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428 页/共 479 页
汉交趾郡地。隋、唐以来,为溪峒地号阪丽庄。宋置利州,属邕州横山寨。元仍置利州。明初因之《土夷考》:洪武初,土官岑姓者归附,授世袭知州,流官吏目佐之。正统间,利州知州岑颜为泗城酋岑豹所攻,夺其地二十五里。颜诉于上,屡敕镇官开谕豹,终不悛,攻杀颜及子得,夺去州印,遂以流官州判管州事。嘉靖二年,泗城土酋岑接为田州岑猛所攻杀,督府始遣官按问,州印核颜,宗枝无可据者。印贮宾州库中,而以地方兵民归并泗城州。旧有编户二里,秋米一百石,贡马,直隶布政司。今省。
○白丽山州治北。又州西二里有巴牙山。
○阪丽水州北二里。又蒙泓水,在州东百三十里。阪作水,在州南八十里。三水皆小溪,乱石嵯岈,难通舟楫。
◇奉议州东至田州界十里,南至镇安府界百二十里,西至田州界十五里,北至田州界一里。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四百二十里,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十里,至京师一万九百五十五里。
汉交趾郡地。隋、唐以来,为溪洞地。宋置奉议州《志》云:初属静江军节度使,后属广西经略安抚司。元因之《一统志》:元属广西两江道宣慰司。明洪武五年,省入来安府。七年,复置。二十八年,改为奉议卫,寻罢卫,复置州《土夷考》:洪武初,奉议州为土酋所窃据。七年,向武土官黄志威招抚有功,兼辖州事,世袭。弘治中,殄世。今以判官掌州事。编户二里,秋米二百八十六石,贡马,直隶布政司。今仍旧。
○奉议旧城州东十五里。宋置州治此。元大德中,始筑此城。明洪武初,迁州治于柴林村,即今治。旧城遗址尚存。
○唏沙山州南十里。州东南十六里又有石门山。
○左江在州城北。自田州流入境,又东入南宁府归德州界。今州城北门外有州门渡,州东二里有通济桥,即左江经流处也。《一统志》作右江,而谓交趾所出之丽江为左江,误。详见大川左江。
○莲花关《图经》云:在州北,与田州接境处也。
◇
向武州东至田州上林县界五十里,南至太平府镇远州界七十里,西至镇安府界百二十里,北至田州界百二十里。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四百里,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,至京师一万九百四十五里。
汉交趾郡地。隋、唐以来,为溪洞地。宋置向武州,隶横山寨《宋志》不载。元隶田州路。明初,亦曰向武州。洪武二十八年,改置向武军民千户所。三十二年,复曰向武州《土夷考》:洪武二年,土官黄志威归附,世袭知州。七年,以志威兼辖奉议州及富劳县,皆世袭。弘治中,奉议改流官,而向武、富劳羁縻如故。编户七里,秋米八百六十八石,贡马,改隶布政司,领县一。今省。
○向武旧城州西北五里。元筑。延中,迁州治于岜棒村,即今治也。旧城故址尚存。○武林废县,在州东北十里,元置。明永乐初,省入富劳县。又向武千户所,在今州城内,洪武中置。正统中,徙浔州府贵县。
○马鞍山州东三里。又州南有武城山。
○枯榕江在州城南。其上流即驮命江也。自镇安府流入州境,又东至田州上林县界合于左江。又泓氵江,在州东南。自太平府境流入州界,有多罕泉江流合焉,复流合枯榕江,注于左江。
富劳县州北三十里。元置,隶向武州。明初,为蛮獠所据,县废。二十五年,复置富劳县,仍隶向武州,以知州黄志威兼辖,仍命世袭。编户二里,秋米二百一十四石。
○坡州山县北三里。山势如虎,一名虎山。又塘滨山,在县西五里,山势萦纡耸秀,下有塘滨泉。
◇都康州东至太平府龙英州界二十里,南至龙英州界五里,西至镇安府界十里,北至向武州界五里。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四百五十里,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五十里,至京师一万九百九十五里。
汉交趾郡地。隋、唐皆为蛮地。宋置都康州,隶横山寨《宋志》不载。元属田州路。明初,州废。建文元年,复置都康州《土夷考》:洪武初,蛮獠作乱,酋长冯原保出奔,诏抚还。其子进福以安集民夷,后置州以授。进福子斌世袭知州,设流官吏目佐之。编户二里,秋米二百三十石,贡马,直隶布政司。今省。
州崇山峻岭,环列左右,控御诸蛮,亦称险固。
○唏显山在州治北。州治东又有岜望山。
○岜炉江州西四里。下流入龙英州界,合于通利江。○札空陂,在州西,其地有炉泉水,涌流不竭,筑为陂。又州治南有黎塘。俱为灌溉之利。
◇江州东至南宁府忠州界百二十里,南至思明府界百里,西至龙州界九十里,北至太平府界十五里。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一百十里,至江南江宁府七千里,至京师一万四百四十五里。
汉交趾郡地。隋、唐时,皆为蛮地地名江阳。宋置江州,隶古万寨。元属思明路。明初,属思明府《土夷考》:洪武元年,土官黄威庆归附,世袭知州,以流官吏目佐之。编户二里,秋米二百二十石,贡马。洪武二十五年,改隶布政司,领县一。今仍曰江州。
州山川环带,土田旷远,于诸部中称为饶沃。
○波汉山在州治后。山势起伏如波澜,因名。
○绿眉水在州治南。下流入丽江。又有归安水,自上思州流经州境,下流亦入丽江。
罗白县州东北百里。本蛮地。宋置罗白县,属迁隆寨。元属江州。明洪武初,土官梁敬宾归附,授世袭知县,仍属江州。编户一里,秋米一十五石。县今省。
○罗高山在县治东。
○陇冬水在县南。下流入于丽江。
◇
思陵州东至南宁府忠州界四百二十里,南至交趾界三百九十里,西至思明府界七十里,北至思明府界一百二十里。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一百二十里,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百八十里,至京师九千九百二十七里。
汉交趾郡地,后为溪峒杂夷所据。唐置羁縻思陵州,属安南都护府。宋属永平寨。元属思明路。明洪武初,省入思明府。二十一年,复置州授土酋韦氏世袭。编户二里,秋米二十五石,贡马,直隶布政司。今省。
州逼近交趾,山川回绕,亦为要地。
○峙壁山州东六里。又东四里有纪牟山。又东陵山,在州东四十里。州南二十里又有角硬山。
○氵念削水在州治南。流入思明府,入于明江。○角硬水,亦在州南,源出角硬山,北流二十里合于氵念削水。
○辨强隘在州西南。道出安南,为戍守处。
◇龙州东至太平府百八十里,南至思明府界一百四十里,西至太平府上下冻州四十里,北至太平府安平州二百余里。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三百里,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一百五十里,至京师一万五百六十里。
汉交趾郡地,后为溪洞地。唐置龙州,属安南都护府。宋改隶邕州太平寨。元大德中,升州为万户府。明初,复为龙州《土夷考》:洪武初,土官赵帖坚归附,世袭知州,以流官吏目佐之。编户五里,秋米四百五十五石,贡马,隶太平府。洪武九年,直隶布政司。今省。
州控制交趾,藩屏中原。《土司论》曰:永乐中,问罪安南,由龙州度凭祥,用扼交人之吭,最后,安南纳款,叩关请命。则二州固中国之藩篱,亦入交之门户哉。
○龙州旧城州东北百里。元初筑。大德间,迁于龙江,即今治也。其故址尚存。
○叫抱山州城南。城西又有马倾山。○秀岭,在州西二十里。其山高耸,为州境诸山之冠。
○龙江在州城南,即丽江也。源出交趾,经州境入太平府界。今州东四十里有驮河渡,即龙江津济处。
○罗回洞在州西。元泰定中,安南广源贼闭覆寇龙州罗回洞。又嘉靖中,讨交趾,分道出兵,以罗回峒为左哨,是也。○龙游驿,在城西。《舆程记》:自龙州驿正南渡广源州江,入白藤大小两江,为龙州入交趾之道。《志》云:州有龙游、镫勒、叫垒、龙步四土官驿。
◇凭祥州东至龙州界六十里,东南至思明府百里,西至交趾界七十里,北至龙州界五十里。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零四十里,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百七十里,至京师九千六百三十里。
唐羁縻蛮地。宋为凭祥峒,属永平寨。元属思明路。明初因之。洪武十八年,置凭祥镇。永乐二年,升为县,属思明府。成化十八年,又升为州《土夷考》:洪武初,凭祥峒长李内附。十八年,授凭祥镇巡司。永乐初,改为县,子应清世袭。成化中,以县当交趾要冲,升为州,授李广宁世袭,流官吏目佐之。编户二里,秋米一百六十五石,贡马,直隶布政司。今省。
州控驭安南,为出入冲要。《志》云,州境有一关三隘,称西南门户,是也。
○坡干山在州治北。有六尖峰。
○丽江在州西北。亦曰左江。自交趾广源州流入界,又东北入龙州界,谓之龙江。
○镇南关州南三十里,即界首关也。嘉靖十六年,兵部尚书毛伯温督师讨交趾,莫登庸受降于关内。《舆程记》:自两广、云南三省,轺车往来必由龙州龙游驿,陆路四十里至凭祥,出界首关而南,皆土山,缘坡岭行二百四十里至卜邻站,山沟皆深峻,又百里过濮上站始平,又二百十里渡富良江抵安南城,此入交趾之正道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