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423 页/共 479 页
○宁浦废县今州治。汉郁林郡广郁县地。吴置昌平县。晋太康元年,析置宁浦县,为宁浦郡治。宋、齐因之。隋、唐以后,皆为州郡治。明初废。《城邑考》:州旧为土城,元至正六年,以砖石。明洪武二十二年,复修拓之。宣德十年、景泰二年、成化四年,皆尝增修。嘉靖三十一年、三十八年,又复营缮。南距大江,东、西、北三面环濠,有门六,城周十里。
乐山废县州东南五十里。汉广郁县地。晋置平山县,属宁浦郡。梁置乐阳郡治焉。隋平陈,郡废,改县曰乐阳,属简州。开皇十八年,又改乐山县。大业初,属郁林郡。唐属横州。宋开宝五年,省入宁浦县。○昌平废县,在县东。《志》云:吴置,晋析置宁浦县,而昌平如故,亦属宁浦郡。刘宋省入宁浦县。沈约曰:晋改昌平为宁浦也。今《晋志》有昌平县。
兴道废县州东南百里。孙吴时,置连道县,属合浦北郡。晋属宁浦郡,寻改为兴道县。宋、齐因之。隋废。又淳风废县,在州东北七十里。唐武德四年,析宁浦置淳风县,属简州,寻属横州。永贞初,改曰从化县。宋开宝五年省。
简阳废县在州南。沈约曰:晋太康七年,置县,属宁浦郡。今《晋志》不载,《宋志》作涧阳。齐仍曰简阳县,属宁浦郡。梁简阳郡盖置于此。隋平陈,郡县俱废。○始定废县,在州西南。晋《太康地记》宁浦郡领始定县,今《晋志》不载。宋仍曰始定县,属宁浦郡。齐废。又吴安废县,在县西,盖三国吴置,晋属宁浦郡,宋、齐因之,后废。
蒙泽废县州西四十里。唐武德四年,置蒙泽县,属简州。贞观十二年省。又岭山废县,在州西北百里。梁置县,为岭山郡治。隋平陈,郡废,改曰岭县,属简州。开皇十八年,复曰岭山县。大业初,属郁林郡。唐属横州。贞观十八年,省入宁浦县。
○秀林山州西南十里。一名盛山,以林木秀郁而名。又古钵山,在州北七里,山形圆耸。其左曰九珠山,右曰九凤山,以山势联络飞舞而名。《志》云:古钵山,州之镇山也。○长寨山,在州东二十里,形如执笏,一名将军山。又城东北二十里有罗蚕山,平地突起,其形如蚕。
宝华山州南二十里。山势高秀,背有雷公岭,泉出如练。又南三十里曰洪崖山,山之东麓接广东灵山县界,置堡其上,为守御处。
乌浒山州东六十里。昔乌浒蛮所居之地,亦曰乌浦。后汉建兴三年,郁林太守谷永招降乌浦人十余万,开置七县。熹平末,合浦、交趾乌浦蛮反。光和四年,刺史朱破之。盖是时乌浒于诸种蛮为最盛也。杜佑曰:乌浒在南海之西南、安南府北,属朗宁郡界。刘句曰:今贵州郁平县,汉郁林郡广郁县地,古西瓯骆越所居,谷永招降乌浒,即此地也。今山与贵县界相近,亦谓之乌蛮山。《郡志》:山本名乌岩,南汉主名岩,因易为蛮,非是。山下有乌蛮滩。○东山,在州东南八十里,高数千丈,盘纡百余里,多樟楠之材,武流水出焉。
震龙山州北百里。山顶有潭,分流为五溪。《志》云:横、淳、宾、贵诸山之脉皆起于此。又天堂山,在州西南百里。其并峙者曰石榴山,山高耸,登其巅,见广东钦州灵山县境。○崆峒岩,在州东三十里,石洞玲珑,一名五星岩。又东十里有凤凰岩,石壁临江,岩室深广。又登高岭,在州城西北隅,上有敌台,景泰二年建。
○郁江在城南。自永淳县东流至此,环抱州城,其形如月,谓之月江。又东入浔州府贵县界。《志》曰:州西南五十里为横槎江,中有滩,亦名横槎滩,亦曰横浦,相传昔有浮槎至此。而名州曰横州,以此也。经州东二十里为月林湾,又东四十里历乌蛮滩,滩极险,延亘三十余里。又东二十里为鳄江,以旁有鳄鱼穴也。皆郁江之异名矣。余见大川右江。
清江州东十里。源出州北,经六麽山下,又南有从化水流合焉,注于郁江。又古江,在州东十六里,源出震龙山,经州北六十里之绿蓝陂,下流至乌蛮驿入于郁江。○武流江,在州东南二十里,源出广东灵山县界,北流经东山麓,又北合于郁江。又陈埠江,在州西南十里,源出钦州界,经灵山县入州境。商人贩竹木谷粟之利,多取道于此,达于郁江。《志》云:州东五十里有苦竹水,旁多苦竹。又州西五十里有泠水。下流俱注于郁江。
○太平关州南隔江二里。成化四年建。《志》云:州西四十里有南乡巡司,州东六十里又有古江口巡司,旁有乌蛮水驿,置于乌蛮滩上。又州门驿,在州治西。○海棠桥递运所,在州城西一里,洪武中建。
武思营在州东,近贵县武思江口。驯象卫拨兵戍守。又六庄堡,在州东南五十里。州境又有洞口堡、楞佛堡。
永淳县州西百三十里。北至宾州百四十里,南至广东灵山县界百三十里。汉郁林郡广郁县地。隋为宁浦县地。唐武德中,置永定县,为淳州治。天宝初,曰永定郡。乾元初,复为淳州。永贞初,改曰峦州。宋开宝五年,废峦州,以永定县属横州。熙宁四年,省入宁浦县。元三年,复置,更曰永淳县。元因之。明初,属浔州府。洪武十年,属南宁府。十四年,仍隶横州。今城周二里有奇,编户七里。
○废峦州在县北。《新唐书》:唐武德四年,置永定县,并置淳州。刘句曰:淳州失起置年月,或以为开元中所置也。后又改曰峦州。咸通二年,安南陷邕州,经略使李弘源奔峦州,即此。五代时,南汉亦曰峦州。宋废。《城邑考》:县本治江北,元至正十二年,以峒贼乱,迁于三洲村。明洪武三十一年,复以寇乱,迁江南岸。天顺八年,始筑土城。成化八年,复以寇乱,始以砖石,开濠环之。嘉靖三年及十四年,又复修筑。《邑志》古淳州在县东百里,又云峦州在县北六十里,皆误。
武罗废县县北八十里。唐置,属淳州。宋开宝六年,废入永定县。又灵竹废县,在县东七十里,亦唐置,属淳州。宋初废。今县有武罗、灵竹二乡。《邑志》:县南七十里有南里废县,唐置,旋废。今正史不载。
○挂榜山县治西北隅。城环其上,石壁临江,亦名屏风山。下有珠岩,俯临水涯。《志》云:城北二里有万松山,一名印匣山,亦曰赤石岭。又有佛子岭,在县东二里。
高尖山县北二十里。高耸接天。又天堂山,在县西三十里,峰峦峻拔。又司中山,在县西北三十里,山深林茂,中多名材。县北五十里又有滕塘山,山多林木。其相近者曰大人岭,岭高耸,上有古寨,乡人避寇处也。
盘龙山县东北七十里。山形蟠绕。又火烟山,在县南三十里,峰峦高峻,烟雾蒙胧,状如火烟。○鱼流山,在县西六十里,滨江潦涨湍急,鱼辄随流而下。又龙隐岩,在县西十五里,岩壑甚胜,一名聚仙岩。又朦胧窟,在县东二十里,石窟中容数百人。
○郁江在县城西。自宣化县东流入县界,历县北,复绕城而西南,又折而东入横州界。中有牛练滩。《志》云:滩在城南十七里。又有三洲,在县西南十里水中,有三洲突起,旧县尝治此。
水东江在城东一里。一名四岭江。自横州北境流入县界。又东班江,在县东北五里,源出横州震龙山,其别源出宾州界,经县西北二里,俱入于大江。○秋风江,在县西南三十里,一名马卯江。《邑志》:江有二源:一出广东灵山县界,一出宣化县界,俱流入大江。
莫大湖县东二十里。又清湖,在县东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县北六十里有平旺潭,今筑坝运谷于此,为军兴之资。○火烟溪,在县东三十里,源出广东灵山县。又蓼江溪,在县北五十里,源出横州震龙山。下流皆入于郁江。
○火烟驿县南六十里,水驿也。旧名罗帏站。明初,改今名。又县城南有县门驿,亦作永淳驿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六十里有修德乡巡司,景泰间,迁于县西。又县北有武罗乡巡司,县南有南里乡巡司,皆置于废县治云。○渌境堡,在县西十五里江滨。又西十里有石洲堡。《志》云:石洲西十五里曰伶俐堡,又西二十里曰天窝堡。二堡在宣化界内,而工食则取给于县。盖县境上流之卫也。
新宁州府西二百里。西南至忠州二百里,西至江州界百八十里,西北至太平府罗阳县百里。
古蛮峒地。唐贞观十二年,清平公李弘节招抚降附,开置笼州。天宝初,曰扶南郡。乾元初,仍为笼州,寻复荒塞。明嘉靖中,洞民黄纲率众归款。隆庆六年,始置新宁州《志》云:州境旧为四洞,地介宣化县及思明、江州、忠州间,后为思明及忠州所占据。嘉靖十八年,洞民黄纲请内属,因改四峒为四都:曰武黎、曰华阳、曰沙水、曰吴从,设四都营属南宁府,使黄纲等掌其地。隆庆中,思明、忠州争取四都地,忠州黄贤相擅命据守,剽掠村落,官兵讨擒贤相,寻建州,治沙水都定渌峒,以三都地属之,属南宁府。今因之。
○武勒废县在州东。唐置笼州,治武勒县。勒,或作勤。唐末,没于蛮。今州城,隆庆六年筑。万历十三年,易以砖石。有门四,城周四里有奇。
武礼废县在州境。唐笼州,兼领武礼、龙罗、扶南、龙赖、武观、武江六县,后皆废。宋置羁縻武黎县,属邕州。武黎,即武礼之误也。元废。今为武黎都。龙赖,或作龙额。○华阳废县,在州西南。元置,属思明路。至元二十九年,上思州土酋黄圣许作乱,结交趾为援,陷江州、忠州及华阳县,寻败走交趾。明初,县废。今为华阳都。
西原废州在州西南。又西接太平府境,皆古西原蛮地。唐上元初,桂州经略使邢济奏破西原蛮二十万众,斩其帅黄乾曜等。大历六年,西原蛮张侯、夏永等陷容州及郁林州,容管经略王翊讨平之,因置羁縻西原州,属安南都护府,寻复入于蛮。《新唐书》:西原蛮居广、容之南、邕、桂之西,北接道州、武冈,西接南诏,依阻洞穴,绵地数千里,有宁氏相承为豪。又有黄氏居黄橙峒,其属也。天宝初,黄氏强与韦氏、周氏、侬氏相唇齿,为寇害,据十余州,既又逐韦、周于海滨而夺其地。今州境诸土豪大抵皆黄氏之裔云。
○印山州南一里。其上有玄天洞,石峰突起,宽敞可容百人。○三峰山,在州北。三峰并峙,环列如屏,俗名笔架山,下有金鸡岩。又北二十余里有朝冠山,涧水出焉,流入大江。
狮岩洞州西北十里。山半有洞,洞口宽数十丈,稍入则邃曲空旷,称为奇胜。又犀牛洞,在州西十里,洞最空明,池水清澈。○石人埠,在州东五十里,接宣化县界。有石如人,卓立水滨。
○大江在州城北。自奉议州流入境,又东入隆安县界。《志》云:州西五里有鲇鱼湾,大江经此,群峰壁立,一石下垂,状若鲇鱼。又有回澜石,在州西一里,巨石突出横江,江水为之西折。州西半里又有石龙洲,连亘千余丈,横截江流,三面背水,中一白石,长数十丈,出地不过尺许。
丽江州南二里。《志》云:自太平府罗阳县流入境,又东入宣化县界,即府西南境之左江也。
○凌山驿在州西。旧在宣化县西五十里。万历三年,改属州,移于州治南。十五年,复徙置于西门外。
申峒在州南。宋嘉五年,交趾与申峒蛮寇邕州,广西经制使余靖讨平之。又黄峒,在州西,即西原蛮巢穴也。一名黄橙洞。唐大历以后,黄峒蛮屡为乱。元和末,裴行立攻黄峒蛮,破之,既而复炽。长庆二年,邕州刺史李元宗惧罪奔黄峒,盖遁入蛮中也。
上思州府西南三百里。西至思明府二百五十里,东南至广东钦州界七十里,西南至交州偏村界一百里。
唐初羁縻蛮洞地,寻置上思州,属邕州都督府。宋属邕州迁隆寨。元属思明路。明初因之《志》云:洪武元年,土官黄威庆率子中荣内附,以州授中荣。成化末,其孙瑛以罪死,族党争袭作乱。弘治中,改流官。正德中,余党黄Α等复为乱。嘉靖初,讨诛之。弘治十八年,改属南宁府编户二十里,秋米六十七石。今仍曰上思州。
○上思州旧城在今州南隔江。峙武岭之麓,有土城。弘治十八年,迁州治于江北,改筑州城,即今治也。嘉靖十五年、二十三年,复增拓之。三十五年,又复营治。有门四,城周四里有奇。
○狮山州北二里。蹲踞若狮。一名思山,州因以名。其并峙者曰文岭山,亦曰三台山,山阴五里有温泉。○望州山,在州北十里,官路所经,俯瞰州治。其相接者曰渌王山。又北二十里曰北梯岭,路险若梯。
栋铜山在州东。有三百谷口。又朝拜山,在州南,一名六马岭,其形如拜。○凤凰山,在州西十里,北接王侯山,上有廨址,一名王侯寨。又蕾淋山,在凤凰山西。嘉靖初,官兵讨黄Α,屯营于此。州西十八里又有达追山,亦曰排汤岭,四周石壁,泉流如瀑布,下注成溪。
东香山州北四十里。山最高险,下有弄怀岩,岩峻洞深,怪石层叠。其东曰美丽岩。又大吉山,在州东七十里,俯视群山,草木蔽芾。其相接者曰幞帐山。○十万山,在州西南八十里,群峰Лヴ,百溪分注,明江之源出焉。
四方岭州西三十里。山势陡拔,四面方正,上有天池,溉田甚远。○峙武岭,在州东南。其东峰高百丈,上有土城,相传马伏波所立。山之麓为甘燕岩。其对峙者又有胡峙岭、回车岭,上皆有土城。又独秀峰,在州东南五里。峰后三里有狮子潭。州西八里又有明丽峡,两山相丽,明江水出其间。
○明江州南一里。源出十万山,东北流,至州西南五里汇为葫芦潭。亦曰龙跳溪,一名板龙溪。江流两分:一西流入思明府界,一东流经州南,又东至古万寨与小江合。《志》云:州南有龙潭,一名汪水潭,亦明江所汇也。
小江在州东南。即源出峨利州之右江也。流经州境,入宣化县界。又上渔江,在州西南,亦东流至古万寨合于小江。渔,亦作愚。○驮龙溪,源出州北龙岭,南经狮山,绕流而南合于明江。又驮造溪,源出州东十里东晓山。州西又有驮槐等溪,源出凤凰山。皆流注于明江。
驮桃溪县北二十里。一名驮白溪。源出东香山。又有剥邓溪,出州西三十五里弄朴山。氵念况溪,出州东二十里蕾西山。下流皆入明江。○那板溪,在州西南,与渌浪、渌郁等溪俱出十万山,流汇于明江。
○那马堡在州东。又东南有那洞等堡。又耿槐堡,在州南。相近又有那岭等堡。又南有那提堡,接交趾界。○弄槐堡,在州西。又西有那麻、佛子等堡,接忠州界。西南有那奔堡,近思明府之迁隆洞,常为峒酋所侵轶。又州北有渌骨等堡。皆戍守处也。
附见:
南宁卫在府治西,洪武二年建。又驯象卫,在横州治东,洪武二十一年建。
归德州府西二百五十里。东北至思恩府二百五十里,西北至田州三百里,东至隆安县六十里。
唐羁縻蛮地。宋熙宁中,置归德州,隶邕州横山寨。元属田州路。明初,属田州府洪武二年,黄隍城归附,授世袭知州,以流官吏目佐之。为田州所侵铄,请隶南宁府。从之,仍以黄氏世其职。弘治十八年,改今属编户一里,秋米一百十石。州今省。
○归峰山州治西。山势有趋归之状,因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