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会要辑稿 - 第 795 页/共 1125 页

德寿宫起居 【宋会要】 臣僚起居,太常寺先奉诏修定群臣朝太上皇帝仪注:「是日,宰执率文武百僚诣德寿宫。入班殿庭,太上皇帝即御座,殿下禁卫起居如常仪。宰执以下再拜舞蹈,又再拜。班首不离位,奏『圣躬万福』,又再拜,卷班以出。」从之。自后并同此制。遇宰执除拜、加恩,正谢毕,即其奏札于本官投进。若许到宫或免到宫,临时听太上皇帝圣旨。 淳熙十二年九月二十八日,太常寺言:「已降指挥,十月二日皇帝帅百僚诣德寿宫奉表笺,恭请加上尊号。所有是日宰执已下诣德寿宫起居,改用四日。」从之。 仪制 宋会要辑稿 仪制三 朝仪班序 宋会要辑稿 仪制三 朝仪班序 【宋会要】 太祖建隆三年三月十八日,诏翰林学士班位宜在诸行侍郎之下;如官至丞郎,即在常侍之上;至尚书者依本班。故事,翰林学士侍从亲密,不列外朝。每五日起居,班于宰相之后,会宴即座一品之前,合班在尚书之上。至是,陶谷以尚书居学士之首,同列王着、李昉官并未至丞郎,谷欲自尊大,以轧着等,乃因事白太祖,故有是诏。 二十三日,有司上合班仪:「太师、太傅、太保、太尉、司徒、司空、太子太师、太子太傅、太子太保、嗣王、郡王、左右仆射、太子少师、少傅、少保、三京牧、大都督、大都护、御史大夫、六尚书、常侍、门下、中书侍郎、太子宾客、太常、宗正卿、御史中丞、左右谏议大夫、给事中、中书舍人、左右丞、诸行侍郎、秘书监、光禄、卫尉、太仆、大理、鸿胪、司农、太府卿、国子祭酒、殿中、少府、将作监、前任节度使、开封、河南、太原尹、太子詹事、诸王傅、司天监、五府尹、国公、郡公、中都督、上都护、下都督、太子左右庶子、五大都督府长史、中都护、下都护、太常、宗正少卿、秘书少监、光禄等七寺少卿、司业、三少监、三少尹、少詹事、左右谕德、家令、率更、令仆、诸王府长史、司马、司天少监、起居舍人、侍御史、殿中侍御史、左右补阙、拾遗、监察御史、郎中、员外郎、太常博士、五府少尹、五大都督府司马、通事舍人、国子博士、 五经博士、都水使者、四赤令、太常、宗正、秘书丞、著作郎、殿中丞、尚食、尚药、尚舍、尚乘、尚辇、奉御、大理正、太子中允、赞善、中舍、洗马、诸王友、咨议参军、司天五官正,凡杂座者以此为准。」诏曰:「尚书中台,万事之本,而班位率次两省官。节度使出总方面,古诸侯也。又其检校兼守官多至师傅三公,而位居九寺卿监之下,甚无谓也。其给事、谏议、舍人宜降于六曹侍郎之下,补阙次郎中,拾遗、监察次员外郎,节度使升于六曹侍郎之上、中书侍郎之下,余悉如故。」 干德元年闰十二月二十九日,诏:「自今一品致仕官曾带平章事者,朝会宜缀中书门下班。」先是,太子太师致仕侯益等来陪郊祀,太祖优待之,礼与丞相等,乃降是诏。 二年二月一日,诏复位内外官仪制。有司请令上将军在中书侍郎之下,大将军在少卿监之下,诸卫率副率在东宫五品之下,内客省使视大卿,客省使视大监,引进使视庶子,判四方馆事视少卿,合门使视少监,诸司使视郎中,客省、引进、合门副使视员外郎,诸司副使视太常博士,通事舍人从本品,供奉官视诸卫率,殿直视副率,枢密承旨视四品朝官,兼南班官诸司使者从本品,副承旨视寺监丞,诸房副承旨视南省都事。凡视朝官者本品下,视京官者在其上。 四月十四日,置参知政事班在宰相之后。 五年正月一日,诏升节度使班在龙墀内金吾将军之上。故事:诸道 节度使不带使相者皆位在卿监下,至是特命升之。 开宝六年九月二十一日,诏曰:「周之宗盟,异姓为后,此先王所以睦九族而和万邦也。晋王亲贤莫二,位望俱崇,方资夹辅之功,俾先三事之列,宜位宰相上。」 九年十一月五日,诏:「齐王廷美、武功郡王德昭位在宰相上。」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正月十五日,以礼部侍郎程羽为文明殿学士,立枢密副使之下。后唐置端明殿学士二员,序立在翰林学士之上,累朝因而不改。国初在枢密副使之上,至是因殿名改为文明,而移班在下。 六年九月十八日,皇弟秦王廷美乞序班在宰相赵普之下,诏从之。 八年十一月三日,诏曰:「并建子弟,以蕃屏王室,申命相辅,以羽翼公朝。藩邸之任虽崇,钧台之寄尤重。聿分内外,须正等威。自今宰臣立位宜在亲王之上。」宋琪等顿首言:「宰衡之任,止曰台司;盘维之封,实承天绪。汉法,丞相在诸侯王之下。唐制,元子非百执事之例。典故昭晰,载在策书。伏望圣慈,俯遵前轨。」帝不允。琪等叩头固请,久之,帝曰:「宰相之任,实总百揆,与群官礼绝;藩邸之设,奉朝请而已。元佐等尚幼,欲其知谦益之道,卿等勿辞。」琪等拜舞称谢。 雍熙三年十月九日,陈王元僖为开封尹,宰臣李昉上表,乞立元僖之下,诏荅不允。帝谓昉曰:「宰臣班位不用改易,亦不要上表固辞。」 淳化元年三月九日,中书门下上言,乞序立于 亲王之下。诏荅不允。 二年八月,有司上复位合班仪,诏升尚书令于三司之上。合班仪旧无此官,时将画正伏图,欲备官故也。 四年二月十日,诏置昭宣使在皇城使之上。 六月,诏金吾左右卫上将军在尚书下,六统军、诸卫上将军在中书侍郎下,节度使在常侍之上,观察使在秘书监之上,防御、团练使在庶子之下,刺史在太子仆之下。昭宣使视品同合门使,内殿崇班及合门祗候视赞善大夫,侍禁视副率,殿直视著作佐郎,奉职、借职在幕职官上,枢密承旨视少卿监,副承旨视洗马,余如旧制。有带南班官及领郡者,从品高序。俄又升金吾上将军于节度使之上,引进使于防御使之上,合门使于诸卫将军之上,诸卫率副率、枢密副承旨并在洗马之上,供奉官在诸卫率之下,侍禁在副率之下。 五年六月二十二日,诏曰:「翰林、枢密直学士职参内禁,礼绝外司,况品秩以既殊,在等威而宜峻,顷有改易,深未便安。宜申明于旧章,用遵行于故事。自今序立班位,宜依旧在丞郎之上。」自陶谷改易旧制,至是因翰林学士张洎、礼部侍郎宋白同修国史,班次未定,乃诏复旧制。 八月十三日,诏宣政使在昭宣使之上。 九月二十六日,以左谏议大夫寇准参知政事。翌日参知政事吕端自右谏议大夫改左谏议大夫,诏序位准上。 至道元年正月二十日,以礼部郎中、集贤殿修撰王旦 知制诰,仍令复班在知制诰之首。旦淳化初知制诰,以妻父赵昌言参政,引唐独孤郁、权德舆故事,请解职。帝重其识体,换集贤殿修撰。至是昌言出知凤翔,即日复旦旧职,故优之。 二年十二月十九日,以工部郎中、直集贤院胡旦知制诰,诏序位冯起之上。故事:知制诰以先入者居上,不系官次。至是冯起任祠部郎中,故命旦居上,非常例也。 三年正月十一日,诏升参知政事班在宣徽使之上。时命兵部侍郎温仲舒、户部侍郎王化基并为参知政事,诏令依官位序立,仲舒、化基位宣徽使、知枢密院赵镕之上。 七月,诏节度观察留后在给事中之上。 八月七日,以客省使、签书提点宣徽枢密院诸房公事、富州刺史周莹为宣徽北院使。莹请位枢密副使之下,从之。先是,宣徽使位在枢密副使之上,自是遂以为例。 真宗咸平元年十月十七日,宰臣张齐贤、李沆表请序位诸王之下,诏以先朝定制,不许。 五年三月七日,命右谏议大夫宋太初权管勾御史台事。本台言:「右谏议大夫王化基先权中丞,正衙常参立中丞砖位,内殿起居日立本官班。今太初权台事,望定班制。」诏如化基例。时中丞赵昌言、知杂御史范正辞以勘任懿纳赂洪湛登第事不实,被劾故也。 九月一日,刑部侍郎、权知开封寇准言:「合门传旨,内殿常朝,令臣立位在陈恕之上。缘恕见任吏部侍郎,兼五日百官起居, 合依官序立,望且仍旧。」从之。 六年十一月,翰林学士梁(灏)[颢]等言:「详定合门仪制,内三司副使旧制崇德殿起居每从行幸,坐知制诰后,余朝会合班,朝服比品,素无定例。昨承天节斋设,依例坐知制诰后、郎中前。今请朝服比品同少卿监,班位在上,官至给谏卿监者自依本品。朝会、大宴随判使赴长春殿起居,引驾侍立。」诏惟不令侍立,其朝会引驾至前殿日,与诸司使同退,余依。 景德元年八月十二日,太常礼院言:「奉明德皇太后谥册告庙,亲王、百官并赴立班。」诏其日亲王不赴。时无宰相,帝顾参知政事毕士安曰:「卿总率百僚,若亲王立班,与卿位序非便。」遂令不赴。及告庙日,士安已相,乃令亲王复赴。 十月二十四日,诏起复右司谏、知制诰晁迥序班仍旧。迥时丁内艰起复,有司言:「故事,合缀本班之末。」特有是命。 二十五日,宴近臣于崇德殿,升光禄卿、权知开封府陈省华于两省五品之南,别设位。旧制:卿监座于东厢,不升殿,特命之。 二年四月二十七日,诏置资政殿学士位翰林学士之下、侍读学士之上。 五月十日,诏右谏议大夫、权三司使公事丁谓每内殿起居,位知制诰上。 十二月十日,诏置资政殿大学士位文明殿学士之下、翰林学士承旨之上。 十三日,诏驸马都尉柴宗庆、王贻永同于内殿别班起居。 二十九日,合门言:「殿前指挥使、节度使刘谦以下自来班位在 不管军节度使之下,未有定制。」诏仍旧例。 三年二月二十六日,以刑部侍郎、参知政事冯拯进兵部如故,资政殿大学士、兵部侍郎王钦若进尚书左丞,刑部侍郎、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进兵部,并知枢密院事。翰林学士、工部员外郎赵安仁进右谏议大夫、参知政事,枢密都承旨、四方馆使韩崇训、东上合门使马知节进检校太傅、太保,并签书枢密院事。诏序班以钦若、拯、尧叟、安仁、崇训、知节为次。 四年正月十四日,诏皇侄武信军节度使惟吉立班宜在镇安军节度使石保吉之上。惟吉、保吉俱带平章事,而惟吉宗室,保吉先拜,帝令史官检讨故事。准唐武德中诏宗室宜在同品官之上,故从之。 八月二十六日,命龙图阁待制杜镐为右谏议大夫、充直学士,令赴内殿起居,位枢密直学士之下,仍少退。时中书议班位,将令就谏议大夫班,帝以谓直学士在龙图阁,故与三馆直学士不同,特有此命。 二十八日,诏龙图阁待制位知制诰之下,遇行幸、宴会,直馆之上。 二十九日,诏翰林侍讲学士、工部尚书邢昺位翰林学士之上,用尚书班(列)[例]也。 九月四日,大宴含光殿,升交州进奉副使、安南掌书记、殿中丞黄成雅位于尚书省五品之次。时枢密院定成雅为进奉使,峰州刺史黎明昶悉座本班句首疑有脱字。。帝以成雅班品稍远,俾迁之,且访其礼于辅臣。王旦曰:「昔子产朝周,王飨以上卿之礼,子产 固辞,受下卿之礼而还。国家惠绥远方,升其班序,亦无嫌也。」 十六日,诏令合门每起居日,移宰相班于仪石之北。以群臣序位迫隘故也。 十二月十二日,御史台言:「内殿起居、非时庆贺,旧例两省官并序御史中丞一行立班,除依班图内有御史大夫此句疑有误。、散骑常侍,御史中丞后面别为头立班。见今无大夫、常侍,每朝会,中丞合与两省一行立班。」诏自今每朝会,并依入(阁)[合]图仪制排定。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二十八日,有司上酺宴班位图,皇侄孙内殿崇班守节与皇侄右卫将军惟叙同为一班。帝曰:「族子、诸父安可同列!」乃令重行设位。 七月,诏自今庆贺、朝会,皇侄、皇孙止于内殿立班,各在本官之前,更不赴文武两班序立。如非庆贺、朝会,并依旧例。 八月十四日,太子詹事慎从吉言:「詹事之官,始自秦建。按《六典》及《齐职仪》,品第三,秩二千石,拟尚书令,又官品令为正三品。礼秩故事,焕然具在。侍宴本合升殿,唯比品者不升。况又三品之官,近例已曾升殿。伏望正兹旧位,庶合典彝。」诏两制与崇文院详定以闻。既而晁迥等言:「若移詹事升殿,则秘书监而下并为三品,亦须同升。望且循近制。」从之。 二十日,诏升门下、中书侍郎班在常侍之上。 十二月二十一日,诏:「右谏议大夫、知制诰钱惟演班位依旧在知制诰孙仅之下。」先是,知制诰班序以先后不以官,至是以谏议大夫班在中书舍人之 上,故申明之。 二十五日,合门言:「准诏,宣庆使立班在四方馆使之上。其四方馆使系横行,未审立班于横行,或于东班诸司使前、宣政使之上。」诏于东班宣政使前别行序立。 二年正月九日,置内殿承旨在崇班上,视殿中丞。 三年七月二十二日,诏龙图阁学士在枢密直学士之上。 四年四月十日,诏宗室将军已下庆恩转官,令御史台不得分官高下,止依弟侄次序立位。 二十七日,阁门言:「仪制,臣僚班入三司使,在文明殿学士之前。今资政殿大学士向敏中起居见在三司使丁谓之上,其谢班取旨。」诏敏中先入。 七月五日,诏:「今后应差文武臣僚充安抚、巡检使副、都监及提点刑狱之类,但系同差带职名者,并令一班辞见;合重行异位,即依常例。」 六年二月六日,大酺。时盛度、路振除知制诰未谢,诏令赴会,即依本班。 四月一日,合门言:「仪制定辞见参知政事大班退,亲王起居后入,翰林学士依辞见班次入。近准诏,文武臣僚系同差带职名者,并令一班辞见。今丁谓、李宗谔差充迎奉圣像使副,朝辞班入次第取旨。」诏丁谓、李宗谔依仪制定班次。今后除中书、枢密院外,其余臣僚并一班辞见。 八年正月十一日,诏:「玉清昭应宫判官自今赴宴,在龙图阁待制之下。」 七月,诏:「三司副使自今内殿起居,依旧例升殿侍立,自依合门仪制外,如东上合门拜表、国忌行香,即于右省 班后别立。如殿庭庆贺叙班时殿中侍御史分班立,三司副使于右省班后、殿中侍御史前次南立;合班于右省班后、殿中侍御史之前次西立。」 八月十八日,命户部侍郎林特为同玉清昭应宫副使,班在翰林学士之上。帝以特久任三司,高年勤瘁,特置此职,班于学士之上,以宠之。 九年正月十九日,诏:「御前忠佐马步军都头、诚州团练使夏守恩差同勾当军头引见司,令系书在勾当军头司昭宣使、诚州团练使赵承煦之下。」 二十三日,兴州团练使德文言:「男侍禁承显等准诏赴起居,请在惟忠子从恪之上。」时从恪虽侄行,而拜职在前,因命宗正寺定宗室班图以闻。宗正上言:「按公式令,朝参行立,职事同者先爵,爵同者先齿。今以宗子官同而兄叔次弟侄者并虚一位而立。」德文复言爵同先齿,当叙尊卑之制。帝曰:「朝廷仪制,以官次先后,不可易也。」 五月二十九日,以尚书右丞赵安仁为景灵宫副使,班如同玉清昭应宫副使例。 八月四日,命翰林学士李迪为会灵观副使,止从本班。宫观副使皆在学士之上,迪止从本班(马)[焉]。 九月七日,诏:「自今参知政事、枢密副使、宣徽使立位,并以先后为次。」 十月二十九日,诏:「直龙图阁序班于本官之上,仍预内殿起居,与修起居注官同行依官次立。」 天禧二年十二月,详定御史台条制所言:「文武班有自来止以除官先后为次,今请曾 任中书、枢密院者不以除官先后,并在同班之上;曾任平章事者复在上;俱曾任平章事,即以除授先后为次。」从之。 三年十一月六日,诏:「翰林侍读学士、刑部侍郎张知白序班在玉清昭应宫副使、尚书右丞林特之上。」知白自天雄军徙应天府,便道朝觐故也。 九日,合门上大礼称庆合班图,皇太子序位在宰相上,太子恳辞。帝以谕宰臣,寇准等面陈储副之重,不可谦抑,望遵仪制。凡再请,乃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