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419 页/共 479 页
怀远县府北三百十里。北至贵州永从县二百里,东北至湖广通道县三百七十七里。本夜郎蛮地。宋初,置羁縻怀安军。庆历中废。至和中,置王口寨。崇宁四年,又于寨置怀远军,寻改平州,兼置怀远县为附郭。政和初,州县俱废,复为王口寨。七年,复置平州。宣和二年,赐郡名曰怀远。绍兴四年,州废,又为王口寨。十四年,仍置怀远县,隶融州。元因之。明洪武十年,县废,置三江镇巡司。十四年,复置县,改今属。城周不及二里,编户九里。
○怀远旧城在县北,即王口寨也。宋初,置怀安军。景德四年,宜州澄海军较陈进作乱,据宜州,陷柳州,官军退保象州。贼攻怀安军,知军任吉等击走之,即此。崇宁中,置怀远军,并置平州于此,后改废不一。明初,吴良征蛮,降古州峒,析融县金鸡乡为县地,置县治于江浦。其地形虰,犭峒环伺,屡为寇乱。嘉靖初,县城为贼陷。隆庆初,营故城,犭贼复为变。万历初,讨平之,议移县治于板江堡。四年,犭复叛,堡毁,县寄理于融县。十七年,始营县城于丹阳镇,即今城也。
废允州在县西北。宋置安口寨。崇宁中,置允州治焉,改寨为县。政和中,州县俱废。又西有废从州,宋置乐古寨。崇宁中,置格州治焉,又改寨为县。五年,改格州为从州。政和中,州县皆废,复为乐古寨。《宋史》:崇宁四年,时蔡京以开边蛊上,知桂州王祖道诱王江酋杨晟免等使纳土,夸言向慕者百二十峒,又言王江山川形势,据诸洞要会,宜开建城邑,置洞司主之。从之,于王口寨置怀远军,寻分其地置允、格二州是也。
○平山县北五里。宋平州以此名,亦曰屏山。山东麓有治平洲,广数百亩,可以耕种。又北五里曰大桂山。○武牢山,在县南十五里,高险峭拔。又县南有珠玉山,县之案山也。《志》云:今县治即故丹阳镇,有丹阳洲,苍帽山当其北,珠玉山在其南,挂榜山在其西,天马山直其东,又东北为大耀山,又远为唐朝山,与湖广通道县接界。
九曲山在县西北。高万仞,怪石岩,中流一泓,碧练千尺。其南为石门山,大江左右,两山夹峙,凡有四处,俱崖石峭竖如门,又南入融县界。江岸皆有山夹峙,俱谓之石门云。《志》云:县境有古尼山,峰峦环抱,风气凝聚。
○古州江在县西北。自贵州西山阳洞长官司流入县境,即福禄江也,亦谓之大江,湖广靖州南境之多星江、芙蓉江诸水皆流汇焉。自石门山而南,绕县西入融县境,谓之融江。
板江县北十五里。源出北境之扶劳山,经牛头、上瓮、边田诸村,南入大江。又蕉花江,在县北二十里,出蕉花村,自江口入大江。县北三十五里又有田寨江,出吼江北原,经田寨、播营、丹竹诸村入大江。○西波江,在县北四十三里,源出白雉山,入甘边江,会合水江而入大江。又四里江,亦在县北,自大理马平经白花、占利、龙塘诸寨入大江。又有斗江水,自县北江源、大地诸村入大江。《志》云:县北三里有军听潭,两岸皆悬崖峭壁,其流亦入大江。
○文村堡在县北。宋置。其东有临溪堡,又有融江寨,在县东北。又东有浔江堡。《宋志》:崇宁四年,王江、古州蛮户纳土,因建怀远军,割融州之融江、文村、浔江、临溪四堡寨隶焉,寻又属平州。政和初,州废,融江等寨还隶融州。又百乐寨,在县西北,崇宁中置,兼置万安寨,初属平州,寻又置连靖、镇安等寨,拨隶允州,后皆废。《志》云:县东有通天寨,亦宋政和中置,属平州,宣和中废。又县有浔江镇巡司,旧有宜良、丹阳、万石三巡司,今革。
板江堡在县西南。万历二年,设兵戍守,又议迁县治于此。四年,堡为犭贼所陷。《经略志》:万历初,议讨怀远叛犭,以近县近江诸巢为必剿之寇,黄土诸犭同、白杲诸犭童、青淇、大梅诸犭,宜安抚。于是召集诸军,水陆并进,贼党奔溃,官兵追捣太平、河里,连破七团诸巢,直抵靖州界。于是天鹅岭之北,贼犭略尽,而杲黄、大地诸贼,犹聚郡邓山,乃移兵夹击,复大破之,又破其上犭龙七寨。寨为诸犭重地,长亘数里,崖壁峭绝,官兵奋勇克之。计前后破贼巢百四十有余,犭大窘,乃议以县北之太平、河里、四港诸孽属之三甲余民,猛团、七团诸孽属之武洛良犭童,桐木、合水、三门诸孽属之白杲良犭童,县南郡邓、坡头、杲黄、大地诸孽属之县,边田、板江诸孽属之浪溪、宝江良犭童,河潺、蕉花诸孽属之背江良犭童,县境侵噬稍息。四年,犭复叛,陷坡头堡,毁板江堡。六年,复攻长安镇,官军大败之,自是犭患益少。
融县府西北二百五十里。东至桂林府永宁州二百八十里,东北至怀远县九十里。汉潭中县地。萧齐析置齐熙县,为齐熙郡治。梁兼置东宁州。隋平陈,郡废。开皇十八年,改州为融州,又改县曰义熙。大业初,州废,县属始安郡。唐武德四年,复置融州。六年,改义熙曰融水县。天宝初,曰融水郡。乾元初,复为融州。宋因之,亦曰融水郡。大观元年,升为帅府,黔南路治焉。三年,府罢,赐军额曰清远军节度,寻又升为下都督府。元曰融州路。至元二十二年,降为州。明洪武初,以州治融水县省入。十年,降州为县。城周二里有奇,编户七十里。
○融水废县今县治西。萧齐曰齐熙县,隋曰义熙,唐曰融水,皆为州郡治。明初废。《志》云:县东临融水,西近香山,南达真仙岩,北倚云际山。唐始筑州城。宋大观初,复增拓之,创外城,周九里。元至正中,寇毁,复修筑内城。明初,又增拓城西一面,环之以濠。正统九年、嘉靖三十一年、四十四年,皆尝修葺云。
武阳废县在县西北。《志》云,萧梁置黄水县,并置黄水郡,在今县西。又于西北置临县,属黄水郡。隋平陈,郡废,县皆属融州。大业初,俱省入义熙县。唐初,复置临、黄水二县,仍属融州。天宝初,改置武阳县,临、黄水俱省入焉,仍属融州。宋初因之。熙宁七年,废入融水县。崇宁初,置武阳寨,即故县也。或曰:武阳废县,即临故址。○安修废县,亦在县西北,唐武德四年置。贞观十二年,省入临。
抚水废县县西北三百里。唐垂拱中,置羁縻抚水州,领抚水、古劳、多蓬、京水四县,属黔州都督府,后仍没于蛮。宋初,亦置抚水州及县于此。祥符九年,州蛮为乱,寇宜、融等州,广西转运使俞献可使宜州将普克明、融州将王文庆等讨之。克明出樟岭西,文庆出天河寨东,磴道危绝,蛮多伏弩以待,官军击破之,群蛮窜伏,寻出降。诏以抚水州为安化军,县为归仁县。《宋志》庆远府有羁縻安化州,领县四,即此。元废。○乐善废州,在县北。宋崇宁二年,置乐善寨。绍兴中,为羁縻乐善州,后复废。
○独秀山县西一里。挺然秀发,上干云霄。又西里许为旗山,山巅卓起,坡势衍逶,旧设香山驿于山下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四里有老人岩,叠隆起,度高千仞。山腰削壁,忽开岩窦,轩豁明爽。山后有石径,萦纡而上,俯眺川原,尽在几榻。又县西北四里有玉华岩,俗谓之龙吟虎啸岩,以石形相似也。又县西五里有弹子岩,中多石子,一名德岩。
灵岩山县东南五里。仰视高远,青白错杂,灵寿溪贯串中出。岩中有白石巍然,亦名老君洞。宋咸平中,改为真仙岩,颁太宗御书百二十轴藏于岩内。《志》云:县南五里为刘公岩,旧名西峰。宋绍定间,郡守刘继祖洗辟,因名。又南二里即真仙岩矣。
云际山县北十里。甚高峻,上有二泉。又石门山,在县西北十里,两峰夹峙江岸,崖石峻削若门,土人谓之上石门。其在怀远县境者曰下石门。○圣山,在县北四十里长安镇,高七八里,上有舜祠,因名。又县东北四十里有四盘岭,上下二十余里,岭道萦纡。《志》云:县北五十里有天堂岭,有泉长流。
宝积山县东五十里。产铁及芦甘石。○采蓝洞,在县东北二十里。四山环列,洞中平地如砥。
○潭江县城东。一名融江。自怀远县流入,与县境诸水合流至柳城县而为柳江。今有浔阳渡,在县东南十五里,融水津渡处也,为往来要道。
背江县西北十里。《志》云:背江之水,历石门山,流经罗城县界入柳江,盖即融江支流也。又保江,在县北二十里。浪溪江,在县北六十里。县境又有思回江、丹江诸水,俱流汇于潭江。
灵寿溪县南五里。出县西南之六村,东流入真仙岩。县东七里有清潭,其深叵测,流合灵寿溪,下流俱注于融江。又玉华溪,亦曰玉华江,出玉华岩,下流亦注于融江。○都博塘,在县西南十五里,大数百亩。又县北四十五里有山塘,受诸山溪之水,回环数曲,大如江河。《志》云:县境陂塘凡数十处,而都博山塘为最大。
○长安镇县北四十里。有巡司。《通志》镇旧在融江东岸,今徙西岸。又县西南五十里有鹅颈镇巡司,县东六十里有思管镇巡司。《志》云,县有清流镇巡司、大约镇土巡司,又有保江、西峒、理源三镇巡司,今皆革。○板江村,在县西。成化中,怀远贼侵融县板江村据之,即此。
来宾县府南七十里。南至宾州二百二十里。汉潭中县地,后为獠所据。唐乾封元年,招致生獠,置来宾县,并置严州治焉。天宝初,改为循德郡。乾元元年,复曰严州。宋初,州废,县属象州。元因之。明初,改今属。城周二里有奇,编户九里。
○归化废县在县南。晋义熙中,置县,属郁林郡。宋、齐因之。梁、陈间废。唐乾元初,复置,属严州。宋开宝七年,省入来宾县。又循德废县,在县东。唐初,置归德县,属柳州,寻改曰循德县。乾元初,改属严州。宋初废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五十里有古郎城,以傍有古郎山而名,城周一里。疑即故循德县治。
武化废县县东南八十里。刘句曰:汉潭中县地。隋为桂州建陵县地。唐武德四年,析置武化县,仍属桂州,寻属晏州。贞观十二年,州废,以县属象州,寻移州治此。大历十一年,州移治阳寿,县仍属焉。宋初因之。熙宁七年,省入来宾。元初,复旧。绍兴初废。又东有长风废县。唐武德四年,析阳寿县置,属晏州,寻属象州。大历十一年,省入来宾。
○龙镇山县北一里。县之主山也。县北四十里又有思玉山。○石牙山,在县南三十里,平地有石,峭拔如牙。又南五里有居松山。又南五里为穿山,山有穴,南北相通,相传马伏波获白鹿于此。《志》云:县南六十里又有金峰山,泉石甚胜。
白云洞县北二十里。洞深邃,尝有白云覆其上。○白牛洞,在县西南六十里。弘治中,盗贼出没于此,台臣万祥言,贼在柳、庆间者,有白牛、上油、肆滴、二都、四五都诸巢,是也。
○大江在县南。都泥江下流也。其源自贵州定番州界,经庆远府境,历迁江县北、宾州南,又东北入县界,有雷江流合焉,又东南入于柳江。《元和志》严州有长水自流下来宾,即此水也。详见大川右江及川渎盘江。
定清江县北五里。又雷江,在县北三十里。俱南流入于大江。○白马溪,在县西南二十余里,下流亦入大江。
○界牌镇在县南境。有巡司。《志》云:司旧置于县西。宣德七年,迁于南冈石牙村,接贵县界。○在城驿,在县西二里。
象州府东南百三十里。南至浔州府三百六十里,西南至宾州二百八十里,北至平乐府修仁县百五十里。
秦桂林郡地。汉属郁林郡。后汉因之。三国吴属桂林郡。晋以后因之。梁置象郡。隋平陈,郡废,置象州开皇十二年置,治马平县。大业初,州废,属始安郡。唐武德四年,复置象州治武德县。贞观十二年,移治武化。大历十一年,又移阳寿。天宝初,改曰象郡。乾元初,复为象州。宋因之亦曰象郡。《宋志》:景定三年,州徙治来宾县之蓬莱镇。元曰象州路,寻降为州。明初,以州治阳寿县省入编户十里,领县一。今仍旧。
州接壤浔、邕,控临番峒,山溪错杂,为肘腋要地。
○阳寿废县今州治。汉中县地,属郁林郡。后汉因之。晋废,后复置,属桂林郡。宋、齐因之。梁改置阳寿县,又置诏阳郡治焉。隋郡废,县属象州。大业中,属始安郡。唐初,属象州,寻为州治。宋、元因之。明初省。《城邑考》:州旧有土城,洪武中,以砖。成化十四年、嘉靖九年及万历十三年,皆尝修治。城周三里有奇,门五。
桂林废县在州东南。汉县,属郁林郡。吴孙皓分置桂林郡,县属焉。《广纪》:汉改秦之桂林郡为郁林,孙皓又分立桂林郡。时谓桂林县为小桂。晋建兴三年,陶侃为广州,执交州叛将刘沈于小桂是也。陶弘景曰始兴桂阳县即是小桂,误矣。大兴初,又分置晋兴郡,桂林县属焉。宋、齐因之。隋属桂州,后属始安郡。唐属象州。乾封初,省入武仙县。○淮阳废县,在州西南。梁置,属诏阳郡。隋开皇十八年,改曰阳宁县,属象州。大业初,废入阳寿县。
武德废县在州南。唐武德四年,析桂林县地置为象州治,寻属象州。天宝初,省入阳寿县。又西宁废县,亦在州南。唐武德四年置,属象州。贞观十二年,省入武德县。○晋兴废县,在州西。晋大兴初,分郁林郡置晋兴郡,领晋兴等县。宋、齐因之。隋郡县俱废。
○象山在州治西。下有岩,深三里许,中有白石如象,州名本此。其相连者曰西山,山北为猫儿山,下临大江。《风土记》猫儿山对鹿儿滩,是也。又凤凰山,在州治东二里,与东冈山相连。又东三里有金鸡岭。《志》云:州城北有燕子岩,空洞可容千人,群燕巢栖于此,下有碧潭,亦名龙潭山。
白面山州南七里。石壁屹立,横截大江,中多白石,一名挂榜山。又南三里有鹭鹚岩,一名鹭鹚峡。○居鹿山,在州东北四十里,上有鹿池。又雷山,在州东六十里,广四十里,下有仙女池。州东北百里又有圣塘山,高峻不可登,上有塘水。
象台山州西北三十里,平正如台。○石门岭,在州东南十里。《志》云:州北七里又有二仙岩。
○象江在州城西,即柳江也。自府城东南流经州西北,自城西而南入武宣县境,又南入浔州府界。详见前大川右江。
七里江州东七里。有天堂岭,江源出焉,流入象江。又温汤泉,在州东三十里,水流成河,灌田甚广,土人谓之热水江。其下流谓之第四涧,从牛角洲流入象江。又州东四十里有濮泉,州城东北有东泉,俱有灌溉之利。
三里塘在州南。方广三里,灌南乡诸田。《志》云:州城东有大莲塘,城北有第一、第二、第三等涧。又古凤坝在州北,慈悲坝在州南。俱灌溉民田,为利甚博。
○龙门寨州东八十里。有巡司。《志》云:寨东至永安州二百里,山溪险僻,为犭贼出没之处。又州境有鸡颈、尖山二镇巡司,今革。○象台驿,在州城南。《志》云:州南三十里有象台,平地突起,巍然一台,四望平远,相传州旧治此,驿因以名。《舆程记》:自象台驿沿江而北,江中有金滩、麻子滩,皆峭险,分道出洛容县之江口驿凡七十里。
武宣县州南百里,南至浔州府二百五十里。本桂林县地。唐武德四年,析置武仙县,属象州。宋因之。明初,改为武宣。城周二里有奇,编户八里。
○武仙旧城县东十余里。旧县治此。宋景德四年,宜州军较陈进作乱,转攻象州。时曹利用安抚广西,遣将败贼于武仙,遂平之,即此。明洪武三年,筑土城。三十年,尝增拓之。宣德八年,移于今治。成化中,始营砖城,即今城也。
○仙岩山县南四十里。岩中可容数百人。又石羊山,在县西六十里,峭壁上有石如羊,俯临大江。又铜鼓山,在县西十里,下有铜鼓滩。
罗渌山县东南百五十里。其相近有老鼠诸寨,旧为犭贼出没之薮。洪武二十年,广西参政汤敬恭讨叛犭,败没于此。○大藤峡,在县东南三十里,接浔州府界。详见重险。
○浔江县东南三十里。亦曰大藤峡水,即柳江与诸川汇流处也。中有四滩,曰弩滩、新藤滩、锁筒滩,牛角滩,滩有巨石,水势回旋,其声如雷,又南入浔州府境。旧为犭贼渊薮云。○大江,在县西六十里,都泥江下流也。自宾州流入界,东合于浔江。
○仙山驿在县南。自浔州府经大藤峡至县,又北出象州之通道也。又县东有东乡巡司,旧为犭犭童出没处。成化二年,平大藤贼,设巡司于此。《会典》有县郭、安永二巡司,又旧有周冲、闲得二巡司,今革。
宾州府南三百里。东北至象州二百八十里,西南至南宁府二百五十七里,西北至庆远府二百二十里。
秦桂林郡地。汉属郁林郡。晋、宋、齐因之。梁置领方郡。隋平陈,郡废,属尹州。大业初,仍属郁林郡。唐武德四年,属南方州。贞观五年,改置宾州。天宝初,曰安城郡。至德二载,改为岭方郡。乾元初,复为宾州。宋开宝五年,州废,属邕州。明年,复置亦曰安城郡。元曰宾州路,寻降为州。明初,以州治领方县省入编户十五里,属柳州府,领县二。今因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