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玄真经注-宋-朱弁 - 第 1 页/共 31 页

通玄真经[注]   经名:通玄真经注。宋人朱弁《宋史□艺文志》着录作十二卷,现残存前七卷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玉诀类。   通玄真经卷之一   宋宣义郎试大理寺主簿兼   括州缙云县令朱弁正仪注   道原篇   夫本相待者有原,体相证者有归。大道无原,至理无归。今推之,道原反在乎物象之内,但复物之性,原其远乎。   老子曰:   盖惟生已白首,老在物先事始。   有物混成,   夫道之为义也,理宗自然,体本虚寂,不似於物,何以寄言?今称有物者,欲明无物者也。混为能合清浊,成为不遗纤介者也。   先天地生,   天地以玄黄为色,方圆为形,道岂生於形色之后也?   惟象无形,窈窈冥冥,   可以理会难以目见。   寂寥淡漠,不闻其声,   应则无响,听则无声。   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。   夫形声俱无,则名言莫及也。将欲示旨,非强而何?今圣人字道之由,义取乎无所不适也。   夫道者,高不可极,深不可测,   仰之弥高,俛之弥深,故知有极者非高,可测者非深。   包裹天地,察受无形,   周合二仪,资兴品物而无迹可得也。   原流出,冲而不盈,   自深而流,不绝其原,当虚而受,不溢於物。   浊而静之徐清,   同物谓之浊也。取其不污之体,徐以会之,则本自清矣。徐也者,含理从容之谓也。   施之无穷,   随用而火。   无所朝夕,   万古千秋,而今而后。   表之不盈一握,   真无纤微之质。   约而能张,   在乎至简,从事则广。   幽而能明,   虽寂默之幽,亦显应之明也。   柔而能刚,   不与物争曰柔,能终不挫曰刚。   含阴吐阳,   藏用为阴,昭化为阳。   而章三光。   日月星辰察之,故能各丽其所他   山以之高,渊以之深,兽以之走,鸟以之飞,麟以之游,凤以之翔,星历以之行。   皆在自然之道也。夫高深之宜,飞走之势,游翔之精,经纬之象,斯不期而然,不会而至,无代司以成势,. 皆毕受而自宜,均其生成,故称大道也。   以亡取存,   夫有质者,未尝不亡者也,今以无质之亡而成虚体之存也。   以卑取尊,   夫有位者,未尝不黜者也。今以无位卑而成不黜之尊也。   以退取先。   夫有争者,未尝不退者也。今以不争之退而成无敌之先也。   古者三皇得道之统,立於中央,   三皇者,天、地、人皇也。言体道之君,全於纯和,不治而自化,德配天地,御物为一贯,是能寄中枢以应用,恣旁行而不流者也。   神与化胜,以抚四方,   乘变化之理而以神游,则四方之人各安其性。   是故天运地滞,   阳性刚运,阴性柔滞。   轮转而无废,水流而不止,与物终始,风兴云蒸,雷声雨降,并应无穷。   夫德合自然,治通大顺,则天地不亏,运墆之理,风雨不乖,燥润之节,五行无克,六气自和。故圣人神动如天,尸居如地,其令如风雷,其泽如云雨,虽万物生化不知所穷,而执一无为,与之并也。   已雕已琢,还反於朴。   使万物复其性。   无为为之而合乎道,   任其自为,则无所不为。故物畅其性,我常无为,是以与道而符合也。   无为言之而通乎德,   德者,道之用也;言者,人之表也。无心之言,言乃通物,物畅得所顺而保其安,则终日言之,未常离德也。   恬愉无矜而得乎和,   以无所矜而合大和。   有万不同而便乎生。   万物异,宜各便其性。   和阴阳,   二仪交泰。   节四时,   时不过节。   调五行,   不相克伐。   润乎草木,浸乎金石,   德泽广被,至坚斯洽。   禽兽硕大,毫毛润泽,乌卵不败,兽胎不殰,   尽其生成之气也。   父无丧子之忧,兄无哭弟之哀,童子不孤,   人无中夭。   妇人不孀,   合配得类。   虹晲不见,   气之和也。   盗贼不行,   未知苟得之利。   含德之所致也。   至哉,三皇之德也。能使阴阳不愆,品物咸若与道为友,与化为人,不可得而名矣。或曰昔在太古,玄风正淳,民惟之生,器未雕朴。是以五行不伐,四节各司,专气自柔,尽年为寿。诚以君圣牧良,人由其所化,非三皇之不德使其然乎?尝试言之曰:且天下者,形也。君主者,心也。心乱者身病,君静者国安。致治全生,功有归矣。然三皇生於淳古,时也付之,自治道也。向使非任治之道,不因其然而然,则诱惑渐生,物性滋失,今之各治,乃彼玄功,功在无为,莫彰其德,此则不治治之,盖非治之治者也。   天之道,生物而不有也,化成而不宰也。   无心以生而生者自生,故不有也。无心以化而万物自成,故不宰也。   万物恃之而生,莫之知德;恃之而死,莫之能怨。   将无爱恶於其间,亦何所措其德怨耳?   收藏畜积而不加富,布施禀受而不溢贫。   冬阴固畜,春阳发散,而生杀之气未尝亏盈也。   忽兮怳兮不可为像兮,   出入於有无,往来於变化,不可一象而取。   怳兮忽兮其用不诎兮,   用之不可穷也。   窈兮冥兮应化无形兮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