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平御览 - 第 380 页/共 737 页

《东观汉记》曰:中元元年正月,群臣复奏言:“登封告成,为民报德,百里所同。陛下辄距绝不许,臣下不敢颂功述德。谨按:河洛谶书,赤汉九世,当巡封太山,凡三十六事。陛下遂以仲月令辰,巡岱岳之正礼,奉图洛之明文,以祈灵瑞,以为兆民。”於是许焉。至太山,乃复议曰:“国家德薄,灾异仍至,图谶盖於此耶?”上东巡狩至太山,有司复奏河图谶记表章赤汉九世尤著明者,後凡三十六事。 司马彪《续汉书》曰:《河图会昌符》云:汉太兴之道,在九代之王,封乎太山,刻石着纪,禅於梁父,退省考功。 《典略》曰:建武三十年,有司奏封禅。诏曰:“灾异连仍,日月薄蚀,百姓怨叹,而有事于太山,七十二代编录,以羊皮杂貂裘,何强颜耶?” 《晋书□礼志》曰:魏明帝黄初中,护军蒋济表曰:“夫帝王大礼,巡狩为先;昭祖扬祢,封禅为首。是以自古革命受符,未有不蹈梁父、登太山,刊无竟之名,纪天人之际者也。宜下公卿,广撰其礼,卜年考时,昭告上帝,以副天下之望。”帝诏曰:“闻蒋济斯言,使吾汗出流足。自开辟以来,封禅者七十馀君耳,故太史公曰:虽有受命之君,而功有不洽,是以中间其远者千有馀年,近者数百载,其仪阙不可得记。吾何德之修,敢庶兹乎?济岂谓世无管仲,以吾有桓公登太山之志乎?吾不敢欺天也。济之所言,华则荣矣,非助我者也。公卿侍中尚书侍省之而已,勿有所议。”天子虽拒济议,而实使高堂隆草封禅之仪,以天下未一,不欲便行大礼。会隆卒,不复行之。(《魏志》曰:帝闻隆没,叹曰:“天不欲成吾事,堂生舍我亡也。”) 又曰:武帝平吴,混一区宇。太康元年,卫等上表请封禅。诏曰:“此盛德之事,所未议也。” 又表曰:“唐虞三代,济世弘功之君,莫不仰承天休,俯协人志,登圆丘,履梁父,未有辞焉者,盖不可让也。今陛下勋高百王,德无与二,茂绩宏规,巍巍之业,固非臣等所能究论。而圣旨劳谦,屡自抑损,时至弗应,推美不居。阙皇代之上仪,塞灵祗之款望,使大晋之典谟,不同风於三五。臣等诚不敢奉诏。”诏曰:“方当共思弘道,以康庶绩,且俟他年,无所纷纭也。” 沈约《宋书□礼志》曰:永初三年,高祖将北扫戎狄,浑一天宇,会计洛阳秩礼名岳。群臣窃相谓曰:须王振旅饮至,陇朔无尘,当议奏封禅,修升中之礼。缙绅闻者,咸曰宜然。自汉光武登封之後,斯绝矣。 孙言《宋书》曰:袁淑为吏部郎。太祖元嘉二十六年,大举北讨,淑侍座,从容曰:“盛王令典废坏永久,今当鸣銮中岳,席卷赵魏,检玉岱宗,今其时也。臣逢千载之会,愿上封禅书一篇,使声齐七十二代。”帝曰:“盛德之事,何足以当之。” 《隋书□志》曰:封禅者,高厚之谓也。天以高为尊,地以厚为德。增太山之高,以报天也;厚梁甫之基,以报地也。昭天之所命,功成事就,有益於天地,若天地之更高厚云。汉光武中兴,聿尊其故。晋宋梁及陈,皆未遑其议。後齐有巡狩之礼并登封之仪,竟不之行也。开皇十四年,群臣请封禅,高祖不纳。晋王又率百官抗表固请,帝命有司草仪注。於是牛弘、辛彦之等创定其礼,奏之。帝逡巡其事曰:“此事体大,朕何德以堪之?但当东狩,因拜岱山耳。”十五年春,行幸兖州,遂次岱山,为坛如南郊。 《唐书》曰:贞观中,房玄龄议曰:“汉建武中封禅,用元封故事,封太山於圜台上,四面皆立石阙,并高五丈。有方石再累,藏玉牒书。石检十枚,於四边括之,东西各三,南北各二。外设石封,高九丈,上加石盖,周设石距十八枚,如碑之状。去坛三步,其下石跗,入地数尺。今按:封禅者,本以成功告於上帝。天道崇质,义取醇素,故藉用藁秸,樽以瓦С。近代此法不在经诰,又乖淳朴之道,定议除之。按:梁甫是谓梁阴,近代设坛於山下,乃乖处阴之义。今定禅礼,改坛位於山北。 又曰:贞观六年,文武百官以初平突厥,盛德被於海内,又年累登,表封太山。太宗谓侍臣曰:“朕每见众议以封禅为盛事,劝朕行之。如朕本心,但使天下太平,家给人足,虽阙封禅之礼,亦可以比德於尧、舜。昔始皇为合天心,自称皇帝,登封岱宗,奢侈自矜;汉文竟不登封,而躬行俭约,刑措不用。今皆称始皇为暴虐之主,汉文为有德之君。以此而言,无假封禅。” 又曰:高宗麟德二年十月,司礼太常伯刘祥道上疏请封禅。丁卯,将封太山,发自东都。三年正月戊辰朔,车驾至太山,亲祀昊天上帝於封祀坛,以高祖、太宗配飨。己巳,帝升山,行封禅之礼。庚午,禅於社首,祭皇地祗,以太穆太皇太后配飨,皇后为亚献,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。辛未,御降禅坛。壬申,御朝觐,受朝贺,改元乾封。 又曰:麟德三年,登封太山。先是,皇后抗表曰:“封禅旧仪:祭皇地祗,以太后昭配。而皆以公卿行事,详求至理,有紊徽章。望以展礼之日,总率六宫、内外命妇,亲奉奠献。”从之。至时,遂以皇后为亚献,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。帝行初献之礼,毕,执事者皆趋下,而宦者执帷,皇后率六宫以升,行礼,登。歌帷外,王公以下就位於山足,帷皆用锦绣。在位者瞻望,或诮焉。 又曰:永淳二年,上以风眩转加,停封中岳。上自东封之後,皇后盛赞行中岳之礼,每下诏,辄年饥寇至而罢。於是嵩山之下,营奉天宫,以为有事之渐。时有童谣曰:“嵩高凡几层,不畏登不得,但畏不得登。”及是,礼物毕备,竟以疾加而还。 又曰:则天后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申,上登封于嵩岳,大赦天下,改元,大。丁亥,禅于少室山。 又曰:开元登封,祀昊天上帝于太山,以高祖神尧皇帝配享。上冕裘升坛,奉璧奠献,命有司享五帝百神於山下坛。礼毕,上乃饮福酒。中书令张说进称:“天赐皇帝太一神策,周而复始,永绥兆人。”帝拜稽首。山上作圆台四阶,谓之感王,中金泥注感际,以“天下同文”之印封之。然後焚柴燎发,群臣称万岁,传呼从山顶至山下,振动天地。銮辂还山下,之齐宫,有庆□随马,祥风绕辂。中书令张说等贺。上曰:“朕以薄德,恭膺大宝,□物休佑,皆是卿辅弼之力。君臣相保,勉副天心,长如今日,不敢矜怠。”说等又曰:“圣心诚恳,昨夜斋则息风收雨,今朝封祀则天清日暖,复有祥风助乐,卿□引燎,灵迹盛事,千古未闻。”辛卯,祀皇地祗於社首之太折坛,睿宗皇帝配享。藏玉册於石感,如封祀坛之仪。初,上登山,至斋宫。其夕,阴□惨冽,劲风四起,裂幕折柱,寒气切骨。上露立祈请,仰天自誓曰:“某身有过,请即降罚,万人无福,亦请某为当罪。”应时风止,天地清晏。及升坛,休气四塞;登封,飘若天外;及禅社首,五色□见,日重轮。 又曰:开元十三年,登封太山。上因问:“玉牒之文,前代帝王何故秘之?”贺知章曰:“玉牒本是通於神明之意,前代帝王祈求各异,或祷年算,或思神仙。其事微密,故外人莫知之。”上曰:“朕今此行,皆为苍生祈福,更无秘请;宜将玉牒出示百寮。”其词曰:“有唐天子臣某,敢诏告於昊天上帝:天启李氏,运兴土德,高祖太宗,受命立极。高宗升中,六合殷盛;中宗绍复,继体不定。上帝眷佑,锡臣忠武;绥内难,推戴圣父。恭承大宝,十有三年,祗若天意,四海晏然。封祀岱岳,谢成於天。子孙百禄,苍生受福。” 《风俗通》曰:封禅必於岱宗者,长万物之始,阴阳交代,云触石而出,肤寸而合,不崇朝遍雨天下,惟太山乎。封禅之制,立石高丈二尺,刻之曰:事天以礼,立身以义,事父以孝,成民以仁。四夷八蛮,咸贡其职也。 《白虎通》曰:封禅,王者易姓而起,必升封太山何?教告之义也。始受命之时,改制应天,天下太平,功成封禅,以告太平也。所以必於太山何?万物之所交代之处也。必於其一何?因高告,顺其类也。故升封者,增高也;下禅梁甫之基,广厚也;刻石记号者,著己之功迹也。天以高为尊,地以厚为德,故增太山之高以放天,附梁甫之基以报地。明天之所命,功成事就,有益天地,若高者加高,厚者加厚矣。或曰:封者金泥银绳。或曰:石泥金绳,封以印玺。故孔子曰:升太山,观易姓而王,可得而数者七十馀君。 《风俗通》曰:封太山,禅梁父,说岱宗上有金箧玉策,能知人年寿修短。武帝探得十八,倒读曰八十,其後果用考长。 桓谭《新论》曰:太山之上有刻石,凡千八百馀处,而可识知者七十有二。 袁淮《正论》曰:封禅之言,惟《周官》有三大封之文。齐桓公欲封禅,闻管仲言而止。焚燎祭天,皆王者之事,非诸侯之所为也。是以学者疑焉。後秦一主,汉二君,修封禅之事。其制为封土方丈馀,崇於太山之上,皆不见於经。秦汉之事未可专。管仲云:禹禅会稽,告天则同,祭地不得异也。会稽而可禅,四岳皆可封也。夫洛阳者,天地之所合;嵩高者,六合之中也。今处天地之中,而告於嵩高可也,奚必於太山? 王婴《古今通论》曰:太山上为天门值户,户为明堂,圣帝受天官之宫也。王者即位三十年,功成治定,则告成於天,登封太山,刻石纪号。 张华《封禅议》曰:臣闻肇自生民,则有后辟载祀之数,莫之能纪。立德济世,扬晖仁风,以登封太山者七十有四家,其谥号可知者十有四也。 晋《太康地记》曰:奉高者以事五岳,帝王禅代之处也。故有明堂在县西南四里。汉武立太坛於东山以祭天,示增高也。 《南史》曰:齐高帝幸华林晏集,使各效伎艺。褚彦回弹瑟琶,王僧虔、柳世隆弹琴,沈文季歌《子夜来》,张敬儿舞。王俭曰:“臣无所解,惟知诵书。”因跪上前,诵相如封禅文。上笑曰:“此盛德之事,吾何以堪之。” 卷五百三十七 礼仪部十六 巡狩 《易□观卦》曰:风行地上,观,先王以省方、观民、设教也。 《尚书□舜典》曰:岁二月,东巡狩,至於岱宗。柴,(积柴以燎。)望秩於山川,(秩者,为其秩次之奈也。)肆觐东后,协时月正日,(协,和。)同律度量衡。(同,齐同也。)修五礼、五玉、(五等诸侯瑞圭璧也。)三帛、(玄、、黄。)二牲、(羊、雁。)一死(雉也。)贽,如五器,卒乃复。(五器,上五玉,礼终则还之。三帛以下不还。)五月,南巡狩,至於南岳,如岱礼。(南岳,衡山。)八月,西巡狩,至於西岳,如初礼。(西岳,华山。)十有一月,朔巡狩,至於北岳,如初礼。(朔,北方。北岳,恒山。)归,格於艺,祖用特。(艺,称也。) 《尚书大传》曰:元祀巡狩四岳、八伯,坛四奥,沉四海,封十有二山,肇十有二州。 《毛诗□清庙》曰:《时迈》,巡狩告祭柴望也。(巡狩告祭者,天子巡行郡国,至方岳之下而封禅也。) 又曰:《般》,巡狩而祀四岳河海也。於皇时周,陟其高山。堕山乔岳,允犹翕河。(高山,四岳。翕,合也。笺云:合者,河自大陆之北,敷为九,祭者合为一。) 《周礼下□夏官》曰:职方氏掌天下之图,王将巡狩则戒于四方。 《大戴礼》曰:十有二岁,天子巡狩。是故诸侯上不敢侵凌,下不敢暴小民。 《礼记□王制》曰:天子五年一巡狩。岁二月,东巡狩,至於岱宗,柴而望祀山川。觐诸侯,问百年者就见之。命太师陈诗,以观民风;命市纳贾,以观民之所好恶,志淫好辟;命典礼,考时月定日,同律,礼、乐、制度、衣服,正之。山川神祗,有不举者为不敬,不敬者君削以地;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,不孝者君绌以爵;变礼易乐者为不从,不从者君流;革制度衣服者为叛,叛者君讨。有功德於民者加地进律。 又《祭仪》曰:天子巡狩,诸侯待於境。天子先见百年者,(问其国君,以百年者所在而见。)八十九十者、东行西行者弗敢过。欲言政者,君就之可也。(弗敢过者,谓道经则见之。) 《礼记逸礼》曰:王者必制巡狩之礼何?尊天重民也。所以五年一巡狩何?五岁再闰,天道大备。所以至四岳者,盛德之山,四方之中,能兴□致雨也。巡狩者何?巡,循也;狩,牧也。为天循行牧民也。 《礼记外传》曰: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封建诸侯,各守天子之地,故巡行之。夏、殷五载一巡狩,(五年再闰。)周制十二年一巡狩,(岁星一周。)皆在仲月,以至岳下,(仲者,中也,正也。)燔柴告天。(此因事而告至也。天下广大,四方幽隐,南面之君多行威福,忧民之至,故问之。)巡狩之年,四方诸侯先会岳之下以俟见。(岳有汤沭之邑,助祭泰山,先斋戒以见天子。)考其制度以齐同,(书同文,车同轨,合其章律甲子。)有善恶以黜陟之。 《左传□庄公》曰:天子非展义不巡狩。注云:天子巡狩,所以宣布德义。 又《僖下》曰:晋侯召王,以诸侯见,且使王狩。仲尼曰:“以臣召君,不可以训。故书曰‘天王狩于河阳’,言非其地,且明德也。” 《汉书》曰:人有告韩信反。陈平曰:“古者天子巡狩,伪游□梦也。” 又《武纪》曰:朕郊见上帝,巡於北边,见群鹤留止,不以罗网,靡所获献荐於大,(如淳曰:是时春也,非用罗网时,故无所获。)光景并见。 又曰:元封五年,南巡狩,至於盛唐,(注:如淳曰:“县名。在南郡也。”)望虞舜於九嶷。(应劭曰:舜葬苍梧。九疑,山名。今在零陵营道也。)自寻阳浮江,亲射蛟江中,获之。舳舻千里,薄枞阳而出,(县名。属庐江也。)作《盛唐枞阳之歌》。 又曰:宣帝尊孝武庙为世宗,行巡狩,郡国皆立庙。 又《食货志》曰:天子始出巡郡国,东渡河,河东守不意行巡至,不辩,自杀。行西,逾陇,陇西守以行往卒,(或曰:逾,度也。卒,仓卒。)从官不得食,陇西守自杀。於是上北出萧关,从数万骑,行猎新秦中,以勒边兵而归。 《後汉书》曰:光武建武十八年二月,西巡狩,幸长安。三月,祠高庙,遂有事十一陵。历冯翊界,进幸蒲坂,祠后土。夏四月,车驾还宫。 又曰:章帝元和二年二月丙辰,东巡狩。乙丑,帝耕于定陶,使使者祠唐尧于咸阳灵台。辛未,幸大山,柴告岱宗。有黄鹄三十从西南来,经祠坛上东北,过於宫屋,翱翔升降。进幸奉高。 又曰:章帝巡幸,诏曰:“惟巡狩之制,以宣声教,考同遐迩,解释怨结。” 又《和纪》曰:冬十月戊申,幸章陵,祠旧宅。癸丑,祠园庙,会宗室於宅,劳赐作乐。 《宋书□礼志》曰:古者天子巡狩之礼,布在方策。至秦汉巡幸,或以厌望气之祥,或以希神仙之应,烦扰之役,多非旧典。惟後汉诸帝,颇有古礼焉。魏文帝值三分初创,方隅事多,皇舆亟动,略无宁岁,盖应时之务,又非旧章也。明帝凡三东巡,所过存问高年,恤人疾苦,或赐帛,有古巡幸之风焉。齐王正始元年巡洛阳县,赐高年力田各有差。 又曰:元嘉四年二月,太祖东巡,至丹徒,告觐园陵。三月幸丹徒离宫,升京城北顾,飨父老旧勋於丹徒行宫,加赐衣裳各有差。蠲丹徒县其年租赋。 《宋书》:文帝行幸丹徒诏:吾生在此城,及卢循肆乱,害流兹境。先帝以桑梓根本,实同休戚。复以蒙弱,猥预艰难,情义缱绻,夷险备经,遗踪旧物,犹存心目。岁月不居,逝逾三纪,时人故老,与运迁落,眷惟既往,倍深感叹。 《越绝书》曰:禹巡狩大越,见耆老,纳诗书,审铨衡,平斗斛。 《孟子》曰:夏谚曰:“吾王不游,吾何以休;吾王不预,吾何以助。”一游一豫,为诸侯度也。 又曰:晏子对齐景公曰:“天子适诸侯曰巡狩,春省耕而补不足,秋省敛而助不给也。” 《孔丛子》曰:古者天子将巡狩,必造於祖祢,命告群祀及社稷,畿内名山大川,七日而遍。亲告用牲,史用币。 蔡邕《独断》曰:上巡狩,校猎还,公卿已下陈洛阳亭前街。上乘舆到,公卿以下拜。天子东,公卿亲识颜色,然後还宫。 郦善长注《水经》曰:光武之征秦丰,幸旧邑,置酒极欢。张平子以为真人南巡观旧里焉。 《三齐略》曰:尧山在广固城西七里,尧巡狩所登,遂以为名。山顶立祠,祠边有柏树,枯而复生,不知几代树也。又石上有尧迹,于今犹存。 《风俗通》曰:巡者,循也;狩者,守也。道德太平,恐远近不同,故必自亲行之,循功考德,黜陟幽明也。 《白虎通》曰:王者所巡狩者何?巡者,循也;狩者,收也。道德太平,恐远近不同化,幽隐有不得所者,故必自亲行之,谦敬重民之至也。何以知太平乃巡狩?以武王不巡狩,至成王乃巡狩也。 《黄帝太一密推》曰:师旷曰:“先知巡狩之年,当视太一与天目在四维之岁,法为巡狩。若不出,则遣使者按行风俗。太一虽在四维,不出也。即出,知巡狩何方,以人主所在处之。” 班固《东巡颂》曰:事大而瑞盛,诚非一小臣所任颂述。不胜狂简之情,谨上《岱宗颂》一篇。 班固《南巡颂》曰:是时圣上运天官之法驾,冯列宿而赞元。 崔る《东巡颂》曰:登天灵之威辂,驾太一之象车;躬东作之上务,始八政於南行。 崔る《南巡颂》曰:建初九年,秋始登。犹斯嘉时,举先王之大礼,假於章陵。遂南巡楚路,临江川以望衡山,顾九疑,叹虞舜之风。是时庶绩咸熙,罔可黜陟。 崔る《西巡颂》曰:惟永平三年八月己丑,行幸河东。志曰:君举必书。是故工歌其诗,史历春秋。若夫声管不发,雅颂罔记。 崔る《北巡颂》曰:元和三年正月,上既毕郊祠之事,乃东巡。出於河内,经青、兖之郊,回冀州。遂礼北岳。圣泽流浃,黎元被德,嘉瑞并集,乃作颂曰…… 张衡《巡狩颂》曰:初吉,帝将狩於岱岳,展谊省方,观风设教。丙寅,フ率群宾,备法驾,以祖於东门。乙酉,观礼於鲁,而休齐焉。己丑,届於灵宫,是日有凤双集於台。 马融《东巡颂》曰:敷六典,经八成。燮和万殊,总领神明,类乎上帝,柴乎三辰,祠乎六宗,祗燎乎群神。 籍田 《毛诗□闵予□载芟》曰:《载芟》,春籍田而祈社稷也。 《周礼□天官上□甸师》曰:掌帅其属而耕耨王籍,以时入之,以供粢盛。 又《天官下□内宰》曰:上春,诏王后帅六宫之人,生种之种,而献之於王。(郑玄曰:古者使后藏种,以佑王耕事,共郊也。郑司农曰先种後熟谓之童,后种先熟谓之。) 《礼记□月令》曰:是月也,天子乃以元日祈于上帝。乃择元辰,天子亲载耒耜,措之於参保介之御间,帅三公、九卿、诸侯、大夫,躬耕帝籍。天子三推,公五推,卿、诸侯九推。反,乃执爵于大寝。三公、九卿、诸侯、大夫皆御。命曰劳酒。 又《祭义》曰:昔天子为籍田千亩,冕而朱,躬秉耒耜;诸侯为籍百亩,冕而青,躬秉耒耜;以事天地、山川、社稷、先公。醴酪粢盛於是乎取之,敬之至也。 又《祭义》曰:耕籍,所以教诸侯之养也。 又《祭统》曰:天子亲耕於南郊,以供粢盛。王后蚕於北郊,以供冕服。天子、诸侯非莫耕也。王后、夫人非莫蚕也,身致其诚信而已矣。 又《表记》曰:天子亲耕,粢盛鬯,以事上帝,故诸侯勤以辅事於天子。注言无事而居位食禄,是不义而富且贵。 《礼记外传》曰:籍者,借也。天子耕千亩,但三推,发耒,三{代土}而止,借民力治之。所耕之藏於神仓,以供事天地、宗庙、神祗、人鬼之用也。天子以身先天下,(所以劝下民也。)以建寅之月而郊,(北郊,即祈谷之祭。)郊而後耕。郊用辛日,(择吉日。)而耕用亥日。享先农而後籍田。 《国语》曰:周宣王即位,不籍千亩。虢文公谏曰:夫民之大事在农,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,民之蕃庶於是乎生。是故稷为大官。古者太史顺时土,土气震发,先时九日,太史告稷曰:“阳气俱蒸,土膏其动。”稷以告王,王即斋宫,百官御事,王耕一发。 《汉文》文帝诏曰:“夫农,天下之本也。其籍田,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。” 又曰:昭帝始元元年,上耕於钩盾弄田。(应劭曰:昭帝年九岁,未能亲耕帝籍。钩盾官者近署,故往试耕为戏弄也。) 《续汉书□礼仪志》曰:正月始耕,有司请行事讫,就耕位,天子、诸侯、百官以次耕。 《晋书□礼志》曰:武帝末,有司奏:“古诸侯耕籍百亩,躬执耒耜,以奉社稷宗庙,劝率农功。今诸王临国,宜依之。”竟不施行。 又《江彪传》曰:哀帝即位,欲躬自籍田。彪以礼废日久,仪注不存,中兴以来所不行,宜停之。 《宋书□礼志》曰:亲耕籍,晋武帝太始四年,诏曰:“夫民之大事在农。是以古之圣王躬耕帝籍,以供郊庙之粢盛,且以训化天下。近代以来,耕籍於数久中,空有慕古之名,曾无供祀训农之实,而有百官车徒之费。今修千里之制,当与群公、卿士躬稼穑之艰难,以帅天下。” 又曰:元嘉二十一年,太祖将亲耕,而其仪久废,使何承天撰定仪注。乃下诏曰:“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。古者从时脉土以训农功,躬耕帝籍敬供粢盛。仰瞻前王,思遵令典,何可量处千亩。考上元辰,朕当亲率百辟,致礼郊甸,庶几诚素奖被斯民。” 又曰:籍田:皇帝冠通天冠,朱青介帻,衣青纱衮。侍中陪乘,奉车即秉辔。 又曰:车驾至籍田,侍中跪奏:“降车临坛。”大司农跪奏:“先农已享,请皇帝亲耕。”太史令赞曰:“皇帝亲耕,三推三反。”於是群臣以次耕:王公、五等开国诸侯五推五反,孤卿大夫七推七反,士九推九反。籍田令率其属耕竟亩,洒种即。 《齐书□礼志》曰:永明三年,有司奏:来年正月二十五日丁亥,可祀先农,即日舆驾亲耕。宋元嘉、大明以来,并用立春後亥日。尚书令王俭以为亥日籍田,经记无文。太学博士刘蔓议:《礼》,孟春之月,立春迎春。又於是月以元日祈,又择元辰躬耕帝籍。卢植说礼通辰日。日,甲至癸也;辰,子至亥也。郊天,阳也,故以日;籍田,阴也,故以辰。阴礼卑後,必居其末。亥者辰之末,故《记》称元辰,注曰吉亥。又据五行之说,木生於亥,以亥日祭先农,又其义也。 《隋书□礼志》曰:北齐籍於帝城东南千亩。每岁正月上辛後吉亥,使公卿以一太牢祠先农神农氏於坛上,无配飨。祭讫亲耕。 《唐书》曰:贞观三年春,太宗亲祭先农,躬御耒耜,籍于千亩之甸。初,晋氏南迁,後魏来自□朔,中原分裂,又杂以獯戎,代历周隋,此礼久废,而今始行之,观者莫不骇跃。於是秘书郎岑文本献《籍田颂》以美之。 又曰:乾元中,耕籍田,至於先农之坛。因阅耒耜有雕刻文饰者,谓左右曰:“田器,农人执之,在於朴素,岂贵文饰乎?”乃命彻之。 又曰:仪凤二年春,上亲耕籍田於东郊。礼毕,作《籍田赋》以示群臣。 又曰:开元二十二年正月,上亲耕於洛阳东门外。诸儒奏议,“以为古者耦耕,以一拨为推;今用牛耕,宜以一步为一推。及亲籍,太常告“三推礼毕”。上曰:“朕忧人知勤劳俯同。”九推而止。自是公卿已下,皆过於古。 《五经要义》曰:天子籍田千亩,以供上帝之粢盛。常孟春启蛰即郊之後,身率公卿大夫而亲耕焉。所以先百姓而致孝敬。 《说文》曰:帝籍千亩者,使民如借,故谓之籍。从耒,昔声。 应劭《汉官仪》曰:天子东耕之日,率三公、九卿,戴青帻冠,青衣,载青旗,驾苍龙,往出种堂,天子升坛。公卿耕讫,天子耕於坛,举耒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