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平御览 - 第 507 页/共 737 页
瘕
《龙鱼河图》曰:犬狗鱼鸟不熟,食之成瘕。
《易说》曰:白露气当至不至,太阴脉盛,人多瘕疝。
《宋书□徐文伯传》宋明帝宫人患腰痛牵心,每至,辄气欲绝,众医以为肉瘕。文伯曰:“此瘕。”以油投之,即吐,得物如,稍引之,长三尺,头己成蛇,能动。悬柱上,水滴尽,一而己,病都差。
《山海经》曰:丽麂之水,其中多有育沛,之无瘕疾。(郭曰:育,未闻。)
《列仙传》曰:玄俗者,常饵巴豆、□母,卖药於都市。河间王病瘕,玄俗脉之,下蛇十馀头。俗言王病六世馀殃,非王所招也。曰:“王尝放鹿,鹿是麟母,仁心感天,故遭俗耳。”
《续搜神记》曰:太尉郄公镇丹徒,尝出猎。时二月中,蕨始生,有一甲士折一茎食之,即觉心中淡淡欲吐,因归家,仍成心腹疾。半年许,忽大吐,吐一蛇,长尺馀,尚活动摇。乃挂着屋檐前,汁稍稍出,蛇渐焦小。经一宿,视之,成一茎蕨,犹昔所食也。病遂除差。
又曰:桓宣武帝时,有一督将,因时行病後虚热,更能饮复茗,必一斛二升乃饱。人苦劝,复啜五升,乃大吐,向所饮都尽。有一物随吐後出,如斗大。试以一斛二升复茗洗之,此物吸之都尽。而正觉小胀,又增五升,便悉混,然後从口中涌出。既吐此物,病遂差。或问之曰:“此何病?”答曰:“此病名斛二瘕。”
又曰:昔有一人与奴俱得心瘕病。奴既死,剖腹视,得一白鳖,赤眼,甚鲜明。乃试以诸毒药浇灌之,并内药於鳖口,无损。乃系鳖於床脚,有客乘白马来看之,溺溅,鳖惶遽,疾咨避溺。既系之,不得去,乃缩颈藏脚,不敢动。病者察之,谓其子曰:“吾疾或可救。”乃试取白马溺以灌鳖,鳖消灭成数升水。病者乃顿饮升馀白马溺,病即豁然除。
《异苑》曰:章安有人,元嘉中啖鸭肉,乃成瘕病,胸满面赤,不得饮食。医令服秫米潘,须臾,烦闷,吐一鸭雏,身喙翅皆己成就,惟左脚故缀昔所食肉。病遂获差。
《志怪》曰:有人得瘕病,腹昼夜切痛。临终,敕其子云:“吾气绝後,可剖视之。”其子不忍违,割之,得一铜酒钅仓,容数合。后华他闻其病而解之,便出巾箱中药以投钅仓,钅仓即消成酒。
痹
《春秋考异邮》曰:痹在喉,寿命凶。
《汉书》曰:哀帝即位,痿痹。
又曰:冯野王弟立为东海太守,下湿,病痹。天子闻之,徙为平原太守。
《晋书》皇甫谧字士安,得风痹疾,犹手不辍卷。
《後魏书》:临淮王谭孙孚好酒,後遇风,患手足不随,口不能言。乃左手画地作字,乞解所任。
《唐书》曰:处罗可汗欲分兵大掠中国,群下多谏。外罗曰:“我父失国,赖隋得立,恩不可忘。”时处罗久疾痹,隋义城公主有五石饵之,俄而处罗发疽死。
痔
《释名》曰:痔,食也,蛊食之也。
《山海经》曰:天帝山有鸟,其状如鹑,黑文而赤翁,(郭璞注云:翁,颈下毛也。)名曰栎,食之己痔。又虎蛟可以为痔,(郭璞注:为,治也。)
《庄子》曰:秦王有病,召医破痈者,得一车乘;舐痔者,得车五乘。所治愈下,得乘愈多。
《尸子》曰:有医者,秦之良医,为惠王治痔,皆愈。
宋玉《登徒子赋》曰:登徒子之妻,既疥且痔。
痢
《释名》曰:泄痢,言出漏泄而利也。
《汉书》曰:韦玄成父丧。既葬,当袭爵,即阳为病狂,卧便痢,妄笑语,欲让避兄也。
《北史》:齐司马应之好读《太玄经》文,注扬雄《蜀都赋》,每云:“我欲与扬子周游。”患痢十七年,竟不愈。齐亡岁,以痢疾终。
《魏武令》曰:凡式水甚强寒,饮之皆令人痢。
阴痿
《汉书》曰:胶西王端为人残戾,又阴痿,一近妇人,病数月。
又曰:周仁为人阴重不泄。(张晏曰:阴重不泄,下湿,故溺,是以得此官者入后宫。)
《魏志》:公孙康死,子晃、渊皆小,众以康弟恭词。恭阴消为阉人,劣弱不能治国,渊胁夺恭位。
《晋书》南阳王模世子保,体质丰伟,尝自称,重八百斤。素喜睡,痿疾,不能御妇人。
《宋书》曰:明帝素肥,晚年痿疾,不能御内。
阳病
《左传□襄三》曰:楚子使子冯为令尹,访於申叔豫。申叔豫曰:“国多宠,王弱,国不可为也。”遂以疾辞。方暑,阙地下冰而床焉,重茧衣裘,鲜食而寝。楚子使医视之,复曰:“瘠则甚矣,而血气未动。”(言无疾。)
《史记》曰:廉颇云:“我为赵将,有攻城野战之功。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,而位居我上。”相如闻,不肯与会,每朝时常称病,不欲与争列。
《续汉书》曰:杨彪见汉祚将终,自以累世为公卿,耻为魏臣,遂称足疾,不复行。
范晔《後汉书》曰:高诩字季回,父容,哀平间为光禄大夫,诩以父任为郎。世传《鲁诗》,以信行清操知名。王莽篡位,父子称盲,逃不蚀失。
又曰:封观者,以兄名位未显,耻先授之,遂称风疾,不能言。火起烧屋,徐出避之,忍而不告。
谢承《後汉书》曰:沛国陈禁,性不好荣,建武中拜议郎,引见赐食。禁阳眼目无所见,以肉投羹中,出又撑柱乃归。
《魏末传》曰:李腾为荆州刺史,曹爽令别司马懿。懿使婢进粥,持杯而饮,粥皆流出,谓爽曰:“太傅非复可济,令人怆然。”故爽不复设备。
《曹瞒传》云:太祖少,飞膺走狗,游荡无度。其叔父首茉之於嵩,太祖患之。後逢叔父於路,乃佯败面呙口。叔父怪问其故,太祖曰:“卒中风。”叔父告嵩,嵩惊呼太祖,太祖貌如故。嵩问曰:“叔父言汝中风,己差乎?”太祖曰:“初不中风,但失叔父爱,故见罔尔。”嵩乃疑,自後,叔父所言,嵩不复信。
《晋书》:曹爽专权,宣帝称疾,何曾亦谢病。爽诛,曾乃起视事。
又曰:锺会将反於蜀,使卫慰劳诸军。心欲去,且坚其意,曰:“卿三军主,宜自行。”会曰:“卿先行,吾当後出。”便下殿,会悔遣之,使呼。辞眩疾动,诈仆地,北出ト。数十信追之。至外廨,服盐汤,大吐。素羸,便以困笃。会遣所亲人及医视之,皆言不起,会由是无所惮。
《晋阳秋》曰:宣帝初不欲屈节曹氏,辞以风疾不能起。魏武使人往微刺之,以观信否,宣帝坚卧不动。
《晋书》曰:王戎族弟敦有高名,戎恶之。敦每候戎,辄托疾不见。敦後果为逆乱,其鉴赏先见如此。
又曰:长乐冯恢父为弘农太守,爱少子淑,欲以爵传之。恢父终,服阙,乃还乡里,结草为庐,阳不能言。淑得袭爵,恢始任为博士祭酒。
《隋书》曰:郭衍为洪州总管,晋王镇淮海,因召衍,阴共计议。又恐人疑无故来往,托以衍妻患瘿,王妃萧氏有术能医之,以状奏高祖。高祖套苘共妻向江都往来无度。
《唐书》曰:安禄山陷西京,王继佯中风失音,贼犹强授伪官。後蒙原罪。
又曰:《王徽传》:黄巢入潼关,僖宗出幸。徽与同列崔沆豆、卢彖、仆射于琮至曙方知,遂相与奔驰,赴行在。徽夜落荆榛中,隐於崖谷,为贼所得,迫还京师。将授之伪命,徽示以足折口,虽白刃环之,初无惧色。贼令与归弟,命医工视之。月馀,守视者稍怠,徽乃杂於负贩,窜之河中,遣人间道奉绢表入蜀。天子嘉之,诏授光禄大夫,守兵部尚书。
稽康《高士传》曰:王莽徵孔休,休饮血,於使者前吐之,为病笃,遂不行。
《益部耆旧传》曰:公孙述僭号,徵犍为任永君,许以大位。永君故托以清盲,妻於面前淫若不见。子入井,忍情不问。述伏诛,永君澡浴,引镜照形,曰:“世平,目即清。”妻乃自煞。冯信季成亦不授公孙述聘,托清盲十三年,侍婢於面前淫而不问。述诛,取纸作书,婢因自煞。
卷七百四十四 工艺部一
叙艺
《书》曰:以旦代某之身,予仁若考,能多材多艺。
《礼》曰:是月也,命将讲武,习射御,角力,执弓挟矢以猎。
又曰:德成而上,艺成而下。
又曰:尚伎而贱车,则人兴艺。
《周礼》曰:保氏掌谏王恶,而养国子以道,(马融曰:道,六艺。)乃教之六艺: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
《论语》曰:太宰问於子贡曰:“夫子圣者欤?何其多能也?”子贡曰:“固天纵之将圣,又多能也。”
又曰:志於道,据於德,依於仁,游於艺。
《汉书》曰:元帝多伎艺。
华峤《後汉书》曰:邓禹十三男,各令习一艺。
《梁书》曰:柳恽,字文畅,早有令名。少工篇什弹琴,为士流第一。帝谓周舍曰:“吾闻君子不可求备,至於柳恽,可谓具美。分其才艺,足了十人。”
又曰:朱异,字彦和,通览五经,涉猎子史,博奕书算尤善。沈约面试,皆妙,乃戏之曰:“君何不廉!天下有艺,君一时持去,可谓不廉也。”
《後汉书》曰:祖,字孝征。裴让之,字士礼。俱崇文学邢劭。省中为之语曰:“多伎多能祖孝征,能赋能诗裴让之。”皆一时之美也。
《後赵录》曰:张材伎,乌谭部人也。善棋博、蹴リ、斗鸡诸伎。身长八尺。饮酒石馀不乱。
射上
《中论□艺记》曰:射以平志,御以和心,书以缀事,数以理烦。
李《游艺箴》曰:邈矣姬旦,惟艺之渊!
《易》曰:弦木为弧,剡木为矢,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,盖取诸暌。(睽,乖也。物乖则争兴。弧矢之用,所以威乖争也。)
又曰: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,获之,无不利。子曰:“隼者,禽也。弓矢者,器也。射之者,人也。君子藏器於身,待时而动,何不利之有?动而不括,是以出而有获,语成器而后动者也。”(括,结也。君子待时而动,则无结闵之患也。)
《诗》曰:既张我弓,又挟我矢。
又曰:终日射侯,不出正兮。
《礼》曰: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,及之,陈弃疾谓工尹商阳曰:“王事也,子手弓,子射诸?”射之,毙一人。弓,(丑亮切。,弓衣。)止其御曰:“朝不坐,燕不与,杀三人,亦足以反命矣。”(朝燕于寝,大夫坐于上,士立于下。然则商阳与御者皆士也。)孔子曰:“杀人之中,又有礼焉,善之。”
又曰:孔子云:“士使之射,不能,则辞以疾,悬弧之义也。”(男子生而设弧于门左,示有射道而未能也。)
又曰:射有似乎君子,失诸正鹄,反求诸其身。(反求于其身,不以怨人也。画曰正,皮曰鹄也。)
又曰:孔子射於矍相之圃,盖观者如堵墙。(矍相,地名也。树菜蔬曰圃。)射至於司马,使子路执弓矢出,延射,曰:“贲(房吻切。)军之将、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後者不入,其馀皆入。”盖去者半,入者半。(先行饮酒礼,将射弓,以司马子路执弓矢延射,则为司射也。贲,读为偾。偾犹覆败也。)又使公罔之裘,序点扬觯而语曰:“幼壮孝弟,耆耋好礼,不从流俗,修身以俟死者,不在此位也。”盖去者半,处者半。序点扬觯而语曰:“好学不倦,好礼不变,耄期(音基)称道不乱者,不在此位也。”盖仅有存焉。(之,发声也。射毕,又使此二人举觯者。古者于旅也语。语谓说义理也。三十曰壮。耆耋皆老也。流俗,失俗也。处犹留也。不可以在此宾位。序点或为徐点,壮或为将,耄期或为旄勤。)
又曰:射之为言绎也,或曰舍也。绎者,各绎已之志也。故心平体正,持弓矢审固。持弓矢审固,则射中矣。故曰:“为人父者以为父鹄,为人子者以为子鹄,为人君者以为君鹄,为人臣者以为臣鹄。故射者,各射已之鹄。故天子大射,谓之射侯。射侯者,射为诸侯也。射中则得为诸侯,射不中不得为诸侯。(大射,将祭择士之射也。以为某鹄者,将射,还视侯,中之则成人,不中之则不成人也。得为诸侯,为有庆也;不得为诸侯,谓有让也。)天子将祭,必先习射於泽。泽者,所以择士也。已射於泽,而後射於射宫。射中者,得与於祭;不中者,不得与於祭。不得与於祭者,有让,削以地;得与祭者,有庆,益以地。进爵绌地是也。(泽,宫名也。士,谓诸侯朝者诸臣及所贡士也。皆先令乃射于泽,已乃射宫课中否也。诸侯有庆者先进爵,有让者先削地也。)故男子生,桑弧蓬矢六,以射天地四方。天地四方者,男子之所有事也。故必先有志於其所有事,然後敢用也。
《左传》曰:晋楚将战。潘之子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,彻七札焉。(蹲,聚。)以示王,曰:“君有二臣如此,何忧於战?”王怒曰:“大辱国!诘朝尔射,死艺。”(言汝以射自多,必当以艺死也。)吕梦射月,中之,退入于泥。(吕,魏也。)占之,曰:“姬姓,日也;异姓,月也,必楚王也。射而中之,退入於泥,亦必死矣。”及战,射恭王,中目。王召养由基,与之二矢,使射吕,中项,伏。(他刀切。弓衣也。)以一矢复命。(言一发而中。)
又曰:卫献公出奔。初,尹公他学射於庾公差,庾公差学射於公孙丁。二子追公,(二子,他与差也,为孙氏逐也。)公孙丁御公。子鱼曰:“射为背师,不射为戮,射而礼乎?”(子鱼,庾公差也。礼,射不求中也。)射两句而还。(句,车轭卷者,今俗谓之句心木。)尹公他曰:“子为师,我则远矣。”乃反之。(他不从丁学,故曰远。始与差具退,悔而独还射。)公孙丁授公辔而射之,贯臂。(贯公他手臂。)
又曰:吴子诸樊伐楚,以报舟师之役。门于巢,(攻巢门也。)巢牛臣曰:“吴王勇而轻,若启之,亲门,(启,开门也。)我获射之,必殪。(殪,死也。)是君也死,疆其少安。”从之。吴子门焉,牛臣隐於短墙以射之,卒。
又曰:昔贾大夫恶,(貌丑也。)娶妻而美,三年不言。御以如皋,射雉,获之,其妻始笑而言。
《周礼》曰:大司乐:掌成均之法。(郑司农云:均,调也。乐师主调其音。大司乐主受此成事已调之乐。)大射,王出入,令奏《王夏》;及射,令奏《驺虞》。(《驺虞》,乐章名,在《召南》之卒章。王射,以《驺虞》为节也。)诏诸侯以弓矢舞。(舞,谓执弓挟矢揖让进退之仪。)
又曰:乐师:掌国学之政,以教国子少舞。(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。)凡射,王以《驺虞》为节,诸侯以《狸首》为节,大夫以《采》为节,士以《采繁》为节。(《驺虞》《采》《采繁》,皆乐章名,在国风《召南》。为《狸首》,在《乐记》。)
又曰:王以六耦射三侯,三获三容,乐以《驺虞》,九节五正;诸侯以四耦射二侯,二获二容,乐以《狸首》,七节三正;孤、卿、大夫以三耦射一侯,一获一容,乐以《采蘩》,五节二正;士以三耦射犴侯,一获一容,乐以《采蘩》,五节二正。(郑司农云:三侯,虎、熊、豹也。容者乏也,待获者所蔽也。九节,析羽九重,设于长杠,正所射也。)若王大射,则以狸步张三侯。(郑司农云:狸步,谓一举足为一步,于今为半步也。玄谓:狸,善博者也,行则止而拟度焉,其发必获,是以量侯道法之也。)王射,则令去侯,立於後。以矢行告,卒,令取矢。(郑司农云:射人,主令人去侯所而立于后也。以矢行告,射人,以矢行高下左右告于王者也。)
又曰:射鸟氏:掌射鸟。(鸟谓中膳羞者,凫雁鸨之属也。)祭祀,以弓矢驱乌鸢。凡宾客、会同、军旅,亦如之。(鸟鸢,善钞盗,便人。)射则取矢。矢在侯高,则以并夹取之。(郑司农云:王射,则射鸟氏主取其矢。在侯高者,矢着侯高,人手不能及,则以并夹取之。并夹,钅咸箭具。夹,读为甲,故司弓矢职曰:大射、燕射,共弓矢并甲。)
又曰:庭氏:掌射国中之夭鸟。若不见鸟兽,则以救日之弓与救月之矢夜射之。(不见鸟兽,谓夜来鸣呼为怪者。兽,狐狼之属。郑司农云:救日之弓、救月之矢,谓日月食所作弓矢。玄谓:日月之食,阴阳相胜之变也,于日食则射太阴,月食则射太阳。)若神也,则以太阴之弓与枉矢射之。(神谓非鸟兽之声,若或叫于宋大庙讠喜讠喜出出者。)
又曰:王大射,则共虎侯、熊侯、豹侯,设其鹄。诸侯则共熊侯、豹侯;卿、大夫则共麋侯,皆设其鹄。(大射者,为祭祀射。王将有郊庙之事,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祭者。射者可以观德行,其容体比于礼,其节比于乐,而中多者得与于祭。凡大射,各于其射宫。侯者,其所射也,以虎豹熊麋之皮饬其侧,所谓皮侯。王之大射,虎侯,王所自射也;熊侯,诸侯所射;豹侯,卿、大夫以下所射。诸侯之大射,熊侯,诸侯所自射;豹侯,群臣所射。卿、大夫之大射,麋侯,群臣共射焉。)
又曰:保氏:掌养国子以道,教之五射。(五射:一曰白矢,二曰参连,三曰剡注,四曰襄尺,五曰井仪也。)
《论语》曰:君子无所争;必也,射乎?(言于射而后有争也。)揖让而升,下而饮,(射于堂,升及下皆揖让而相饮也。)其争也君子。(多算饮少算,君子之所争也。)
又曰:射不主皮,(射有五善焉:一曰和志,体和也;二曰和容,有容仪;三曰主皮,能中质;四曰和顺,合《雅》、《颂》;五曰与舞同。射者不但以中皮为善,亦兼取其和容也。)为力不同科,古之道也。(为力,力役之事,亦在上中下,设三科焉,故曰不同科也。)
《韩诗外传》曰:楚熊渠子夜行,见寝石,以为伏虎,弯弓而射之。没金,饮羽。下视,知其石也。因复射之,矢摧,无迹也。
《三礼射侯图》曰:天子大射之时,天子虎侯,九十步;诸侯熊侯,七十步;卿、大夫豹侯,五十步。畿内诸侯大射,君熊侯,九十步;卿、大夫参侯,七十步;士犴(五旦切。)侯,五十步。天子、卿、大夫射,君臣共射一麋侯,五十步。诸侯、卿、大夫亦如之。天子及诸侯之士,皆无大射。参侯者,以豹皮为鹄,以麋皮为饰。参之为言杂也。犴侯者,以胡大皮为知鹄,亦以为饰。
又曰:天子宾射亦三侯。天子射,五正侯;诸侯射,三正侯;卿、大夫射,二正侯。诸侯宾射二侯,君三正。卿、大夫宾射,君臣共射一侯,二正。士与士宾射,犴侯,二正。士不得画云气,故以犴皮饰其侧也。畿内诸侯与外国同,其侯道亦如之。
又曰:天子燕射,天子熊侯,诸侯、卿、大夫、士,虎、豹侯。诸侯燕射,君亦熊侯,卿、大夫亦宜参侯,士鹿、豕。卿大夫与其臣燕射,君臣共射,虎豹侯。士燕射,亦宜豹侯,画鹿豕焉。畿内诸侯与外国用其侯道,亦如宾射。
《战国策》曰:楚有养由基者,善射。去杨叶百步而射之,百发百中。有一大夫过之,曰:“善射可教矣。”由基子曰:“试代我射之。”客曰:“我非能教子出左屈右也。夫射者,百发百中,而不以善息,少焉,气衰力倦,弓拨矢拘,一矢发而不中,前功尽弃矣!”
又曰:更羸与魏王处庑下,有雁从东方来,更羸虚发而雁下。魏王曰:“射可至此乎?”更羸曰:“其飞徐,其鸣悲。飞徐者,故疮痛也;鸣悲者,失群也。故痛未息,惊心未去,故闻弦音而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