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玄真经注-宋-朱弁 - 第 2 页/共 31 页
应之而无迹也。
遂兮通兮不虚动兮,
感之而后动也。
与刚柔卷舒兮,与阴阳俛仰兮。
随彼以成体也。,
老子曰:大丈夫
自得之称。
恬然无思,淡然无虑,
物莫当情。
以天为盖,以地为车,
同乎覆载。
四时为马,阴阳为驺。
因而乘之。
行乎无路,
廓然皆通。
游乎无怠,
神不可极也。
出乎无门。
直非所由。
以天为盖,即无不覆以;以地为车,即无不载也;四时为马,即无不使也;
生化之功恒运尔。
阴阳御之,即无不备也。
消息之理乃全尔。
是故疾而不摇,远而不劳,四肢不动,
神驰者无所摇动,任适者不至劳怠。
聪明不损,而照见天下者,执道之要,观无穷之地也。
且夫欲之存也,万类纷然而未极中之得也。六合洞然而皆通,是知形性所接,未可尽於一方,神性之游乃能照於天下,执道之要,斯非谓欤?往而无穷,固亦宜矣。
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,因其自然而推之;
事之广矣,不可力为。唯因自然之势,乃能与之偕矣。
万物之变不可究也,秉其要而归之。
物变无极,不可智穷。唯执不迁之要,乃会机化之本也。
是以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,
性顺为本,形势为末。
厉其精神,偃其知见,
确精莹神,畅达其性,不纵心悦目,而系滞於外物者焉。
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,
同物为性,则皆尽其‘为耳。
无治而无不治也,
弃我之智,则同万物之自治也。
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,
既不先物,明非不为,盖因之而为也。
无治者不易自然也,
不易自然,亦非无治,斯因之而治也。
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。
物我通顺,相然之义。
老子曰:执道以御民者,事来而循之,物动而因之,
循事而治,因动而应。
万物之化,无不应也,百事之变,无不偶也。
无心乃能尽之。
故道者,虚无平易、清净、柔弱、纯粹素朴,此五者,道之形体也。
化迹为形,理本为体。
虚无者道之舍也;不碍故能集。平易者道之素也,
任道,故无饰也。
清净者道之鉴也,
明正,故能照也。
柔弱者道之用也,
体顺,故皆通。
反者道之常也,
反情归性故得常。
柔者道之刚也,弱者道之强也,
柔故不可挫,弱故不可胜。
纯粹素朴者道之干也。
用此为体。
虚者中无载也平者心无累也,嗜欲不载虚之至也,无所好憎平之至也,一而不变静之至也,
变当动矣。
不与物杂粹之至也。
杂则不能。
不忧不乐德之至也。
至德之人乐天,故不忧。齐物故无乐矣。
夫至人之治也,弃其聪明,
明有所不见,聪有所不闻,直尽耳目之功,即未能至矣。是以开通七窍,不止一用而动,未尝役者,乃尽治身之至。
灭其文章,
尚未以朴素当情,而况此外饰?
依道废智,
依乎坦然之道,废其间隙之智。
与民同出乎公,
不异,故无私也。
约其所守,
居简要也。
寡其所求,
淡於欲也。
去其诱慕,
不诱民以智,不慕圣之功。
除其嗜欲,捐其思虑。约其所守即察,
居要故明审。
寡其所求即得。
不取故常得。
故以中制外,百事不废,中能得之,即外能牧之。
神全情性者,则尽养形御物之理也。
中之得也,五藏宁,思虑平,
气而不悖,性而不挠。
筋骨劲强,耳目聪明。大道坦坦,去身不远,
道无不在,宁远我哉?
求之远者,往而复返。
惑而求之,往也。得之自我,反也。
老子曰:圣人忘乎治人,而在乎自治,
夫以治人之治,皆以事济事,而未尝无事。不若内治其性以至自然,则天下皆然;各正性命,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也。
贵忘乎势位,而在乎自得,自得即天下得我矣。
且一至自得,则天下未有不得。任之各治,则万物得我之得。内外玄同,天下悉得,斯不亦兴贵而光势位之贵乎?
乐忘乎贵富,而存乎和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