严无碍用。   往一切佛剎通庄严。乃是其中别义。   普入一切三世无碍用。   未来劫通。前已明过去。故通举三世。   放大法光明现一切诸佛菩提众生行愿无碍用。   即一切法智通。故度世云。一切诸佛菩萨所建立行。演法光明。而照耀之。即是法光照佛法也。   善守护一切天龙(至)如来十力菩萨善根无碍用。   即天眼。度世云。知见一切等故。谓见有所作。而守护之。十准晋本云。佛子略说菩萨平等观一切诸法通自在。此即一切法灭尽三昧。通平等寂灭故。故度世云。菩萨平等。寂诸音响。则以平等。制御众生。今文脱此。文中略举。故不由尽。大旨不异十通品辨。   △四结劝。   是为十若诸菩萨得此无碍用则能普入一切佛法。   △九神力无碍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神力无碍用。   神通多约外用无壅。神力多约内有干能。故其中十力多约一毛含摄等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以不可说世界(至)令诸众生悉得悟解无碍用。   此即身力。后是智力。若以通摄力。十种神力但是一神足通耳。既分通力两殊。故十通中。少说神境。   △四结。   是为十。   △十力无碍用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力无碍用。   悲智之力皆无碍故。亦有事用无碍。从多说之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   所谓众生力无碍用(至)不舍一切众生故。   △四结。   是为十。   △四总结成益。   佛子如是名为菩萨(至)无碍用门善巧示现故。   欲成不成。已得无碍。得果不舍因。尤显无碍。   △九有三门。明无缚无着解脱回向中行。彼有百门广显。以无缚着解脱。成就普贤自在智用。今略辨其三。即分三段。此门任志游戏。次门明境界难量。后门明智用干能。皆由无缚无着故。今初文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游戏。   任志行成。游赏自在。   △二征。   何等为十。   △三释。摄为五对。   所谓以众生身作剎身(至)不坏於剎身是菩萨游戏。   依正染净相作。而皆不坏本相。正显游戏之义。如世纵情游戏。无损动故。他皆仿此。   於佛身示现声闻独觉身(至)是菩萨游戏。   大小乘互现。   於菩萨行身示现成正觉身(至)是菩萨游戏。   因果互现。   於涅盘界示现生死身(至)入於涅盘是菩萨游戏。   生死涅盘互现。   入於三昧而示现行住(至)不可穷尽是菩萨游戏。   定散自在。谓初即定中起用而常定。后即用中入定而常用。   △四结劝。  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(至)无上大智游戏。   △二境界难量四。初标。 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境界。   通二种境。一即游戏所行之境。故晋经名为胜行。二即分齐之境。谓出没无碍。唯菩萨能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