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会要辑稿 - 第 791 页/共 1125 页
仁宗嘉佑四年十月十三日,夆飨赦书:「学术行能,见推乡里,困于草野,是谓遗贤。属我治朝,所宜搜采。应天下士人,素敦节行,兼通学术,又为乡里所推者,委转运使、提点刑狱臣僚同加搜访,每路各三两人。仍与本处长吏具从来所为事实及所通学术,连书结罪保举闻奏。委中书门下再行询察,如非妄举,当议特加试用。」
五年十月十四日,诏:「诸路奏举有行义文学之士濮州进士李植等二十三人,令本州岛长吏敦遣赴阙,送舍人院试策、论各一道。仍于明年三月终已前到阙。在路给与奉职驿券,候到,馆于太学。」
六年五月七日,舍人院试诸州敦遣进士:徐州颜复、
成都府章、润州焦千之、开封府韩盈、荆南府乐京、许州辛廱、大名府李抃策论第三等下,赐进士出身;相州刘安道、安州赵畴、邵武军王景、潭州陆湘策论第四等上,赐同进士出身;渝州牟载、赵州左用策论第四等下;通州随翊、潭州廖倚、太原府崔远策五等,并为试秘书省校书郎。先是,诸路应敕举者二十三人,而濮州李植道卒,岳州顾立有(基)[期]服,梓州章衮、蜀州张中理、处州吴戭、广安军蒲伯明、越州吴孜辞不就试。至是,衮等五人并为试将作监主簿。
七月十六日,诏诸路转运使、提点刑狱司:「比用夆飨赦书,搜采天下有节行学术之人。如闻沽饰名誉,徼进者多,非所以厚风俗也。其罢之。」以上《国朝会要》。
神宗熙宁元年正月二十一日,诏颍州敦遣试将作监主簿常秩赴阙,毋得受秩辞避章表。初,欧阳修等言秩「好学不倦,尤精《春秋》。退处穷年,事亲尽礼,不肯碌碌苟合众人。经明行修,可助教化。宜召至阙下,试观其能,苟有可采,特降一官」,而秩累召不至,故有是命。
十一月八日,南郊赦书:「应天下士人,有节行才识之懿,济以学术,素为乡里所推重者,委转运、提点刑狱臣僚同加搜访,每路三两人。仍与本处长吏具从来所为事实、所通学术,连衔结罪保明闻奏,即不得以常材备数。委中书门下再加询察,如非(忘)[妄]举,当议召试擢用。」
三年五月十三日,诏:「诸路长吏准敕保明敦遣行
义之士二十九人,令九月赴阙,仍给驿券料。至则馆于太学,送舍人院试策、论各并一道。」
十月二十一日,舍人院试诸州敦遣人:滨州刘蒙、处州管师常、阆州贾蕴、雍之奇、嘉州李逵、衢州周颖、齐州胡鄢论策并第三等下,赐进士出身;太原府李抗、忠州(潭邱)[谭丘]之、眉州孙潜、太原田籍、张由、剑州陈舜岳、大名府尚景淳、岳阳军窦恂论并策第四等上,赐同进士出身;眉州任通夫、邢州国采、荆南伊珣论策并第四等下,并为试衔知县、判司簿尉。时蒙号处士,师常等皆进士,逵、通夫试秘书省校书郎,不理选限。
徽宗崇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,诏江宁府进士侍其革、常州进士巩寔并令乘驿赴阙。以江东、两浙监司荐革、寔经行为乡闾所推故也。
七月四日,常州言:「搜访得进士潘民质,博学通经,行义淳正,抱道自处,见重乡闾,乞赐量才擢用。」逐司今采察得潘民质实有学行,所养恬静,议论操持皆可称述。诏民质发遣赴阙,仍支破递马大将驿券。
政和三年三月八日,淮南转运等司言:「寿州寿乡县东山隐士李璞,孝悌之行,乡里所推。度数之学,士人所服。幼小以来,无意婚宦,恶衣粝食,人所难堪,而璞安之,不以为戚。自其父丧,居庐东山,三十余年,迄今野处。虽乐道忌势,有外方之志,然和光同尘,无行怪之迹。崇宁五年,本州岛欲以遗逸应诏,避之不就。大观三年,又欲以八行应制,亦辞之不受。若蒙朝廷
原礼旌奖,则可以激厉贪竞,雅厚风俗,上助圣化。」契堪上件李璞,逐司审验保明,委是诣实。诏令本州岛长贰赴阙「赴阙」上疑脱「趣」或「发遣」等字。,仍许乘递马,沿路依贡士令与进武副尉驿券。候到,令辟廱审验讫,召赴都堂审察。
九月十三日,诏:「濮州隐逸王志老,令王亶以礼敦遣赴阙,与依第二等奉使格支破人从券马,人吏亲随等依第三等支赐。志老赐给从义郎递马驿券,仍许差担擎兵士三十人,许乘轿,给盘缠钱五百贯与本家。先具起发月日,申尚书省,取旨赐安泊处。所有合带人,多少从便。如要水路,即仰本州岛差拨人舡,并仰如法津遣。」
六年二月十九日,诏:「棣州士人刘栋蔬食葆神棣:原阙,据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九九补。下文「处」同。,虚心契道,人之隐奥,洞然照知,〔处〕方书符,每有应验。可令敦遣赴尚书省审验外,于上清宝箓宫安下,仍给路费、验券、递马,无令失所。」
宣和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,知江州刘绛言:「张颐碧自号海峰闲人,近游行至本州岛,见在开元观安下,得广成修身之要,传混元抱一之诀。伏望特赐诏聘刘绛敦遣赴阙。」
钦宗靖康元年十一月十一日,诏涪陵人谯定赴阙。以殿中侍御史胡舜陟言定「究极《易》数,逆知人事,洞晓诸葛亮八阵法」故也。以上《续国朝会要》。
光尧皇帝建炎元年五月一日,赦:「应中外有文武才略出伦,或淹布衣,或沉下僚,内自禁从,外至监司、郡守,广行搜访,各举所知一名。举得其人,并行旌擢。仍以所举人移文州县,以礼
敦遣赴行在。」
七月十二日,尚书省言钱伯言召赴行〔在〕,至沧州沧州:疑误。下文云「扬州津遣」。,迁延未至。诏:「艰难之际,人臣义当体国,岂可徇私自便。应召赴行在并除授职任人,并令吏部三日一次举催。仍令郎官常切检举,如尚敢迁延,重行黜责。钱伯言令镇江府扬州疾速津遣。」
八月十五日,诏蜀人谯定、长卢隐士张自牧,令守臣以礼遣赴行在。定知兵法,晓八阵图。靖康间,尝命以通直郎、崇政殿说书。自牧沈毅有谋,亦知兵。宣和末,召至京师,不用。至是,提举南京鸿庆宫许翰奏闻,故有是命。
四年五月十四日,三省言:「已诏卢法原降吏部尚书,谢克家除礼部尚书,胡直孺除刑部尚书,李擢除给事中,席益、胡交修并除中书舍人,辛炳除起居舍人,宜加优礼敦遣。方时艰难,欲速赴行在,共济国事。仰所在州军协力应副,以称优礼之意。」
八月二十六日,知建昌军仇(愈)[迭]奉诏敦遣成忠郎、合门祗候、前权主管建昌军事蔡延世前来,赴都堂审察。
十一月十四日,知福州程迈言:「奉诏亲诣新除起居舍人辛炳所居,以礼敦遣,限三日发赴行在。本官累称病废日久,供职不得,乞备申朝廷。」诏辛炳依旧宫观。
绍兴二年正月二十四日,诏:「徐俯文学行义有闻于时,可特除右谏议大夫。令所在州军疾速敦遣赴行在。」
十二月十五日,诏:「辛炳、常同、唐恕、张杲在远之人,恐不能趣赴朝命,可令所在州军各给办装钱三百贯,
以趣其行。」上谓辅臣曰「士人廉则贫,恐不能治行」故也。
三年三月七日,诏:「布衣苏庠,令镇江府以礼敦遣赴行在。候到,令合门引见上殿。」先是,召庠赴都堂审察,庠辞以疾,故有是诏。
五月十日,诏特补迪功郎王忠民特改宣教郎,令董先候路稍通日,津遣赴行在。其详见举遗逸门。
五年十一月六日,诏和靖处士尹焞除崇政殿说书,四川宣抚司加礼敦遣赴行在所。其详见举遗逸门。
九年五月二十四日,诏前知开封府尉氏县姚邦基令东京留守司津遣赴行在所。以二京、淮北宣谕方庭实言邦基「顷自解官,遂匿村落,聚徒 学,廉靖守节,不求禄仕」,故有是命。
六月八日,诏华州郑县主簿赵汧、河南府登封县令双虔、颍昌府进士范墀,并令西京留守司津遣赴行在。以二京、淮北宣谕方庭寔言「准诏许臣采访文武才能可备国家之用者。汧性刚直,通晓吏事;虔为县岂弟;墀名臣之后」,故有是命。
十三日,诏左承奉郎高颖,令东京留守司津遣赴行在所。以签书枢密院事楼照言颖「宣和六年进士及第,隐于民间」,故有是命。以上《中兴会要》。
寿皇圣帝隆兴元年三月二十七日,兴化军守臣及本路监司、帅臣列奏仙游县布衣林彖经行,诏召不起。其秋,丞相陈康伯、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贤其所为,再取(止)[旨],令监司、郡守备礼敦请就道。本军守、丞亲具羔鴈诣其庐,谕以朝廷搜访
之意甚厚,而彖外远名利,复引疾固辞。天下士大夫闻而高之。
干道元年正月一日,南郊赦书:「应天下士人有节行才识之懿,济以学术,素为乡里推重,不求闻达者,委监司、帅臣同加搜访,每路一二人。仍与本处长吏具从来所为事实、所通学术,连衔结罪保明闻奏,即不得以常材备数。委三省再加询察,如所举不妄,当议擢用。」三年十一月二日、六年十一月六日、九年十一月九日南郊赦书,并同此制。
八月十二日,册皇太子赦书:「应州军有隐逸之士,不求闻达者,仰长吏采访,具名以闻。」七年二月八日册皇太子赦书同此制。
五年三月二十六日,湖北诸司言:「陕州长阳寄居河南人郭雍,行业深美,召赴行在,州郡以礼敦请,至于再三,力辞不就。」诏赐号冲晦处士。以上《干道会要》。
仪制 宋会要辑稿 仪制一 垂拱殿视朝
宋会要辑稿 仪制一
垂拱殿视朝天头原批:按此门「垂拱」及下之「文德」而外,尚有讲武、崇政、崇德、延和、景德、长春、崇元、紫宸等视朝,盖举其大者,如汉建章、唐大明耳。今仍其旧,不为区分。
【宋会要】
国朝之制,垂拱殿受朝,先宰臣升殿奏事,次枢密使,次三司,次开封府,次审刑院,次 臣,以次升殿。大两省以上领务京师,若有公事,许时请对。自余授使出入事功者欲面奏事,先听进止。既退,进食讫,易服御崇政殿或延和殿。皇帝初出宫门,先带御器械,次御龙亲从官起居,次诸班都虞(侯)[候]已下奏圣躬万福讫,前导驾至殿庭,分东西立,皇帝升座。军员非导驾者,四边各班首奏圣躬万福。客省使至合门副使、枢密都承旨以下及祗候、诸司使以下,勾当军头、翰林、仪鸾司、内弓箭库、左右骐骥院至合门祗候,都一班,次殿前马步军以下奏圣躬万福。舍人喝各祗候,最先库军四厢都指挥使以上告谢库:疑误。,、笏。 如在京差遣,则窄衣执杖;加恩出使,则次引改赐章服官(各)[告]谢,次引应告谢官。并依见、谢、辞班次引。次军头司祗候员僚起居,次军头司引公事,次三班、审官院、流内铨、刑部、 官以次奏事讫,左右骐骥院呈马。若呈试武艺诸色人,并杂次公事后,或令于三班院引对 官了呈试。诸司公事绝,内侍奏「门外无公事」,皇帝降座,或延和殿再座。复有内臣、近职、诸路走马承受奏,或阅馆阁所进新修写书籍、仓库衣粮器物之式,谓之后殿再座。内侍省公事则内侍祗应,合门公事则舍人祗应。如假日,则早御崇政殿,阅前殿公事既毕,移座临轩,阅后殿公事焉。
太祖干德六年九月十一日,诏自今每旬假日御讲武殿,近臣更不赴晚朝。其节假及大祠,并准令式处分。
开宝元年四月二十三日,诏:「自今后每旬假不视朝,百官赐修沐一日。」
太平兴国二年,旬休日复视事于讲武殿。
太宗淳化四年十一月六日,金部员外郎谢泌上言:「陛下每曶爽即御前殿,受朝听政,日旰而(熊)[罢]帝勤政,而有是奏。又右谏议大夫张涓上奏曰:「按旧史,中书、门下、御史台为三省,谓侍从供奉之官。今起居日,侍从官先入殿庭,东西立定,俟正班入,一时起居。其侍从官东西列拜,甚失北面朝谒之仪。请准旧仪,侍从官先入起居毕,方行侍立于丹墀之下,谓之娥眉班。然后宰相率正班入起居,雅合于礼。臣又闻,古之王者躬勤庶务,其临朝之疏数,视政事之烦简。唐初五日一朝,景云初始修 ,复崇〔政〕殿决事,比至将中,尚未御食。望自今前殿听政既毕,且进御食,颇释焦劳之心。」疏奏不荅。时泌磨勘三班使臣功过,日诣后殿奏事,(正)[贞]观故事。自天宝兵兴之后,四方多故,肃宗而下,咸只日临朝,双日不坐。其只日或遇大寒、盛暑、阴雨、泥泞,而放百官起居;双日宰相当奏事,即特开延英召对;或蛮夷入贡,勋臣归朝,亦特开紫宸殿引见。陛下自临大宝,十有五年,未尝一日不鸡鸣而起,听天下之政。虽干健不息,固天德之当然,而游焉息焉,亦圣人之谟训。傥君父焦劳于上,臣子缄默于下,不能引大体以争,则忠亮之心有所不至矣。臣欲望陛
下依前代旧规,只日临朝,双日不坐。其只日遇大寒、盛暑、阴雨、泥泞,亦放百官起居;其双日太官进食之后,于崇德、崇政两殿召对宰臣、常参官以下。及非时蛮夷入贡、勋臣归朝,亦时开上合引见。并请准前代故事处分。」奏入不报。
真宗咸平元年十月二十七日,崇政殿视事,方午而罢。真宗自即位勤劳庶政,或阅军事,讲习武艺,多至巳午焉。
六年十二月,诏:「崇德、长春殿门板障上纵节眼,并令严密修补,不得 漏,容人窥看。其崇政殿逐日差祗候指挥使员僚二人押亲从官十人,各执骨朵,遇崇政殿坐朝及长春殿再座,并于门外排立约拦。候公事退,即依旧崇政殿内祗候。候崇德候:疑误。、长春殿坐,轮差把行门指挥使、殿直等人分殿门里外祗候。仍内侍省内侍班院差使臣四人,更番于崇德、长春殿板障门外觑步,有辄窥觑及便坐起,密具姓名闻奏。其长春殿门更添差亲从官二人。其殿门里指挥使、殿直候军员起居退,辞见班绝,即出门外排立。直候长春殿起居,归逐处依旧祗候,只仰本门亲从官四人常在门祗候守把。仰殿前司钤辖,依此排立。」
大中祥符二年八月十四日,合门言:「详定崇政殿未坐前,合入殿内祗应臣僚不得用条床、杌子于殿侧廊下列坐。其闲静处歇泊仍只得用毡条席,俟临轩视事,即赴侍立。其假日,宰臣、枢密、三司使、管
军节度以下房廊幕(内)内坐物,并依旧例。」从之。
七年八月六日,以天书在万岁殿,故不御长春殿,于崇德殿视事如式。
九年二月二十二日,中书、门下上言:「陛下抚御庶邦,财成万物,未尝不大昕视政,端拱当阳。逮至退朝,再临便坐。往岁以时臻下武,恩洽 伦,夙夜在公,载矜于百执,休澣之令,俾举于旧章。而陛下虽偶假宁,尚御禁殿。伏见唐朝故事,只日视朝,双日不坐,只日若遇假亦不坐。今归沐 及于具僚,听断独烦于君父。欲望自今旬休及诸假并风寒雨雪,特放朝日,兼乞后殿不坐。」诏答不允。翌日再表固请,诏自今上巳、端午、重阳、社及大雨雪放朝,更不视事,自余如旧。其事须奏禀者,实时请对。后又表请今后旬休日后殿不坐,诏可。其日遇有合奏覆公事,即不拘时候,诣便殿请对。
将相及远方使辞见,并与内殿特开曲宴,比至罢会,日已逾午,百司各已还第,而乘舆复御便座决事,殆非君逸臣劳之旨。欲望自今曲宴日,特辍视事,永为着令。」从〔之〕。 天禧元年十一月五日,直集贤院祖士衡上言:「伏
二年五月四日,礼仪院上言:「每岁重午,百官休务,皇帝不御前殿,惟宰臣、枢密奏事于承明殿。今边警宁静,刑讼稀简,望令其日罢奏事,不御后殿,着为定式。百官谢衣服、扇子、赐酒如常仪。」从之。
六月一日,礼仪院言:「先准御札,每月旬假及上巳、春秋二社、端午、重阳、三伏并休务一
日。内旬假皇帝前后殿不坐,余日百官不入,中书、枢密院诣后殿起居。又准近诏,端午前后殿不坐。今参详,欲望凡遇上件休务日,前后殿不视事。中书、枢密院及诸司有急速公事须面奏者,特取进止。」从之。
四年十月一日,中书门下上言:「昔在尧舜,优游岩廊之上,而万机允治。汉宣帝循名责实,最号勤政,而五日一听事,丞相以下敷奏以言。唐太宗正观十三年,房乔上言:『天下太平,万机事简,请三日以临朝。』高宗显庆二年,长孙无忌等上言:『天下无虞,请隔日视事。』诏并从之。自后则有五日一开延英,只日视事,双日不坐,皆载在典册,垂为常制。方今狱讼颇清,事机尤简,在 司百执犹遂于宁居,而当扆垂旒,尚勤于听览,舆情公议,咸所未安。伏望伏念刍言,参行旧典,或三日、五日一临轩听政,或只日视事,双日不坐。至于刑章、钱谷事务,差遣承受臣僚,除急切大事须面对外,其余并令中书、枢密院附奏。」诏礼仪院详定以闻。礼仪院上言:「请自今双日前后殿不坐,只日视朝,或于长春殿,或于承明殿,令入内内侍省临时取旨。应内殿起居 臣并依常日起居。文武 臣有急切大事须面奏,不知中书不知:「知」字疑误。或当作「欲」。、枢密院知者,即许请对。自余常事,并送中书、枢密院附奏。其诸路承受使臣,除内臣内及后殿奏事外此句疑有误。,余并准此。」从之。
十一月二十四日,中书门下上言:「请只日止于承明殿视朝,遇五日起居,
即御长春殿。或其日不坐,即合门传宣放朝。」从之。
十二月二十五日,礼仪院言:「请只日御承明殿,并依假日例,便服视事,不鸣鞭。」从之。
五年十月十日,中书、枢密院言:「请准故事,每五七日一御便殿,或朔望坐朝。如有军国大事,即非时召辅臣参决。其只日资善堂商量公事,双日中书、枢密院早入,并如旧制。」从之。
十五日,礼仪院言:「请每坐朝日,入内内侍省并前一日传宣合门。」从之。
干兴元年仁宗即位未改元。二月二十八日,中书门下上言:「请依先帝近制,只日视事,(只)[双]日不坐,五日前殿起居。」诏付礼仪院参详。礼仪院请自禫除后,不以双日、只日,百官依例常朝,及五日一赴前殿起居外,如遇只日皇帝视事,双日前后殿不坐。自余休务及假日并如旧例。其只日如值假故,只于崇政殿或承明殿视事。诏曰:「朕仰承先训,肇缵庆基,思与忠贤,日勤听览,至于霄旰,非敢迨遑。卿等任重佐邦,道隆体国,协于佥论,陈此奏章。稽旧典之攸中,为视事之经制,载惟明识,谅合通规。然每属于清间,亦靡(国)[图]于暇逸。当延侍从,讲习艺文,勉询嘉谋,用依来请。所奏宜允。其双日不视事,或遇政务稍暇,即当宣召侍臣入侍讲读。」
仁宗天圣五年七月十三日,诏以暑毒尤甚,自今日不御前殿,止于崇政殿视事。放百官起居,至八月一日依旧。
明道二年五月二十三日,权御史中丞范讽请日
视朝,俾事务无壅。诏俟庄献皇太后卒哭取旨。时自太后崩,帝且循故事,只日视朝。 臣见帝躬阅万务,人人进见,欲有所言,故讽因以是请。
十月二十八日,诏曰:「朕钦膺骏命,寅绍庆基,虔遵简易之风,勉荷承平之业。洪惟先圣,丕显大猷,属四方无事之辰,有只日视朝之制。逮于眇质,获禀成规,迄臻大宁,垂兹一纪。惧德弗类,惟怀永图。念守文之固难,思置器之尤重,幅员至广,庶务实繁。傥或壅于下情,安能召于和气。当忧劳而靡暇,在旰昊而起遑。用诏近司,载颁定式,自十一月一日已后,每日于前殿视事。其余休务并假日,并依旧例。一二万机,躬勤于听览;股肱三事,同罄于谟明。惟文武之具僚,(自)[洎]中外之庶职,励乃首公之节,副予求理之心。」
十二月一日,合门言:「准天圣五年诏旨,十二月二日承明殿更不坐,为真宗皇帝承天节,今后永为定式。又准传旨,今后十二月二日更不令引辞见公事。今合奏禀。」诏依例常朝。
景佑五年二月三日,诏曰:「朕绍宅丕基,抚临函夏,缅蹈持循之戒,克敦勤约之风。洪惟祖宗,肃驭纲柄,着听朝之令范,革分日之旧仪,勉徇迩言,聿图简政。肆予菲德,恪禀成谟,迄臻大宁,匪敢自暇。然以万机之务,兢业不忘;四近之臣,诹询罔后。期下情之尽达,虽中昊以弗遑。特出朕怀,载颁定式。自今月五日以后,每日于前殿视事。咨尔宰府,参寄国均,当申儆于具僚,尚
恭于庶治。勉励交修之节,共遵无怠之规。伫格时和,以对灵意。」先是,双日不视朝,特降是诏。
宝元(三)[二]年七月二十九日,知谏院韩琦请自今双日止御后殿视事。帝问辅臣故事,而张士逊对曰:「只日视事,已有成规。唐朝五日一开延英,盖资间燕以辅养圣神。」帝曰:「与夫宵衣旰食固不侔也。前代帝王靡不初勤政事,而后失于逸豫,不可不戒也。」时帝感小疾,太医数进药,故琦有是请。
康定元年五月一日,诏:「前殿奏事,自今不得过五班,余班听对于后殿。仍令御厨给食。」
六月三日,诏:「自今假日御崇政殿亦如前殿,毋得过五班。辰漏入内进食,俟再坐复对。」
二年二月十六日,诏:「中书、枢密院、三司自今大节大忌给假一日忌,原作「日」,据《宋史》卷一一六《礼十九》改。,余小节、旬休并赴后殿奏公事。」
庆(历)[历]五年三月十四日,合门言:「光州刺史曹佾(旬)[勾]当军头引见司。检会康定旧(则)[制],舒州团练使李端愿(旬)[勾]当军头引见司,逐日后殿系鞋祗候,假日穿执起居。」诏如例。
六年五月十六日,中书门下言:「制令:诸在京文武升朝官每日朝,其有制免常朝者五日一参起居。其内外诸司官长上者不在此限。若雨雪沾服失容及泥潦、祁寒、盛暑并停。」皆临时听旨。诏:「今后内殿常朝并起居,或遇雨雪沾服失容,如未有传宣故免,即令合门御史台旋取旨。其泥潦、祁寒、盛暑临时取旨。」合门言:「看详如非时雨雪不止,旋取旨,即须伺候门开,方始闻奏。如是
得旨放免常朝,或皇帝却御崇政殿视事。况前后两殿仪制各异,深虑合赴后殿起居及祗应臣僚奔赴不及。如以为遇紫宸殿起居,恐雨雪沾服失容,只乞自今后每遇朔望及合过前殿日,或雨雪不止,即令合门旋取旨,乞传宣前殿不坐。如(旦)[但]循旧制,每遇朔望,须过前殿起居,即乞令侍卫司指挥使员僚等先于紫宸殿门外东廊上排立,俟班到依次起居毕,卷班西出。其文武百官即依次第,先于垂拱殿柱廊上排班。内左右巡使及御史中丞知杂以下各于紫宸殿门外西廊上叙立,俟班到,即分引文武两班于紫宸殿东西门入,起居毕,依旧分班出东西殿门,由垂拱殿柱廊归朝堂。如以为文武臣僚遇雨雪于殿门上立班不合礼制,设或得旨放免常朝,皇帝却御崇政殿视事,亦须自有合系后殿起居臣僚及上殿班次、军头司公事,复不免各在廊上起居。况前后两殿,事体一同,但遇常朝及起居日雨雪不止,即乞临时降旨,前后殿不坐。」诏今后如遇大起居并百官起居,值雨雪,并作常朝。
七年四月二十九日,殿前(赴)[副]都指挥使李昭亮言:「自来非时放朝参,稍早即军头司有印札子关报,值晚只是系书合门承受姓名白札子,传付逐司,令行告报,难以审实。欲乞令合门给印纸付当宿承受,非次放朝参,即填写告报,贵有准凭。」从之。
皇佑四年七月,合门言:「准中书批下东上合门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