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会要辑稿 - 第 792 页/共 1125 页

使李惟贤状,假日崇政殿起居,合门诸司使副、合门祗候班未到间,于东阶下取便聚立,语话交杂,况仪制不载先诣殿庭立班。欲乞依垂拱殿常朝起居,候宰臣以下入殿庭,以次序班。仍添入仪制。诏〔合〕门详定。今相度假日崇政殿起居,诸司使副、合门祗候等班次未到间,于东阶下便分东西班缀行序立,(冬)[终]须端谨,候宰臣以下入班庭,以次序班起居,不得取便聚立,语话交杂。有违,许合门弹奏。」从之。 嘉佑元年六月一日,诏双日不御殿,止只日御前殿或后殿,至三伏终如旧制。 七月一日,诏三司、开封府、台谏官、审刑院复上殿奏事,仍一日一班。初,帝不豫,惟二府得奏事,至是始引对近日。 八年三月二十一日,中书言:「圣体初安,未可日劳政事。请每遇只日,且于后殿坐朝。其正衙辞见并权放。」从之。 英宗治平元年五月十一日,诏:「十五日以后,依先朝旧制,每日前后殿视事。」 六月十八日,步军副都指挥使贾逵言:「自来军员赴朝,只据诸军晚探兵士问当;若是常朝,即至次日五更锁匙到城门,便开放入,画时 闭,别无条贯。欲乞将朝门各置铁牌一面,深凿『开朝门』(四)[三]字,牌后各凿逐门名,降付钥匙库。遇常朝及非时合入,即与钥匙牌一时降出。假故及放朝参,即更不降出。其牌与钥(题)[匙]到门,令监门使臣亲监开门,放入军员,却使 闭。仍下合门,今后常朝及假故逐日关与钥匙库照会。」 从之。 十九日,合门言:「定到上殿侍立臣僚:客省、引进、四方馆、合门使副、枢密院都承旨已下,入内内侍省、内侍省都知、押班,修起居注,带御器械臣僚,勾当皇城、翰林仪鸾司监官。殿下祗应臣僚:殿前马步军以下。军头司如引公事,在殿阶下进读奏目,引拨公事。如引呈射人,即逐旋令内弓箭库勾当使臣依力旋□弓弩,阶下进呈。其提点军器库臣僚,或内有都知、押班、御药院使臣管勾,多进呈殿上祗候掌记策子,以备顾问。左右骐骥院监官押御马入,在朵殿上祗候。内衣物库朝官并祗候库使臣随准衣物等在排立诸班之后。」诏可。 二年八月十三日,诏:「自今月十三日后遇常朝日,依例常朝。新城门外住营军员并权放起居,候水退道路通行依旧。」 神宗熙宁元年五月二十五日,西上合门使李评言:「后殿逐日御马祗候,每遇雨雪,御崇政殿,即循南廊于延和殿上过,历迎阳门、迩英阁,近北面东摆立。伏思犬马上堂,《礼经》所戒;况人主殿阁,天步经由,非路马所宜登降。欲乞每遇雨雪,只令在崇政殿门内南边东廊上摆立。」从之。 三年二月二日,诏:「今后遇风寒,令合门取旨放起居。」 六月一日,编修合门仪制所言:「观文殿大学士、学士旧制前殿侍立,又赴假日后殿起居。缘已有旨罢前殿侍立,其假日后殿亦欲依资政殿、端明殿学士例,更不赴(居)[起]居。」从之。 四年二月十三日,枢密 院言:「都承旨如有假故,即轮那逐房都承旨权过后殿祗应。今有都副承旨二员供职,欲乞今后都副承旨全阙,即轮那逐房副承旨一员,权行祗应。」从之。 十二月五日,合门言:「审官、三班院、流内铨凡引人至主判官亲,即奏乞左右内侍代持奏目。伏缘引对、转官、差遣,皆有司常法,已有定议。欲乞今后应有亲属,只具姓名奏知,不许乞左右人持文字。」从之。 十三日,合门言:「在内监临库务京官遇本库阙官,合入殿祗应日,于后临时系鞋,别班起居。除常朝已有体例外,假日宰臣等班数稍多,欲乞只令依监临库务三班使臣例系鞋,缀大班起居。」从之。 六年九月十六日,引进使李端悫言:「近来朔望御文殿视朝,然祁寒盛暑,数烦清跸。窃缘紫宸之朝,岁中罕御岁中罕御:原脱,据《宋史》卷一一六《礼十九》补。,欲乞朔日御文德,即望坐紫宸。〔所〕贵正衙内殿,朝仪并举。」从之。 八年五月二十四日,诏以时热,更不御后殿视事,候秋凉取旨。 元丰三年五月三日,合门言:「每岁盛暑御后殿,便于决事。乞自五月一日至七月终当御前殿日,合门取旨,如得旨御后殿,即放朝参。」诏自今三伏内五日一御前殿。 八年正月四日,诏不视事五日,三省、枢密院问候福宁殿东寝阁。宰臣言:「上未视事,应合行事,乞权作圣旨行出以闻。事体稍重者进画施行。」以上寝疾故也。 元丰八年哲宗已即位,未改元。二月二十二日,三省、枢密院言:「按仪注,未释服已前,遇只日皇帝御迎 阳门,日参官并赴起居,依例奏事。每五日遇双日于迎阳垂帘,皇帝坐于帘内之北,宰臣、执政升殿奏事,权屏去左右侍卫。有机速公事,并许非时请对,及赐宣召。」 礼部、御史台、合门奏:「讨论故事,详定御殿及垂帘仪。每朔望六参,皇帝御前殿,百官起居,三省、枢密院奏事,应见、谢、辞退班,各令诣内东门进牓子。皇帝只日御延和殿垂帘,日参官起居太皇太后,移班少西,起居皇帝,并再拜。三省、枢密院奏事,三(月)[日]以上四拜,不舞蹈。候祔庙毕,起居如常仪。帘前事以内侍,殿下以合门。凡军头司引呈公事,可以权付有司者,续具条奏。吏部磨勘奏举人,垂帘日引应见、谢、辞。臣僚遇朔望参日不坐,并先诣殿门,次内东门。应 赐者,并门赐。」从之。 二十三日,上御迎阳门幄殿,同太皇太后垂帘。宰臣、亲王以下合班起居。常制分一十六班,至是合班,以合门奏请故也。 元佑三年二月十日,诏:「自今御垂拱殿日,如直放朝参,即取旨御崇政殿。」 元符三年十二月十六日,以皇太后服药,不视朝。 崇宁五年十二月五日,诏:「臣僚请对,虽遇休假,特(遇)[过]便殿听纳。」 高宗绍兴元年九月十一日,太常寺言:「得旨,今后遇朔(朔)[望]合不视事日分,御后殿坐,止引百官并起居班、三省、枢密院奏事。今月十五日系明堂大礼前三日,奏请宿斋,更不视事。」从之。 二年十一月四日,尚书左仆射、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吕颐浩言:「已曾面奏,行宫南门遇朔望及冬年节拜表日分,若依时开门,窃虑百官趁赴立班不及。欲依东京自来朝会例,早开一刻。」从之。 三年九月四日,诏:「为射殿窄隘,百官起居权放,候御后殿日依旧。」 四年九月二十八日,上以疮疡有妨久坐,改坐内殿,引宰执奏事。 十三年正月十二日,合门言:「依在京礼令,三元节前后各一日不视朝。」诏上元节前后各一日不坐,中元、下元正节日作假前后各一日并后殿坐。 二月七日,诏:「今后遇假日坐后殿,止就常御殿。如有移倚子公事,亦就常御殿引。遇射射公事,射殿权作后殿坐引。」 十四年四月十七日,诏:「今后三省、枢密院开启枢密院满散天申节道场日下「枢密院」疑衍。,并改作后殿坐。」 孝宗绍兴三十二年未改元。六月十五日,诏:「今后宰执以(以)[下]诣德寿宫起居日,特不视事。」继又诏:「遇宰执以下得太上皇帝圣旨免到宫,即改作后殿坐。或降旨值夜及临期方得旨,集殿不及,即不视事。」十八日,上始御后殿。上自登极建诣德寿宫及奏告等不视朝,至是始御殿。 九月九日,合门言:「太上皇帝巡幸以来,止御后殿。继朝廷复兴旧典,于绍兴十三年二月四日初御前殿,特令四参官起居。伏自皇帝登宝位,止系后殿日分殿日:原作「系后」,据《文献通考》卷一○八《王礼考》三改。。今已降旨,九月十二日初御前殿。欲乞是日皇帝御垂拱殿,四参官起居。」从之。 二十一日,合门言:「每遇车驾诣德寿宫起居,若太上皇帝降旨免出,乞改作后殿坐。」从之。干(德)[道]元年十一月二日,又言:「若诣宫日系御前殿日分,如前一 日得旨免赴宫,即改(得)[后]殿坐。如直夜或临期方得旨,即前后殿不坐。如前二日得旨,御殿如常制。」从之。 隆兴元年九月二十八日,合门言:「昨依年例,自五月二十八日并后殿坐,至九月十二日当御垂拱殿。继以飞蝗,避正殿至今。近文武百僚上表请御正殿,已允所请。」诏以十月四日垂拱殿坐。二十九日,诏:「庆会圣节,前后各一日不视事,今后准此。」后又改用十九日习仪,是日不御朝,准此。 二年九月十六日,合门言:「在京及行在旧例,御前殿日分,值雨雪及泥泞,得旨放朝参,即改后殿坐。今后乞依例取旨。」从之。 干道元年三月十一日,合门言:「昨为霪雨不止,有伤蚕麦,诏避正殿,减常膳。近文武百僚拜表请御正殿,已允所请。」诏以三月十三日垂拱殿坐。 四年十二月十七日,诏:「今后金国贺正旦使人赴阙,自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;贺会庆节使人赴阙,自十月十五日至二十日,并放朝参,并后殿坐。今后准此。」 五年十月五日据《宋史》,此与下条确系五年事,则此条当置下条之后,删句首「五年」二字。,又诏:「贺会庆节使人赴阙,自今月十一日为始,至二十五日,并放朝参,仍后殿坐。今后准此。」 五年六月十三日,宰臣陈俊卿等言:「圣躬康复,视朝有日,臣子之心,咸欲瞻望清光。欲乞是日令四参官并赴后殿,随大班起居。」从之。 七年四月二十三日,诏:「为暑热,依年例自五月十三日并后殿坐,并放见、谢、辞及参假官,候秋凉日取旨。今后准此。」逐年检会施行,以降旨立为定例,故附见(放)[于]此。 淳熙三年二月十五日,合门言:「三月三日进 呈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太上皇帝日历,其余系工已假,不视事。」诏特御垂拱殿,次日不视事。八月二十八日,礼部太常寺言:「十月五日文德殿发中官册宝,依礼例前后殿不视事。」 十年七月十三日,避正殿,减 ,不视事。以季夏涉秋,旱暵为虐。是月二十三日以雨霖感应,文武百僚拜表请御正殿,凡三表,从之。 十四年十月七日,诏:「太上皇帝未御常膳,可依唐贞观四年典礼,自来日权不视朝。宰执依时赴内殿奏事,候太上皇帝康(服)[复],依旧。」 十五年三月二十六日,秘书省著作郎、兼权礼部郎官倪思言:「检准永昌陵神主祔庙前三日不御殿,永熙陵虞主至京至于祔庙,皆不御朝。乞今比附上件典故,其祔庙前三日,乞皇帝特不视事,庶合祖宗礼意。」从之。 (淳熙)十六年二月十三日,合门言:「已降指挥,今月十七日宰执以下赴重华宫起居,乞依例不视事。如前一日恭奉至尊寿皇圣帝圣旨免到宫起居,乞作后殿坐。如值夜及至日得旨免赴起居,窃虑集朝殿官起居不及,是日亦乞依例不视事一日。」诏依。宰执以下赴重华宫起居准此。 【宋会要】 淳熙七年九月十四日以下淳熙年六条,当分别移入前淳熙三年条后相应位置。,诏:「自今垂拱殿日参宰臣特免宣名。」既而合门言:「得旨,垂拱殿日参宰臣特免宣名。所有驾出起居、奏万福及引呈射射公事、后幄奏事、御试举人并唱名,对御筵宴及诸处赐茶,合与不合宣名。」诏除朝贺六参并人使在庭依议,其余日参宰臣并免宣名。内枢密使日参如遇押班,亦免宣名。 八年正月十六日,诏宜州观察使、安定郡王子栋除上寿、六参、郊祀外,余并免趁赴。从其请也。 九年八月二十日,诏安德军节度使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充万寿观使赵伯圭令趁赴从驾筵宴、上寿、六参外,余并免。 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,右监门卫大将军、沂州防御使、权知大宗正司不黯言:「乞依不(息)[心]例,趁赴六参起居。」从之。 十五年七月八日,中书门下省言:「垂拱殿四参起居官,文臣监察御史以上,武臣正任刺史以上趁赴。已降指挥,权令侍从官趁赴后殿起居。其武臣观察使以上未有该载。」(照)[诏]依文臣侍从官已得指挥。 十二月四日,诏:「少保、嗣濮王士歆特与依士輵例,除上寿、六参、郊礼外,其余并免趁赴。」 绍熙二年七月十一日,皇伯太保、安德军节度使、判大宗正事、嗣秀王伯圭言:「昨任万寿观使日,趁赴从驾筵宴、上寿、六参外,余并免。兼照前知宗不心、不黯亦系趁赴六参,所有日后朝参,欲依已降指挥。」从之。 三年四 月二十七日,诏:「皇侄永兴军承宣使、许国公柄令趁赴朝参。」 嘉定十二年正月十一日,臣僚奏:「窃见皇帝御正殿或御后殿,固可间举,四参官亦有定日。近者每见改常朝为后殿,四参之礼亦多不讲,正殿、后殿四参间免。陛下临朝之日,固未尝辍,而外廷不知圣意,或谓姑从简便,非所以肃百执事也。常朝之礼,止于从臣;后殿之仪,从臣不与。四参止及卿郎,而乃累月仅或一举。咫尺天威, 简至此,非所以尊君上而励百辟也。伏愿陛下严常朝后殿四参之礼,起臣下肃谨之心,彰明时厉精之治,岂不伟哉!」从之。 仪制 宋会要辑稿 仪制一 文德殿视朝 文德殿视朝 【宋会要】 宋沿唐制,以月朔御紫宸殿, 臣行入合之仪。唐敬宗宝历初,始以月朔御紫宸殿入合。后唐明宗天成初,又以月望。国朝但以月朔行之。马端临曰:入合,唐制起于天宝。明皇以无为守成,诏晏朝唤仗,百官从容至合门入。盖唐前含元殿非正、至大朝会不御,次宣政殿,谓之正衙。每坐朝,必立仗于正衙,或御紫宸殿,即唤正衙仗自宣政殿两门入,是谓东、西上合门,故谓之入合。其后遂为常朝之仪。五代以来,既废正衙立仗,而入合亦希阙不讲。至是复行之,然御前殿,非唐旧矣。崇元殿即大庆殿前殿也,待制候对者,亦唐制也。每正衙,待制官两员;正衙退后,又令六品以下于延英候对,皆所以备顾问。其后每入合,即有待制次对官。后唐天成中废,至是复行之。廊下食起唐贞观,其后常参官每日朝退赐食,谓之廊餐。唐末浸废,但于入合起居日赐食。今循其制。其仪:合门先期举奏,候诏可,即施行。前一日,有司供帐于文德殿。是(明)[日]袍,乘辇上长春殿,驻辇,枢密使以下奉谒。前导至文德殿上,承旨索扇卷帘,皇帝升座,扇却。次仪鸾使焚香。次文武官等拜。次司天鸡鸣。次合门勘契。次合门使承旨呼四色官唤仗,其南班有辞谢者再拜先退。次引中书门下班对揖,序立于衙门外。次引翰林学士、两省官、中丞、侍御史、殿中侍御史分立于衙门外。次引左右金吾将军押细仗入正衙门后,横行拜讫,分行,上黄道,仗随 既明,先列文武官于殿庭之东西。次引百官、军校、行军副使等序班于正衙门外。次引御史中丞、三院御史序立,中丞独穿金吾班过揖两班,一揖,归本位。次引监察御史两员监合,于衙门外北面分立。次引中书门下、翰林学士、两省官分班序立。次司天奏辰刻。次合门版奏班齐。皇帝服 入,金吾将军至龙墀分班揖讫序立。次引吏部、兵部侍郎执文武班簿入,对揖立。次引中书门下、翰林学士、台省官入,北面拜讫,上黄道。将至午阶阶:原作「街」,据《宋史》卷一一七《礼二十》改。急趋揖殿。次中书门下、学士就位。合门使宣放仗,皆再拜,赐廊下食,又再拜。次合门使奏:「合内无事。」文武官出,殿上索扇垂帘,辇还宫。其赐廊下食,自左右勤政门北东西两廊,文东武西,以北为上立定。中丞至本位,面南一揖,乃就坐。食至,台吏乃赞「搢笏」,食将讫,复赞「食毕」而罢。合内弹奏官自失仪 急趋入沙墀。次引侍从班横行宰臣祝月起居毕,分班序立。次引文武两班出,军校等亦随出,序立于衙门外。刑法、待制官赴监奏位,中书门下夹香案侍立。次台省官出。次翰林学士。次兵、吏部侍郎出。次金吾将军押仗出。次监合御史出。出者皆依殿就衙门外位,唯翰林学士立门侧以俟宰相。次中书门下诣香案前奏曰「中书公事臣等已具文」,奏讫,乃退揖殿出。次刑法官奏事,次待制官奏事,毕,皆出就班次。弹奏官出,合门有失仪者弹纠如式。次左右史出。凡出者皆廉支 行至折方石位,又对揖。北行至奏事石位,鞠躬,一员奏「军国内外平安」,倒行就位。次引文武班至位,揖讫鞠躬,廉支 急趣赴丹墀,弹奏御史至吏部侍郎南便落黄道,急趋就位。起居郎、舍人至兵、吏部侍郎后,急趋而进,飞至香案前,皆揖讫序立。次金吾大将军先对揖并鞠躬,廉支 ,廉支 者,起居郎、合门使、宣徽使以次纠之。 太祖建隆元年八月朔,帝常服御崇元殿。王应麟《玉海》:崇元殿即天安殿,太祖五行其礼,然御前殿非唐旧矣。文武百官入合,置待制、候对官,仗退,赐食廊下。王应麟《玉海》:廊下食起唐贞观。 三年八月朔,御崇元殿,文武百官入合,工部尚书窦仪待制,太常卿边光范候对。 十一月朔,御崇元殿入合,宗正卿赵矩待制,知制诰张澹候对。 四年四月朔,帝服通天冠、绛纱袍,御崇元殿视朝,设金吾仗。 臣入合,工部侍郎艾颍待制、给事中马士元候对。 八月朔,御崇元殿入合,给事中刘载待制、左谏议大夫崔颂候〔对〕。 干德四年四月朔,御文明殿入合。王应麟《玉海》:文明殿即文德殿,一云大明殿,国史云即文明。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闰七月二十八日,御史台言:「八月一日入合,准旧仪,诸军军主、厢主以下及前任、见任行军副使等只于朝堂序班陪位,不入殿庭起居。其文武官至本位,廉支(候)[疾]趋入沙墀,再拜鞠躬,不呼万岁。今请诸军军主、厢主及行军副使并如冬正朝贺例,先赴殿庭陪位序立,随大班退,赴门外序立。其文武官起居舞蹈,并如中书门下班。」从之。制下,会雨而止。 淳化二年十一月一日,诏:「以来月朔日御文德殿入合,宜令史馆修撰杨徽之、张洎与有司取旧图校定仪注以闻。」徽之等请设殿砖位于押乐石南,其丹墀、龙墀内 臣自外入至午(街)[阶]急趋上黄道,急行至揖 急趋就位,退时亦廉支 ,并廉支 就位 殿位。文武班起居毕,亦倒廉支此句疑有脱误。,卷行急趋出。殿中省细仗左右各加一百人。廊下食,自左右勤政门北列文武两班,门南列诸军校。殿庭班当退而未退者,有司轻语令出,勿致喧咋。诏悉从之。洎又上奏曰:「谨按今之干元殿,即唐含元殿也,在周为外朝,唐为大朝。冬至设仗卫、朝万国,在此殿也。今之文德殿,即唐之宣政殿也,在周为中朝,在汉为前殿,在唐为正衙。凡朔望起居及册后妃、太子、诸王、三公、对四夷君长、试制策举人在此殿也。今之崇德殿,即唐紫宸殿也,在周为内朝,在汉为宣室,在唐为上合,即只日常朝之殿也。东晋太极殿有东(合)合,唐置紫宸上合,法此制也。人君恭己南面,向明而理,紫宸黄屋,至尊至重,故巡幸则有大驾法从之盛,御殿则有钩陈羽卫之严。虽只日常朝,亦须立仗。所谓入合者,盖只日御紫宸上合之时,先于宣政殿前立黄麾金吾仗,俟契勘毕,唤仗自东西门而入,故谓之入合。今朝廷以文德殿正衙权为上合,甚非宪度也。窃见长春殿正与文德殿相对,伏请改创此殿,以为上合,作只日立仗视朝之所。其崇德殿、崇政殿即唐之延英殿是也,为双日常(明)[朝]听断之庭,庶乎合前规,永垂昭范。」疏入不报。王应麟《玉海》:初,上以入合旧图承五代草创,礼容不备,命徽之等讨论故事,别为新图。 十二月朔,御文德殿。宰臣李昉前跪致词曰:「伏以四序将周,北陆正严于寒气;一阳已发,东郊即扇于和风。二仪当交 时乐圣、欢呼忭蹈之至。」 泰之期,三殿举会朝之礼。伏惟法天崇道皇帝陛下三灵睠命,万国来王。膺历数以绍洪基,奄寰区而作元后。宵衣布政,持竞竞翼翼之心;负扆主阳,显赫赫威威之德。今者属季冬之令旦,列多士于彤庭,烟尘永息于穷边,文物重兴于圣代。臣等叨居禄位,幸遇休明,虔倾捧日之心,共祝后天之寿。无任王应麟《玉海》:礼毕,赐百官廊下食。唐制,朔望天子御宣政殿受百官起居及诸司奏事,仗卫如式。敬宗始于紫宸殿〔行〕入合之仪。 三年五月朔,御文德殿入合,诏有司增设黄麾仗二百五十人,令文武官随中书门下横行起居,徙翰林学士位于参知政事后,与节度使分东西揖殿出,余如旧制。 旧制,入合,惟殿中省细仗与两省供奉官班入陈于庭,帝以为仪卫太简,故命增设。仍先列于庭中,殿中省仗仍旧,(坦)[但]易黄衣,执仪刀人衣碧。 真宗咸平二年八月朔,御文德殿入合。右司谏、直史馆孙何待制,比部员外郎、直史馆洪湛候对。 大中祥符二年六月十六日,帝常问宰臣读时令之礼何时可行,王昱等曰:「旧礼以四时首月读之。」诏自今每入合日,即行此礼,其后亦不果行。 三年闰二月朔,御文德殿入合。右司谏、直史馆李迪待制,金部员外郎杜梦证候对。 七年四月二日,合门言:「入合图,殿上侍立臣僚皆唐时职官,与今名品不同。望依新仪别画副本。」诏礼仪院详定,余从其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