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- 第 18 页/共 24 页
  
  
   《通玄经》曰:水浊者鱼呛,政苛者民乱。上多欲则下多诈,上烦扰则下不定。不知一人无为之本,而救之以刑政之末,无以异於凿渠以止水,抱薪以救火,名之曰益多。故以汤止沸,沸乃益甚,知其治之本者,去火而已。是以圣人事省而治,求寡易赡,所修者,本也。方而不割,康而不刿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,四者诚修正道治矣。
  方而不割,
  《通玄经□道德篇》曰:古者御之以道,方而不割,则民附化。《南华经》曰:古者有常然之道,方者不以矩。
  廉而不刿,
  《通玄经》曰:古者养之以德,廉而不刿,则民服也。《南华经》曰:古者常然之道,圆者不以规。
  直而不肆,
  《通玄经》曰:无加以力,直而不肆,则民足俭。《南华经》曰:古者有常然之道,曲者不以钩,直者不以绳。
  光而不耀。
  《通玄经》曰:无示以贤,光而不耀,则民淳朴。《南华经》曰:古圣不思虑,不豫谋,光矣而不耀。
 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
  此章《南华经》言:古者贵为天子,而不以贵骄人;富有天下,而不以财戏人。富贵而啬俭,可谓有德者也。民俭,国久也。
  治人事天,
  《通玄经》曰:人主之有民,犹城之有基。基厚则城固,民富则国丰。
  莫若啬。
  《通玄经》曰:古之圣人以道莅天下,啬俭损缺者,见少也,见少故能成其广,可以长久。
  夫唯啬,
  《通玄经》曰:人君之道,俭以养生。
  是谓早服。
  《通玄经》曰:俭则民不饥。
  早服谓之重积德,
  《通玄经》曰:积德成王,积石成山,积水成河。不积而成,未之有也。
  重积德则无不克,
  《通玄经》曰:善为政者积其德,积德而民可用也。
 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,
  《通玄经》曰:上古圣人去奢守俭,故能长久。
 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。
  《通玄经》曰:古之圣人不敢奢骄,守俭故能久。
  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。
  《通玄经》曰:民者,国之根也。俭者,人之本也。
  是谓深根固蒂,
  《通玄经》曰:人主之有民,犹木之有根。木大者,根深则蒂固。
  长生久视之道。
  《通玄经》曰:民,根本也。国,枝叶也。根本深壮。枝叶茂胜。
  治大国章第六十
  此章《南华经》言:吾师乎?吾师乎?韰万物而不为戾,泽及万世而不为仁,长於上古而不为寿,覆载天地,刻雕众形而不为巧,此之谓天乐。古者圣人知天乐者,无天怨,无人非,无物累,无鬼责。道不伤民,天下和乐,与民和乐也。
  治大国,
  《南华经》曰:上古圣人明白於天地无为之德者,此之谓大宗大本,宗本於道,与天和者也。与天和者,谓之天乐。故知天乐者,无天怨也。
  若烹小鲜。
  《南华经》曰:圣人所以无为,均调天下,与人和者也。与人和者,谓之民乐。故知民乐者,无人非也。
  以道莅天下,
  《南华经》曰:上古圣人其生也天行,其死也物化,静而与阴同德,动而与阳同波,此之谓与天和者也。与天和者,谓之天乐。故知天乐者,无物累也。
  其鬼不神。
  《南华经》曰:古者圣人其动也天,其静也地,一心定而王天下,其鬼不祟,其魂不疲,一心定而万物服,此之谓与人和者也。与人和者,谓之民乐。故知民乐者,无鬼责也。
  非其鬼不神,
  《南华经》曰:古者圣人言以虚静,推於天地,通於万物,此之谓天乐,与天和者也。
  其神不伤民,
  《通玄经□精诚篇》曰:太上神化,民无言。而神化有言也,
  非其神不伤民,
  《通玄经》曰:无言之神化者,化载无言,不伤有神人之神性者也。
  圣人亦不伤民。
  《通玄经》曰:民无为而治,有为也则伤。无为而治者,
  夫两不相伤,
  《通玄经》曰:为者,不能无为也。不能无为者,不能有为,伤民也。
  故德交归焉。
  《通玄经》曰:古知天乐者,圣人之心,无为以畜养天下,天下和乐也。
  大国者下流章第六十一
  此章《通玄经》言:战国天下公侯以天下一国为家,即气实而志强,大者用兵侵小,小者倨傲浚上,执维坚强,作难结怨,久不为和,天下大乱。故交结国静,罢兵不争,天下太平也。
  大国者下流,天下之交,
  《通玄经》曰:故道不以坚强胜,不以贪竞得。胜在天下自服,得在天下与之。柔弱则胜,仁义则得。
  天下之牝。
  《通玄经》曰:古者圣人为天下牝,故能长久。
  牝常以静胜牡,
  《通玄经》曰:用兵取胜之道,以治待乱,以静待动,以牝待牡,不可先动也。
  以静为下。
  《通玄经》曰:是以圣人执雌牝,故能立其雄。日进以牝,功德不衰,天道然也。守静道,拘雌节,柔弱以静安。
  故大国以下小国,则取小国;
  《通玄经》曰:以大事小,谓之变人。
  小国以下大国,则取大国。
  《通玄经》曰:以小犯大,谓之逆天。
  故或下以取,
  《通玄经》曰:小弱有道,不争而得。
  或下而取。
  《通玄经》曰:强大有道,不战而克。
 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,
  《冲虚经》曰:小国吾抚之,若赖兵权,灭亡可待。
 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,
  《冲虚经》曰;大国吾事之,是求安之道。
  两者各得其所欲,
  《南华经》曰;与天下更始,罢兵休卒,收养昆弟,共祭先祖,此圣人才士之行,而天下之愿也。
  故大者宜为下。
  《通玄经》曰:上古圣人卑谦清浄者,见下也。见下故能执其高,矜者不立。
 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
  此章《南华经》言:古者圣人之治也,治外乎必先治内,无为清静,正而后行,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。后世君人者,以己出经,式义度人,孰敢不听而化之,是欺德也。其於治天下也,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,劳而无功,不如三皇坐行此无为之道,不劳而自治矣。进道不劳也。
  道者,
  《通玄经》曰:道生万物,理於阴阳,化为四时,分为五行,各得其所,命之曰道。
  万物之奥,
  《南华经》曰:道者,万物之所由也。
  善人之宝,
  《南华经》曰:且道者,庶物得之者生,为事顺之者成。《通玄经》曰:天下莫易於为善,所谓为善者,则静而无为,适性辞余,无所诱惑,循性保真,无变於已,故为善易也。
  不善人之所保。
  《南华经》曰:且道者,庶物失之者死,为事逆之者败。《通玄经》曰:天下莫难於为不善,所谓为不善者,浇蔽矫诈,躁而多欲,非人之性也,故曰为不善难也。
  美言可以市,
  《通玄经》曰:先教以道,次导以德,可以诱善。
  尊行可以加人。
  《通玄经》曰:简劝不听,即加之以威刑。
  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
  《通玄经》曰:如此严诫,不善何有。人无弃人,物无弃物。
  故立天子,
  《通玄经》曰:古之立天子者,以立天下之道,反本无为,虚静自化。古之立帝王者,非以奉养其欲也,圣人践位者,非以逸乐其身也。为天下民强掩弱众暴寡,诈者欺愚,勇者侵怯,又为其怀智诈不以相教,积财不以相分,故立天子以齐之。
  置三公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