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玄真经注-宋-朱弁 - 第 4 页/共 31 页

圣者法制之首,智者谋虑之始,以其肇迹乱物,遂伤性命之原。绝而弃之,利百倍矣。   人生而静,天之性也;   天道静故生也,性自天故静也。   感而后动,性之害也;   因感遂动,发害於性。   物至而应,知之动也。   物以多类,知辨所起。   知与物接,而好憎生焉,   接物以知,必生爱恶。   好憎成形而知怵於外,   知以辩物,生好憎之欲;物以感知,为美恶之形。一至内着,遂有外丧也。   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。   夫天理,性也。   是故圣人不以人易天,   不以人欲易其天性。   外与物化而内不失情,   情犹性也。   故通於道者,反於清静,究於物者,终於无为。   反性则与道通,无为乃可穷物。   以恬养智,   静之自鉴也。   以漠含神,   虚故神正。   即乎无门。   义已见上。   循天者与道游者也,   任乎自然,则神与化游,未始离乎道。   随人者与俗交者也,   顺乎人事,接物以情,是交於流俗耳。   故圣人不以人滑天,不以欲乱情,   是全其素。   不谋而当,   不先为谋,故得随事之当。   不言而信,   应不失机,故不在言而信。   不虑而得,   虚心内彻,故无虑而理得也。   不为而成,   因任端居,则无为而各成。   是以处上而人不重,居前而众不害,   覆之以道,则庶类斯安。故不重也。导之以德,故群性皆适,故不害也。   天下归之,奸衷畏之,   归其有德,畏其无私。   以其无争於万物也,故莫敢与之争。   柔服万物,以道自胜,孰能与之比德哉?   老子曰:夫人从欲失性,动未尝正也,以治身即秽,   欲之在身,劳形污行。   以治国则乱。   欲之在国,劳人乱政也。   故不闻道者,无以反性,   道以示性,性以反欲。   不通於物者,不能清静。   得理则通,不挠故静。   原人之性无衷秽,   推究本性,受之自天。   久湛於物即易,易而忘本,即合於若性。   若犹彼也。与物接而生欲。   水之性欲清,沙石秽之;人之性欲平,嗜欲害之,唯圣人能遗物反己。   遗嗜欲之物,反清静之己。   是故圣人不以身役物,   体乎妙者,物不能累,安受役哉?   不以欲滑和,其为乐不忻忻,   恬愉之乐,无所忻悦。   其为忧不惋惋。   济治之忧,亦何嗟惋?   是以高而不危,安而不倾也,   忘位而同民,则不危其高也。忘位而同患,则不倾其安也。   故听善言便计,虽愚者知说之,称圣德高行,虽不肖者知慕之。说之者众而用之者寡,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,所以然者牵於物而系於俗也,   夫人之生也,莫不欲通鉴万类,孤高一身,顺教善之言,晞必然之策。虽在鄙昧,岂无是心?以其日与物迁,久而从俗,义且未胜,夫何及我?   故曰:哉无为而民自化,   因其为而为之,即我无所为,民自化也。   我无事而民自富,   无赋敛之事以扰之,则民自富矣。   我好静而民自正,   不设法教以诱之,民得任性之正也。   我无欲而民自朴。   无情欲以挠之,则民自全乎性之朴也。   清静者德之至也,   至德不德,常清而静。   柔弱者道之用也。   能服刚暴,是为道用。   虚无恬愉者,万物之祖也,   物生於无而育於和。   三者行即沦於无形,   名之乃三,体之则一,而一无所一,可谓於无形也。   无形者一之谓也,   以彼无形,寄之在一。   一者无止合於天下也。   未有所止则涉乎形,固不能通合万类尔。   布德不已,   一者,被物以成德也。然物之不穷,故德之无已。   用之不勤,   无劳无息。   视之不见,   无形可见。   听之不闻。   无声可闻。   无形而有形生焉,无声而五音鸣焉,无味而五味形焉,无色而五色成焉,故有生於无,实出於虚。   道体虚无,能生形质声色之类,莫不由之。   音之数不过五,五音之变不可胜听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