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平御览 - 第 502 页/共 737 页
又曰:南荣曰:“里人有疾,里人问之。病者能言其病,病者犹未病也,若之问大道也,譬犹饮药以加病者也。(司马彪曰:加,增加也。)愿闻卫生之经而己矣。”(卫生谓卫护其生,全性命。)
《列子》曰:龙叔谓文挚曰:“子之术微矣,吾有疾病,子能己乎?”文挚曰:“惟命所听,然先言子所病之证。”龙叔曰:“吾乡誉不以为荣,国毁不以为辱。得而弗喜,失而弗忧;视生如死,视富如贫。此奚疾哉?奚方能己之乎?”文挚拇庶文叔背明而立,文挚从後向明而望之。既而,曰:“嘻,吾见子之心矣,方寸之地虚矣,几圣人也。子心六孔流通,一孔不达。今以圣智为病者,或由此乎?非吾浅术所能己也!”
又曰:秦人逢氏有子,少而惠,及壮,而有迷罔之疾。闻歌以为哭,视白以为黑,飨香以为朽,尝甘以为苦,行非以为是。意之所之,天地四方、水火寒暑无不倒错者焉。列子曰:“鼻将窒者,先觉焦朽;体将僵者,先亟奔佚;心将迷者,先识是非。”故物不至者则不反。
又曰: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。朝取而夕忘,夕与而朝忘;在涂则忘行,在室则忘坐;不识先後,不识今古。鲁有儒生,自媒能治之,华子之撇居室之半请其方。儒生曰:“吾试化其心,变其虑,庶几其瘳乎!”於是试露之而求衣,饥之而求食,幽之而求明。生欣然告其子曰:“疾可己也。然吾方密传,不可告人,试屏左右。”独与居室七日,而积年之病一日都尽。
又曰:杨朱之友曰季梁。季梁得疾,七日大渐,其子环而泣之,请谒医。季梁谓杨朱曰:“吾子不肖,如此之甚。汝奚不为我歌以晓之?”其子曰:“不晓。”终谒三医,而季梁之疾自瘳。
《墨子》曰:墨子病,洗鼻问曰:“先生以鬼神为明,福善祸恶,今先生圣人也,何故病?”墨子曰:“病者多方,有得之劳苦,有得之寒暑。今有百门而闭其一,贼何处不入哉?”
管子曰:凡国都,皆有养疾,聋盲喑哑、跛偏枯不耐自生者,上收而养之。
《尹子》曰:与死者同病,难为良医。与亡国同道,不可为谋。
又曰:人将疾也,必先不甘鱼肉之味。
《韩子》曰:秦昭王有疾,百姓买牛而家为王祷。
《魏子》曰:待扁鹊乃治病,终身不愈也。用道术则无所不治也。
《淮南子》曰:土地各以类生人,是故山气多男,泽气多女,水气多,风气多聋,林气多疟,木气多伛,(生子多有此疾。)岸下气多肿,(湿气所坐。)石气多力,险阻气多瘿,暑气多残,(残折不经。)寒气多寿,谷气多Φ,丘气多狂,衍气多仁,(下而平出。)陵气多贪。(蒙陵积聚。)
《春秋後语》曰:齐桓公六年,越医扁鹊过齐,桓侯客待之,入朝见曰:“君有疾,在腠理,不治将深。”(腠理,皮肤也。)桓侯曰:“寡人无疾。”扁鹊出。桓侯谓左右曰:“医之好利,欲以不病为功。”後五日复见,曰:“君疾宰瑟脉。”後五日复见,曰:“疾在肠胃。”後五日见桓侯而还走,桓侯使人问其故,曰:“疾在骨髓,臣是以无请也。”桓侯遂卒。
《战国策》曰:扁鹊见秦武王,示之病,扁鹊请除之。左右曰:“君之病在耳之前,目之下也。除之授鼹不聪,目不明。”君以告扁鹊,扁鹊怒而投其石,曰:“君与智者谋之,而与不智者败之,使秦政如此,则一举而亡国矣。”
《韩诗外传》曰:人主之疾,十有二发,非有贤医,莫能治也。何谓十二发?曰:痿、蹶、逆、胀、满、支、隔、盲、烦、喘、Φ、风。贤医治之如何?曰:“省事轻刑则痿不作,无使小民饥寒则蹶不作,无令财货上流则逆不作,无使仓廪积腐则胀不作,无使府库充实则满不作,无使群臣纵碚打支不作,无使下情不上通则隔不作,上材恤下则盲不作,法令奉用则烦不作,无使下怨则喘不作,无使贤人伏匿则Φ不作,无使百姓歌吟诽谤则风不作。夫重臣群下者,人主之心腹支体也。心腹支体无患,则人主无疾矣。故非有贤医,莫能治也。人主有此十二疾而不用贤医,则国非其国也。
赵晔《吴越春秋》曰:越王出石室,召范蠡谓之曰:“吴主疾病,三月不愈。孤闻人臣之道,主疾臣忧。且吴王遇孤,恩泽甚厚,恐疾之无瘳也。惟先生卜焉。”范蠡曰:“今日日辰阴阳,上下和亲,无相入者。法曰:天一救,且何忧。吴王不死明矣。到己已,当有瘳也。”
《吕氏春秋》曰:齐王疾瘠,使人之宋迎文挚,挚视疾,谓太子曰:“王疾可己,虽然,必煞挚。非怒王则不可治,怒而挚必死。”太子请之。文挚期而不至,三,齐王己怒。文挚至,不解履登床,王重怒,叱而起,病乃己。生烹文挚。
《物理论》曰:赵简子有疾,扁鹊诊侯,出曰:“疾可治也,而必煞医焉。”以告太子,太子保之。扁鹊频召不入,入而着履登床。简子大怒,便以戟追煞之。扁鹊知简子大怒,则气通、血脉畅达也。
卷七百三十九 疾病部二
总叙疾病下
《吕氏春秋》曰:身尽府种,筋骨沉滞,血脉壅塞,九穷寥寥,曲失其宜。(高诱曰:府,腹疾也。种,首疾也。极三阕之欲以病其身,故九穷寥寥然,虚曲失其适以害其生也。)虽有彭祖,犹不能为也。
《太公金匮》曰:丁侯不朝,武王乃画丁侯,茸墚射之。丁侯病大剧,使人卜之,崇在周。恐惧,乃遣使者请之於武王,愿举国为臣虏。武王许之归,为太师尚父谓使曰:“归矣。吾己告诸神,言丁候前畔义,今己遣人来降,勿复过也。”使者辞去,归至,丁侯病稍愈,四夷闻之皆惧,各以其职来贡。
《六韬》曰:欲伐大国,行且有期,王寝疾,十日不行。太公负之而起之曰:“行己有期,君不发,天子闻之,国亡身死,胡不勉之?”王允焉,如无病者。
《说苑》曰:邴吉有阴德於孝宣帝微时。及即位,众莫知,亦不言。帝将封之,会吉病甚,将使人加封及其生也。太子太傅夏侯胜曰:“此未死也,臣闻有阴德必飨其乐,以及子孙。”病果愈,封为博阳侯。
《世说》曰:卫总角时尝问乐广梦,乐云是想。卫曰:“神形所不接,而梦岂是想?”曰:“因也。”卫思因经日不得,遂病。乐闻,故命驾为剖折之,卫病小小而差。乐叹曰:“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病。”
又曰:卫从豫章下,都人久闻其姿容,观者如堵墙。先有嬴疾,不堪劳,遂发病死。时人谓之看煞。
《语林》曰:王仲祖病,刘贞长为称药,荀令则为量水矣。
又曰:孔君平病困,庾司空为会稽,省之,问讯甚至,为之流涕。孔慨然曰:“丈夫将终,不问安国宁家之术,而反作儿女相问。”庾闻,回还谢之,请其语言。
桓谭《新语》曰:余少时,见杨子□之丽文高论,不自量年少新进,而猥欲逮及。尝激一事而作小赋,用精思大剧,而立感病。子□亦言,帝上甘泉,诏使作赋,为文卒暴。及倦卧,梦其五藏出在地,以手收内。及觉,大少气,病一岁,卒。
王符《潜夫论》曰:夫理世不得贞贤,譬由治疾不得贞药也。治病当得真人参,反得罗菔,当得麦门冬,反得蒸广麦。己而不识贞,合而服之,病以浸剧。不自知为人所欺也,乃反谓方不诚而药皆尾於疗病,因弃。後药弗敢复饮,而更求巫觋者,虽死可也。
《论衡》曰:子夏丧明,曾子责以有罪。按伯牛有疾,仲尼以为命也。或是丧子数哭,因中风耳。
《风俗通》曰:无恙。俗说恙,病也。凡人相见及书问者,曰:“无疾病耶?”案上古之时,草居野宿。恙,噬虫也,善食人心。凡相劳问,曰:“无恙乎?”非为病也。
《白虎通》曰:天子疾称不,诸侯称负子,大夫称负薪,士称犬马。不者,不复预政也。负子者,诸侯子民,今不复子民也。负薪、犬马,皆谦也。
杨泉《物理论》曰:凡病可治也,人不可治也。体羸性弱,不堪药石;或刚暴狷急,喜怒不节;或情欲放纵,贪淫嗜食;此皆良医不能加功焉。夫君子病也,犹可为也;必使无病也,不可为矣。盖谓节其饮食,量其多少也。
又曰:气胜元气,其人肥而不寿;元气胜气,其人瘦而寿。养性之术,常使气少,则病不生矣。
葛洪《神仙传》曰:茅君治於茅山,人有疾病,往请福,常煮鸡子十枚,以内帐中。须臾,茅君皆一二掷鸡子还之,归,破之,皆无复黄者,病人当愈。若中有土者,不愈,以为常候,鸡子如故,无开处也。
《汉武故事》曰:初,霍去病微时,数自祷,神君乃见其形,自修饰,欲与去病交接,去病不肯,神君亦惭。及去病疾笃,上命为祷神君。神君曰:“霍将军精气少,寿命不长。吾尝欲以太一精补之,可得延年,霍将军不晓此意,逐见断绝。今疾必死,非可救也。”去病竟薨。
《西京杂记》曰:高祖初入咸阳宫,周行库,有方镜,广四尺,高五尺九寸,表里有明,人疾病在内照,掩心则知其病之所在。
皇甫谧《高士传》曰:安丘望之病,弟子公沙都来看之。举丘於庭树下,安丘晓然有痊,开目见双赤李着枯枝,都仰手承李,安丘食之,所苦尽除。
《皇甫谧自序》曰:士安每病,母辄推燥居湿,以复易单。
《何别传》曰:张仲景过山阳王仲宣,谓曰:“君体有病,後年三十当眉落。”仲宣时年十七,以其言贯远,不治。後至三十,疾,果眉落。
《三辅决录》曰:赵歧初名嘉,年三十馀,有重疾,卧蓐七年,自虑奄忽,乃为遗令敕兄子:“可立一员石於吾墓前,刻之曰:汉有逸民,姓赵名嘉。有志无时,命也奈何!”
刘贞《与曹植书》曰:明使君始垂怜哀,意眷日崇,譬之疾,乃使炎农分药,歧伯下针。疾虽未除,就没无恨。何者?以其天医至神,而荣魄自尽也。
狂
《书》曰:狂恒雨若。(君行诳妄则常雨顺之。)
《尚书□多方》曰:周公曰:“惟圣罔念作狂,惟狂克念作圣。”
《毛诗》曰: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。
又《东方未明》曰:折列蕻圃,狂夫瞿瞿。
《论语□子路》曰:不得中行而与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也。(中行,行能得中者。狂者进取于善道,狷者守节无为。)
又:子在陈曰:“归欤!归欤!吾党之小子狂简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。”
又:楚狂接与歌而过孔子曰:“凤兮凤兮!何德之衰!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。己而己而!今之从政者殆而!”
《国语□晋语》曰:下邑之役,董安于多。(下邑,晋邑。安于,赵简子家臣。)赵简子赏之辞,固赏之,对曰:“今臣一旦为狂疾,而曰‘必赏汝’(言战斗为凶事,犹人有狂易之疾。)是以狂疾释也不如亡。”趋而出。乃释之。
《汉书》曰:昌邑王贺,衣服、言语、跪起,清狂不惠。(苏林曰:凡狂者,阴阳脉尽浊,不狂似狂也,故言清狂。或曰:清狂如今白痴也。)
又曰:盖宽饶曰:“无多酌我,我乃酒狂。”丞相魏侯笑曰:“次公醒而狂,何必酒也!”(次公,宽饶字。)
又曰:王莽时,长安狂女子碧呼道中,曰:“高皇帝大怒,趣归我国,不者,九月必煞汝。”莽收捕,煞之。
《东观汉记》曰:郅恽字君章,上书谏王莽,令就臣位。莽大怒,即收系恽。难即害之,使黄门胁导恽,令为狂疾惚恍,不自知所言。恽曰:“所言皆天文,非狂人所造作。”
《吴志》曰:全琮为督议,欲分别诸将,有所掩袭。朱桓素高气,耻见部伍,遂托狂发,诣建业治病。
王隐《晋书》曰:吴彦给役陆抗,抗欲拔之,患众不听,乃悉请当为将者入坐,以试勇怯。有一狂人拔刀跳梁来向坐中,馀者皆走,惟彦独坐。举抗御之,狂人乃退,众服其勇。
沈约《宋书》曰:袁愍孙着《妙德先生传》曰:“尝谓周旋人曰:‘昔有一国,国中一水,号曰狂泉。国人饮此水,无不狂也。惟国君穿井汲,独得无恙。国人既狂,谓主不狂为狂。於是聚谋共执国主,疗其狂疾,火艾针药莫不必具。国王不任其苦,於是到泉所酌水饮之,饮毕便狂。君臣大小,其狂若一,众乃欢然。我既不狂,难以独立,比亦欲试饮此水。’”
《宋书》曰:颜延之,文帝尝问以诸子才能,延之曰:“竣得臣义,跃得臣笔,测得臣文,奂得臣酒。”何尚之嘲曰:“谁得卿狂?”答曰:“其狂不可及。”
《鬻子》曰:昔鲁周公曰:“吾闻之於政也,知善不行者谓之狂,知恶不改者谓之惑。夫狂与惑者,圣人之戒也。”
《老子》曰:驰骑田猎,令人心发狂。
《韩子》曰:心不能审得失之地,则谓之狂。
又曰:狂者东走,逐者亦东走,其走则同,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。
《淮南子》曰:谷气多Φ,丘气多狂。
又曰:今夫狂者无忧,圣人亦无忧,不知祸福也。
又曰:不知道者,释其所己有而求其所未得,故福至则喜,祸至则怖。不悔己之所生,乃反怨人。不喜则忧,谓之狂生。
又曰:士有祸则诎,有福则盈,有过则悔,有功则矜,遂不知反,此之谓狂。
《傅子》曰:恶刘晔於魏明帝,晔不尽忠,善伺上意所趣而合之。帝如言以验之,果得情,从此疏焉。晔遂发狂,出为大鸿胪,以忧死。谚曰:“巧诈不如拙诚。”信矣。
《抱朴子》曰:食莨荡令人狂荒,不可谓人本有荒狂。
《山海经》曰:观水对播(音遥)鱼,其味酸,食之己狂。
《越绝书》曰:惠种生圣,痴种生狂。桂实生桂,桐实生桐。
《祢衡别传》曰:衡为鼓吏,身辱曹操。孔融复见操,说衡狂疾,令求得自谢。
《斐楷别传》曰:石崇尝与斐楷、孙绰醉宴,而绰慢节过度,崇责之。楷曰:“季舒酒狂,四海所知。足下饮人狂药,责人正礼。”
王韶之《始兴记》曰:观亭峡下有神庙,旁石向江,经道不恪丈必狂走,或变而为虎。
《世说》曰:阮德如尝与亲友逍遥河侧,叹曰:“大丈夫不能使仆从陷於河桥,非丈夫也。”坐者或曰:“德如以高素致名,不应发此言,必将病之候。”俄而,性理果僻,欲逸走。家人尝以一细绳横系之户前以维之,每欲出,碍绳辄反。时人以为名士狂。
《黄帝八十一问》曰:“狂颠之疾,何以别?”答曰:“狂之始发,少卧少饥,自贤自贵,妄笑好乐。”
《神异经》曰:西方有人,饮食被东走,其妇追之,不止。怒,亦被,名曰狂,一名颠,一名狷,一名风。此人夫妻与天俱生,狂走东西,没昼夜。
《魏武帝令》曰:昔吾同县有丁幼阳者,其人衣冠良士,又学问材器,吾爱之。後以忧患得狂病,即差愈,往来故常共宿止。吾常遗归,谓之曰:“昔狂病,倘发作持兵刃,我畏汝。”俱共大笑,辄遣不与共宿。
阳狂
《周书》曰:太公曰:“知与众同者,非人师也,大知似狂。不痴不狂,其名不彰;不狂不痴,不能成事。”
《史记》曰:箕子,纣庶兄也。谏纣不听,或曰:“可以去矣。”箕子曰:“为人臣,谏不听而去,是彰君恶而自悦民,吾不忍为。”乃被发阳狂而为奴。
又曰:蒯通说韩信,信不从,通乃阳狂为巫。
《东观汉记》曰:丁鸿让国於弟盛,逃去。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,甚相友善。及鸿亡,骏遇於东海,阳狂不识骏,骏乃周鼬让之曰:“今子以兄弟私恩,而绝父不灭之基,可谓智乎?”鸿感怆垂涕叹息,乃还就国。
谢承《後汉书》曰:雷义字仲公,举茂才,让於友陈重。刺史不听,义阳狂被发走,不应命。
《晋书》曰:王衍字夷甫,神情明秀,风姿详雅。阳骏欲以女妻焉,而衍耻之,遂阳狂自免。又素轻赵王伦之为人,及伦篡,衍阳狂斫婢以自免。
王隐《晋书》曰:王长文字德睿,广汉妻阝人,世为郡守。少放荡不羁,检益州,五辟公府,再辟皆不就,阳狂不诣郡县举,致改服逃出,举州追求。乃於成都卖熟布,弟见长文蹲踞地啮胡饼。刺史知其不居礼,送还家。
《英雄记》曰:向栩字甫兴,性卓诡不伦,恒读《老子》,状如学道,又似狂生。好披着参头,常於灶北坐床氏,如是积久,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。
《楚国先贤传》曰:石伟字公操,南郡人。仕吴,拜光禄大夫。吴建威将军王戎亲诣伟,大康二年,诏以伟为议郎,加二千石秩,以终厥身。伟遂阳狂及盲,不授。
晋《华阳国志》曰:膣为费昭不肯仕公孙述,乃漆身为厉,阳狂以避之。
人谓之狂
《史记》曰:东方朔,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。人主闻之,曰:“今朔在事无若为是行者,若等安能及之哉!”朔行殿中,郎谓之曰:“人皆以先生为狂。”朔曰:“如朔等,所谓避世於朝廷间者。”
《汉书》曰:郦食其,陈留高阳人也。沛公略地陈留,沛公麾下骑士食其里中子,骑士归,食其谓曰:“吾闻沛公有大略,吾所愿从,若见沛公,谓曰:‘臣里中有郦生,人皆谓之狂,生自谓我非狂。’”骑士如所戒,沛公召之。
《後汉书》曰:延熹末,党事将作,袁闳遂散绝世,欲投迹深林,以母老不宜远遁,乃筑土室四周於庭,不为户,自牖纳饮食而己。旦於室中东向拜母。母思闳时,往就视。母去便自掩闭,兄弟妻子莫得见也。及母殁,不为制服、设位,时莫能名,或以为狂生。
范晔《後汉书》曰:仲长统,倜傥不务小节,语嘿无常,时人谓之狂生。
《南史》曰:王僧达所为非法,坐免官。後孝武独召见,傲然了不陈逊,惟张目而视。及出,帝叹曰:“王僧达非狂,如何乃戴面向天子?”
《后魏□任城王澄传》:高肇当朝,猜忌贤戚。澄为肇间构,常恐不令,乃终日昏饮,以示荒败,所为诡越,时谓为狂。
《唐书》曰:苏世长尝从高祖幸泾阳校猎,至高陵合围,是日大获,陈禽兽於旌门。高祖入御营,顾谓朝臣曰:“今畋乐乎?”世长进曰:“陛下游猎,溥废万机,不满十旬,未为大乐。”高祖色变,既而笑曰:“狂态发耶?”又对曰:“为臣私计则狂,为陛下国计则忠。”
《墨子》曰:周公旦,人谓之狂,後世称其德。
《尉缭子》曰:太公望行年七十,屠牛朝歌,卖食棘津,遇七十馀主不听,人皆曰狂丈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