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457 页/共 479 页
广西柳州府之西北境,庆远府及南丹州之北境,皆与都匀、贵阳、安顺接界,而泗城州密迩普安。滇、黔有警,应援相近,故师旅相寻,必议以一军出泗州为后劲之势。
西通滇服,
自普安而西七十里,为亦资孔驿。驿,滇、黔分界处也。自驿而东,地气蒸湿,雨潦不时。自驿而西,山川开朗,风景晴和。黔土在藩服之间,固为最劣哉!
北屏川南。
川南亦蛮夷渊薮也。西起乌撒,东抵平茶,回环不啻千里,跳梁之祸往往而起。万历以降,遵义、永宁之乱,其尤剧者也。而贵州诸境,与川南皆犬牙相错,不特平越掣遵义之肘,毕节掎永宁之足也。故出奇制胜,从事于贵州者,什恒居其五六。
其大川,则有乌江、
乌江,在贵阳府北二百里,出水西境,内与四川遵义府分界。湍流汹悍,其渡处有乌江关。两境恃以为险。东北流经平越府余庆县及瓮安县西,又北经石阡府西,又北入思南府界。经府西北,流入四川重庆府彭水县界,而为涪陵江。经县西,又东北经武隆县治南,复折而西北,经涪州城东而入于大江。盖贵州东北境之大川也。
盘江。
盘江,在贵州境者为北盘江,出四川乌撒府西百五十里《一统志》:盘江有二:源北流曰北盘江,南流曰南盘江。环绕诸部,各流千余里,至平伐横山寨而合焉。曲靖府沾益州正据南北二江之间。盖盘江之源流诸《志》皆未备。《一统志》虽言有二源,而源所从出者既不详,其言合于平伐横山寨,亦殊荒略。罗氏云源出陆凉州,亦非也。今详见广西大川右江。东南流至乌撒南九十五里,谓之可度河。又东南为七星关河,折而南经云南沾益州界,入贵州境。经安南卫东,又南经永宁州西境、普安州东境,盘回曲折于山箐间,阴翳蒙密,夏秋多瘴《安南志》:盘江两岸,崖壁厄束,林木深阻,江流阔狭无时,隐见不一,藏垢伏秽,蒸为瘴疠。流经慕悦长官司东南,而南盘江流合焉。又东南入广西泗城州境,而谓之左江。陶弼云:左江即盘江,盘江即江也。汉武帝时,唐蒙欲浮船以制越,武帝遂使驰义侯发夜郎兵,下江会番禺。诸葛武侯南征,亦至盘江。此贵州西南境之大川也。今详见川渎异同。
其重险,则有七星关、
七星关,在乌撒卫东南百七十里、毕节卫西九十里。其地有七星山。山有七峰,置关其上。杨慎云:孔明牙之地也。关下为七星河,两崖壁立,迤逦而东。鸟道崇冈,屹然天险。水经其中,奔腾澎湃,险不可犯。初立铁柱,系铁鑮以渡。后为浮梁,架以七舟,名曰应星桥。然泛涨时辄至漂坏,易舟以济,则横流冲激,尤多覆溺。嘉靖间,道士黄一中者,始创为七星桥。经营相度,纠工聚材。其徒继之,功始集。公私便利。今从云南沾益州而北,道乌撒,越七星关,趋毕节,而后臻赤水、永宁。关当云、贵、川三省之交,为喉叽之要矣。元末,大理段功追败明玉珍于七星关。明洪武十四年,傅友德自曲靖引兵捣乌撒,寻大破蛮兵,得七星关以通毕节,进至可度河即盘江。四川乌撒府,而东川、乌蒙、芒部诸蛮皆下。关盖必争之所也。今有官军戍守。
偏桥。
偏桥,在镇远府西五十里。自湖广沅州而西,四百四十里而至偏桥。自贵阳府而东,三百六十里而至偏桥。盖辰沅之指臂,贵阳之噤喉。偏桥警而东西隔绝,粮援中断矣。国家幅员滇洱,置驿四川,不如取途湖广为径。云南、湖广之间,惟恃贵阳一线。有云南不得不重贵阳,重贵阳不得不急偏桥,必至之势也。元人开置黔壤,即有偏桥中寨及德胜寨、偏桥、四甲等处诸长官司。明洪武四年,设偏桥长官司。二十五年,置卫,地在贵州,而军属湖广,可以知控制之势矣。嗣后苗蛮有警,必急扼偏桥,而不轨之徒亦复眈眈于此。杨应龙跋扈于前,袭偏桥而楚黔中梗;安邦彦跳梁于后,犯偏桥而黔贵几危。所以国家于湖南建节而以偏沅为称者,盖偏桥在三省之交,苗蛮环错,四顾皆险,其在贵阳,尤为上游之形胜也。
【按】贵州自元以来,草昧渐辟,而山箐峭深,地瘠寡利,苗蛮盘绕,迄今犹然。惟是滇南北上,必假道兹土。故疆理制置,不容不亟焉。又其地界川、湖蛮峒之间,师旅之费,大都仰给二省,时称匮诎,若寄生然。至于水西、普安、凯里诸酋,旧以富甲他蛮,奸萌日稔。自万历以来,播、蔺二凶,扌祸于外;水西狂孽,继乱于中。劳师动众,骚驿已甚。而贼亦大创,不逞之志,今屏息矣。夫国家制驭群蛮,贵图之于豫。逮其乱作,而草禽之,亦岂善策也哉?
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
读书中文网
钱建文 制作
读史方舆纪要
卷一百二十一
卷一百二十一
◎贵州二
◇贵阳府东至龙里卫六十里,西至威清卫六十里,南至广西泗城州界三百五十里,北至四川遵义府界三百五十里,西北至毕节卫四百五十里。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五十里,至京师七千六百七十里。
《禹贡》荆、梁二州南裔。汉初,为西南夷地。武帝置郡。隋亦为郡。唐为州地。宋为羁縻蛮地《志》云:开宝中,蛮酋普贵内附,置大万谷乐总管府授之。嘉定中,移府于今治。元至元二十年,置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《通志》:元初为罗甸鬼国。寻改罗甸军民安抚司。至元十六年,改顺元军民安抚司。二十年,于司治北增置亦奚不薜总管府。二十四年,复增置顺元路,并贵州于司治内,以统降附者。《元志》皆不载,属八番、顺元等处军民宣慰司。明洪武四年,置贵州宣抚司。六年,升宣慰使司,隶四川行省时酋长密定等举土内附。永乐十一年,改隶贵州布政司。成化十年,分置程蕃府。隆庆六年,移府治于省城,改为贵阳府。万历二十八年,又加军民府,领州三、县二、安抚司一、长官司十六。今仍曰贵阳府。
府当四达之郊,控百蛮之会《志》云:贵阳所辖蛮种非一,曰罗罗,曰宋家,曰蔡家,曰仲家,曰龙家,曰曾竹龙家,曰红犭乞犭老,曰花犭乞犭老,曰打牙犭乞犭老,曰东苗,曰西苗,曰紫苗,曰卖爷苗,习俗各异。一旦有警,则滇南隔绝,便成异域。故议者每以贵阳为滇南之门户,欲得滇南未有不先从事贵阳者。自滇南而东出贵阳,其必争之地也。盖应援要途控临重地矣。新贵县附郭。元置贵竹长官司,属顺元路安抚司。明初因之。万历十八年,改置今县。编户六里。
贵定县附郭。万历三十六年,割新贵县及定番州地置。编户四里。
○贵阳城今府治。即明初宣慰司城也。洪武五年,始筑城,以石。其城依山麓为址,地势坡陀高下,少平衍。西南临河,东北有池,为水关二,门五,城周九里有奇。
瓮蓬废县府北四十里。元置,今为瓮蓬堡。又章龙废县,在府北二十里,元置,俗讹为陇上。其相近者又有废章龙州。《通志》作龙章州,似误。○洪边废州,在府北八里。《志》云:元至元中建,隶八番罗甸宣慰司。今本《志》不载。又乖西废军民府,在府北百里,地名大乖西。元皇庆初置府。又大万谷落废总管府,宋开宝八年所置羁縻府也。在府北百二十里。
小罗废县在府城南。元置,寻废。俗名尔溪街。《志》云:府南二十里,有大罗废州,亦元置,俗讹为大罗街。《元志》有小罗州,无大罗州。或云对县而言,故曰大罗。○鸭水废县,在府北百六十里,近鸭池河。《志》云元置。按《元志》有高桥、青塘、鸭水等处长官司,无鸭水县也。又骨龙等处废长官司,在府北六十里。又陆广等处废长官司,在府北百五十里。底窝、紫江等处废长官司,在府东北百五十里。又曾竹等处废长官司,在府西北八十里。皆元置,明废。又水西故城,在府西北二百五十里,盖明初所筑,垒门尚存。
平伐废长官司府东南百二十里。元置平伐等处长官司,洪武十五年,改为平伐长官司,属贵州卫。二十八年,改属龙里卫。万历〔十〕八年,改置新贵县,以司地省入。今为平伐乡。《一统志》:平伐长官司在龙里卫东南六十里。
○贵山府北二里,入蜀之道也。一名贵人峰,贵州之名以此。又铜鼓山,在府东二里,高百余仞,每阴雨,山半空洞中有声若铜鼓。其相接者曰东山,峭壁千仞,俗名老王山。又有栖霞山,在府东七里。山半有来仙洞。○照壁山,在府东北里许,以岩石屹立而名。又东北六里有石洞山。山有石洞通人行,一名髑髅山,俗呼枯髅山。《通志》:在府北四里。
狮子山在府城西。土山戴石,状如狮子。明初傅友德南征驻兵于此。又城东亦有狮子山,城南里许亦有之。城周围又有五虎山,城南五里则有凤凰山,俗传五虎三狮一凤凰者也。天启初,水西土目安邦彦作乱,进围会城,沿山札营,四面把截,以断城中出入。城东有山冈,高与城齐,贼据其上,作厢楼。官军设计焚之,会援军至,贼始引却。又坎马山,在府西二里,俗名坎马冲山。
高连山府南二里。山势高耸,与贵人、天马诸山连接。《志》云:即新添关诸山也。其前为天马山,又前为天榜山。又斗崖山,在城南里许,俗名倒崖山。其相近者曰笔架山。山之西曰文笔峰,皆与高连山相映带。○交椅山,在府南五里,以形似名。又卧牛山,在府南二十五里。山南有长丰堰,溉田甚广。府南五十里曰簸箕山,傍有青岩。岩临河,通定番州。其侧为羊、虎二场,四方军民贸易于此。
木阁箐山府西北五十里。延袤百余里。林木蓊蔚,中有道通水西、毕节。上有龙潭。深不可测。又三脚山,在府北五十里。三峰竦立,形如鼎足。又石人山,在府北三十里,水西大道也。山顶群石拱立如人,俗名石人山坝。又府北八里有翠屏山,旁有绣岭。府北五里曰骊珠山,其相接者曰鸦关山,府北二里曰白崖山,兔场官道经其下。
石门山府东六十二里。绝顶二石对峙,人行其中,俨然如门。《唐志》:有高连、石门二山。《志》以为即此山也。又冗刀山,在废平伐司治西。峰峦高耸,状如列戟。宋末有蛮酋保郎者,立寨此山,招集蛮类,以拒蒙古,故址犹存。○清水山,在府东二十里,下临清水江。两岸壁立,水深莫测。又唐帽山,《一统志》云:在府南六十里,以形似名。土人尝避兵于此。
南望山府北百里。崇峰大箐,岚气昼冥,人迹罕至,为郡之镇。又鲁郎山在府北八十里,元时有鲁姓者读书于此,因名。本名乖西山,亦名书案山。旁有洗马潭,相传诸葛武侯南征时,洗马于此。○玛瑙山,在府西二百五十里,峰峦逶迤,林木叠翠,水西宣慰安氏宅其山麓。又箐林山,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水西境内。又北二里有聂石坝。又西北三百里有克仲坝,即水西巢窟也。
梯岭府南三里。有石级如梯,中曹司路经其上。《志》云:府城内前卫治西南隅有藏甲岩,一名鬼王洞。○朝阳洞,在府北废骨龙长官司侧。中容数百人。又白龙洞,在府西北十五里。云崖洞,在府西北三里,旧名唐山洞,皆幽邃。又三仙洞,在府东四十里,地名蓊若堡,中有泉石之胜。又龙冈,在府北五十五里龙场驿侧。又有东洞,正德初,王守仁谪居于此,改名阳明洞。
○乌江府北二百里,源出水西,与四川遵义府分界,湍流汹悍,其北岸有乌江关。详见大川乌江。
南明河府城南。源出定番州界,东北流经青岩下,至南门外,中有芳杜洲。广百步,可以种植。其下流为清水江。《志》云:清水江在府东北百二十里,与新添卫分界,水甚清冽,两岸峰岩壁立,崎岖难行。乖西、巴乡诸部苗犭老倚此为险。景泰三年,南和侯方瑛将兵济此,平其两岸以为坦途,至今苗獠夺气。又东北入于乌江。○三水江,在府北三十里。府西境之水派流而下,至此合流为一。东流合于清水江,即陆广诸水之下流也。
龙洞河在府南十里。又四方河在府西南五里,下流俱入南明河。又富河在城南一里,源出八里屯之龙井。东北流入南明河。又贯城河在城北,源出夷界,流贯城中。夏秋涨溢为患。正统、景泰以后,常浚治之。下流亦入于南明河。
陆广河府西北百二十里。源出苗界。或曰即三水江上源也。当水西驿道于此,置巡司以盘诘行者。天启初,安邦彦挟宣抚司安位以叛,位之母曰奢社辉,与位据大方。抚臣王三善既解会城之围,分军屯陆广以逼之。安邦彦纠群贼攻陷陆广,势益张。既而官军四集,邦彦堑陆广以自守。议者谓陆广去大方百七十里,前后左右皆罗鬼巢窟。王三善之败,以失地利故也。未几,朱燮元督川、湖、云、贵、广五省之军,分道并进,而亲帅大军驻陆广,逼大方,奇兵四合,遂克之。《滇纪》:陆广河有水口寨,又有陆广城,为水西要地。
济番河府西南三十里。俗名花犭乞犭老河。八番路所经。成化初,宣慰使宋昂垒石为桥。其下流合于南明河。又鸭池河,在府西百五十里。一作鸦池河,下流达于陆广河。○墨特川,在府西北。元大德五年,顺元酋长宋隆济与水西土官妻蛇节作乱,攻陷杨、黄二寨,进攻贵州。元将刘国杰讨之。自播州进战,大破隆济等于墨特川,贼遂降散。川盖在水西境内。
泽溪府西三里。一作宅溪。有广济桥跨其上。天启初,王三善援会城营于南门外坡上,又移宅溪。安邦彦远遁陆广、河外。《通志》:泽溪在府治北,源出髑髅山,流合贯城河,入南明河。又西溪在府西北二百八十里,流合陆广河。又有沙溪,在府北二百里,流合乌江。○圣泉,在府西五里,自山麓涌出,下流溉田数百亩。又温泉在府北九十里,地名杨郎坝。其始出可以熟物,流远乃可浴。又神应泉在府北百二十里,地名巴乡。击石则泉出,因名神应。又济行泉,在新添关铺。有二源:出高连山穴,行者至此,籍以济渴。又有九十九泉,在府西二十里,地名高寨。泉出山顶,凡九十九穴。
○新添关府东南一里。贵州站在其下。又鸦关,在府北鸦关山下。关西为杨柳铺,四川驿道所经也。又蔡家关,在府西北五里,亦谓之响水关。《志》云:府南百里有瓮岩关。又阔水关在府西北。洪武三十年,顾成征水西诸蛮,破阔水,进克宗那革、贾母龙等关寨。盖皆在蛮境。○陆广河寨,在府西北百二十里,有陆广河巡司。陆广驿亦置于此。其对岸曰黄沙渡,亦有巡司。又府北二百里有沙溪渡巡司。
洪边堡府北十里。土司宋氏所据。又有八姑荡及平八庄诸寨,在府西北,皆诸苗窟穴也。天启初,安邦彦作乱,洪边土酋宋万化与诸苗应之。刻期复犯会城。抚臣王三善遣别将王建中等剿八姑荡,焚庄寨二百余处,穷追渡河,贼谋始寝。○孙官堡,在府西北。安邦彦渡江败官兵,烧劫麻姑孙官堡,抚臣王先遣兵攻府西河沙坝,尽俘其罗鬼。广顺、定番、青岩、白纳一带苗蛮为之夺气。又遣兵败邦彦于赵官堡。水内水外之贼皆溃去,赵官堡亦在府西北。
青岩堡府南青岩下。天启初,安邦彦复攻贵阳,使其党李阿二督四十八庄兵围青岩断贵阳粮道。抚臣王三善使别将王建中救青岩,焚贼寨四十八庄,定番路始通,是也。四十八庄皆群苗屯聚处,亦谓之四十八马头。
奢香驿府西北二百六十里。奢香者,明初水西酋霭翠之妻也。霭翠死,香为贵州都督马烨所辱。香诉于朝。太祖为诛烨,而封香为顺德夫人。香归,开贵州西北赤水、乌撒道以通蜀乌蒙;立龙场九驿,世办马匹廪饩以报德。故驿因以名。又水西驿,在奢香驿东五十里。又东五十里为谷里驿。又东南五十五里即陆广驿也。《志》云:自奢香驿而西北,又经金鸡、阁鸦、归化三驿,而至毕节。驿去府城四百二十里。○龙洞铺,在府东十里。天启,初安邦彦叛,攻会城。抚臣王三善引兵赴救,克龙里。邦彦退屯龙洞,即此。
贵州驿在府城北。又府北六十里有佐驿,九十里为底寨驿。府北百里又有渭河驿,百二十里有养龙坑驿。又龙场驿在府西北五十五里,又西五十里即陆广驿也。○威清驿,在府西北四十里。又平坝驿,在府西北九十里。又府东五十里有龙里驿。皆为往来之要道。
麦架桥府北三十里,通水西大道。又阿江桥,在府西十里,云贵往来必出于此。
定番州府南八十五里。东至龙里卫大平伐长官司八十里,西至金筑安抚司百里,南至广西泗城州界百五十里。
古西南夷地。元至元十六年,置程番武胜军安抚司。明初,改置程番长官司,隶贵州卫。正统四年,属贵州宣慰司。成化十年,置程番府于此时长官方勇等请设府治,遂从之。十二年,创筑府城,周二里,有门四。隆庆六年,移府治于省城。万历十二年,置定番州于旧府治编户四里,属贵阳府,领长官司十三、里三。今仍曰定番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