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玄真经注-宋-朱弁 - 第 3 页/共 31 页
富与贵者,忧役兼之,亦何以为乐矣?唯和而自得者,乃游恒乐之涂也。
知大己而小天下,即几乎道矣。
大己贵乎自得,小天下忘乎治人,是以近於道也。
故曰:至虚极也,守静笃也,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也。
夫物之芸芸,莫不复其虚静之本矣。故性虚通者,可法天道之极;身安静者,可同地德之厚也。
夫道者,陶冶万物,终始无形,
且埏埴为器,始乎有由而能极,形数亦非无故,则终始之迹,居然可观。今以大道之冶,阴阳之炉,不见造物之端,而生生未尝不续,莫究所用之极,而化化未尝不流,则始终之形,不可复得也。
寂然不动,大通混冥,
混冥,犹阴阳也。夫动则有息,静乃不极,唯其寂然,是为生化之主也。
深闳广大不可为外,析豪剖芒不可为内,
非巨细之所能内外也。
无环堵之宇,
非六合之所能合也。
而生有无之总名也。
虽无出处之迹,而寄有无之用。
真人体之是以虚无、平易、清诤、柔弱、纯粹素朴,不与物杂,
以能体之故,备五者之德。
至德天下之道,故谓之真人。
人者,三才之一也。性得纯和以合天下,斯真人也。
真人者,大己而小天下,贵治身而贱治人,
义已见上。
不以物滑和,
圣人忘乎治人,而在乎自治也。
不以欲乱情,
是以全其真也。
隐其名姓、
不欲显迹。
有道即隐,
上德忘德,故不见也。
无道即见,
未能忘德,即自彰也。
为无为,事无事,
外能牧之。
神全情性者,则尽养形御物之理也。
中之得也,五藏宁,思虑平,
气而不悖,性而不挠。
筋骨劲强,耳目聪明。大道坦坦,去身不远,
道无不在,宁远我哉?
求之远者,往而复返。
惑而求之,往也。得之自我,反也。
老子曰:圣人忘乎治人,而在乎自治,
夫以治人之治,皆以事济事,而未尝无事。不若内治其性以至自然,则天下皆然;各正性命,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也。
贵忘乎势位,而在乎自得,自得即天下得我矣。
且一至自得,则天下未有不得。任之各治,则万物得我之得。内外玄同,天下悉得,斯不亦兴贵而光势位之贵乎?
乐忘乎贵富,而存乎和,
富与贵者,忧役兼之,亦何以为乐矣?唯和而自得者,乃游恒乐之涂也。
知大己而小天下,即几乎道矣。
大己贵乎自得,小天下忘乎治人,是以近於道也。
故曰:至虚极也,守静笃也,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也。
夫物之芸芸,莫不复其虚静之本矣。故性虚通者,可法天道之极;身安静者,可同地德之厚也。
夫道者,陶冶万物,终始无形,
且埏埴为器,始乎有由而能极,形数亦非无故,则终始之迹,居然可观。今以大道之冶,阴阳之炉,不见造物之端,而生生未尝不续,莫究所用之极,而化化未尝不流,则始终之形,不可复得也。
寂然不动,大通混冥,
混冥,犹阴阳也。夫动则有息,静乃不极,唯其寂然,是为生化之主也。
深闳广大不可为外,析豪剖芒不可为内,
非巨细之所能内外也。
无环堵之宇,
非六合之所能合也。
而生有无之总名也。
虽无出处之迹,而寄有无之用。
真人体之是以虚无、平易、清诤、柔弱、纯粹素朴,不与物杂,
以能体之故,备五者之德。
至德天下之道,故谓之真人。
人者,三才之一也。性得纯和以合天下,斯真人也。
真人者,大己而小天下,贵治身而贱治人,
义已见上。
不以物滑和,
圣人忘乎治人,而在乎自治也。
不以欲乱情,
是以全其真也。
隐其名姓、
不欲显迹。
有道即隐,
上德忘德,故不见也。
无道即见,
未能忘德,即自彰也。
为无为,事无事,
老子曰:夫事者应变而动,
物变我动,然后事生。
变生於时,
生所极之时也。
知时者无常行。
以应变之故也。
故道可道者,非常道也;
道以称可万物,故不常於一道。
名可名者,非常名也。
名以可物为名,故不常於一名。
书者言之所生也,
书以载言也。
言出於知,
知以立言,载之於书
知者不知,非常道。
但约所知以立於言,而不知应变,非常於一道也。
名可名者,非藏书也。
书者载所知之言耳;而可物之名,不常於一名,故非书之所能藏也。
多闻数穷,不如守中,
多闻立言之书,滞之者,数至穷屈。唯抱守中和,则常通矣。
绝学无忧,
俗学教以经术,谕以礼义,将存乎表饰,以别乎贤愚,诱慕大行,将失其性。圣人立教以全性,故绝之而无忧也。
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