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424 页/共 479 页
○大江在州西南。自奉议州流入境,又东入隆安县境。《志》云:州治西南有三索桥,即大江所经也。
○润山堡《图经》云:在州东。又州西有丹良堡。
果化州府西南三百二十里。西北至田州三百五十里,东北至归德州百里。
唐羁縻蛮峒地。宋为羁縻果化州,仍隶邕州。元属田州路。明初,属田州府洪武二年,土官赵荣归附,授世袭知州,以流官吏目佐之。弘治中,为田州所侵铄,改隶南宁府,仍以赵氏世其职。弘治十八年,改今属编户一里,秋米一百四十石。州今省。
忠州府西南四百余里。西至思明府百余里。
唐羁縻蛮地。宋置忠州,属邕州迁隆寨。元属思明路。明初,属思明府《土司考》:忠州土官黄姓,其先江州之族。明初,黄威庆率子中谨归附,授威庆江州,中谨忠州,各世袭。隆庆中,知州黄贤相与思明土官黄承祖争四都地,贤相擅命侵据,官兵讨擒之,因改州属南宁府,仍以贤相子有翰世其职。隆庆三年,改属南宁编户一里,秋米二百一十石,贡马。今仍属思明。
下雷州府西五百八十里。西北至镇安府百三十里,南抵太平府安平州界百二十里,西抵交趾界二百里。
唐羁縻蛮地。宋置下雷州。元因之。明初为下雷峒时州印失,因废为峒,属镇安府。嘉靖四十三年,改属南宁府《土夷考》:下雷峒长许永通,明初归附,调征有功,世袭峒长。嘉靖十四年,复得旧印,仍号下雷峒,后改今属。万历中,以地逼安南,升下雷州,授许应为土官,流官吏目佐之。万历十八年,升为下雷州编户一里,秋米百石。今省。
◇太平府西南至交趾界二百四十五里,南至江州界六十五里,西至龙州百八十里,北至向武州界三百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二千五十里,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九百八十里,至京师一万四百二十五里。
古南粤地。汉属交趾郡地名丽江。晋、宋以来,为夷獠所据。唐为羁縻蛮地《志》云:即西原蛮地也,隶安南都护府。其后,或臣或叛。宋平岭南,于左、右二江溪洞立五寨,此为太平寨与古万、迁隆、永平、横山四寨为五也。五寨各领州县溪洞,属邕州。元初,仍为太平寨,后改置太平路,控制左江州县溪洞。明洪武二年,改为太平府《土夷考》:元至正间,太平路为上思酋黄英衍所据,迁路治于驮卢村。洪武元年,归附,因改路为府,设流官知府统之,复迁府治于丽江。编户三里,秋米二千石有奇,领州四、县一,又羁縻州十四、县二。今仍曰太平府。
府内环溪峒,外达交趾,山川围绕,为西南之藩翰。
崇善县附郭。宋置羁縻崇善县,隶古万寨。元隶太平路。明洪武初因之,土酋赵氏世袭。宣德间,改流官。嘉靖十九年,迁入郭内。编户十六里。
○太平城今府城。一名壶城,以丽江自西北来经城南复折而东北屈曲如壶也。元末,徙治驮卢,在今城东北三十里。洪武初,复还旧治。六年,创筑府城,以砖。永乐六年,易以石。正德十四年,复修筑。隆庆六年,水泛城淹,旋复修治。万历三年,复营缮。旧有门五,正德末塞西南一门,今为门四。东、西、南三面皆据河为险。城周不及四里。
崇善废城府西北五十里。古名崇山。宋置崇善县,隶古万寨。元隶太平路。明洪武初,土官赵福贤归附,子暹袭。宣德间,暹叛,攻破左州,占据村峒四十余所,帅臣顾兴祖讨诛之,始改流官。嘉靖初,徙入郭内。今故址犹存。
○将军山在府城东。山势耸立,如武士然。或谓之衣甲山,今名文奎山。又金柜山,在府城东隔江,山形如柜,其中虚明,可容百人。○笔架山,在城东一里。其北曰{劳}山、筋竹山,上多产竹,故名。又城东三里曰蛾眉山,屹立云表。其并峙者曰白云山,方岩连亘,如玉屏然。有七洞相连,而白云最胜。其相近者又有尖峰,峰尖而秀,如卓笔然。
灯架山府北四里。高耸尖秀,望之巍然。又鳌头山,在府东北四里,屹立江心,形如砥主。其西即峨眉山也。每春夏,波涛冲激,有声如雷,俗名鸡笼山。《志》云:城北三里有石门,其石突立江上,中通如门。又有感谷,在城西北一里,上有进宝石,下瞰江流,状如石阙。
青连山府北十里。山势绵亘三百余里,峰峦纷列,青翠相连。其阳青山岩,高阔深邃,奇胜不一。岩中之土可以煎硝,郡人取之。又北四十里曰盘环岭,纯土可耕,望见太平、安平二州,一名望州岭。
崇官山旧县北二里。县因以名。或云即古崇山,舜放兜处,传讹也。《一统志》旧县南二里有环岭,盖即盘环岭矣。
○府前江在府城南,即丽江也。亦曰左江。发源交趾界广源州,合七源州之水,历凭祥州、思明州、龙州、下冻州,会崇善县水,经府城西,环绕城南而东北出,历左州、思同州、陀陵县、罗阳县诸境,又南入南宁府界,至合江镇,与右江俱入于郁江。
旧县江在府西北。一名崇善江。合思城州、太平州诸水,流经故县北,又东南入于丽江。《志》云:旧县东又有崇善水,出崇官山,与崇善江合流。
龙马泉在府治南。水色清碧,南流入丽江。又有广济泉,在青连山北。《志》云:泉在府北二十里,皆有溉田之利。
○壶关府北三里。府城三面临江,惟北通陆,江流屈曲,形如壶口。正德三年,置关于此,用石筑,东西跨河,为城北之保障。关外一里有陇口岭,与关城为唇齿。又有保障关,在府东北四十里。○威震关,《志》云:旧在衣甲山下,一名伏波关,相传马伏波征交趾时所筑。又旧有南关,近交趾界。今皆废。
府前渡在城南。一名南门渡。自府境达思明府思陵州、上思州、忠州、江州之路,皆出于此。又有归龙渡,一名中渡,在府城东。又城西有上郭渡,城东南有下郭渡。皆丽江津口也。○左江驿,在府城东南,与下郭渡相近。
附见:
守御太平后千户所在府治东。洪武五年建,隶南宁卫。
左州府东北百里。东至永康州百里,南至江州八十里,东北至万承州五十里。
旧蛮峒地古名左阳。唐置羁縻左州,隶邕州都督府。宋仍曰左州,隶古万寨。元改今属。明初,亦为羁縻州《土夷考》:洪武初,土官黄胜爵归附,世袭知州。天顺中,以争袭相仇杀。成化中,始改流官。弘治、正德中,余党屡作乱,皆讨平之。成化十三年,改同正州,仍属太平府编户四里,秋米二百三十石有奇。今因之。
○左州旧城在州东十五里,地名龙村。正德十三年,迁于古榄村,即今治也。有土城,周四里。
○金山州西北二里。有通幽岩,奇峰错峙,怪石环列。稍北有流霞峰,最高,登之则八表在目。又有双清、独秀诸峰,联络环向,亦州之胜概也。又银瓮山,在州西五里,临江,上有洞。又州西南有华父山,泉石甚胜。《志》云:州南门外有天登山,两山峙立,言其高可登天,故名。
云岩山州东南二十里。岩有二层,平广如一,一名云洲山,亦名落城岩。又传感山,在州东南八里之布亮村,奇峰对峙,一水中流,水隔处架槎以渡,岩洞泉石,类皆幽胜。○柏岭,在州南三里,一名北山岩,中虚敞,可容百人。
○丽江在州南。自府东流入境,又东入思同州界。州治南又有桥龙江,源出陀陵县之三清山,西南流合诸山溪水,经龙、光二村,环州治而南入丽江。
龙泉州东二里。高山连络,一石卓峙,泉涌其下,四时不竭,汇而为池,北流合于桥龙江。州民引流灌溉,凡数百顷。
○驮朴驿在州东沿江村。《志》云:州东境有龙头隘,旧设以防陀陵盗贼出没;南有怀拔隘,旧防江州、新宁流盗攻劫。今皆废。
养利州府北百五十里。西至思城州界二十里,东至全茗州界三十里,北至龙英州六十里。
旧蛮峒地古名历阳。唐置羁縻养利州,属邕州都督府今《唐志》不载。宋属太平寨。元隶太平路。明初,亦为羁縻州《土夷考》:洪武初,土官赵日泰归附,世袭知州。宣德三年,其裔赵文安侵掠邻境,服辜,因改流官。宣德七年,改同正州,仍属太平府编户二里,秋米一百四十八石有奇。今仍曰养利州。
○养山州西北三里。绵亘甚远,苍翠蓊蔚,州盖以此山及利水名。又西四里有金马山,玲珑耸峙,为州之胜。○武阳山,在州东三里,有武安洞,武阳水出焉。《志》云:州治南有古嵩山,州治西又有小印山。两山相望,仅隔一里。
○通利江在州北。自龙英州流入界,又西南入崇善县界合崇善江。○利水,在州西一里。《志》云:源出思城州,东流入境,合于通利江。
武阳水在州南。源出武安洞,洞中水滴成溪,亦曰洞溪,西南流至州南,有瀑布泉流合焉,下流亦汇于通利江。溉田甚广。
永康州府东北二百里。西至左州百里,南至思同州六十五里,东北至南宁府隆安县百里。
旧蛮峒地古名康山。宋置永康县,属迁隆寨。元隶太平路。明初因之《土夷考》:洪武初,土官杨荣贤归附。成化八年,其裔杨雄杰纠合峒贼劫掠宣化县,总兵赵辅讨诛之,因改流官。万历二十八年,升县为州,仍属太平府编户一里,秋米四十石有奇。今仍曰永康州。
○净瓶山州东二里。平地突起一峰,如瓶立。又州西北有凤凰山,西有白虎山。
○驮排江在州西。山溪诸水汇而为江,南流至罗阳县境,下流入于丽江。○绿瓮江,在州西南。源出州北绿氵空山,西南流合思同、罗阳诸水入于丽江。
上石西州府西南三百三十里,东至思明府百五十里,西至交界百三十里。
古蛮峒地。唐置羁縻石西州,属邕州都督府。宋初因之。嘉间,改为上石西州,属永平寨。元属思明路。明初,并入思明府。永乐二年,复置《土夷考》:上石西州土官赵姓,明初归附。既而更赵、何、黄三姓皆绝,始改流官。成化中,知州殷舆为土人毒死,厥后莅职者多寄孥于太平,承使令之乏而已,其州地则为思明土酋黄氏所据。嘉靖中,州虽属官,而莅职者旷废如故。万历十九年,知州孙继先复新州治,赫然更始,既而复为蓁莽。论者谓以土官辖流官,事体非便,乃改今属。万历二十八年,改属太平府编户一里,秋米三十石。州今省。
○古望山在州北。山势嵯峨,可以望远。又白马洞,在州南三十里,中甚宏敞。
○明江在州东。自思明府界西北流经此,又西北入龙州境,注于丽江。
太平州府西北八十里,东至左州九十里,东北至养利州百二十里。
旧蛮峒地古名瓠阳,即西原农峒地也。唐为羁縻波州地,属邕州都督府。宋为太平州《宋志》不载。或曰即西农州,隶太平寨。元隶太平路。明初因之《土夷考》:洪武初,土官李以忠归附,世袭知州,设流官吏目佐之,后属太平府编户四里,秋米二百三十九石,贡马。今仍曰太平州。
○龙蟠山州西二里。以山势盘绕而名。又州东有坡高山,绵延昂耸。○板栈山,在州南里许。州北又有岩傍山。《志》云:州治以四山环绕,称为形胜。
○逻水在州西。自南宁府下雷州发源,东南流入境,环绕州治。又有陇水,自安平州发源,东南流入境。又教水,自思城州发源,南流入境。俱合于逻水,三水同流,经崇善县入于丽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