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418 页/共 479 页
五山镇县东北百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五山之地,周数百里,界宾州、迁江、武宣、来宾间,山深林密,八寨余孽往往逋逃于此。万历中,浸淫为患。二十三年,讨平之。议者谓:五山界浔、柳间,谢村适当五山之中,先曾设堡于谢村、马鞍、金箱,兵弱不能弹压,应于谢村修建土城,增设官兵,倚为重地。自谢村迤西北十五里为马鞍堡,通武宣之古毫、来宾之南四、白牛诸处,则五山后门也。稍折十里而西为玄村,其地束廖源、鹩怀诸山口,通来宾、迁江捷路,则谢村后门也。又折而西为寨思堡,通来宾南四之六象山口、迁江之昆山口,贼村要害也。又迤西而南为定藏岭,控制马罗、叠址,交通五山之门户,与玄村俱应添筑小堡,合马鞍、寨思为一路。又谢村迤东北四十里为金厢堡,则南四、古毫、武赖交通龙山之门户也。稍迤而南为大器岭,龙山、五山之通衢也。一以控山东、山北、芦荻等贼村,一以保固郭西北、郭东民村,宜增筑一堡,与金厢为一路。又自谢村以南十里为黄梁桥,上应谢村,下接北霸,应增小堡。北霸,在黄梁桥南三十里,群贼窥伺,城厢要路也,应添大营戍守。稍横而西为窿笠堡,荒僻深阻,为各贼窟藏,密迩思简恶村。又折而西北为佛子山,与黄梁桥以下宜为一路。四路置堡增戍,而谢村居中弹压,则五山宁谧矣。
三江镇县西五十里郁江上。上流诸水咸汇于此,向为盗薮。万历中,置三江城,设兵戍守,盗氛始息。○怀泽驿,在县城东。又东六十里郁江南岸为东津驿,接桂平县界,自县而西六十里郁江北岸为香江驿,接南宁府横州界。又县城西有河泊所。
附见:
浔州卫府治东北。洪武八年建。
奉议卫在贵县治西北。正统十一年,自奉议州改调于此。又有守御贵县千户所,在县治西。洪武二十五年,调南宁卫中前千户所戍守于此。本在县治东,永乐十四年,迁县西北,即今奉议卫也。正统十一年,建奉议卫,因迁所于此,隶南宁卫。
向武军民千户所旧在贵县北门外。正统十一年,自向武州移置于此。万历二十三年,移置于五山谢村镇。
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
读书中文网
钱建文 制作
读史方舆纪要
卷一百九
卷一百九
◎广西四
◇柳州府东至平乐府四百五十里,西南至南宁府五百七十里,西至庆远府二百三十里,北至贵州黎平府六百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,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五百六十五里,至京师七千七百三十二里。
古百越地。秦为桂林郡地。汉属郁林郡。后汉因之。三国亦属桂林郡。晋、宋以后因之。隋开皇十二年,置象州治马平县。祝穆曰:三国吴析桂林郡置马平郡。梁大同中,兼置龙州,治龙江南岸。隋废郡,徙州治江北,寻废州,而以马平郡置象州。与史志不合。大业初,州废,仍属始安郡。唐武德四年,置昆州,寻曰南昆州。贞观八年,改曰柳州以地当柳宿而名。天宝初,曰龙城郡。乾元初,复曰柳州。光化三年,属于湖南。五代汉乾三年,为南汉所取,仍曰柳州。宋因之亦曰龙城郡。《宋志》:州治马平。咸淳初,徙治柳城县之龙江北。元曰柳州路《元志》:至元十三年,置安抚司。十六年,改为柳州路。明初,曰柳州府,领州二、县十。今因之。
府襟带楚、黔,控扼蛮洞,山川回环,封壤辽远《志》云:柳州形势,东北达昭、桂,西南接黔、邕,控扼番落,封疆不啻千里,众流逶迤与会,边于夜郎,为骆越要害,足以控制诸蛮云。驭之得其道,可以荡黔江之氛翳,清岭表之烽烟也。
马平县附郭。本汉潭中县地,属郁林郡。吴属桂林郡。梁析置马平县,并置马平郡。隋郡废,为象州治。大业初,州废,县属始安郡。唐为南昆州治,寻为柳州治。宋因之。咸淳初,州徙治柳城县之龙江。元亦治柳城县。明初,复徙治马平。今编户七里。
○潭中废县在府西。汉县。孙吴置桂林郡,治此。晋、宋因之。齐移郡治武熙县,潭中属焉。梁因之。隋废入马平县。《城邑考》:府旧无城,宋元中创筑。咸淳初,州徙城废。明洪武初,复为府治。四年,筑土城。十二年,易以砖石,外环以濠,一名壶城,以三江回合,绕城如壶也。万历十九年,复缮治。有门五,城周五里有奇。
武熙废县在府东南。孙吴置武熙县,属郁林郡。晋因之。宋改属桂林郡。齐为郡治。梁、陈仍旧。隋平陈,郡废,寻废县入马平。○新平废县,在府南。唐武德四年,析马平县置,属昆州。贞观十二年省。又父安废县,亦在府南。唐武德四年置,属昆州,寻改县曰乐沙。贞观七年,省入新平。
○仙奕山府城西南。山高耸,多竹木,山半有穴,由穴而登,乃至其巅,穴中如屏、如室、如宇,奇胜不一。又有石枰可奕,因名。其南为石鱼山,山小而高,形如立鱼,山半有立鱼岩,岩之东麓灵泉出焉。○驾鹤山,在府城南,旁临大江,耸立如鹤,古州治负此。柳宗元云:古州治薄水南山石间,今徙在水北直平四十里,南北东西皆水汇。是也。又屏山,在府南一里,以方正如屏而名。《志》云:江南岸一里有马鞍山,五里有凤凰山。
雷山府南三里。两崖东西相向,雷水出焉,蓄于崖中,谓之雷塘,一名大龙潭。《通志》云:山在府南十里。○峨山,在城西三里,一名深峨山。亦曰鹅山,谓瀑布飞流如鹅也。又西二里曰四姥山,其山四面对峙,因名。又新洞山,在府西南十里,与鹅山相对,有穴可坐百人。
夹道双山府北十里。东山曰桃竹,西山曰鹊儿。柳宗元《记》:柳州北有双山,夹道崭然,曰背石山,有支川东流入于浔水。○龙壁山,在府东北十五里,有石壁峭立,下临滩濑,郡城之下关也。有关洞,西去城八里。龙壁南又有甑山,绝水壁立,下上如一。
走马岭在城西。绵亘二十余里,有一峰突起,谓之金山。又将台岭,在府东北十里。府东十五里又有铜鼓岭。
○柳江在城南。其源曰福禄江,自贵州西山阳洞长官司南流入境,经怀远县西,至融县东为融水,又流经柳城县,始名柳江,历府城西,折而东南,经江口镇,合相思埭、永福、洛容之水,过象州,入浔州府境。宋景德四年,宜州澄海军较陈进作乱,拥判官卢成均为帅,号南平王,攻柳州,至柳江不能渡,守臣王昱遁去,遂陷柳城,官军退保象州。江盖郡城之襟要也。一名黔江,亦曰浔水。详大川右江及川渎盘江。
龙江在府城西北。源自贵州独山州,流入庆远府天河县界,东流经宜山县北,又东入柳城县境,又南合于柳江。○黄陂水,在府西三十里,流入柳江。又鹅水,在府西南四十里,源出鹅山,亦流入于柳江。
罗池在府城东。水可溉田。有罗池庙,即柳宗元祠也。又府城东有白莲池,池有九窍,泉出其中。又长塘,在城西南驾鹤山下。俱有灌溉之利。
○新兴镇府南五十里。有巡司。《志》云:府南十里有三江堡,亦谓之三江口渡,柳江、洛清江与鹅水汇流处也。或曰:龙江、柳江、洛清江为三江。洛清江,见下洛容县。○穿山驿,在府南四十里,马驿也,有穿山堡。又雷塘水驿,在府城东。《舆程记》驿在府东北七十里,又八十里为洛容县之云腾驿,似误。《志》云:县旧有博罗镇、归化镇二巡司,今革。
干蔓堡在府北。嘉靖二十四年,督臣张岳破鱼窝诸贼寨,至柳城,移驻干蔓,阅士叙功处也。又府境有乌石、红花、响水、古零等十余堡。
鱼窝寨在府西南,贼巢也。《经略志》:马平五都诸贼,窃发不时。弘治中,鱼峰贼周鉴复相煽乱,官兵讨之,为所败,贼势益张。嘉靖间,贼首韦金田等占据水陆二路,村落悉被荼毒。二十四年,督臣张岳等会兵征之,分三哨,并进破雷岩、同银、平田、洛满、都博等巢,遂围鱼窝巢。鱼窝石壁,削立拔地,高数千丈,从来用兵莫能胜。贼悉力坚守,山四周倾仄,官军进攻不能置足,乃为久困计,乘懈击之,遂破鱼窝巢。于是高桅、同银、马鞍诸巢亦尽下,马平之寇遂息。
洛容县府东北百三十里。东北至永宁州永福县二百二十里,东至平乐府修仁县百五十里。汉潭中县地。唐贞观中,置洛容县,属柳州。宋因之。明时仍旧。城周不及二里,编户五里。
○洛容废城今县东北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县本治白龙岩下。明天顺末,毁于贼,邑民奔米峒居之,因即山麓为垣,距古田常安镇仅隔一水。成化中,石为城。正德十六年,为古田贼所陷。嘉靖二年,稍修复之。隆庆初,平古田,古田贼多遁洛斗及附县诸村,既而县令邵廷臣议复县治于白龙岩,不果。诸贼寻纠永宁遗孽,又与柳城上油洞诸巢相联络。万历二年,叛犭袭入县,杀吏掠印而去。时官军方破怀远,议并除之,且分兵攻上油贼。于是连破托定、洛斗、金峒、古龙、黄塘诸巢,贼败散,乃设兵分屯扼塞。三年,复移城于白龙岩,以旧县为平乐镇,即故米峒地也。
废象县在县东南。隋置,属象州,寻属始安郡。唐初,属桂州。贞观中,改属柳州。宋初因之。嘉四年,废入洛容县。
○思微山在废城北一里。顶有泉穴,四时不涸。又西北九里曰屏石山,峰峦高耸,下有石崖,泉水出焉。○如来山,在废城南二十五里,高耸峻拔。
会仙岩县南五里。中有潭,水石清旷。又县西五里有白象岩,旧县东二十里有白龙岩。
○洛清江县南半里。其上源自永福县境流入,亦谓之永福水,经县南谓之洛清江,又西南至郡城南之三江口,入于柳江。《志》云:柳江,在县西百二十里。○龙鼻江,在旧县西十五里,出托定、洛斗诸乡,流合洛清江,入于柳江。
○江口镇在县东。有巡司。《志》云:洪武六年,设于县西南十里洛容江口。万历三年,迁于此。又平乐镇,即废县也,亦有巡司。《志》云:洪武六年,置镇于县东十里丰轨乡石榴江。万历十四年,迁于此。又县有章路镇巡司,今革。○高天寨,在县东。自寨而东,百二十里至平乐府修仁县,旧为盗贼出没处。
桥邓隘在县北。万历二年,官军平洛斗诸巢,贼败散,乃设兵分屯扼塞:一守桥屯隘,一守都勒隘,一守平经隘,于三板桥设堡一,屯兵戍守。又托定村,在县东北。正德十五年,贼犭童覃万贤据古田作乱,陷洛容,据西乡、托定、洛斗诸村,江道多梗。久之,患始平。
洛容驿在县东。又江口驿,《通志》云:在县西。《舆程记》:自江口驿而西南,百二十里为云腾驿,趋府城之道;自江口驿而东北,百二十里为大分驿,又百二十里为永福县之横塘驿,趋桂林府之道。
柳城县府西北七十里。西南至庆远府百六十里,西北至罗城县百二十里。汉潭中县地。梁置龙城县,属始安郡。隋开皇中,属贵州。唐武德四年,置龙州于此。贞观七年,州废,县属柳州。宋因之。景德三年,改曰柳城县。咸淳初,徙州治此。元因之。明初,还治马平,县属焉。城周不及二里,编户十二里。
○龙城废县在县南。《志》云:梁大同三年,八龙见于江,乃即江南置龙城县。隋开皇八年,徙治江北。唐因之。宋曰柳城。元移治于龙江东,即今县也。县旧无城,成化间筑,以砖石云。○柳岭废县,在县西南。唐武德四年,置县,属龙州。贞观七年,废入龙城县。
○青凤山县西二里。高百余丈,上有一窍通明,一名穿山。又乌蛮山,在县东南二里,高耸临江,下有深潭,澄湛彻底,以山石纯卢,故名。○勒马山,在县北五里,其形曲转,如勒马状。《志》云:县治旧在山下,一名文笔山。又铜磬山,在县西十里,一名云盖山,高大峻耸,云气常覆其上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有观音岩,回环相通。又东有会仙岩。
○龙江在县城西南。自庆远府宜山县东流入境,又东南流,与融水合而为柳江。
融江在县东。即柳江上流也。自怀远县流入境,亦谓之融水,又南入马平县界,龙江流合焉。○马跑水,在县西七十里,一名涌珠泉,有灌溉之利。
○东泉镇在县南。有巡司,东泉驿亦置于此。又古寨镇,在县北,有巡司。《志》云:司初置于融江西岸。成化二十二年,迁于马头驿东。○东江驿,在县西。又县北有马头驿。《舆程记》:自东江驿而西,六十里为罗斯驿,又五十里为宜山县境之大曹驿,又五十里即庆远府城也。《志》云:县有磨石驿及洛奸、吉清、廖洞三巡司,今革。
上油峒在县东北,贼巢也。万历二年,洛容叛犭与上油洞诸贼相连络,官军讨之,分遣别将杨照等攻上油,连破板桥、姚峒、青鸟、黄泥、常安、蒲岩诸巢,俘获甚众,贼遁匿里厢、下良诸岩。里厢、下良共一山,长数里许,中宽而曲,水石各半,官军复攻破之。○安劳堡,在县西北。成化初置。正德以后,为叛犭所据。万历二年,平上油贼,复置堡设兵屯守,又于境村立堡,亦设兵守之,邑境遂安。
罗城县府西北百九十里。东南至柳城县百二十里,西南至庆远府天河县百里。《一统志》云:本桂林之玖州洞地。宋开宝五年,置罗城县,属融州。熙宁七年,省入融水县。崇宁初,为罗城堡。明洪武初,复置县,仍属融州。十年,州废,改今属。城周二里有奇,编户五十里。
○罗城旧城在县西。《志》云,县旧治西罗乡,洪武三年,迁治凤凰山下,即今县也。旧无城,成化十七年,始筑,以石。
○东黄山在县东。中有渊秀岩。又城北二里曰凤凰山,十里曰覆钟山,有岩圆耸若覆钟。○冰山,在县西北四十里。其上高寒,四时常冰。县西北八十里又有葵山,又西十里曰石砚山,圣水发源于此,南流入于龙江。
○武阳江县北百里。有二源:一出县东北之高悬里,一出县北之平西里,皆流至武阳寨合为一,又西有沙拱江流合焉,下流入于融江。○西江水,出县西银村,南流入于庆远之龙江。
○武阳寨在县北。宋置。《通志》:今县西百里有武阳镇巡司。又西九十里有通道镇巡司。又莫离镇巡司,在县东五十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