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会要辑稿 - 第 799 页/共 1125 页
例立借官班。
十五年十月二十七日,诏秦 已除资政殿学士,系提举万寿观、经筵侍读官,立班坐次缀参政一行。既而父太师、尚书左仆射桧请辞,改立签书枢密院事之下。
十八年四月十五日,诏秦 已除观文殿学士,立班令在右仆射之次。
二十年二月三十日,合门言:「今后遇人使在庭,不系侍从官曾经借官人免赴起居立班;如见差充接送伴者,依借官所服立班赴坐。」从之。
三月十九日,诏今后带御器械官遇合班处,横行令立班在本官之上,余官在横行之次。
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,诏金国贺正旦人使到阙,为阙宰臣,依旧例权移少傅、信安郡王孟宗厚东壁押班。
二十七年四月二日,诏选人任删定官杂压在太学博士之下。以侍御史周方崇言:「杂压令删定官在著作佐郎、国子监丞之上,既而改官,除监检鼓院等差遣,则序位反在著作佐郎等之下。乞重修立,别为一等。」吏部看详,故有是诏。
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三日,诏今后使人到阙,伴射官自人使朝见日权令缀马步军管军班侍立(侍立)。
六月二十六日,诏今后遇有任节度使充主管马步军司公事者,令序官升压承宣使以下,照旧例起居侍立。国朝未有节度使主管马步司,时以赵密除太尉充马帅,令押本班稍前立,故有是诏。
三十年三月四日,宰执进呈吏部检照职制令:诸王开府仪同三司
立班叙位在左右仆射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下,知枢密院事之上。合门言:「亲王赴垂拱殿后殿起居,合于宰执大班后入,遇(今)[合]太宗朝除元佐等诸王,宰臣宋琪奏请乞班楚王元佐等下。臣等欲依故事上表。」上宣谕曰:「祖宗典故,亲王在左右仆射下旧矣,卿等不必有请。」令建王立班序位并依所定。先是,有诏皇子已除开府仪同三司、进封建王,其序位立班令有司检具条例。至是吏部合门具上,宰执进呈,故有此宣谕。 班处,即立西班,与宰臣相对;遇景灵宫行香,即合押宗室班。」宰臣汤思退奏曰:「虽着令诸王在左右仆射之下,伏
十月一日,诏:「文武臣合班处,遇亲王、使相立西班,令枢密院官权缀东班,如遇亲王、使相请假之类,枢密院官却依旧立西班。」
绍兴三十二年九月一日,孝宗即位,未改元。合门言:「奉旨检具皇子邓王 、庆王恺、恭王惇序位立班幕次条例以闻。依仪制,亲王遇合班处及景灵宫行香立班,合押宗室班;如丽正及和宁门外待漏、垂拱殿门外内及后殿门外侍班、景灵宫行香门外待漏、殿门外侍班,其合子并合在西壁与宰臣合子相对。或无设置去处,即权设于宰臣合子之次。」从之。
孝宗隆兴元年正月二十五日,安庆军节度使、同知大宗正事士籛言:「宗司行移,自来以官序高下列衔,故臣序位在臣兄同知大宗正事令 之上。乞依士推避令畤体例,许臣列衔
在令 之下,庶几协尊卑之序。」从之。
干道元年六月二十七日,检校少保、安庆军节度使、同知大宗正事士籛又言:「乞援前例,许臣列衔在臣兄士铢之下。」从之。
九月二十二日,合门言:「今来除环卫官系兼带,即与正环卫官不同。兼已降指挥,照御带体例施行,其环卫官五等班次亦合分别。今条具如后:一、副使带中郎将以下起居奏万福,与副使带御器械序官并在上将军、大将军、诸卫将军、横行并正使带御器械官之后重行立,在寄班祗候之前别行立班。一、五等环卫官立班,依官序在本等官之上,在带军职官之次。正使御带及诸将军遇合班处,依官序在横行之次差后立。如御带、环卫官阶官遥郡一同,即御带在环卫官之上。一、副使带御器械官并中郎将以下遇合班处,在横行御带环卫官后重行,依官序一行立;如系小使臣带左右郎将,即在副使中郎将之后重行立;中郎将遇后殿,于东朵殿侍立。」从之。
二年十月十三日,诏:「金国人使到阙见辞、上寿、大宴,魏杞权摄尚书右仆射,立班定次,并依权摄官制。」
三年正月二十一日,吏、刑部言:「近承指挥,看详修立绍兴职制杂压条令。照得枢密使依绍兴十二年指挥,在宰相之下、知枢密院之上。缘杂压条内宰相之下又有王及开府仪同三司,其元降指挥即无明文,兼又无枢密副使一节。契勘枢密使立班系在知枢密院事
之上,枢密副使系在同知枢密院事之次。欲将枢密使杂压在王之下、开府仪同三司之上,枢密副使在同知枢密院事之下修立。」从之。
四月十四日,诏:「合门见今条令,宗室序位,官同者以尊卑为次。今后外官如系本宗,官职同者并依宗室尊卑条法。」
五年七月二日,诏:「虞允文已除枢密使,立班恩数并依宰臣。」
十月十四日,诏:「今后使相遇立班坐次与亲王一行。」
六年五月二十八日,常德军承宣使、同知大宗正事士铢言:「据定武军承宣使、安定郡王令德言,乞立班在臣之下。尚书省具条,宗室序位,官同以尊卑为序。(卑)[年]幼官高,愿在下者听。札令德照会。臣年齿虽长,其令德系是袭封郡王,于臣分守有所未安。乞止依官序,令臣立班在令德之下。」诏依令德所乞。
八月二十五日,敕令所看详到带御器械立班在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之下,中郎将在副使之上,左右郎将在奉议郎之上。从之。
九月十四日,中书门下省言:「已降指挥,带御器械立班在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之下,其杂压叙位亦合一体。」诏带器械杂压叙位在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之下;遇合班处,依合门元降指挥立班。元降指挥,带御器械合班处横行立班在本官之上,余官横行之次也。
七年二月十六日,诏魏王恺出镇,置长史、司马各一人,序位依两省官奉使法。记室、参军(事)二人,序位在诸州通判之上。按职
制令,两省官奉使在发运监司之上,与发运监司、路分总管、知州太中大夫、观察使以上叙官,临安府判官准此。
三月二十六日,诏太子宾客、詹事立班座次等依杂压次序在给事中之上,遇日参令立东班。既而御史台言:「遇大朝会、圣节上寿并朔望、四参拜表及忌辰行香等,乞令太子宾客、詹事立班在台官班东,与六曹侍郎一行立;遇宣麻立班日,在侍郎班之次;其趋朝行马次序杂压令在给事中之上。」从之。
五月十二日,宰执进呈除临安府少尹以下官,上曰:「判官与长史位序何如 」宰臣虞允文等奏曰:「临安除从臣为少尹,高长史一等,则判官与长史虽均无嫌也。」上曰:「但与宁国府有差,则善矣。」于是诏:「皇太子领临安府尹,少尹已差侍从官,所有判官序位,依两省官奉使法,推官序位,在诸州知州之上,任满日仍理为知州一任。」既而临安府言:「本府推官,已降指挥位序在诸州知州之上。今来朝参等班次欲乞依开封府推官杂压条例。」从之。
六月十二日,诏:「今后马步军帅前后殿起居,于本班前立;侍立赐茶依官序。」以主管马军司公事李显忠时复太尉,乞依杨存中恩例,合门为申请故也。
十二月二十六日,诏:「职制令杂压内翰林侍读学士删去承宣使,改在给事中之下。步军都指挥使在马军都指挥使之下,延
福宫使在协忠大夫之下,景福殿使在知合门之下,带御器械在侍御史之下。」令 令所依此修立。
仪制 宋会要辑稿 仪制四 正 衙
宋会要辑稿 仪制四
正衙
【宋会要】
宋制:两省、台官、文武百官每日赴文德殿立班,宰臣一员押班;常朝官有诏旨免常朝及勾当更番宿者不赴。遇假并三日以上,即横行参假,宰臣、参知政事及免常朝者悉集。事务急速,赴横行不及者,牒报台;如遇亲王、使相过正衙者取别旨旨:原作「日」,据《宋史》卷一一六《礼十九》改。。 官见、谢、辞(谢)者皆赴正衙。其日文武班尚书、上将军以下并先叙立于殿门之外,东西相向。文班一品、二品不叙立。正衙见、谢、辞官立于大班之南;右巡使立正衙(卫)[位]南,北向;台官大夫、中丞、三院御史各就揖班位再揖。三院不全即不揖。揖讫,台官与左巡使先入,各就位。左右巡使立锺鼓楼下。左巡使奏武班,右巡使奏文班。如只巡使一员,即就文班南立弹奏;如俱阙,即于台官或员外郎以下差摄。次两班及右巡使入。次见、谢、辞官入。次两省官入。两省官自殿西偏门入,于右勤政门北偏门立,候文武班将至,循午阶就位。次文班一品、二品入。次宰臣出东上合门就位。通事舍人一员立于合门外,北向;四色官立其后。舍人通承旨奉敕不坐,四色官应诺,急趋至放班位宣 ,在位官皆再拜而退。其应横行者班定,通事舍人揖 官转班北向,舍人揖再拜复位,如常朝之仪。两省官幕次旧在中书门外,近制就使权就朝堂门南上将军幕次就:原作「旧」,据《宋史》卷一一六《礼十九》改。。凡见、谢、辞官,新授、加恩、出使、到阙者。宰臣、亲王、使相、俟班定,引赞官引出东上合门,至押班位西向立定,先赴午阶南中书门下正衙位再拜,却(运)[还]押班位。枢密使、副使、知院、同知院、签书院事、参知政事、宣徽使、宗室节度使以下至刺(使)[史]、将军,俟班定,四方馆吏引出东上合门,至殿庭,由东黄道赴正衙位,北向,以西为首,将军以东为首。正衙毕,宰臣、枢密出西便门,亲王、宗室入东上
合门。观文殿大学士、资政殿大学士、观文殿学士、三司使、翰林资政侍讲、侍读学士「侍」原脱;「读」下原衍「阁」字,据《宋史》卷一一六《礼十九》补、删。、直学士、知制诰、待制,直学士以上集丞郎幕次,待制集上将军幕次。俟班定,四方馆吏引入殿西便门赴班,于大夫中丞前出。门下、中书侍郎至(至)[正]言,四方馆吏引先集勤政北门,俟班定,于一品、二品官未就位前先就位。放班〔讫〕(乞)由西便门出。御史大夫至御史,序班如常朝。三师、三公、仆射、东宫三师、三少,班入殿门,朝堂吏引入殿东便门赴班,于两省台官前出。尚书丞郎、左右金吾上将军至将军,序班如常朝。节度使至刺史、军职四厢都指挥使以上、三司副使、文(武)[班]京朝官、武班郎将以上、分司官、枢密都承旨、诸使副、医官带正员官者,并文东武西,相向重行叙立,余如常朝。其权三司使、开封府、吏部铨、秘书监、修撰、直馆合、校理、检讨、三司判官、主判官、开封府判官、推官、(官)[宫]僚、内职、军校领郡者、内客省使至通事舍人、节度行军司马至团练副使、幕职上佐州县官、诸司勒留官新授者、京朝官改赐章服者、致仕、责授、降授者并谢。行军副使仍辞。京朝官贡举发解毕者亦见。准仪制,知贡举官合谢辞。近岁皆实时 宿,故谢辞皆停。若仆射、大夫、中丞过正衙,即常参官皆避;尚书丞郎过正衙,即本行郎中、员外皆避。应过正衙者,如催发及值假无班,事干急速者牒报台。其赴台参谢辞者,尚书侍郎则三院御史各一员,中丞、大夫皆对拜。三院仍班迎,不全班即不赴。节度使宾客、太常宗正卿则御史一员,中丞、大夫皆对拜。两使留后至刺史、秘书监至五官正、上将军至郎将、四厢都指挥使及内职军校遥郡以上,枢密都承旨及内职带正员官者、四
赤县令、三京司录、节度使军至团练副使此句疑有误。、幕职官任宪御者,皆御史一员对拜,中丞、大夫对揖。赤令揖讫,进言得参风宪,再揖而退。若曾任中书门下及左右丞,皆不赴。加阶、勋、食邑、章服,馆阁、三司、开封府职事及内职转使额、军额亦不赴台谢。仆射过衙日,台官大夫以下与百官并诣幕次致贺。文官一品、二品曾任中书、枢密院者不赴。大夫、中丞则郎中,少卿监、大将军以下亦然。本官约止则不赴,仆射赴上都省者罢此仪。
太祖干德二年八月五日,关南总管张仁谦入朝。时连值假,正衙无班,未得入对。帝怪问其故,有司以经正衙为对「以」下当脱「未」字。。诏自今文武官自外至者并先赴内殿对,后赴正衙后:原作「从」,据《长编》卷五改。。或出使急速者仍免衙引。
开宝九年十一月五日,诏曰:「外朝之设,旧章不忘。近年事出权宜,多从沿革,凡除拜出入,不由正衙。有司既失于举行,经制遂成于寝废。自今中外官除拜及假使出入,并须于正衙辞谢,违者有司议其罚。」
太宗淳化二年六月二十九日,侍御史知杂事张郁上言:「正衙之设,谓之外朝。凡 臣辞见及谢,先诣正衙见讫,御史台具官位姓名以报合门,方许入对。此国家之旧制也。自干德以后,始诏先赴中谢,后诣正衙。至今有司遵守此制。而文武官中谢辞见之后,多不即诣正衙。欲望自今内外官中谢后,次日并赴正衙。内诸司遥领刺史及合门通事舍人已上新授者,皆同百官例,并赴
正衙辞谢。出使急速免衙辞者,亦须具状报台。违者罚一月俸。」从之。
四年六月七日,诏:「自今(五)[正]衙宣制及宣御札日,非在殿庭立班之人敢辄阑入窃听者以名闻外,门司不禁约,亦当严断。」
真宗景德四年二月七日,车驾驻西京,诏先免常朝及西京见勾当事朝臣五日一次起居外,并免常朝。
闰五月二十三日,御崇政殿视朝,放正衙百官及诸军将校常参。以暑雨累日故也。
天禧元年八月十六日,秘书监、知礼仪院杨亿请依判南曹国子监例,权免常参,从之。
四年四月二十八日,兵部尚书、判都省冯拯请依知礼仪院例,特免常朝,从之。
仁宗天圣四年六月二十五日,御史台言:「准宣,以霜雨泥泞,特放朝参五日。缘差出京朝官虽已辞,无正衙班,进发未得。台司欲取七月四日已前辞朝官与放衙辞。」从之。
八(月)[年]六月二十三日,修国史院言:「太常丞丞:原作「寺」,据《宋史 李若谷传》附淑传改。、直集贤院李淑每日缘早赴供职,所有常朝欲乞依例权免。」从之。
嘉佑三年六月十一日,诏正衙连十日值假者放一日。
英宗治平元年三月十三日,御史台言:「昨为阙官,西班对立乞差诸司使、副使、承制、崇班摄将军立班。自来摄将军权管勾金吾街司并依御史台对班立。今据如京副使王泽、左藏库副使柴贻忠牒,并为权勾当左右金
吾街仗司公事,乞免常朝。台司详王泽等不带摄南班将军,是致乞免常朝。乞令各摄一将军,依旧权管勾金吾司公事,趁赴本台叙班。」从之。
二年七月二十七日,御史台言:「 院降麻,合告报两省、台官、文武百官赴文德殿听麻。除中书进画自有贴黄声说追班外,如遇非时宣召学 院「学」下疑脱「士」字。,次日如非常朝起居,并从御药院关报合门追班。」诏如非时 院,次日不是常朝起居,仰监 院使臣与学士同关报合门。
治平四年神宗即位,未改元。闰三月十一日,御史台状:「检会皇佑编敕,应正衙常朝及横行并须宰臣立班。常朝日,中书门下轮宰相一员押班,寻常多据引赞官称宰臣更不过来。窃虑上项编 仪制别有冲改,更不行用。伏乞明降指挥。」既而御史中丞王陶奏弹宰相韩琦、曾公亮不赴文德殿押班,琦、公亮上表待罪,诏荅不允。
二十三日,琦、公亮言:「近以御史中丞王陶弹奏不过文德殿押班,寻上表待罪,蒙降手诏不允。臣等先曾面奏,自来以前殿退晚及中书聚厅见客日有急速公事商量,故不及轮往押班,已是积有岁年,即非自臣等始。今检详有唐及五代会要,每月凡九开延英,对宰臣日,未御内殿前,便令合门使传宣不坐,令放班,朝退则可见,宰臣更不赴(五)[正]衙押班。国朝自祖宗以来,继日临朝,宰臣奏事。祥符初降 令宰臣依故事赴文德殿常朝立班,当日似未曾子细讨论,故
后来行之不久,渐复隳废。若今后每遇前殿退晚,须轮宰臣赴文德殿押班,缘中书朝退后见客及商议公事,动踰时刻,必于常朝事务大有妨滞。欲乞下太常礼院检阅典故详定,议立常制,贵得永远遵行。」从之。
五月七日手诏:「今后宰臣赴文德殿押班,自春分后或遇辰牌,秋分后辰正牌上,垂拱殿视事未退,止令传报宰臣更不过来,令御史台一面放班。余日并依(详)[祥]符 令指挥,永为定制。其前降下太常礼院详定,更不施行。」
二十六日,权御史中丞司马光言:「准七日手诏如前。窃见前来垂拱殿视事,比至中书、枢密院及其余臣僚奏事毕,春分以后少有不过辰初,秋分以后少有不过辰正。自陛下临御以来,惟近因服药,曾于辰牌以前驾起入内,自余皆在辰牌以后。然则自今以往,无事之日,宰臣永不赴文德殿押班。臣窃惟文德殿为天子正衙,宰臣为百僚师率,百僚既在彼常朝,则宰臣理当押班。斯乃前世旧规,自祖宗以来,未之或改。今陛下即政之始,事非大有利害者,恐未须更张。伏望特降圣旨,今宰臣一依国朝旧制押班。若陛下以前者已降手诏,必欲限以时刻者,即乞春分遇辰正牌上,秋分遇巳牌上,并依今月七日指挥施行,犹庶几此礼不至遂废。」诏:「今后春分、秋分后并遇辰正牌上,垂拱殿视事未退,宰臣更不过文德殿押班。余依前降指挥。」
熙宁元年九月,开封府
言:「自来每横行,推判官并赴文德殿,至巳时以来方退在府,公事阙官。欲乞今后遇横行,(横)[权]留推判官一员在府。」从之。
,守候班次,住滞选人。今后与免正衙。」 四年七月十七日,诏:「自来幕职、州县官拟注差遣,铨司具逐甲人数引见对
十月二十九日,诏:「应合正衙臣僚无常朝,即与放免。」
五年三月二十八日,诏:「圣节及北使到阙,假故(移)[稍]多。应文武臣僚、三班使臣、幕职、州县官等见、谢、辞并正衙,宜令合门、御史台自四月三日后并权放,至十七日即却依旧。(令)[今]后准此。」
元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,侍御史知杂事(满)[蒲]中行言:「文德正衙之制,尚存常朝之虚名,袭横行之谬例,有司失于申请,未能厘正。两省、台官、文武百官赴文德殿,东西相向对立,宰臣一员押班,闻传不坐,则再拜而退,谓之常朝。遇休假并三日以上,应内殿起居官毕集,谓之横行。自宰臣、亲王以下应见、〔谢〕、辞者,皆先赴文德殿皆:原作「日」,据《宋史》卷一一六《礼十九》改。,谓之过正衙。然在京厘务之官,例以别 免参。宰臣押班,近年已罢,而武班诸卫,本朝又不常置,故今之赴常朝者,独御史台官与审官、待次阶官而已。今垂拱内殿宰臣以下既已日参,而文德殿常朝仍复不废,舛谬倒置,莫此为甚。至于横行参假,与夫见、谢、辞官先过正衙,虽沿唐之故事,然必俟天子御殿之日行之可也。有司失于申请,未能厘正。欲望特降指挥,先次罢去。」下详定官制所,本所言:「今天子
日听政于垂拱,以接执政官及内朝之臣,而更于别殿宣敕不坐,实为因习之误。兼有职事升朝官五日一赴起居,而未有职事者反日参,疏数之节,尤为未当。又辞、见、谢已入见天子,则前殿正衙对拜,自为虚文。其连遇朝假,则百官自赴大起居,不当复有横行参假。中行乞罢常朝及正衙横行为是。」从之。《文昌杂录》:「正衙常朝,昔者省台寺监应在京厘务官每日并集。其后以妨废事,乃罢之,独待次官赴耳,初无疏数之别。方唐盛时,正衙立仗,百官廊食,日以为常。五日起居虽始于明宗,盖亦唤仗入合之遗意。」《春明退朝录》:「本朝文德殿曰外朝,凡不厘务官日赴,是谓常朝。垂拱殿曰内朝,宰臣以下并武班日赴,是谓常起(起)居。每五日文武朝官并赴内朝,谓之百官大起居。是谓三等。盖天子坐朝,莫先于正衙,于臣礼无一日不朝者。故正衙虽不坐,常参官犹立班,俟放朝乃还。」
仪制 宋会要辑稿 仪制四 门 戟
门戟
【宋会要】
神宗元丰五年九月二十三日,修定景灵宫仪注所言:「仪注令:诸庙社门、宫门各二十四戟。唐太清宫九门,亦设画戟。窃惟景灵宫天兴门及宫外门本以钦奉天神,不应立戟。神御诸殿既缘生礼以事祖宗,宜依仪制令,宫门之制每门立戟二十四。」从之。
徽宗政和八年五月九日,知太原府姚佑奏:「政和格:臣僚私门经恩赐者许立戟,二品以上十四,一品十六。乞应臣僚勋名显著与祠庙功施于民者,累功加封至二品以上,并许立戟于门。」从之。
八月二日,诏:「已降处分,应天下神霄、玉清、万寿宫视至圣文宣王立戟。」
仪制 宋会要辑稿 仪制四 朱衣吏引
朱衣吏引
【宋会要】
凡宰相、参知政事、翰林学士、御史中丞并朱衣吏双引,仍传呼。亲王如宰相例,而不传呼。宰相、亲王、参知政事用中书直省吏,余用本司吏。开宝中,学士惟谢恩初上双引传呼,余日止一吏,不传呼。宰相仍一吏引马。枢密院使、副使、知院、同知院、签书院事止本院紫衣吏一人前导。使相、仆射、两省五品以上一吏,朱衣前引。
太宗淳化四年,诏:「东宫三少、丞郎入朝,听以朱衣吏前导。二品以上用朝堂驱使官,余用本司驱使官。」
真宗景德三年九月,皇城司言:「先准诏,文武官不得领从人至排班处,其长春殿门未有条制。近日中书、枢密、三司、开封府多引从人出入,望降处分。」诏:「自今长春门内亲王、宰臣、枢密使许引从各五人,知枢密院、参知政事、宣徽使以上各三人,三司使、开封府、广平郡公德彝各二人,余悉禁之。」既而学士晁迥等列状,请如三司使例,又诏:「三司、开封府亦不得令人引接入殿内。」
大中祥符五年十月,诏:「枢密使带检校官、平章事,若不告引,止于本厅赞喝。」时王钦若、陈尧叟以检校兼正官、同平章事、充枢密使,请立常例。有司言:「魏仁浦以宰相兼枢密使,故告引;曹彬以枢密使兼相,不告引。」遂定此例。
九年十月,三司言:「自来本司逐日带吏人将缘边粮草见在数及纸笔、公案随从人入殿门阁子前祗候,准备取索。近日约栏,不放入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