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- 第 13 页/共 24 页
进道若退,
《南华经》曰:古之士无为治其内,而不有为治其外。今之士有为治其外,而不无为治其内。
夷道若颣,
《南华经》曰: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,无为守其内而不为其外。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,有为守其外而不守其内。
上德若谷,
《通玄经》曰:古之士味道不舍也,今之士舍道不味也。释道而任学者危,弃德而用才者困。
大白若辱,
《通玄经》曰:上古之士大白若辱,明白太素,无为复朴。今下世之士,以聪明为治者,劳心而不明以智虑为治者,苦心而无功。
广德若不足,
《南华经》曰:上古之士盛德若不足。《通玄经》曰:上士广德若不足也。今士不达真道者,虽智统天地,明辩日月,辩解连环,辞润金石,犹无益於天下。夫察於刀笔之迹者,不知无为治乱之本。
建德若偷,
《通玄经》曰:上古无为者,即无事累。无累之人,即天下为形影相随无为矣。下世之士,目察秋毫之末者,耳不闻雷霆之声;耳调金石之音者,目不见太山之形。故小学有所志,则大道有所忘。
质直若渝,
《通玄经》曰:今上观至人之伦,深原道德之意,下考世俗之行,乃足以羞,羞耻不治也。
大方无隅,
《通玄经》曰:上古之士,道至大者无规矩。后世以仁义礼乐为规矩,而知规矩之所用者能治人。上用规矩者,下亦有规矩之心巧之具也,而.非所以治矣。
大器晚成,
《通玄经》曰:上古之士,德至大者无器用,大正不险,故民易导。后世小辩害道,小能丧德。夫通於一学,察於一能,可以曲说,未可广应於教治也。
大音希声,
《通玄经》曰:上古之士,道至大者无音声,至终复朴,民无为匿。后世小善破治,小技丧朴。夫辩於一辞,审於一技,可以曲说,未可广应於治教也。
大象无形,
《通玄经》曰:上古之士,朴至大者无形状,清目不视,静耳不听,闭口不言,委心不虑,弃聪明,反太素,休精神,去智故,无好憎,是谓大通。
道隐无名。
《南华经》曰:夫尊古而卑今,学者之流也,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,其孰能不僻学?唯古至智厚德至人,乃能游道於世而不僻学,顺人无为而不失己性,彼教不学於智,承意於道,不彼於学。《通玄经》曰:幽隐玄默,无为而治,不知所为而功自成者,圣人之道也。
夫唯道,
《通玄经》曰:所谓古真人者,性合乎道也,治其内不治其外,以游天地之根,芒然彷徉乎尘垢之外,逍遥乎无事之业,机械智巧不载於心,不学而知,不视而见,不为而成,不治而辩,逍遥无为也。天下自化,此真人之游纯粹素道。
善贷且成。
《南华经》老聃谓阳子居曰:明王之治,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为也,化贷万物而民弗恃,不有显名使物自喜,立乎不侧而游於道,无有者也。古者至人立於不贷之圃,逍遥无为也。不贷者,无出也,不推於物矣。
道生一章第四十二
此章《通玄经》言:夫道者,原产有始,始於柔弱,成於刚强。欲刚者必以弱守之,积弱成强。观其所积,以知存亡。太古圣人以道镇之而损冲气,守柔弗强,以功名自化,故能成其王。《南华经》曰:古圣毁志之勃,严恶二者,勃志也,不动胸中则正,正则虚静无为而不为#3;故作是章戒王禀道谦和也。
道生一,
《通玄经□九守篇》曰:天地未形,窈窈冥浑而为一,寂然澄清者,道也。道生一,天也,清微为天。
一生二,
《通玄经》曰:一生二,地也,重浊为地。
二生三,
《通玄经》曰:二生三,人也,精气为人。
三生万物。
《通玄经》曰:三生万物,粗气为虫,刚柔相成,万物乃生。
万物负阴而抱阳,
《通玄经》曰:万物负阴而抱阳,是以木实生於心,草实生於英。
冲气以为和。
《通玄经》曰:冲气以为和,和居中央,是以胎卵生於中央。《南华经》曰:万物以形相生,九窍者胎生,八窍者卵生。《冲虚经》曰:冲和气者为人。
人之所恶,
《通玄经》曰:小人情性,皆好强而恶弱,好刚而恶柔,而不知失。
唯孤寡不谷,
《通玄经□道原篇》曰;王公有功名,孤寡无功名,守谦损也。
而王公以为称。
《通玄经》曰:古者圣人日损冲气,不敢自满,日进以谦,功德不衰,天道然也。
故物或损之而益,
《通玄经□符篇》曰:德少而宠多者讥,才下而位高者危,无大功而有厚禄者微,故物或益之而损,损之而益。
益之而损。
《通玄经》曰:福莫大於无祸,利莫大於不丧,故物或益之而损,损之而益。
人之所教,
《南华经》曰:儒曲礼:敬者所教,谦损也。
我亦教之。
《通玄经》曰:柔弱者生之徒也,柔弱为上。
强梁者,不得其死,
《通玄经》曰:末世而志强梁之气,故不能久,强梁者死。
吾将以为教父。
《通玄经》曰:刚强者,死之徒也,刚强为下。
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
此章《南华经□天道篇》言:夫虚静恬淡,寂寞无为,纯粹素朴者,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,万物之本也。明此无为以南面,陶唐为君也;明此无为以北面,虞舜为臣也。圣王以此无为处於君上,帝王天子之德也;老聃以此无为处於臣下,玄圣素王之道也。逸士以此虚静退居而闲游江海,山林之士服;士人以此恬淡进为而抚世,则功大名显天下一也。静而圣,动而王,无为也而尊,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,故老圣言:吾是以得知无为之有益,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及之矣。无为有益也。
天下之至柔,
《通玄经》曰: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
驰骋天下之至坚。
《南华经》曰:水流乎无形,发泄乎太清。夫水之汋也,无为而才自然矣。
无有入於无间,
《通玄经》曰:无有入於无间。《南华经》曰:天门者,无有也。万物出乎无有,有不能以有为有,有必出乎无有,而无有一,无有出,无本入无窍。有乎生,有乎死,有乎出,有乎入,入出而无见其形,是谓天门。
吾是以知
《南华经》曰:老聃无为处於臣下,玄圣素王之道也。
无为之有益。
《通玄经□自然篇》曰:天地之道,无为而备,不求而得,吾是以知其无为而有益也。
不言之教,
《南华经》曰:上古圣人行不言之教,立不教,坐不议,虚而往,实而归,故有不言之教,无为而心成者也。大道不称,大辩不言。
无为之益,
《南华经》曰:玄古之君,天下无为也,天德而已矣。无为为之谓天,无为言之谓德。上无为也,下亦无为也。
天下希及之。
《通玄经》曰:有益之本在之无益,故无益於治,有益於乱者,玄圣不为也。
名与身章第四十四
此章《南华经》言:不仁之人而贪富贵名利之惠,反以害其身。楚威王闻庄周贤,使使厚币之,许为相,庄周谓楚使曰:千金,重利,卿相,尊位也。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?养食之数岁,衣以文绣,食以刍菽,及其牵而入於太庙,虽欲为孤犊,其可得为乎?子亟去,无污我。有国者羁,终身不仕,自快无为之道焉。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,使人以币先焉,颜阖不受,真恶富贵也。故曰:道之真以治身,其绪余以为国家,其土苴以治天下。由此观之,帝王之功,圣人之余事也,非所以完身养生也。今世俗之君子,多危身弃生以殉物於名利,岂不悲哉。今且有人於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,世必笑之,是何也?则其所用者重,而所要者轻也。夫生者岂特隋珠之重哉,名利丧身也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,故作是章焉。
名与身孰亲?
《南华经》曰:伯夷、叔齐、鲍焦、介子推,此四子者,重名轻死。
身与货孰多?
《南华经》曰:昔者桀杀关龙逢,纣杀王子比干,故龙逢斩,比干剖,苌弘胣,子胥糜。此四子之贤是好名利者也,而身不免乎戮。
得与亡孰病?
《南华经》曰:此其伯夷、叔齐、比干、子胥之属,所以论长生安体乐意之道,不亦远乎?
是故甚爱必大费,
《通玄经》曰:虎豹之文来射,猨狄之捷来格,鸣铎以声自毁,膏烛以明自煎。武勇因强梁死,辩士因能亡。
多藏必厚亡。
《南华经》曰:山木自寇也,膏火自煎也。桂可食,故剥之,漆可用,故割之。人皆知桂漆有用割剥亡身,而不知栎树无用之用得终天年。
知足不辱,
《南华经》曾子曰:天子不得臣,诸侯不得友。养志者忘名,养形者忘利,致道者忘心。
知止不殆,
《冲虚经》曰:不贪货,何羡利?不贪贵,何羡名?此之谓顺民。《南华经》曰:名利二者,勃志也。不动胸中则正,正则虚静无为而无不为也。
可以长久。
《通玄经》曰:璧瑗之器,礛之功也;镆铘断利,砥砺之力也。狡兔死而猎犬烹,高禽尽而良弓藏,敌国灭而谋臣亡。功遂身退,天道然也,可以长久。
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
此章《南华经》言:天地虽大,其化均也;万物虽多,其治一也;人卒虽众,其主惟君。君原於德而成於天,故曰:玄古之君,天下无为也,天德而已矣。是以太古圣人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,体道清静无为,为天下之正,教其用无穷,故能长久,故作是章焉。
大成若缺,
《通玄经》曰:天圆不中规,地方不中矩,道至大者无规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