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平御览 - 第 376 页/共 737 页
又曰:贞元中,德宗方有事于郊庙,诏以皇太子为亚献,亲王终献。上令问柳冕当受誓戒否。冕奏准开元礼并以前七日,受誓戒词云:“各扬其职,不供其事,国有常刑。”冕以誓皇太子,更其词云:“各扬其职,肃奉常仪。”
又曰:宪宗元和中,南郊阴气凝闭,浃旬不开,宰臣议请改日。上曰:“郊庙事重,吾斋戒有日,岂可废乎?”至享献之际,景物澄清,人情大悦。
《鬼谷子》曰:周有豪士,居鬼谷,号为鬼谷先生。苏秦张仪往见之。先生曰:“吾将为二子陈言至道,子其斋戒,择日而学。”後秦、仪斋戒而往。
《庄子》曰:颜回曰:“吾无以进矣,敢问其方。”仲尼曰:“斋,吾将语若。”颜回曰:“回之家贫,惟不饮酒、不茹荤者数月矣。若此则可以为斋乎?”曰:“是祭祀之斋,非心斋也。”回曰:“敢问心斋?”仲尼曰:“若一志无听之以耳,而听以心,无听之以心,而听之以气,惟道集虚,虚者,心斋也。”
又曰:梓庆削大木为锯。锯成,见者惊,犹鬼神。鲁侯曰:“子一何巧矣!何术以至此?”曰:“臣工人,何术之有。虽然,有一焉。臣为锯,未尝敢以耗气也,必斋以静心。器之所以凝神者,其是与。”
又曰:祝宗人玄端以临牢,说曰:“汝奚恶死?吾将三月牺。汝十日戒,十日齐,藉白茅加汝肩,尻于绸俎之上。”
《韩子》曰:燕王欲巧,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猴。成,功人曰:“君欲观之,半岁不入宫,不饮酒食肉,雨霁日出视之,晏阴之间,而棘刺之,母猴乃可见也。”燕王固养之,不能观也。
《搜神记》曰:王业,和帝时为荆州刺史,每出行部,沐浴斋洁以祈于天地,当启佐愚心,无使有枉百姓。在州七年,惠风大行,苛慝不作。
傩
《礼记□月令》季春日,命国傩,九门磔攘,以毕春风。(《洪范传》曰:言之不从,则有大祸。犬属金也,故磔之于九门,所以抑金扶木,毕成春功。东方三门不磔,春位不杀,其盛德所在无所攘。)
又《月令□仲秋》曰:天子乃傩,以达秋气。(此傩之阳气,恐阳暑至此不衰,害亦将及,故傩以通秋气。方欲助秋,故不磔犬。)
又《月令□季冬》曰:命有司大傩,旁磔以送寒气。(大傩为岁终逐阴除疫以送寒气,故周官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。旁谓王城四旁十二门也。磔谓磔犬于门也。春磔九门,冬礼大,故遍磔于十二门,所以扶阳抑阴之义。犬属金,冬尽春兴,春为木,故杀金以助木气。)
又《郊特牲》曰:卿人裼,(裼,强鬼也。谓时傩索室驱疫逐强鬼也。裼或为献,或为傩。)孔子朝服立于阼,存室神也。(神依人也。)
《礼记外传》曰:方相氏之官,岁有三时,率领群隶,驱索疠疫之气于宫室之中,亦攘送之义也。天以一气化万物,五帝各行其德,余气留滞则伤後时,谓之不和,而灾疫兴焉。大傩者,贵贱至于邑里,皆得驱疫。命国傩者,但于国城中行之耳。(名之傩者,取群为傩傩之声。)
《周礼□夏官》曰:方相氏掌蒙熊皮,黄金四目,玄衣朱裳,执戈扬盾,帅百隶而时傩,以索室驱疫。(蒙,冒也。冒熊皮者,以惊驱疫疠之鬼,如今头也。时傩,四时作,方相氏以傩却区恶也。《令》:季冬命国傩。索,搜也。)
《续汉书》曰:先腊一日大傩,谓之逐疫。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十二已下,百二十人为亻辰子,皆赤帻皂制,执大鼗。方相氏服如周制。及十二兽裳,衣毛角。中黄门行人冗从、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。设桃梗、郁垒、苇茭毕,执事者皆罢苇戟桃枝,以赐公卿、将军、特进、诸侯。
《礼纬》曰:颛顼有三子,生而亡去,为疫鬼。一居江水,是为虐鬼魅鬼;一居人宫室区隅,善惊人小儿。于是常以正岁十二月,令礼官方相氏掌熊皮,黄金四目,玄衣裳,执戈扬盾,帅百隶及童子而时傩,以索室而驱疫鬼,以桃弧苇矢工鼓且射之,以赤丸五谷播洒之,以除疫殃。
《後魏书》曰:高宗和平三年十二月,因岁除大傩之礼,遂耀兵武。更为制令,步兵陈于南,骑士陈于北,各击锺鼓,以为节度。其步兵所衣,青赤黄黑,别无部队槊矛戟,相次周回转易,以相赴就,有飞龙腾蛇之变。为函箱鱼鳞四门之阵,凡十馀法,跽起前却,莫不应节。阵毕,南北二军皆鸣鼓角,众尽大噪,各令骑将交去来挑战,步兵更进退以拒击。南败北捷,以为盛观。自後踵以为常。
《唐书》曰:旧驱傩亻辰子等,金吾将军并具栏笏,引入阁门。谨按大傩者,所以驱除群厉,合资威武,盛其光仪。栏笏之制,常参朝服。旧制未称,今请各依锦绣,具帑袜带仪刀部引出入。
《建康实录》曰:孙兴公尝着戏为傩,至桓宣武家。宣武觉其对不凡,推问之,乃兴公。
《宣城记》曰:吴时洪臣为庐陵太守,有清称。征还,船轻,皆载土。时岁暮除,逐人就乞,见土而去。
《庄子》曰:游岛问雄黄曰:“今逐疫出魅,击鼓呼噪,何也?”雄黄曰:“黔首多疫,黄帝氏立巫咸,使黔首沐浴斋戒,以通九窍;鸣鼓振铎,以动其心;劳形趋步,以发阴阳之气;饮酒茹葱,以通五藏。夫击鼓呼噪,逐疫出魅鬼,黔首不知,以为魅祟也。”
张衡《东京赋》曰:卒岁大傩,驱逐群厉;方相秉钺,巫觋操;亻辰子万童,丹首玄裳;桃弧棘矢,所发无臬;飞砾雨散,罡刂殚毕毙;惶火驰而星流,逐赤疫于四裔。然後凌天地,绝飞梁,囚耕父于清泠,溺女魅于神潢。
廉品《大傩赋》曰:于吉日之上戊,将大蜡于腊。先兹日之酉久,宿洁静以清澄。乃班有司,聚众大傩。天子坐华殿,临朱轩,凭玉几,席文旃,率百隶之亻辰子,群鼓噪于宫垣。
卷五百三十一 礼仪部十
宗庙神主
宗庙
《易□萃卦》曰:王假有庙。(假,至也。王以聚至有庙也。)
又《涣卦》曰:风行水上,涣。先王以享于帝,立庙。
《尚书逸篇》曰:呜呼,七世之庙,可以观德。(天子立七庙,有德之主则为祖宗,其庙不毁,故可观德。)
《毛诗□文王□绵》曰:乃召司空,乃召司徒。俾立室家,其绳则直。缩板以载,作庙翼翼。
又《宫》曰:新庙奕奕,奚斯所作。
又《清庙》曰:清庙,祀文王也。周公既成洛邑,朝诸侯,率以祀文王焉。(清庙者,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宫也。谓祭文王也。天德清明,文王象焉,故祭之而歌此诗也。庙之言貌也。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,但以生时之居,立宫室家貌为之耳。成洛邑,居摄五年时。)于穆清庙,肃雍显相。(于,叹辞也。穆,美。肃,敬。,和。相,助也。笺云:显,光也,见也。于乎美哉,周公之祭清庙也!其礼仪敬且和,又诸侯有光明著见之德来助祭。)
《周礼□春官上》曰:小宗伯之职,掌建国之神位,右社稷,左宗庙。
《礼记□曲礼》曰:君子将营宫室,宗庙为先,厩库为次,居室为後。
又《曲礼》曰:问国君之年,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;幼曰未能从宗庙社稷之事也。
又《王制》曰:天子七庙,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;诸侯五庙,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;大夫三庙,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;士一庙,庶人祭于寝。
又《礼器》曰:礼有以多为贵者。天子七庙,诸侯五,大夫三,士一。
又《文王世子》曰:五庙之孙,祖庙未毁,虽及庶人,冠、娶必告,死必赴,不忘亲也。
又《明堂位》曰:山节,藻,复庙,重檐,刮楹,达乡,反坫,出尊,崇坫康,疏屏,天子庙饰也。(山节,刻薄栌为山也。藻画侏儒柱为藻文也。庙,重屋也。重檐,承壁材也。刮,摩也。乡,牖属,谓夹户窗也。每室八窗为四达。反坫,反爵之坫也。出尊,当尊南也。惟两君为好,既献,反爵于其上,礼君尊于两楹之间也。祟,高也。康读为亢龙之亢。屏谓之树,今思也,刻之为云气虫兽,如今阙上为之矣。)
又《杂记》曰:成庙则衅之,其礼:祝宗人、宰夫、雍人,皆爵弁纯衣。雍人举羊升屋,中屋南面,羊血流于前,乃降。门、夹室,皆用鸡。凡宗庙之器,其名者,成则衅之以豚。
又《祭法》曰:天下有王,分地建国,置都立邑,设庙、祧、坛、单、而祭之,乃为亲疏多少之数。是故王立七庙,一坛一单。曰考庙,曰王考庙,曰皇考庙,曰显考庙,曰祖考庙,皆月祭之;远庙为祧,有二祧,享尝乃止;去祧为坛,去坛为单,坛单有祷焉祭之,无祷乃止;去单曰鬼。诸侯立五庙,一坛一单。曰考庙,曰王考庙,曰皇考庙,皆月祭之;显考庙,祖考庙,享尝乃止;去祧为坛,去坛为单,坛单有祷焉祭之,无祷乃止;去单为鬼。大夫立三庙二坛。曰考庙,曰王考庙,曰皇考庙,享尝乃止;显考祖考无庙,有祷焉,为坛祭之;去坛为鬼。适士二庙一坛,曰考庙,曰王考庙,享尝乃止;显考无庙,有祷焉,为坛祭之;去坛为鬼。官师一庙,曰考庙,王考无庙而祭之,去王考为鬼。庶士、庶人无庙,死曰鬼。(庙之言貌也。宗庙者,先祖之尊貌也。桃之言超也,超上意也。封上曰坛,除地曰单。《书》曰:三坛同单。)
又《中庸》曰:武王缵大王、王季、文王之绪,壹戎衣而有天下,身不失天下之显名。尊为天子,富有四海之内。宗庙飨之,子孙保之。
又《祭法》曰:天下有王,分地建国,置都立邑,设庙、祧、坛、单而祭之。
《左传□桓公》曰:宋华父督已杀孔父,而杀殇公,召庄公于郑而立之,以亲郑,以郜大鼎赂公。夏四月,取郜大鼎于宋。戊申,纳于太庙,非礼也。
又《桓公》曰:清庙茅屋。(以茅饰屋,著俭也。清庙,肃然清静之称。)
又《僖上》曰:震夷伯之庙,罪之也。于是展氏有隐慝焉。
又《文公下》曰:太室之屋坏,书不恭也。
又《成公三年》曰:甲子,新宫灾,三日哭。(宣公神主新入庙,故谓之新宫。书“三日哭”,善得礼,宗庙亲之,神灵所凭,居而遇灾,故哀而哭之。)
又《襄二》曰:吴子寿梦卒,临于周庙,礼也。(周庙,文王庙也。周公出文王,故鲁立其庙也。)凡诸侯之丧,异姓临于外,同姓临于庙。是故鲁为诸姬,临于周庙。
《公羊传□文公》曰:世室屋坏。世室者何?鲁公之庙也。周公称太庙,鲁公称世室,群公称宫。
《梁传□成公》曰:新宫灾,三日哭。新宫者,祢宫也。(祢,父也。成公之父宣公之宫也。)
《孝经》曰:宗庙致敬,不忘亲也。
又曰:为之宗庙,以鬼享之。(宗者,尊也。庙者,貌也。先祖之尊貌所居中宫何?以为人死精魂归乎天,形体不藏,存之即存,不存则亡,明先祖神死依人也。)
《孝经援神契》曰:庙所以尊祖也。
《论语□八佾》曰:子入太庙,每事问。或曰:“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。入太庙,每事问。”子闻之曰:“是礼也。”
《家语》曰:孔子在齐,景公造焉。左右白曰:“周使至,言先王庙灾。”景公曰:“何王庙?”孔子曰:“此必厘王庙。夫厘变文武之制,而作玄黄华丽之饰,故天殃其庙焉。”有顷,左右报所灾者厘王庙。景公曰:“善哉!圣人之智过人远矣。”
又曰:孔子曰:“吾于甘棠,见宗庙之敬也甚矣。思其人,犹爱其树;尊其人,必敬其道也。”
《史记》曰:秦始皇巡陇西北地,出鸡头山,过回中,(应劭曰:回中在安定高平。孟康注曰:回中在北地。)作信宫渭南。更命信宫为极庙,象天极。庙道通骊山,作甘泉,前殿筑甬道。
又曰:高祖崩,群臣皆曰:“高祖起细拨乱,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,以岁时祠。及孝惠五年,思高祖之悲乐沛,以沛宫为高祖原庙。(徐曰:《光武纪》曰:“上幸丰,相高祖于原庙。”る谓:原,再也。先既已立庙,今又拜立,故谓之原也。)
《汉书》曰:惠帝为东朝长乐宫。及间往,数跸烦民,作复道。方筑武库南。叔孙通奏事,因请间曰:“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帝寝,衣冠月出游高庙?子孙奈何乘宗庙道上行哉?”惠帝惧曰:“急坏之。”通曰:“人主无过举。今已作,百姓皆知之。愿陛下为原庙渭北,衣冠月出游之,益广宗庙,大孝之本。”上乃诏有司立原庙。惠帝尝出游离宫,通曰:“古者有春尝果,方今樱桃熟,可献,愿陛下出。因取樱桃献宗庙。”上许之。诸果献由此兴。
又曰:文帝作顾城庙。(服虔曰:庙在长安城南。文帝作,还顾见城,故名之。应劭曰:文帝自为之。制度界狭、若顾望而成,故曰顾城。贾谊曰:目顾城之庙为天下,太宗与汉无极。或曰地名也。如淳曰:身存而为庙,若《尚书》“顾命”也。高祖庙曰原庙,文帝庙曰顾城庙,景帝庙曰德阳,武帝庙曰龙渊,昭帝庙曰徘徊,宣帝号里裎,元帝庙曰长寿,成帝庙曰成阳。)
又曰:梅福上书谏曰:“武王克殷,未下车存五帝之後。封殷于宋,绍夏于杞,明著三统,示不独有也。是以姬姓半天下。迁庙之主出于户,所谓存人自立也。
又曰:宣帝即位,尊孝武庙为世宗。所行巡狩,郡国皆立庙,告祠世宗庙。有白鹤集後庭,以立世宗庙告祠。孝昭寝,有雁五色集殿前,西河筑世宗庙,神光兴于殿旁。有鸟曰鹤,前赤後青,神光又兴于房中,如烛状。广川国世宗庙殿上有锺音,房卢大开,夜有光,殿上尽明。
又曰:王莽以宗庙未修,张邯说莽曰:“德盛者文缛。宜崇其制度,宣示海内,且令万世之后,无以复加也。”莽乃博征天下工匠、诸图画及吏民,以义入钱助作者,骆驿道路。坏彻城西苑中,建章、承光、包阳、大台、储元宫及平乐、当路、阳禄馆,凡十馀所,取其材瓦,以起九庙。
《帝王世纪》曰:汉景帝庙名德阳,宣帝庙名里裎,武帝庙名龙渊,文帝庙名顾成,昭帝庙名徘徊。
《东观汉记》曰:中元元年十月,甲申,使司空冯鲂告祠高祖庙,吕太后不宜配食,以薄太后配。迁吕太后于园,四时止祭。
又曰:永初六年,皇太后入宗庙,与世宗庙与皇帝交献荐,如光烈皇后故事。
又曰:建初四年八月,上以公卿所奏明德皇后在世神庙坐位驳议示东平宪王苍,苍上言:“文、武、宣、元袷食高庙,皆以后配,先帝所制,典法设张。《大雅》曰:‘昭哉来御,从其祖武。’又曰:‘不愆不忘,率由旧章。’明德皇后宜配孝明皇帝。”
袁山松《後汉书》曰:天子自洛阳迁都长安。初,长安遭赤眉乱,宫室焚尽,惟有高庙,遂居之。
《汉杂事》曰:光武弃天下,以再受命,复汉祚,更起庙,称世祖。孝明临崩,遗诏遵俭,无起寝庙,藏主于世祖庙,孝章不敢违。是後遵奉藏世祖庙,如孝明之礼,而园陵皆自起寝,孝明庙曰显宗,孝章曰肃宗。是後踵前,孝和为穆宗,孝安曰敬宗,孝顺曰恭宗,孝桓曰威宗。今洛阳诸陵,皆晦望二十四气伏社蜡及四时上饭,太官送用物,园令食监典省。其亲陵一所,宫人随鼓漏理被枕、具盥水、陈严具天子以正月五月供毕後,上原陵,以次周遍,公卿百官皆从。四姓小侯诸家妇,凡与先君有瓜葛者及诸侯王大夫、郡国计吏、匈奴朝者、西国侍子皆会。尚书官属西除下在先帝神坐後,大夫计吏皆当前,下占其郡国价、四方改异,欲先帝魂神具闻之也。遂于亲陵各赐计吏而遣之。
《魏书》曰:辛酉,有司奏造二庙,立文皇帝庙,与高祖合祭,亲尽以次毁。特立武皇帝庙,四时享祀,为魏太祖,万载不毁。
《吴录□地理志》曰:会稽有禹庙,始皇配食。王郎为太守,黜之。
王隐《晋书》曰:太康十年,太庙成,迁神主于新庙,赐王公以下至司马督子弟官,赐作庙者帛。
《帝王世纪》曰:汉景帝庙名德阳,宣帝庙名里裎,武帝庙名龙渊,文帝庙名顾成,昭帝庙名徘徊。
《汉晋阳秋》曰:武帝改营太庙,南致荆山之木,西采华山之石,铸铜柱十二,涂以黄金,镂以百物,填以丹青,缀以珠玉。
《晋书□礼志》曰:武帝太始三年,有司奏置七庙,诏宜权立一庙。群臣议:上古清庙一宫,周制七庙,舜承尧禅,受终文祖,则虞氏不改唐庙。因仍旧宫,可依有虞故事。
《宋书□礼志》曰:晋太始二年,有司奏天子七庙,宜如礼营建。帝重其役,诏宜权立一庙。于是群臣议奏,上古清庙一宫,尊远神祗。逮至周室,制为七庙,以辨宗祧。圣旨深弘,远迹上世。
《後魏书》曰:武定六年二月,将营齐献武王庙,议定室数形制。兼度支尚书崔昂等议:按《礼》,诸侯五庙,太祖亲庙四。今献武王为始封之君,便是太祖,既通在亲庙,不容立五室。且帝王亲庙,亦不过四,今宜四室,二间两头一颊室,厦头徘徊鸱尾。又按《礼图》,诸侯庙止开南门,而二王後附。《祭仪注》云,执事者列于庙东门之外。既有东门,明非一门。献武礼数既隆,备物殊等,惟据今庙宜开四门,内院南面开三门,馀及外院四面皆一门。
《齐书□礼志》曰:世宗梦太祖曰:“宋氏诸帝尝在太庙,从我求食,可别为吾祠。”上乃敕豫章王妃庾氏,四时还青溪宫旧宅处内舍堂,奉祠二帝二后,牲牢服章,用家人礼。
《晋起居注》曰:武帝太安中诏曰:往者,仍魏氏旧庙处立庙,既壅翳不显,材木弱小,至今中间有跌桡之患。今当修立,不宜在故处。太仆寺南临甬道,地形显敞,更于此营之,主者依典礼施行。
《晋书》曰:桓玄篡,问众曰:“朕其败乎?”曹靖之对曰:“神怒人怨,臣实惧焉。”玄曰:“人或可怨,神何可怒?”对曰:“移晋宗庙,飘泊无所,大楚之祭,不及于祖,此其所以怒也。”
《白虎通》曰:礼圣王所以制宗庙何?曰生死殊路,故敬鬼神而远之。所以有屋何?所以象生之居。
又曰:臣待放于郊,君不绝其禄者,以其禄三分之一与其妻长子,使得祭其宗庙。赐之环即还;赐之则去。
又曰:王者立宗庙何?缘生以事死,敬亡若事存,欲立宗庙而祭之,此孝子之心,所以追继养也。
《释名》曰:庙,貌也。先祖形貌所在。寝,寝也,所寝息也。
《三辅故事》曰:光武至长安,宫阙烧尽,徙都洛阳,取十二陵合为高庙,作十二室。太常卿一人,别治长安,主知齐祠事,谓之高庙。
《汉武故事》曰:宣帝立孝武庙于河东。告祠日,见一人骑马,马异于常马,持尺一札,赐将作函,文曰:“汝绩克成,赐汝金一斤。”因忽不见,札乃变为金一斤。
《蜀王本纪》曰:禹生于石纽,禹母天珠孕禹,坼副而生禹于涂山,娶妻生子名启。于今涂山有禹庙,亦为其母立庙。
《三辅黄图》曰:王莽于长安城南作九庙。
又曰:太上皇庙在长安香街南。
《墨子》曰:昔三苗大乱,天命殛之,雨血三朝,龙生于庙。
《说苑》曰:卫孙文子问王孙贾曰:“吾先君之庙小,欲更之,可乎?”对曰:“古之君子以俭为礼,今之君子以大易之。”
桓谭《新论》曰:王莽起九庙,以铜为柱,甍带金银,错镂其上。
王婴《古今通论》曰:夏曰世室,世世祭祀之也。殷曰重屋,重夏为屋四ニ。周曰宗庙,尊其生存之貌,示不死之,故致之于更。
《楚辞□天问□序》曰:屈原放逐,彷徨山泽,仰天叹息。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,图画天地山川神灵,琦玮谲诡,及古贤圣怪物行事。周流罢倦,休息其下,仰见图画,因书其壁,呵而问之。
《晋诸公赞》曰:王凌字彭祖,为幽州刺史。寻洛阳破,後承制建行台,以宗庙焚毁,设坛望祀七室及功臣配食。
神主
《礼记□曲礼》曰:措之庙,立之主,曰帝。
又《檀弓下》曰:爱之斯录之也,敬之斯尽其道焉耳。重,主道也。殷主缀重焉,(缀,连也。殷人作主而连其重,悬诸庙也。)周主撤重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