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玄真经注-宋-朱弁 - 第 7 页/共 31 页
去彼取此,天殃不起。
去彼巧智之法令,取此朴素之无为,则天之咎殃不复起矣。
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也;
独任己智,固为民害。
不以智治国,国之德也。
因而治之,物得其性。
夫无形大,有形细;
神化无方故大,品物有极故细。
无形多,有形少;
莫测为多,可见为少。
无形强,有形弱,
能制於物故强,物受其制故弱。
无形实,有形虚。
恒久为实,迁变为虚。
有形者遂事也,无形者作始也,遂事者成器也,作始作朴也。有形即有声,无形即无声,
散而为器,则有可名。反之於道,名不可得。
有形产於无形,故无形者有形之始也。广厚有名,有名者贵重也;俭薄无名,无名者贱轻也。
夫广厚者,世上之美名也。俭薄者,道家之清德也。物之所重则举其名,我之所遗乃任其实。圣人守道谦薄,自为广厚之资,执德不迁,反在功名之本。下之数句,亦同此耳。
殷富有名,有名者尊宠也;贫寡无名,无名者卑辱也。雄牡有名,有名者章明也;雌牝无名,无名者隐约也。有余者有名,有名者高贤也;不足者无名,无名者任下也。有功即有名,无功即无名。
夫广厚殷富,有之功也。俭薄贫寡,无之功也。名者迹着,名乃生焉。无者迹微,非名所及。故世以有功为美,道以无名为德也。
有名产於无名,无名者有名之母也。
所谓处俭寡之无名自生,尊贵之大备矣。
天之道,有无相生也,难易相成也。
形性者,有无之相生也;事理者,难易之相成也。不知其然,是称天道也。
是以圣人执道虚静微妙,以成其德。
谓执无名之道,乃成大德。
故有道即有德,有德即有功,有功即有名,有名即复归於道,
忘济世之名,复无为之道。
功名长久,终身无咎。
无功之功,故可久;忘名之名,亦何咎也?
王公有功名,孤寡无功名,故曰:圣人自谓孤寡,归其本也,
夫有强济之功、光大之名,莫不由谦损之故。然则孤寡为王公之称者,盖以谦为本耳。
功成而不有,故有功以为利,无名以为用。
济物之功,假群生以为利,无名之道寄大人之成用也。
古者民童蒙,不知西东,
淳朴之至。
貌不离情,
形与神合。
言不出行,
言与行一。
行步无容,
去饰。
言而不文。
任质。
其衣致暖而无彩,
御寒而已。
其兵钝而无刃,
未知巧害也。
行蹎蹎,
猖狂之貌。
视瞑暝,
不暝之貌。
立井而饮,耕田而食,
无妄外之求。
不布施,不求得,
各足。
高下不相倾,长短不相形。
无是非之心也。
风齐於俗可随也,
言风俗齐同可随矣。
事周於能易为也。
言事业堪能,易为矣。
矜伪以惑世,轲行以迷众,圣人不以为民俗。
夫人君矜尚伪迹以乱政教,轗轲常行以迷庶类,则俗分齐化,事不周能,是以圣人不用此以为治本者也。
通玄真经卷之一竟
通玄真经卷之二
宋宣义郎试大理寺主薄兼
括州缙云县令朱弁正仪注
精诚篇
精首研几至性,诚者全素至明。济此二名,则可感於物,通於道也。
老子曰:天致其高,地致其厚,日月照,星辰朗,阴阳和,非有为焉。
斯至精之感也,亦不知其所以然,如有真宰存焉。
正其道而物自然,
万物各有天然之道,但能成顺於彼而不犯之,则物得其性,皆自治矣。
阴阳四时,非生万物也,雨露时降,非养草木也,
天之恒德,物之常生,不知所生,各自生耳。
神明接,阴阳和,万物生矣。
神交则机感,气合则形生。欲妙其原,而精诚可察也。
夫道者藏精於内,
绝歌之故。
栖神於心,
去累之故。
静漠恬淡,悦穆胸中,
和而无怀也。
廓然无形,寂然无声。
体乎道者,则有无迹之化,不言之教。
官府若无事,朝廷若无人,
各治故无事,无为故无人。
无隐士,无逸民,
治与道合,何所隐逸?
无劳役,无冤刑,
无为无私,岂至冤役?
天下莫不仰上之德,像主之旨,
圣人在上,天下皆服其清静之德,效其无欲之旨也。
绝国殊俗,莫不重译而至,非家至而人见之也,
德以顺成,故远迩皆化也。
推其诚心,施之天下而已。
心诚则物应也。人君推诚,罔有不应。
故赏善罚暴者,政令也,其所以能行者,精诚也。
诚信素着,则政令将行;赏罚无私,故百姓知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