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437 页/共 479 页

嘉利泽在州东南十五里,周百余里。水可以溉,鱼可以食,即杨林泽也。或谓之杨林海子。又或谓之罗婆泽。《志》云:州西中和里有两泉对流,名对龙泉,流百余步,复合流入于嘉利泽云。邵甸河在州西六十里。杨慎云:河有泉源二,皆发寻甸府梁王山西北。一自牧羊村历核桃村,至高仓入河。一自崛泽屯入河。二水交流,至回犁湾松花坝,石遏流,入于盘龙江,带滇池汇昆池,氵彪流浸腴田殆万余顷。   ○易龙驿在州东南。《舆程记》:自曲靖府之马龙驿西行八十里,至易龙驿,又七十里至杨林驿,又百里达云南府治。   附见:   广南卫在府治东南。又有云南左右中前后五卫,俱在府城内。洪武十五年所建也。   杨林堡守御千户所在废杨林县东五里。洪武三十五年,建有所城,周二里,属云南都司。又安宁州宜良、易门二县,俱置守御所于城内。   ◇曲靖府东至贵州普安州三百四十里,南至广西府二百七十里,西北至寻甸州二百四十里,北至四川故乌撒军民府三百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二百九十里,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八百六十里,至京师一万三百五里。   《禹贡》梁州南境。汉为益州郡地。蜀汉改置建宁郡治味县。晋置宁州,宋、齐因之。梁改置南宁州,后为爨氏所据大宝初,湘东王徵、南宁州刺史徐文盛赴荆州,属东夏尚阻,未遑远略,土民爨瓒遂窃据其地。《一统志》云:后分东、西二爨,而曲靖为西爨地。隋开皇中,亦置南宁州,又为恭州、协州地先是,蛮酋爨玩请降,其后复叛。开皇十七年,命史万岁南讨,疆理其地。唐武德四年,复立南宁州,改恭州为曲州,分协州置靖州,俱属戎州都督府。贞观八年,改为郎州《新唐书》:武德初,开南中,置南宁州。四年,置总管府。五年,侨治益州。八年,复治味县,更名郎州。贞观初,罢都督。开元五年,复曰南宁州。天宝九载,没于蛮。大历初,南诏置石城郡,段氏因之。后为磨弥部所据。元初,取其地置磨弥部万户府。至元八年,改为中路。十三年,改曲靖路总管府。二十五年,升宣抚司。明洪武十五年,改为曲靖军民府,领州四、县二。今亦曰曲靖府,领州五、县一。   府东连贵竹,南通交广,北届川蜀,西上滇藩,为四达之冲。而其系于云南也,犹人之有头目然。曲靖一破,而云南之全壤必不支矣。汉兵临滇国,自而来。武侯入南中,使降督李恢案道向建宁。恢大破群蛮,南至盘江,东至。隋初梁睿言:南宁州,汉世之地。其处去益路止一千,朱提比境即与戎州接界,幸因平蜀士众,即略定南宁。自泸戎以北,军粮须给。过此即于蛮夷征税,以供兵马。唐初,亦开东西二爨地。天宝十载,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将兵讨南诏,分道出戎州,进次曲靖,大败,其地遂悉没于蛮。蒙古将兀良合台自鄯阐而东平夷蛮,而后略定诸裔,引兵从交广而北。明初,命诸将收云南,分军一自乌撒而南,一自普安而西,皆以曲靖为之噤喉。曲靖既克,而云南大理次第举矣。曲靖所系顾不重哉?   南宁县附郭。汉味县地。唐初,置南宁州于此,有石城,后没于蛮,因置石城郡。段氏时,有乌蛮莫弥部据此。元初,置千户所,属莫弥部万户。至元十三年,升为南宁州。二十二年,改为县。今因之,编户三里。。   ○南宁城在府西平川中,地名三岔,旧名共范川。《志》云:唐武德初,南宁州治共范川,时段纶为益州刺史,遣使俞大施至南宁州,治共范川,讽喻诸部纳款是也。寻徙石城。咸亨三年,南宁州爨归王杀东爨首领盖聘父子,仍治共范川,后因之。今城明初洪武二十年改筑,周六里有奇,有门四。○石城,在府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本汉柯郡地。唐贞观初,以蛮酋爨归为南宁州都督,居石城。石晋天福二年,时南诏为杨干贞所篡窃,其故臣段思平借兵东方诸爨,起兵石城,即此。又同乐废县,在府境。《唐志》:郎州治味县,兼领同乐、升麻、同起、新丰、陇堤、泉麻六县是也。   废味县在府西。汉置,属益州郡。蜀汉时为建宁郡治,晋因之。建兴二年,没于李雄。咸康四年,复为晋有。宋仍为建宁郡。齐属左建平郡,萧梁末废。《华阳国志》:建兴三年,丞相亮南征,改益州郡曰建宁,治味县。晋时遂为宁州治。又蜀汉置降督。《水经注》建宁郡故降都督屯,蜀汉建兴三年,分益州郡置。胡氏曰:《蜀志》:降督治平夷,盖侨治。马忠为督,复治建宁味县。南中去蜀远,置督以总摄之。晋泰始中因之,分立宁州也。   废恭州在府东北,隋置。古朱提地也。蜀汉建兴中,分犍为郡界置朱提郡,晋因之。建兴二年,没于李雄。咸康五年,复属晋宋,仍为朱提郡,齐改为南朱提郡。萧梁末废。隋改置恭州。唐武德八年,改为曲州。天宝末,没于蛮,迁置于戎州西境。今见四川叙州府。○废协州,亦在府东北,古夜郎地也。《志》云:晋永嘉五年,宁州刺史王逊分柯、朱提、建宁郡立夜郎郡,治汉柯郡之夜郎县,宋、齐因之,梁末废。隋改置协州,唐初因之。武德八年,又析置靖州。天宝末,俱徙治戎州境内。   废越州在府南十五里。唐武德中,置悦州治此。领甘泉等六县,后为爨蛮所据,号普麽部。元初置千户所,隶末迷万户府。至元十二年,改越州,隶曲靖路。洪武末,废州,改置越州卫,今号其地为南城村。龙和城在府西南。《志》云:唐置南宁州,其东西爨蛮分乌、白二种,自曲靖二州西南昆川、曲轭、晋宁、喻献、安宁距龙和,通谓之西爨。白蛮自弥鹿、升麻二川南至步头,谓之东爨黑蛮。贞观中,以西爨归王为南宁州都督,袭杀东爨首领盖聘。天宝中,南诏阁罗凤以兵胁西爨,废南宁州,徙其部属。自曲靖至龙和皆残于兵,于是东爨复振,徙居西爨故地,与南诏为婚姻。即今曲靖地也。   丹川城在府境。晋咸康六年,汉李寿遣兵攻丹川,拔之,建宁太守孟彦等战死。盖是时戍守重地也。   ○胜峰山在府城西。嶙峋耸拔,高出群峰。《志》云:山脉来自金马,为群山长。旧名妙高山。明初,颍川候、西平侯与元平章达里麻战,胜之,因改今名。又负金山,在府南十五里。○真峰山,在府西南二十里。山峦秀丽,下有弥陀岩,山后又有普贤洞。又莲华山,在府东南二十里,与真峰山对峙。   石堡山在府东南二十余里。一名分秦山。相传诸葛武侯南征时,与诸酋会盟处。下有温泉,阔二丈许,其沸如汤。或曰:即东山河之源也。又青龙山,在府东二十里。山色苍翠,俗名朗目山。又有观音洞,在府南二十里,宽平可容数百人。   汤池山在府东南。明洪武十五年,王师南征越州未下,沐英驻兵于此,谕降其众。又紫溪山,亦在府东南。《志》云:初越州酋阿资降,既而复叛,据龙窝为巢穴。洪武二十六年,沐春讨之。进至紫溪山,败其党,直抵龙窝擒之,是也。又有龙华山,在府北二十里。   ○白石江府北八里。源自马龙州界,流经此,东南合于潇湘江。明洪武十四年,沐英征云南,故元将达里麻拥兵屯曲靖,英倍道而进,未至白石江,忽大雾四塞。冲雾前行,及江而止,雾霁则两军相望矣。敌大惊,亟涌兵陈水上。英别遣一军,溯流前渡,出其陈后。鸣鼓角,树旗帜,为疑兵山谷间。敌军乱,我师遂济。使猛而善泅者斫其军,师毕济,整列,而鼓炮声震天。英纵铁骑捣其中坚,生擒达里麻,俘斩无算,遂入曲靖。今有白石江桥跨其上。   潇湘江在城南。源出马龙州木容菁山,流经此。秋水时至,有若洞庭潇湘之势,因名。其下流入于东山河。○东山河在府东南,亦谓之南盘江,即潇湘、白石所汇流也。《志》云:河旁有洲可百余顷,平坦肥沃,旱涝无虞,南流入陆凉州境。   东海子在城东五里,广轮五十里。夏秋之交,雨水汪洋,称为巨浸。又东二十余里有黑龙潭,旁有石洞。其上怪石岩,林木茂密。潭水泓深,资以灌溉。又龙泉在府西南十里,泉分两派,灌溉甚多。   ○白水关府东八十里。府境旧有白水蛮。唐永徽三年,郎州白水蛮反,踲麻州,即此。胡氏曰:白水蛮与青蛉、弄栋接。似误。今设白水驿,有巡司戍守。《舆程记》:自乌撒达沾益而南,谓之西路。自普安达平夷而西,谓之东路。合于白水驿,谓之十字路云。   宁越堡在府南。洪武二十四年,越州酋长阿资再叛,何福讨平之。因扼其险要,置宁越堡于此。既而阿资又叛,福与西平侯木春讨斩之。○松林驿,在府东北九十里,与沾益州接界。《舆程记》:自沾益驿西南六十里,至炎方驿,又六十里而至松林驿,此乌撒南出之路也。又南宁驿,在府治西北十五里。   亦佐县府东二百五十里。东北至贵州普安州百里,本汉柯郡之宛温县地。蜀汉以后,属兴古郡。晋永和中,桓温改曰宛暖。宋、齐因之。梁末废。唐为盘州地,后没于蛮,号夜苴部,讹曰亦佐。元至元间,并入罗雄州,寻复置今县。明初属罗雄州。永乐初,改今属,县丞龙氏世袭。今编户二里。县今省。   ○宛温废县在县东北。《滇纪》:在县北二百里。今沾益州亦故宛温地也。又亦佐旧治,在县东十里,遗址尚存。   ○矣层山在县治西。山有清泉,居人皆汲饮之。蛮语水曰矣。又治东有旱感山,岁旱祷之,即雨。亦曰旱改山。   ○块绎江县南十五里。源发白水驿,南流达于罗平州境。又有小黄河,在县治旁。四时色黄,因名。   沾益州府东北二百十三里。东南至贵州普安州二百五十里,北至四川乌撒府界九十五里。   汉郡地。蜀汉时,属兴古郡。东晋成帝分置西平郡于此《华阳国志》:王逊为宁州刺史时,爨量叛,据兴古之盘南。后刺史尹奉讨平之,分盘南之盘江、来如、南零三县,立西平郡。沈约《宋志》:永嘉五年,王逊郡治西平县。唐贞观中,为盘州地属戎州都督府。天宝末,没于蛮,后为摩弥部所据。元初,属弥摩万户府。至元十三年,改置沾益州。今因之土官安氏世袭,编户十四里。   州险阻四塞,介滇、黔之口,北通乌撒,东控普安。毂绾之口,州实当之矣。   ○沾益城今州治。元置沾益州于此。《志》云:州城本贵州乌撒卫后所城也。明洪武十六年,筑土城。永乐初,以砖石。天启二年,贵州水西酋安邦彦叛,沾益土妇设科、叛目李贤等应之,陷州城,分兵四掠。官军讨平之。四年,修筑城,周三里有奇,门四。   交水废县州南百三十里。其先磨弥部酋蒙提居此,名易陬笼。后为大理国高护军所夺。至元十三年,立为交水县,属沾益州。明永乐初废。今为交水村。天启三年,州陷于贼。四年,收复,筑交水城,为控御之处。又州南六十里有炎方城,又西南六十里有松林城,亦天启四年筑。与州城互相犄角,为曲靖捍蔽。炎方、松林二驿设于此。   罗山废县在州东南百二十里平夷乡,本磨弥部东境,名落蒙山。元置县,属沾益州。明永乐初废。又石梁废县,在州东北五十里石梁山,本磨弥部,又名立勒部。元立为县,属沾益州,亦永乐初废。   盘江废县在州南。《华阳国志》初爨量保盘南,刺史王逊讨之,不克,逊卒。刺史尹奉募外夷刺杀量,而盘南平。乃割兴古盘南之盘江、南如、南零三县,立西平郡。今州东有西平郡故址云。   同并城在州北。汉郡属县也。始元元年,益州之廉头、姑缯,之谈指、同并二十四邑三万余人皆反。其地大约在益州东北,西南。后汉仍曰同并县。晋咸宁五年省。隆和初,复置,属建宁郡。宋、齐因之。梁末废。   ○石龙山州东七里。西麓有石蜿蜒如龙。《志》云:土官营栅,据山为险。又炎方山在州南六十里,山下即炎方驿。○伯蒙山在州东南二百里,高出诸山之上。   推涌山州东南二百余里,延袤二百余里。峰峦堆突,如涌出然。又东山在州南二百里,山乔耸而色苍翠,亦名曲靖东山。   ○盘江在州北百二十里。或曰即可度河也。自四川乌撒府流经贵州毕节卫,南入州境。又东南流经贵州安南卫境。《志》云:州据南北二盘江之间,其南盘江盖即府境之东山河,流经州西南境而入陆凉州界。今详见川渎异同。   交河州南百七十里。《志》云:南盘江与葛溪之水合流于此,故名。又十里为交水坝,其地为平蛮乡,与块步水合。交水税课使置于此。明天启二年,官兵讨沾益叛贼,自交水进,为贼所败。又有车翁江,在州西北二十里,下流合于北盘江。   ○阿幢桥州南百八十里。跨交水上,有巡司。《滇程记》:桥有大道达曲靖府,号三叉路,其西有铁沟,守以卢荒夷。卢荒夷者,即猡猡之讹也。又南三十里为太平桥,长八十尺,阔二十尺,亦交河水所经。   垒水铺在州南二百里。明天启初,水西安邦彦作乱,毕节、平夷及乌撒以南炎方、松林皆为所陷。又围普安、安南、云南,官军赴救,贼伏兵于垒水铺,官军尽殪。于是交水、曲靖、武定、寻甸、嵩明之间为之骚动。○三岔口,在州南,距交水二十里,为往来要地。《志》云:州南百里有松韶铺巡司。   倘塘站州北百二十里。为乌撒往来要道。明天启二年,沾益土妇设科等作乱,焚劫沾益、倘塘、炎方、松林、交水及曲靖白水驿,凡六站,官军讨之。明年复收诸站,蜀道始通。   陆凉州府南一百二十里。东南至罗平州百四十里,南至广西府二百五十里,西南至江府二百六十里。   汉郡县地。蜀汉属兴古郡,晋后因之。唐武德七年,置平夷县,属西平州。贞观八年,属盘州。天宝末,没于蛮。南诏号为落温部,大理因之。元初,置落温千户所,属落蒙万户。至元十三年,改置陆凉州。明因之编户八里。今仍旧。州山川环结,为险固之地。   ○平夷城唐复置平夷县,属盘州,后没于南诏。元置陆凉州,治于此。明万历三十八年,始筑土城,周二里有奇,门三。   河纳废县州南八十里,地名蔡村。蒙氏时,置陆郎县于此,后并于落温部。元初置百户所。至元中,改河纳县,属陆凉州。明永乐初,省入州。○芳华废县,在州西四十里,昔落温部之地,蛮名忻歪,又名部封,以近部封山也。元初置千户所。至元中改芳华县,属陆凉州,永乐初,废入州。   附唐废县在州东南。唐为盘州治兼领平夷、盘水县。后并没于蛮。又西昌城在州西南,当中延泽之尾,水绕城郭,南中之固城也。又有木栅羲城,在中延泽中洲上。其南又有骑思笼城,皆大理时蛮酋所筑。   ○丘雄山在州东七里,上有方池,水无盈缩,分酾山椒,凡十八道,谓之十八泉。○木容山,在州西北二十里,峰峦林木,苍翠可爱。又有满戍山,在州北二十里,高出群山,林木郁茂。   部封山州西四十里。山高耸,多花木,芳华县之名本此。其相近有石门,平畴沃壤,石笋森密,周匝十余里。大者高数仞,参差不齐,望之如井,东西行者穿其中,故名石门。又东出数百步,有离石,状类西岳三峰云。   ○中涎泽在丘雄山下,即南盘江也。自府东南合潇湘诸水,至是汇而为泽。州境十八泉与南涧诸水皆注之。《志》云:南涧在州西北,东南注于中涎泽。   ○木容关州西十里。又州北二十里有石嘴关,又天生关在州南九十里,皆自昔设险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