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- 第 17 页/共 24 页
物壮则老,
《冲虚经》曰:其在老耄也,则欲虑柔焉,体将休焉,物莫先焉。《通玄经》曰:夫精神志气者,静而日充以壮,躁而耗以老。
是谓不道,
《通玄经》曰:人有夭死,非命而亡,薄贱其身,病共杀之。非恬愉者无以明德,故人强非道也,非德也,而可长久者,天下无之,不道早死。
不道早死。
《冲虚经》曰:其在死亡也,则之於息焉,反其极焉。
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
此章《南华经》言:古之道德有蔽塞在於诸子是者,九流闻其异端之风而喜悦之,以绳墨自矫,以备世之急,毁古之道德,不与先王同。夫为天下以养民者,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,亦去其害马者焉,害民之士者矣。智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,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,察士无凌评之事则不乐,皆囿域於物,失其道者也。招世之士兴朝,中民之士荣宫,筋力之士矜难,勇敢之士奋患,兵革之士乐战,枯槁之士宿名,法律之士广治,礼教之士敬容,仁义之士贵际。钱财不积则贪者忧,权势不尤则夸者悲,势物之徒,乐变遭时有所用,不能不为害也。九流塞道,书学繁乱也。
知者不言,
《南华经》曰:古士无为无思无虑,始知道,知者不言。
言者不知。
《南华经》曰:下士有为,因贵言传书为形名声色,言者不知,而世岂识之哉。
塞其兑,
《通玄经□下德篇》曰:古士塞其兑,其言也讱,大辩若讷。
闭其门,
《通玄经》曰:古士闭其门,默聪明也,大巧若拙。
挫其锐,
《通玄经》曰:古士挫其锐,去健羡也,无兵器矣。
解其纷,
《通玄经》曰:古士解其纷,无争乱也,天下安静。
和其光,
《通玄经》曰:古士和其光,无怨逆也。
同其尘,
《通玄经》曰:古士同其尘,无争怨也。
是谓玄同。
《南华经》颜回曰:隳肢体,黜聪明,离形去智,同於大通,此谓坐忘。《通玄经》曰:万物玄同,无是无非。
故不可得而亲,
《南华经》曰:仁义之士贵际,察士无凌评之事则不乐。
不可得而疏;
《南华经》曰:礼教之士敬容,智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。
不可得而利,
《南华经》曰: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。《通玄经》曰:夫怨者,逆德也。争者,人之所乱也。阴谋逆德治人之乱,逆之至也。非祸人不能成祸。
不可得而害;
《南华经》曰:勇敢之士乐杀,兵革之士乐战。《通玄经》曰:兵者,凶器也。好用凶器治人之乱,逆之至也。非祸人不能成祸。
不可得而贵,
《南华经》曰:不以贵为安,不恃势而尊。不荣通,无天怨。
不可得而贱,
《通玄经》曰:不须财而富,不以贱为危。不丑穷,无人非。
故为天下贵。
《南华经》曰:古者毁志之勃。贵富显严名利六者,勃志也。不动胸中则正,正则虚静无为,而无不为也。
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七竟
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八
古襄寇才质集
以政治国章第五十七
此章《通玄经》言:春秋五霸,智诈萌生,盗贼滋章,上下相怨,号令不行。夫水浊者鱼崄,政苛者民乱。上多禁则下多挠,上多求则下交争,故以汤止沸,沸乃益甚,知其无为为治之本者,去火而已。故曰: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好静而民自正。五霸兵刑生贼乱也。
以政治国,
《通玄经□上礼篇》曰:以政治国,先为不可胜之政,而后求胜於敌。以未治而攻人之乱,是谓以火应火,以水应水,同莫足以相治,名之曰益多。
以奇用兵,
《通玄经》曰:以奇用兵,故以异为奇,奇静为躁,奇治为乱,奇饱为饥,奇逸为劳。奇正之相应,若水火金木之相伐,何往而不胜。
以无事取天下。
《通玄经》曰:古之善为君者,取天下而无事也。
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?以此。
《通玄经》曰:事繁难治,法苛难行。
天下多忌讳,
《洞灵经》曰:俗多忌讳,则情志不通而天下胶戾矣;俗无忌讳,则抑闭开舒而欢忻交通矣。
而民弥贫;
《通玄经》曰:食者,人之本也。民者,国之基也。故人主者,上因天时,下尽地利,中用人力。是故群生遂长,万物蕃植,春伐枯槁,夏收百果,秋蓄蔬食,冬取薪蒸,以为民资。生无乏用,死无传尸,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,富国利民之道也。今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。
人多利器,
《通玄经》曰:坚甲利刃,不足以恃强。
国家滋昏;
《通玄经》:人君好勇,使民斗争,国家多难,其下必有劫杀之乱矣。
人多技巧,
《通玄经》曰:人多智能,奇物滋起。
奇物滋起;
《南华经》曰:夫巧智神圣之人,吾自以为失焉。且以巧斗力者太至,则多奇功;刻核太至,下必有不肖之心应之,而不知其然也。
法令滋章,
《通玄经》曰:治国有理,不在文辩。法令滋章,盗贼多有。
盗贼多有。
《通玄经》曰:智诈萌生,盗贼滋章。
故圣人云:
《通玄经》曰:法能杀不孝,不能使人孝,能刑盗者,不能使人廉。末世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窃,岂若古道淳朴而无盗心哉。故以汤止沸,沸乃益甚,知其无为治之本者,去火而已。故圣人云: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无欲而民自朴。
我无为而民自化,
《通玄经□道原篇》曰:我无为而民自化,故上无为而民自化。
我无事而民自富,
《通玄经》曰:我无事而民自富,故上无事而民自富。
我好静而民自正,
《通玄经》曰:我好静而民自正,故上好静而民自正。
我无欲而民自朴。
《通玄经》曰:我无欲而民自朴,故上无欲而民自朴。
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
此章《南华经□骈拇篇》 言:自三王已下者,天下何其仁义规矩钩绳嚣嚣然,雕琢於人之正性也。且夫三王待钩绳规矩而正者,是刻削其正性也,待绳约胶漆而固者,是侵淫其正德也。屈折礼乐,呴俞仁义,以慰天下之心者,此失其常然也。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,古者天下有常然之道,曲者不以钩,直者不以绳,圆者不以规,方者不以矩,附离不以胶漆,约束不以绳索。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,同然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。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,古今不二,不可亏也,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绳索之固,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?是其政於辩察也,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,劳而无功也。简发而栉,数米而炊,窃窃乎又奚足以济世哉?三王政察民弊也。
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,
《通玄经□上礼篇》曰:酆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尘垢,金石在中形见於外,非不厚且清也,鱼鳖蛟龙莫之归焉。石上不生五谷,秃山不游麋鹿,无所荫庇故也。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。
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
《通玄经》曰:后世为政,以苛为察,以切为明,以刻下为忠,以计多为功。如此者,譬犹广革者也,大则大裂之道也。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
祸兮福所倚,
《通玄经》曰:利与害同门,祸与福同邻,故曰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。
福兮祸所伏。
《通玄经》曰:三王明浅,然后任察。任察者,下取善以事上则蔽。夫察於刀笔之迹者,不知无为,知乱之本。为察者则生乱,乱俗,亡国之风也。
孰知其极?
《通玄经》曰:祸福利害,非古圣人莫之能分,故曰孰知其极。
其无正邪?
《通玄经》曰:古者以正教化,易而必成;后世以邪教化,难而必败。
正复为奇,
《洞灵经》曰:近古是来,天下正直者寡。政省一则民淳朴,苍生正,可化不可刑也。
善复为妖。
《洞灵经》曰:近古是来,天下奸邪者众。政烦苛则民奸伪,当责众人之邪者,视己正乎哉。
民之迷,其日固久。
《通玄经》曰:后世以小成仁义为规矩,而知钩绳规矩之所用者能治人,非规矩不能定方圆,非钩绳不能正曲直。上用规矩者,下亦有规矩之心,巧之具也,而非所以治矣。
是以圣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