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426 页/共 479 页

○大源水在州北。源出八峰山,东北流入于丽江。   思明州府西南二百三十里。东至思明府百里,南至西平州百二十里,西至交趾界百里。   本羁縻蛮地。宋置思明州,属太平寨。元属思明路。明初,属思明府《土夷考》:洪武初,土酋黄钧寿归附,授世袭知州,本思明府土酋同族也。成化中,思明府黄煽乱,谋夺州,四传至黄泰,窃据州地。万历中,其裔黄恩隆复与思明府土官黄承祖争地相仇,因改属太平府。万历十一年,改属太平府编户一里,秋米六十一石,贡马。今仍曰思明州。   ○逐象山在州东。回环甚远,为州屏障。   ○明江在州东北。自思明府流入境,又东入龙州界。《志》云:州有太子泉,下流入于明江。   陀陵县府东二百四十里。东至罗阳县六十里,北至思同州五十里。本西原农峒地,旧名骆陀。宋置陀陵县,隶古万寨。元隶太平路。明洪武初,土官黄富归附,世袭知县,以流官典史佐之,仍属太平府。编户四里,秋米一百六十七石,贡马县今省。   ○渌空山在县治东。山下有水,引以溉田。又那寰山,在县南。县北又有骆陀山。   ○丽江在县南。自思同州流入境,又东入罗阳县界。《志》云:涧水在县西北,自全茗州流入境,而注于丽江。《志》云:县旧有驮柴驿,万历中革。   罗阳县府东三百里。东南至南宁府新宁州百里,西至陀陵县六十里。本西原农峒地,地名福利。唐置羁縻罗阳县。元和末,裴行立攻黄峒蛮,得其地。长庆初,邕州刺史李元宗复以其地归蛮酋黄少度,遂没于蛮。宋复置罗阳县,属迁龙寨。元隶太平路。明洪武初,土官黄宣归附,世袭知县,以流官典史佐之,仍属太平府。编户一里,秋米一百五十五石,贡马。县今省。   ○青山在县治东。其在县西北者又有白虎山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有白面山。隆庆五年,土酋黄金彪作乱,官兵讨之,彪奔陇闷村白面山箐中,既而食尽,乃就缚处也。   ○丽江在县南。自陀陵县流入界,又东入新宁州境。○驮排江,在县西。自永康州东南流入县界,注于丽江。《志》云:县有陇茗驿。  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 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 读史方舆纪要    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一   ◎广西六   ◇思恩府东至柳州府宾州上林县二百五十里,东南至南宁府二百三十里,西南至南宁府归德州二百五十里,北至庆远府那地州百七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二百里,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,至京师一万一千三百里。   古百越地。汉郁林郡地。晋、宋以后,皆为蛮所据。唐置羁縻思恩州,属邕州都督府。宋仍为思恩州,录邕州迁隆镇。元属田州路。明初,属田州府。永乐三年,改隶广西布政司。正统五年,改为思恩府,寻升军民府《土夷考》:洪武初,土酋岑永昌归附,授世袭知州,时居民仅八百户,子瑛强勇,有谋略。洪熙间,以武缘白山峒七百户分属思恩。宣德间,又以上林渌溪洞八百余户益之。正统间,从安远侯柳溥议,升为府,又益以宜山八仙诸峒六百六十户,寻升为军民府。弘治中,岑恃兵力,屡寇思城、果化、上林,又攻陷田州,放兵大掠。官兵讨之,败死,因改设流官,其土目叛服不常。嘉靖初,王守仁列其地为九土巡简司,乱稍弭。其后,九司日炽,府不能制。万历七年,督臣吴文华请割南宁府之武缘县属思恩,自是遂成巨镇。弘治中,改同正府编户二十里,领县一。今仍曰思恩府。   府土田广衍,山溪环错,控临诸夷,为西土之外险《志》云:府旧治桥利,四面绝壁,署据确,触之皆芒刺利令砑之石,如在矛戟中,瘴雾昏塞,薄午始开。今治四野平旷,轩豁秀丽,后山起伏蜿蜒,敷为平原,两水绕山合流,而入巨浸。江水既通,商贾辐辏,益比于内地矣。   ○思恩旧城在今城西五里,地名桥利。其西北又有旧城,今名寨城,明初思恩州治也。正统七年,岑瑛以府治遐逖,迁于桥利。成化初,始筑城,有门四。嘉靖七年,督臣王守仁奏徙治于荒田,创筑砖城。十七年,大水,城坏,旋复修治。二十一年及万历十九年,俱重修。有门三,北面无门。城周三里有奇。   凤化废县府北三十里。正德七年增置,属思恩府,治以流官。嘉靖七年,王守仁议割武缘止、戈二里益新郡,又议割上林三里移凤化县治焉,为犬牙相错之势。明年,林富议以三里地迁置南丹卫,遂并凤化县裁之,于是府治益孤。三里,在府东百十里。其地在八寨间,平旷博衍,多良田茂林。南丹卫置于此。详见前上林县。   ○独秀山在旧城东半里。一峰峭立,亦名印笏山。又旧治南有笔架山,五峰并耸。《志》云:旧府城内有仙女山,前有大潭,水光如镜。其环绕旧治左右者,又有狮子、栖霞诸岩。○将军山,在旧府城西,山势雄伟,状如兜鍪。旁有两峰,峭拔夹峙。   崇武山在旧城西北十里。高峻,为一方之巨镇。又文笔山,在府西北五里,高插云中。○安山,在府北十里,为郡后屏障,土人讹为暗山。又鹰山,在府西北七十五里,临江屹立。又西有仙迹山,上有池,登其巅可见田畴。   大名山府东南五十里,即大明山也。形势高广,接上林、武缘二县界,远近群川多出于此。可泸水亦出焉,下流入于郁江。余见前上林县。○双马山,在府西五十五里,二峰昂耸,如骏马并驰,因名。   都阳山府西北二百余里。山高广,有泉下注成溪,引流溉田。旧有都阳寨。弘治中,土酋岑作乱,都阳等寨石城十有八所,即此处也。○靖远峰,在府东北,近庆远府宜山县界。弘治中,官兵讨岑,道出此,登此峰以望贼氛,事平,名曰靖远。又黄岭,在府北四十里,其高处有废垒。   白云岩《志》云:在旧城东北十余里。林壑甚胜,泉自岩出,流成溪涧。又滴玉岩,在旧城西十余里,又西七十余里有通天岩,皆深广。   ○清水江在府北。东南流,城中有通津水、桥利水,俱流合焉,下流会于大榄江。《志》云:大榄江,一名剑江,出大明山,流入武缘县,沿江立陂以溉田,盖即可泸水之别名矣。又府南有朱砂江、粟谷江、渌流江,皆分流并导,有灌溉之利。   洪水江府西北六十里。一名驮蒙江。源出府西北都阳诸山,经鹰山下,又东会于清水江。或以为即清水江之上源。○惠泉,在府城西,流经城中而东出,引流灌田。   ○白山镇府北六十里。正德中,土目王受与田州土目卢苏合谋煽乱。嘉靖初,督臣王守仁招抚之,寻分思恩地为九土巡司,管以头目,而授王受白山巡司是也。今府西北六十里有兴隆巡司。府北五十里有那马巡司,隆庆中,移治布咳。府东北七十里有下旺巡司。府东八十里有古零巡司。府东北三百二十里有安定巡司。府西一百三十里有定罗巡司。府西北百五十里有旧城巡司,百六十里有都阳巡司。俱嘉靖六年置。   八仙堡在府东北,即元所置八仙屯也。亦曰八仙峒。本庆远府宜山县地。正统中,割属思恩,置堡于此,仍以八仙为名。《志》云:堡东五里即靖远峰。弘治中,讨岑,以堡为驻兵之所。○渌溪峒,在府东,本上林县地。宣德中,改今属。又白山峒,在府南,本武缘县地。洪熙元年,改属思恩是也。《志》云,有在城、荒回、苏韦三驿,又有古陵驿,今革。   武缘县府南百五十里。东南至南宁府八十里,西至南宁府隆安县百二十里,东至宾州百五十里。汉领方县地。梁置武缘县,属岭山郡。隋平陈,郡废。大业初,以武缘县并入岭山县。唐武德五年,仍置武缘县,属南晋州,寻属邕州。宋因之。元属南宁府。明初仍旧。万历七年,改今属。《城邑考》:县城,洪武二十四年筑,周三里有奇。编户十五里。   ○乐昌废县在县东南。刘宋时,置乐昌郡,治乐昌县。齐、梁因之。隋废。唐为晋兴县地,属邕州。宋初,置乐昌县,仍属邕州。景二年,省入武缘县。《志》云县北有永宁废县,误。   罗波城县东四十里。正统中,土官岑瑛筑石城于此,中有罗波潭,因名。又东二十里有镆石城,亦岑瑛所筑。今皆废。   ○镆山县东八十里,即大明山也。延袤甚远,旧为邕、澄二州之望。又武台山,在县东二十里,山后有大章岭,耸秀冠于一邑。又起凤山,在县东九里,平地特起,两峰轩耸,秀丽如双凤之腾霄。○独秀山,在县南五十里,平地突起一峰,高数十丈。其相近有高峰岭,高二百余丈,长十五里,南接宣化县界。   帽山县西十五里。山形圆耸。又郎山,在县西北六十里,山状如人。又西北十里有峥山,上有泉,甚清冽。○紫金岭,在县南二十里。又南五里有天井岭,山顶有井。俗传侬智高败遁经此,人马渴甚,穿石得泉。似误。   ○南流江县南二里。源出大明山麓,西流合西江水,南流经宣化县界会于郁江。○西江,在县西门外,可泸水支流也。源亦出大明山,其正流经县西入隆安县界,支流经城西南合南流江而注于郁江。   ○博涩寨县东六十里。有巡司。又县东五十里有镆寨巡司,县北百五十里有高井寨巡司,县西北百里有西舍寨巡司,县南四十里又有横山寨巡司,俱为戍守处。   高峰堡县南四十里。又县东百十四里有马头堡,百二十里有彭岭堡,百四十里有扶台堡。又有暗山堡,在县南三十里。俱拨兵戍守。   横桐驿县东六十里,马驿也。又县北四十里有朱砂马驿,县西百二十里又有白石马驿。《志》云:县南五十里有暗桥,与宣化县接界。又县北五十五里有朱砂渡,思恩府境朱砂江所经也。   附见:   武缘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。本南宁卫前所。洪武二十四年,拨武缘县守御,仍隶南宁卫。万历九年,改属思恩府。   ◇镇安府东至向武州界八十里,西至交趾广源州界三百五十里,南至都康州界六十里,北至奉议州界四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二千二百里,至江南江宁府七千六百五十里,至京师一万一千四百九十四里。   古百粤地。汉属交趾郡。唐为羁縻蛮地。宋于镇安峒建右江镇安军民宣抚司。元改镇安路。明洪武二年,以旧治僻远,移建于废冻州或曰:元上冻州尝置于此,改镇安府《土夷考》:洪武初,土酋岑天保归附,世袭知府,流官守领佐之。三十五年,向武知州黄世铁侵夺高寨等地,督抚遣兵平之,仍以其地属镇安,隶布政司编户二里,秋米千二百五十石,贡马。今仍旧。   府高峰峻岭,环带左右,内抚溪峒《志》云:府压溪峒二十有八,外控安南,亦形胜处也。   ○镇安旧城在府西感驮岩下,即故镇安峒也。宋时,宣抚司置于此。元泰定三年,镇安总管岑修广为其弟修仁所攻,来告,命湖广行省辨治之,即此地。明初,移置于废冻州,即今治也。   ○岜笔山府城北。上有数峰相连。又云山,在府城东,峰峦耸拔,上接云霄。其北又有岭曰雷高岭。○敢山,在府西十里,下有泉流,为布来水。   感驮岩府西四百五十里。岩周二十余丈,内有石柱如盘,亦名盘石岩。侧有镇安峒,宋、元时镇安旧治也。   ○驮命江在府城南。府境之水皆流汇焉,东北历奉议州界,入于大江。又布来水,在府城北,南流合驮命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