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平御览 - 第 379 页/共 737 页
《礼统》曰:所以制灵台何?以尊天重民,备燥聩害,豫防未然也。夫王者当承顺天地,节御阴阳也。夏所以为清台何?明明相承,太平相续,故为清台。殷为神台、周为灵台何?质者据天而王,天者称神。文者据地而王,地者称灵。是其异也。
《孝经援神契》曰:灵台考符居高显,圣王所以宣德察微。
《五经通义》曰:王者受命而起,所以立灵台。灵台何以为在於野中国之南?附近辟雍,依仁宫也。灵台制度奈何?师说之,积土崇增,其高九仞,上平无屋。高九仞者,极阳之数;上平无屋,望气显著。
《续汉书□祭祀志》曰:明帝即位,郊祀五帝於明堂。卒事,遂升灵台,以望□物。
崔鸿《十六国春秋□後赵录》曰:建武二年,置女大史灵台,仰观灾祥,以考中外太史,验察虚实。
《唐书》曰:乾元元年,於永宁坊张守宅置司天台。制曰:建邦设都,必稽玄象;分列曹局,皆应物宜。灵台二星,主观察□物天文,位在太微西南。今兴庆宫,上帝延也,考符之所,合置灵台。
《三辅故事》曰:汉作灵台於城东,周作灵台在沣水永东。常以四孟之月,登台而观。
《述征记》曰:长安宫南有灵台,高十仞,上有铜浑天仪,又相风铜鸟,或云此鸟遇千里风乃动。
《六韬》曰:文王既出里,召周公旦筑为灵台。
《新序》曰:周文作灵台及池沼,掘得死人骨。吏以闻於文王。文王曰:“更葬之。”天下闻之,皆曰:“文王贤矣!泽及朽骨,而况於人乎!”
班固《东都赋□灵台诗》曰:乃经灵台,灵台既崇。帝勤时登,爰考休征。三光宣精,五行布序。习习祥风,祁祁甘雨。百蓁蓁,庶草蕃庑。屡惟丰年,於皇乐胥。
潘岳《闲居赋》曰:灵台杰其高寺,窥天文之秘奥,究人事之终始。
学校
《毛诗□国风》曰:《子衿》,刺学校废也。乱世则学校不修焉。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,(青衿,青领也。学子之所服。)纵我不往,子宁不嗣音。
《尚书大传》曰:□已藏,岁事欲毕,馀子皆入学。十五始入小学,见小节,践小义;十八始入大学,见大节,践大义。
《周礼□地官下□师氏》曰:师氏以三德教国子:一曰至德,以为道本;二曰敏德,以为行本;三曰孝德,以知逆恶。又教三行:一曰孝行,以亲父母;二曰友行,以尊贤良;三曰顺行,以事师长。(郑玄注曰:德行,外内之言也。在心为德,施之为行。)居虎门之左,司王朝,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。
《礼记□学记》曰: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乎。(所学圣人之道在方策。)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是故古之王者,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
又《学记》曰:古之教者,家有塾,党有庠,术有序,国有学。比年入学,中年考校。一年视离经辩志,三年视敬业乐群,五年视博习亲师,七年视论学取友,谓之小成;九年知类通达,强立而不反,谓之大成。
《左传□襄六》曰:郑人游于乡校,(杜预曰:乡之学校。)以论执政。然明谓子产曰:“毁乡校,如何?”(恐於中谤议国政也。)子产曰:“何为?夫人朝夕退而游焉,以议政之善否。其所善者,吾则行之;其所恶者,吾则改之。是吾师也,若之何毁之。”
《论语谶》曰:学者,织也。
《五经通义》曰:三王教化之宫,总名为学。夏为校,校言教也。
《汉书》曰:郡国曰学,县、道、邑、侯国曰校。校、学置经师一人。
《续汉书□礼仪志》曰:明帝永平中,始帅群臣养三老、五更於辟雍,郡国县道行饮酒礼於学校。
《後汉书》曰:桓荣车驾幸太子学,会诸博士论难於前。荣被服儒衣,温恭有蕴藉,(蕴藉,犹言宽博有馀也。蕴音於问反。)辩明经义,每以礼让相厌,不以辞长胜人。儒者莫之及。(厌,服也。)特加赏赐。又诏诸生雅吹击磬,尽日乃罢。(吹管奏《雅》《颂》也。)
《东观汉记》曰:光武建武五年,初起太学宫。诸生吏子弟及民以义助作。上自齐归,幸太学,赐博士弟子有差。
《宋书□礼志》曰: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,魏国作泮宫于邺城南。魏文帝黄初五年,立太学于洛阳。《魏名臣奏》曰:蒋济奏太学堂上,官为置鼓。《礼》曰:“入学鼓箧,逊其业也。”凡学受业,皆当须十五以上。公卿大夫子弟在学者,以年齿长幼相次,不得以父兄位也。学者不恭肃、慢师、酗酒、好讼,罚饮水三升。
《晋诸公赞》曰:惠帝时,裴为国子祭酒,奏立国子太学,起讲堂,筑门阙,刻石写经。
《晋令》曰:诸县率千馀户置一小学,不满千户亦立。
《宋书□礼志》曰:晋征西将军庾亮在武昌开置学宫,教曰:“人情重交而轻财,好逸而恶劳,学业致苦而禄答未厚,由捷径者多,故莫肯用心。洙泗邈远,风雅弥替,後生放狂,不复宪章典谟。临官宰政者,务目前之治,不能闲於典诰,遂令诗书荒尘,颂声寂寞。仰瞻俯省,能不叹慨!”
《南史》曰:宋时国学颓废,未暇修复。明帝泰始六年,置总明观以集学士,或谓之东观。置东观祭酒一人,总明访举郎二人,儒玄文史四科置学士千人,其馀令史下各有差。是岁以国学既立,省总明观於王俭宅,开学士馆,以总明四部书充之。
《三辅旧事》曰:汉太学在长安门东书社门,立五经博士员弟子万馀人。学中有市有狱。光武东迁,学乃废。
任预《益州记》曰:文翁学堂在大城南,昔经灾火,蜀郡太守高朕修复缮立。其栾栌椽节,制犹古朴,即今堂基六尺,厦屋三间,通皆图画圣贤古人之象及礼器瑞物。堂西有二石屋。又以为州学。(郡更于夷里桥道东起学也。)
《述征记》曰:太学在国子学东二百步。学堂里有《太学赞碑记》曰:建武三十七年立太学堂,永建六年制下府缮治,并立诸生房舍千馀间。阳嘉元年毕刊子碑,有太尉庞参、司徒刘琦、太常孔扶、将作大匠胡广答记制。
《黄图》曰:《礼》,小学在公宫之南,太学在城南,就阳位也。去城七里。王莽为宰衡,起灵台,作长门宫。南去堤三百步,起国学於郭内之西南,为博士之宫。寺门北出,王於其中央为射宫。门西出,殿堂南向为墙,选士肆射於此中。此之外为博士舍三十区周环之。此之东为常满仓,之北为会市,但列槐树数百行为隧,无墙屋。诸生朔望会此市,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书、传记、笙磬乐相与买卖,邕邕揖让,或论议槐下。其东为太学宫。寺门南出,置令丞吏诘奸究理辞讼。五博士领弟子员三百六十六;经三十博士,弟子万八百人;主事、高弟、侍讲各二十四人,学士司舍,行无远近,皆随檐,雨不涂足,暑不暴首。
《决疑要注》曰:汉初置博士而无弟子,後置弟子五十人,又增满五百。汉末至数千人。魏之务学者始诣太学为门人,二岁,通二经者,补文学掌故;满三岁,通三经者,擢为太子舍人。
挚虞《宜立学事》曰:河内太守鲁夔,使民二百家共立一学,未成,而司隶奏以违法。尚书郎中骑都尉臣挚虞驳:“夔为近畿大都,朝所委任,亲临民物,足识事宜。累表仍上,求二百家立一学,是其留心学校,必欲有成也。”
崔瑗《南阳文学颂》曰:昔圣人制礼作乐也。将以统天理物,经国序民,立均出度,因其可利而利之,俾不失性也。故观礼则体敬,听乐则心和,然後知反其性而正其身也。
梁元帝召学生教曰:阁下,昔楚王好《诗》,沛王传《易》,犹且传之不朽,以为盛美。吾亲承天旨闻方,欲化行南国,被於西楚。
卷五百三十五 礼仪部十四
庠序
《礼记□王制》曰:有虞氏养国老於上庠,养庶老於下庠。夏后氏养国老於东序,养庶老於西序。殷人养国老於左学,养庶老於右学。周人养国老於东胶,养庶老於虞庠。
又《学记》曰:古之教者,家有塾,党有庠,术有序,国有学。(术当为遂。万二千五百家为遂也。)
《五经通义》曰:三王教化之宫,总名为学。夏为学校。校之言教也。殷为庠,周为序,周家又兼用之,故乡为庠,里为序,家为塾。
《白虎通》曰:乡曰庠,里曰序。庠者,礼仪也;序者,序长幼也。
《汉书》曰:乡序庠置《孝经》师一人。
又《儒林传》曰:三代之道,乡里有教,夏曰校,殷曰庠,周曰序,所以劝善惩恶也。
《南史》曰:梁武帝修建庠序,别开五馆。其一馆在袁宪宅西。宪常招引诸生,与之谈论新义,出人意表,同辈咸嗟服焉。
释奠
《礼记□月令□仲春》曰:是月也,命乐正习舞。(为将释奠。)上丁释奠於国学,(释谓置也。谓置牲币之奠於文宣王。)天子及公卿、诸侯、大夫亲往视之,(观其礼也。)命有司上戊释奠於太公庙。(亦用牲币之奠。)
又《月令□仲秋》曰:是月也,命乐正习吹,(春夏尚舞,秋冬尚吹,习之为将释奠。)上丁释奠於国学,天子乃率公卿、诸侯、大夫亲往视之,(礼仪同仲春。)是月也,命有司上戊释奠於故公庙。(礼仪同仲春。)
又《文王世子》曰:凡始立学,必先释奠於先圣先师。及行事,必用币。天子亲学,大昕鼓惩,所以警众也。
《晋书□礼志》曰:昔武王入殷而封先代之後,盖追思其德也。孔子大圣,终於陪臣,未有封爵。至汉元帝时,孔霸以帝师号褒成侯,奉孔子後。魏黄初三年,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,奉孔子祀。魏齐王正始二年,使太常释奠,以太牢祀孔子於辟雍,以颜回配。
《宋书□礼志》曰:魏齐王正始中,每讲经,使太常释奠先圣先师於辟雍。晋惠帝、明帝之为太子,及愍怀太子讲经竟,并亲释奠於太学。太子进爵於先师,中庶子进爵於颜渊。成、穆、孝武三帝亦皆亲释奠。
又《礼志》曰:元嘉二十二年,太子释奠,采晋故事。官有其注,祭毕,太祖亲临学宴会,太子以下悉预。
《唐六典》曰:仲春上丁,释奠於孔宣父,以颜回配焉,其七十二弟子及先儒并从祀。仲秋之月亦如之。仲春上戊,释奠於齐太公,以留侯张良配焉。仲秋之月亦如之。凡州县皆置孔宣父庙,以颜回配。仲春上丁,州县官行释奠之礼,仲秋上丁亦如之。
《唐书》曰:开元七年十一月,以贡举人将谒先师质问疑义,敕曰:“皇太子及诸子,虽年未志学,而道在尊师,宜行齿胄礼。”
又曰:开元七年,皇太子入国学,行齿胄礼,谒先圣。皇太子初献,其亚献、终献并以胄子。常侍褚无量开讲《孝经》及《礼记□文王世子》篇。
又曰:归崇敬议:春秋释奠文宣王,祝板御署北面揖,以为其礼太重。按《大戴礼》师尚父授周武王丹书,武王东面而立。今置祝板,请准武王东面之礼,轻重庶得其中。晋博士成洽议曰:“释典奉先师惟皇太子,业终乃礼,不然则废。”
晋《尚书大事》曰:尚书符太常曰:“按洛阳图宫南自有太学,国子、辟雍不相预也。舍辟雍以太学,辟雍便为无事虚诞。汉魏旧事,皆言释奠祠先圣於辟雍,未有言太学者。又咸和中,成皇帝释奠於中堂之前台中,故事亦曰辟雍。是为汉魏之世初自两立,至释奠便在辟雍犹存。今废辟雍而立二学,中兴以来相违。”太常王彪之答:“魏帝齐王使有司释奠于辟雍,此是魏之大事,非晋书旧典。太始、元康释奠太学,不在辟雍;太始五年、元康五年二行飨礼,皆於辟雍,不在太学。是则释奠于太学,行飨于辟雍,有晋已行之,准也。中朝有辟雍,犹在太学,况无辟雍,惟有太学,更当不在太学乎!”宰相从太常所答。
晋范坚书问冯怀曰:“汉氏以来,释奠先师惟仲尼,不及公旦,何也?”冯答曰:“若如来谈,亦当宪章尧、舜、文、武,岂惟周旦乎!”
挚虞《释奠颂》曰:如彼泉流,不盈不运。讲业既终,礼师释奠。升觞折俎,上下惟善。邕邕其来,肃肃其见。
立庙(附)
《锺离意别传》曰:意为鲁相,修孔子庙。孔子教授堂下,床首有悬瓮,意召守庙孔问曰:“此何等瓮?”曰:“夫子瓮。背有丹书,自夫子亡後,无敢发者。”意乃发,索得书焉。
《宋书□礼志》曰:晋清河人李辽表曰:亡父先臣回绥集邦邑,归诚本朝,以太元十年遣臣奉表,路经阙里,过觐孔庙,庭宇倾颓,轨式颓圮,万世宗匠,忽焉沦废,仰瞻俯慨,不觉涕流。既逵京辇,表求兴复圣祀,修建讲学。至十四年,奉被明诏,采臣鄙议,敕兖州鲁郡准旧营饰。
《北齐书》曰:天保元年,诏封崇圣侯邑一百户,以奉孔子之祀,并下鲁郡,以时修治庙宇,务尽褒崇之至。
《唐书》曰:武德中,制祠典,释奠於太学,以周公为先圣,孔丘配飨。房玄龄及朱子奢议云:公旦、尼父俱是圣人。庠序置奠,本缘夫子。故鲁宋至於梁陈,爰及隋大业故事,皆以孔丘为先圣,颜回为先师,历代所行,古今通允。请停祭周公,升夫子为先圣,以颜回配飨。
又曰:上元中制曰:定祸乱者必先於武德,极生灵者谅在於师贞。周武创业,克宁区夏,惟师尚父,实佐兴王。况德有可师,义当禁暴,稽诸古昔,爰崇典礼,太公望可追封为武成王。有司依文宣王置庙,择古今名将,置亚圣及十哲,享祭之典,一同文宣。
又曰:开元十九年,始於两京置齐太公庙,以张良配。上元初,特加封太公为武成王,以历代名将从其祀。然有其制而未之行,祠宇日荒。至是,宰臣卢杞、京兆尹卢甚以卢者齐之裔,乃鸠其裔孙若卢、崔、丁、吕之族,合钱以崇饰之。请复旧典,兼择自古名将,如孔门十哲,皆配飨。诏下史官,乃定张良、穰苴、孙武、吴起、乐毅、白起、韩信、诸葛亮、李靖、李配焉。
养老
《礼记□祭义》曰:食三老、五更於太学,天子袒而割牲,执酱而馈,执爵而,所以教诸侯之悌也。
蔡邕《月令章句》曰:五更当为五叟。叟,长老之称也。其字似更,书有转误,嫂字,女傍叟,今皆以为更矣。
《孝经援神契》曰:天子亲临辟雍,尊事三老,兄事五更。三者,道成於三;五者,训於五品。言其能以善道改已也。三老、五更,皆取有妻、男女完具者。
《续汉书》曰:三老、五更玉杖,长九尺,端以鸠为饰。鸠者,不噎之鸟,欲老人之不噎也。
华峤《後汉书》曰:熙平中,天子引袁逢为三老,赐玉仗。
应劭《汉书》曰:天子父事三老,兄事五更。天子亲割,三公设几,九卿正履。
《魏志》高贵乡公诏曰:夫养老兴教,三代所以树风化、垂不朽也。必有三老、五更,以崇至敬,乞言纳诲,着在史,然後六合承流,下观而化。宜妙拣德行,以充其选。关内侯王祥,履仁秉义,雅志淳固;关内侯郑小同,温恭孝友,师礼不忒。其以祥为三老,小同为五更。车驾亲率群司,躬行古礼焉。
王隐《晋书》曰:王祥字休征。魏帝高贵乡公入学,命祥为三老。祥南面几杖,以师道自居。帝北面乞言。祥於是陈明王圣帝之轨,君臣政化之要,俯以训帝。於时百辟卿士闻其格言,莫不砥砺。
《後魏书》曰:孝文帝以前司徒尉元为三老,前鸿胪卿游明根为五更。皇帝再拜肃拜五更,乞言毕,乃赐步免一乘,诏曰:“三老可给上公之禄,五更可食九卿之俸。”
《後周书》曰:高祖保定三年,乃下诏集太保燕公为三老。
又曰:武帝以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,赐延年杖;太师宇文护设几,司寇豆卢宁正舄。
又曰:孝闵践祚,于谨以年老乞骸骨,诏报不许。有司宜断表启,遂诏谨为三老。有司具礼,择日,又赐延年杖。高祖幸太学以食之。三老入门,皇帝迎拜门屏之间,三老答拜。有司设三老席於中楹,南向。太师晋公护升阶,设几於席。三老升席,南面,凭几而坐,以师道自居。大司寇楚公宁升阶正舄。皇帝升立於斧之前,西面,有司进馔,皇帝跪设酱豆,亲袒割。三老食讫,皇帝又亲跪受爵以。有司彻讫,皇帝北面立,访道。三老乃起,立於席後。皇帝曰:“猥当天下重任,自惟不才,不知政治之要,公其诲之。”三老答曰:“木受绳则正,后从谏则圣。自古明王圣主,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,天下乃安。惟陛下念之。”又曰:“为国之本,在守忠信。是以古人云去食去兵,信不可失。国家兴废,莫不由之。愿陛下守而勿失。”又曰:“治国之道,必须有法。法者,国之纲纪。纲纪不可不正,在於赏罚。若有功必赏,有罪必罚,则为善者日益,为恶者日止;若有功不赏,有罪不罚,则天下善恶不分,人无所措手足矣。”三老言毕,皇帝再拜受之。三老答拜焉。礼成而出。
《隋书》曰:後齐仲春令辰陈养老礼。先一日,三老、五更齐於国学,皇帝进贤冠、玄纱袍至辟雍,入总章。堂列宫悬,王公已下及国老名定位。司徒以羽仪、武贲、安车迎三老、五更於国学,并进贤冠、玄服、黑舄、素带。国子生黑介帻,青衿单衣,乘马从之。至,皇帝释剑执班,迎於门内。三老至门,五更去门十步,则降车以入。皇帝拜,三老、五更摄斋答拜。皇帝揖进,三老在前,五更在後,升自右阶,就筵。三老坐,五更立。皇帝升堂,北面。公卿升自左阶,北面。三公授几杖,卿正履,国老、庶老各就位。皇帝拜三老,群臣皆拜,不拜五更。乃坐。皇帝西向,肃拜五更,进珍馐酒食,亲袒割,执酱以馈,执爵以。以次进五更。又设酒醴於国老、庶老。皇帝升御坐。三老乃论五孝六顺、典训大纲。皇帝虚躬请受。礼毕而还。又都下及外州人年七十已上,赐鸠杖、黄帽。
卷五百三十六 礼仪部十五
封禅
《河图真纪钩》曰:王者封太山,禅梁父,易姓奉度,继兴崇功者七十二君。
《尚书中候》曰:维岁二月,候在东馆,(郑玄注曰:维,辞也。候齐桓公馆舍。)叹曰:“於戏仲父!寡人闻古霸王封太山,刻石纪号,立显象。今寡人名为何君?”管子曰:“卫困於狄,案兵须灭,乃存之。仁不纯,名为霸君。昔古圣王功成道洽,符出,乃封太山。今比目之鱼不至,凤凰不臻,麒麒遁,未可以封。”
《礼记□礼器》曰:是故因天事天,(天高,因高者以事也。)因地事地,(地下,因下者以事也。)因名山升中于天。(名犹大也,中犹成也。谓巡狩至于方岳,燔柴祭天,告以诸侯之成功也。《孝经》说曰:“封乎泰山,考绩燔燎,禅乎梁甫,刻石纪号也。”)升中於天而凤皇降,龟龙假。(功成而太平,阴阳气和而致象物。)
《礼记逸礼》曰:三皇禅云云,盛意也;五帝禅云云,特立於身也;三王禅梁父,连延不绝,父死子继也。
《春秋汉含孳》曰:天子受符,以辛日立号,宰奉图,帝人共观九日,悉见後世之过,方来之害,以告天。(受符谓应期之人当起者之符代行其录运者也。)曰:请封禅,到岱宗,昼期过数告诸命。(封,封太山;禅,禅梁父。)
《孝经钩命决》曰:封乎太山,考绩燔燎;禅乎梁父,刻石纪号;焕炳巍巍,教化显著。
《五经通义》曰:易姓而王太平,必封太山、禅梁父何?天命已为王,使理群生也。或曰:封,以黄金为泥,以银为绳。经无明文,以义说之。所以止封岱,太山者,五岳之长,群神之主,故独封於太山,告太平于天,报群神之功也。禅梁父者,太山之支属,能配太山之德也。
《史记□封禅书》曰:齐桓公既霸,会诸侯於葵丘,而欲封禅。管仲曰:“古者封太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,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。昔无怀氏封太山,禅云云;宓羲封太山,禅云云;神农封太山,禅云云;炎帝封太山,禅云云;黄帝封太山,禅亭亭;颛顼封太山,禅云云;帝喾封太山,禅云云;尧封太山,禅云云;舜封太山,禅云云;禹封太山,禅会稽;汤封太山,禅云云;周成王封太山,禅社首,(应劭曰:山名,在博县。晋灼曰:在钜平南卜三里也。)皆受命然後得封禅。”桓公曰:“寡人北伐山戎,过孤竹;西伐大夏,涉流沙,束马悬车,上卑耳之山;南伐至邵陵,登熊耳山以望江汉。兵车之会三,而乘车之会六。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诸侯莫违我者。三代受命,亦何以异乎?”於是管仲相桓公,不可穷以辞,因设之以事,曰:“古之封禅,高阝上之黍,北里之禾,(应劭曰:高阝上,山也。高阝音霍。苏林曰:高阝上、北里皆地名。)所以为盛;江淮之间,一茅三脊,所以为藉也。东海致比目之鱼,西海致比翼之鸟,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。今凤皇麒麒不来,嘉不生,而蓬蒿藜秀茂,鸱枭数至,而欲封禅,无乃不可乎!”桓公乃止。
又曰:始皇既并天下,即位三年,东巡狩郡县,祠邹峄山,颂秦功业。於是征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,至於太山下。或议曰:“古者封禅,为蒲车,恶伤山之土石草木。扫地而祭,席用菹秸,言其易遵也。”始皇闻此议各乖异,难施用,由此绌儒生。遂除车道,上自太山阳,至巅,立石颂秦始皇帝德,明其得封也。从阴道下,禅於梁父。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,而封藏皆秘之,世不得而记也。始皇之上太山,中阪遇风雨暴至,休於大树下,因封其树为五大夫。
又曰:今天子即位,尤敬鬼神之祀。元年,汉兴以六十馀岁矣。天下安,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,改正度也。而上向儒术,招贤良,赵绾、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,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,革巡狩、封禅、改历、服色,事未就,会窦太后治黄老言,不好儒术,诸所兴为皆废。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、道、却老方,见上,上尊之。少君言上曰:“祠灶则致物,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;黄金成,以为饮食器,则益寿;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,见之以封禅则不死,黄帝是也。”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。封禅用希旷绝,莫知其仪礼,而群儒采封禅《尚书》、《周官》、《王制》之望祀射牛事。上於是乃令诸儒习射牛,草封禅仪。群儒既不能辩明封禅事,又牵拘於《诗》《书》古文而不能骋,於是上尽罢诸儒。遂东幸缑氏,礼登中岳太室。从官在山下,闻若有言“万岁”云。於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,遂东巡海上。四月,还至奉高。上令诸儒及方士言封禅,人人殊,不经,难施行。天子至梁父,礼祠地主。乙卯,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,射牛行事。封太山下东方,如郊祀太一之礼。封广丈二尺,高九尺,其下则有玉牒书,书秘。礼毕,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太山,亦有封。其事皆禁。明日,下阴道。丙辰,禅太山下趾东北肃然山,如祭后土礼。天子皆亲拜见,衣上黄而尽用乐焉。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,五色土益杂封。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诸物,颇以加礼。兕牛犀象之属不用。皆至太山祭后土。封禅祠,其夜若有光,昼有白□起封中。天子从禅还,坐明堂,群臣更上寿。
《汉书》曰:公孙弘议欲仿古巡狩封禅之事,诸儒对者五十馀人,未能有所定。先是,司马相如病死,有遗书颂功德,言符瑞足以封太山。上奇其书,以问倪宽。对曰:“陛下躬发圣德,统揖群臣,宗祀天地,荐礼百神,精诚所向,征兆必报,天地并应符瑞,帝王之盛节也。宜顺承天庆,垂万世之基。”上然之。乃自制仪,采儒术以文焉。
又《郊祀志》曰:初,上欲治明堂奉高旁,未晓其制度。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。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,如带图。及是岁,修封,则祠太一、五帝於明堂上坐,令高皇帝祠坐对之。公玉带又曰:“黄帝时虽封太山,然风后、封玄、歧伯令黄帝封东太山,(韦昭曰:别有小太山在阴,一名介山。臣瓒曰《郑克》朱虚界中有小太山是也。汾阴子推所焚,故名介山也。不以介为大也。)禅凡山,合符,然後不死。”天子既令设祠具,至东太山,太山卑小,不称其声,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焉。其後令带奉祠候神物。复还太山,修五年之礼如前,而加禅祠石闾。石闾者,在太山下趾南方,方士言仙人闾也,故上亲禅焉。其後五年,复至太山修封,还过祭恒山。自封太山後,十二岁而周遍于五岳、四渎矣。後五年,复至太山修封。武帝五修封。
又曰:太初元年十二月禅蒿里。(服虔曰:山名。在太山下。)太初三年春正月,东巡海上。夏四月,还修封太山,禅石闾。天汉三年,受计还幸北地,祠常山,瘗玄玉。(邓展曰:瘗,埋也。)
又曰:太始四年春,三月甲申,修封。丙戌,禅石闾。夏四月,幸不其,(如淳曰:其音基。不其,山名,因以为县。)祠神人於交门宫,(应劭曰:神人,蓬莱仙人之属也。晋灼曰:琅琊县有交门宫,武帝所造。)若有向坐拜者,作交门之歌。(师古曰:如有神人景象,向祠坐而拜也。)
又曰:司马相如既病免,家居茂陵,天子曰:“相如病甚,可往从悉取其书。若不然,後之矣。”使所忠往,而相如已死,家无遗书。问其妻,对曰:“长卿未尝有书也。时时着书,人又取去。长卿未死时,为一卷书,曰:有使来求,当奏之。”其遗札书言封禅事,所忠奏焉。天子异之。
《续汉书□祭志》曰:建武中,群臣上言。即位三十年,宜封禅太山。诏书曰:“即位三十年,百姓怨气满腹,吾谁欺,欺天乎?曾谓太山不如林放,何事太山七十二代之编录!”三月,上幸鲁,过太山。太山守以上过故,承诏祭太山及梁父。时虎贲中郎将梁松议封禅事,上许松等奏,乃求元封时封禅故事,议封禅所施用。有司奏当用方石,再累置坛中,皆方五尺一枚,厚一尺,用玉牒书藏方石。牒厚五寸,长尺三寸,广五寸。有玉牒十枚,列於方石旁,东西南北各三,皆长三尺,广一尺,厚七寸。检中刻三处,深四寸,方五寸,有盖。检用金缕五周,以水银和金为泥。刻玉玺,一枚方寸一分,一枚方五寸。石四角有距石,皆再累。一枚长一丈,厚一尺,广二尺,皆在坛上。其下用距十八枚,皆高三尺,厚一尺,广二尺,如小碑,环坛立之。去三步,距石下皆有石附,入地四尺。又用石碑,高九尺,广三尺五寸,厚尺二寸,立坛丙地,去坛三尺,以刻书。上以用石功难,语覃及二月封,故诏松因故封石空检,更加封而已。松上疏争之,以为“登封之礼,今告功皇天,垂後无穷,以为万民也。丞之之敬,章图书之瑞,尤宜显著。今因旧封窜寄故石下,恐非重命之义。受命中兴,宜当特异,以明天意。”遂使太山郡及鲁趣石工,直取完青石,无五色。时以印工不能刻玉牒,欲用丹漆书之。会求得刻玉者,遂刻书。书秘,刻方石中,令容玉牒。二月,上至奉高,遣御史与兰台令史,将工先上山刻石碑文。二十二日辛卯晨,燎祭天於太山下南方,群神皆从,用乐皆如南郊。诸王、王者二公、孔子後褒成君,皆助祭在位。毕,将升封。或曰:“太山虽已从食于柴祭,今亲升告功,宜有礼祭。”於是使谒者以一特牲於常祠太山处。告祠太山,如亲耕、ァ刘、先农、先虞故事。至食时,上御辇升山,曰後到山上。即位於坛南,北面,群臣以次陈後,西上,毕,帝升坛。尚书令奉玉牒检,皇帝以寸二分玺亲封之。讫,太常命人发坛上石,尚书令奉藏玉牒已,复石覆讫,尚书令以五寸印封石检。事毕,皇帝拜,群臣称万岁。令人立所刻石碑,乃复道下。二十五日甲午,禅祭地於梁阴,以高后配,山川群神从,如元始中北郊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