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玄真经注-宋-朱弁 - 第 6 页/共 31 页

是故不道之道,芒乎大哉。不言之教其化广矣。夫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,其唯心行也。   夫号令之由,生於德化。故玄德被物,不待教令,而风俗自移。是知玄道在乎无心之心,而行也。  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其根,百事有所出而独守其门,   静能知物之本,顺能守事之由。   故能穷无穷、极无极,   夫唯清净无物,则能穷而极之。   照物而不眩,响应而不止。   虚而静者,能鉴能应。   老子曰:夫得道者志弱而事强,   志顺之弱,事济之强。   心虚而应当。   中不载,故应之无失。   所谓至弱者柔毳安静,   道者,以不变为志,非自强之至矣。故如毳毛柔弱,附体而不扬也。   藏於不敢,行於不能,   於行藏之间无为无迹,   澹然无为,动不失时,   动在於应,复何失也?   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,托小以包大,   皆谓处谦弱之卑小,成道德之高大也。   在中以制外,   心得则物得也。   行柔而刚,力无不胜,敌无不陵,   守柔者,直不可屈耳。   应化揆时,莫能害之。   非有揆度,而因时以应,故时不我失,物不我害也。   欲刚者必以柔守之,欲强者必以弱保之,积柔即刚,积弱即强,观其所积,以知存亡。   理势然矣。   强胜不若己者,   强之所胜,在不如己也。   至於若己者而格;   至与己同,则格而齐矣。   柔胜出於己者,其力不可量。   柔之为用,其谁与争?故其所胜出於若己。且夫强之所胜,胜不如己。今柔之所胜,其若己,则明柔之为胜也,大矣,而强能之力,安可比哉?   故兵强即灭,   强则骄骄则灭。   木强则折,革强即裂,齿坚於舌而先之毙,故柔弱者生之干也,而坚强者死之徒也,   气以柔弱为和,形以坚强为病,况乎人道好恶,亦利害之可知也。   先唱者穷之路也,而后动者达之原也。   导事多穷,因物常达。   夫执道以偶变,先亦制后,后亦制先,何则不失所以制人,人亦不能制也。   执道全中以对流境,则因之而可自正矣。故处静而知变,则先可以制后;观变而反静,则后可以制先。斯皆制之在我,不复为俗人之所迁也。   所谓后者调於数而合於时也,   顺必然数,偶可动之时,乃得持后之妙耳。   时之变故,间不容息,   变,时变矣。理无息,不容其间。   先之即太过,后之即不及,   物未变而制之,机不应矣。物已变而制之,形已成矣。   日回而月周,时不与人游。故圣人不贵尺之璧,而重寸之阴,时难得而易失也,   机宜之时,惟圣乃得。   故圣人随时而举事,因资而立功,   事随可以尽举,功易可以常立。   守静道,拘雌节,   守虚静之道,能审於机。拘雌顺之节,能因於物。   因循而应变,常后而不先,柔弱以静,安徐以定。   居恒德而从容也。   功大靡坚,莫能与之争也。   有而若虚,物乃顺耳。   老子曰:机械之心藏於中,即纯白不粹。   夫因动而济,,用之莫穷。虚已无佗,由之乃素。载乎智巧,固不静而杂焉。   神德不全於身者,不知何远之能怀。   神全可以极化,德全可以复物。归远之美,莫非在身也。   欲害之心亡乎中者,饥虎可尾也,而况於人乎。   同则不异,避则以志。今旷然无欲,与造化者为形,虽猛毅之徒,以无感而不害也。   故体道者佚而不穷,任数者劳而无功。   数,术数也。   夫法刻刑诛者,非帝王之业也;   法刻以良於刑,足明神德不全,无以服化於天下矣。   棰策繁用者,非致远之御也。   棰策以至於繁用,乃知控御失性,无以任力於修途矣。   好憎繁多,祸乃相随,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,所因也,   因世损益以施法教,非有所作以衒其能也。   其禁诛非所为也,所守也。   守乎禁令,使民知惧,非有所设以示其威。   故能因即大,作即细,能守即固,为即败。夫任耳目以听视者,劳心而不明,以智虑为治者,苦心而无功。   人君明四目,达四聪,乃致垂拱之化也。   任一人之材,难以致治,   谓独任耳目智虑者。   一人之能,不足以治三亩之宅。   力知止此。   循道理之数,因天地之然,即六合不足均也。   且夫顺物与之理合,必然之数。即天下虽大,不劳智力而万化自平。   听失於非誉,目淫於彩色,   任耳者必失於闻,任目者必眩於见。   礼禀不足以效爱,诚心可以怀远。   察乎礼者,但整其仪,归爱之心,未果能效,唯推诚天下,可得感之也。   故兵莫憯乎志镆鋷为下,   志者害和,兵之毒者。   寇莫大於阴阳,而抱鼓为细。   喜怒相攻,寇之甚者。   所谓大寇伏尸不言节,   教令之言不节,是害於民也。   中寇藏於山,   持险潜身,以乘隙便。   小寇遁於民间。   苟窃为事。   故曰民多智巧,奇物滋起,   智过则巧,巧则矜能。雕朴饰伪,以惑於物也。   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,   不绝其利而止其盗,虽繁法严令以禁之,则至乎窃法为盗,惟增多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