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415 页/共 479 页
灵山县东南百余里。岩石险,路径悬绝,林木阴翳,犭蛮巢窟也。又勾刀山,在县西南窦家寨北,峻绝,猿猴所不能逾。万历初,石为梯磴,南通容县,山虽险,而取径甚捷。○大燕岩,在县西三十余里,雄伟秀丽,下瞰长江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三十余里有罗幔岭,高四五里,周回如列帐,其巅广袤十里,有陂塘村落,田产沃饶。又潘洞、都榜、慕寮诸水发源处也。
白藤岭县西南百里。峻拔侵云,路通容县,多产白藤,县以此名。○赤水峡,在县东六十里。峡南有岩,相传李白曾过此,谓之李白岩。峡与岩相对壁立,一水中流,林木蔚然,岚气朝夕不散。有赤水峡巡司。《志》云:赤水峡中有金环滩。又县东南百余里有天堂岭,高四五里,上有大池。
○藤江在城东北。黔、郁二水合流,自平南县东经此,有龙潭湾,甚深阔,亦谓之镡津,旧县以此名。江流入县界,亦谓之镡江也。挟蒙、绣诸川并流入苍梧县界,一名弥江,又名剑江。《邑志》:自县至郡城,陆程八十里,水程百二十里。盖江流屈曲也。○蒙江,在县西五十五里,即永安州激江下流也。经五屯所城东,亦名五屯江,又东南入于藤江。
绣江在县东南。一名北流江。源出广东高州,流入府境,经北流县始通舟楫,由容县经窦家寨,至县城东入于藤江。《志》云:绣江流入县境有石城滩,江中隐石,横截如城也。又北流百里有中{告}滩,以石屿屹立中流,江分两派也。又北四十里为鸭儿滩,又北五里至城东为将军滩,舟行经此,冬月水涸,最为艰阻。○黄华江,在县西南百二十里,源出广东信宜县,至县境恩泽村入绣江。又县南百二十里有义昌江,其源一出灵山,一出岑溪县界,流入绣江。县南百五十里有潘洞江,源出罗幔岭;又南十余里有思罗江,源出容县大容山。其下流皆入绣江。
慕寮江县西十里。源出罗幔岭,分二流,流二十里而复合,入于藤江。又都榜江,在县西六十里,亦出罗幔岭,至黄丹驿南岸入于郁江。○黄甬江,在县东五里。又白石江,在县东十七里,源出灵山。皆北流入于郁江。
礻洲县东十五里。又东三十里为托洲。皆在江中,纵横各数里,有陂池、田舍,居民稠密。又登洲,在县西二十里,中流一峰突峙,高数百尺。又西有思礼、黄它等洲,皆有居民勤树畜,生产颇饶。○蓬塘陂,在县西四十里。又县南三十里有大甬陂,县北四十里有合水陂,县西南义昌乡有法冲陂。俱有灌溉之利。
○马鞍关县南二里。平南、岑溪、容县舟道所经也。山径险隘,正统初设关于此,嘉靖末废。○安靖营,在县城西。又三江营,在县北藤江北岸,万历十二年置。《志》云:县西二十里有登洲营,又县东十里有黄甬江口营,二十里为白石江营,皆滨江设险处也。又青草营,在县南十里,又南十里为牛湾营。
白石寨县西五十里。有巡司。又县东六十里有赤水镇巡司,县南百二十里有窦家寨巡司。《志》云:旧有周村巡司,在县南五十里,正统中置,成化中废,今为周村堡。又有驿面巡司,在县西南六十里,废置同上,即今驿面村。又思罗巡司,在县南百三十里思罗村,洪武中置,旋废。
大湾堡县西三十里。又西十里为江堡,水道北达五屯所。又石腮堡,在县西六十里,十二矶堡在县西八十里,又十里为白马堡,西出平南之水道也。又县西北八十里有标榄堡,东北至平乐府昭平县二百五十里,西南至五屯所二十里。○苦竹堡,在县南三十里。又县西南百十里为岭头村堡,又南十里为三眼堡,南出容县水道所经也。
藤江驿在县治南。又黄丹驿在县西六十里,双竞驿在县南百二十里之甘村。《志》云:窦家寨下旧有金鸡驿,与双竞驿相近。万历初废。《舆程记》:自藤江驿历蒙江口白石巡司而至黄丹驿,又西四十里至浔州府平南县之乌江驿。
容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。东北至藤县二百四十里,东南至广东信宜县百八十里。汉合浦县地。晋初,置荡昌县,属合浦郡。宋、齐因之。或作宕昌,误也。梁改曰阴石县,并置阴石郡。隋平陈,废郡,改县曰奉化。开皇十九年,又改县曰普宁,属藤州。唐初,属铜州,寻属容州。元和中,州移治普宁县。五代初,州属湖南,寻属南汉。宋仍曰容州。元为容州路,寻降为州。明洪武十年,以州治普宁县省入,又改州为县,属梧州府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编户十六里。
○普宁废县今县治。唐初,属容州,州治北流县。开元中,升州为都督府,岭南五府之一也。天宝初,改曰普宁郡。乾元初,复故。元和中,移治普宁县,都督府如故,亦为容管经略使治。乾宁四年,改经略使为宁远军节度。南汉亦曰宁远军。宋仍为普宁郡宁远军。元至元十三年,为容州安抚司。十六年,改容州路,寻复降为州,皆治普宁。致和元年,广西普宁县僧陈庆安作乱,即此。明初省。《城邑考》:今县城,唐经略使韦丹筑,内为子城,周二里有奇;外城周十三里。宋咸淳初,寇毁。四年,重修。元至正十三年,寇焚门楼。明洪武二年,因故址修葺内城。二十二年,展筑城西,共周四里余。天顺三年,复为贼毁。成化四年,修筑,以城广难守,截去东隅。万历八年,复缮治,皆因内城展筑。其外城则遗迹仅存,惟旧濠如故。
宕昌废县在县西。唐武德四年置,因晋、宋旧名,改荡为宕也。本属容州,建中三年,改属禺州。唐末废。又西北有新安废县,亦武德四年置,属铜州,寻属容州。贞观十一年省。○渭龙废县,在县西南。唐武德四年,析普宁县置。南汉仍属容州。宋开宝五年废。
欣道废县县东北八十里。隋开皇十五年,置安人县,属藤州。十八年,改曰宁人县。唐初因之。贞观二十三年,改曰欣道县,属容州。宋开宝五年废。
○大容山县西北二十五里。高五百余丈,周围千余里,以其迥阔无所不容,因名。藤、容、北流、兴业诸县,郁林、高、浔诸州,分据其麓,皆以此山为望。南流江出焉。○凌云山,《志》云:在县北十里,以山势凌云而名,上多斑竹。又奇岭山,在县西南五里。
都峤山县南二十里。山有八峰,曰兜子、马鞍、八叠、云盖、香炉、仙人、中峰、丹灶,而八叠尤奇秀高耸,石径纡回,上复轩敞。又有南、北两洞,皆高广百余丈,《道书》以为第二十洞天。○天塘山,在县西南百里,上有塘水,旱潦不增减,因名。《通志》:山周二百余里,南接信宜,多竹木,有石窍出泉,流至山下为池。其西南有龙分山,天塘水出其下,流分九支,因名。
石梯山县南百五十里。路出高州,磴道险狭,如梯上下。○三纽岭,在县南百里,が峋峭险。
○容江在县南。源出北流县境之绿蓝山,流入境,又东合于绣江。○绣江,在县西三里,自北流县流入境,与容江合流而东入藤县界。又渭龙江,在县西南七里,源出天塘,分流为九,至此复合为一,下流入于容江。《志》云:县北有思登江,又有波罗等江,俱流入容江。
李家陂县北半里,思登江汇流处也。溉田甚广。又县西二里有莲塘陂,又西二里有石村陂,县东有水源陂,皆有灌溉之利。
○粉壁寨县西南四十里。有巡司。又大洞巡司,在县东五十里大横村。又三洲营,在县东江中三洲上。○自良驿,在县东北七十里,路出藤县。旧又有绣江驿,今革。
岑溪县府西南二百九十里。东至广东罗定州百九十里,南至广东信宜县百五十里,西至容县九十里。汉猛陵县地。隋永业县地。唐武德五年,置龙城县,为南义州治。贞观元年,州废,县属建州。二年,复置义州。五年,复废州,以县属南建州。六年,复置义州,仍治龙城县。天宝初,改为连城郡。至德二载,改龙城县曰岑溪。乾元初,复改县曰义州。五代时,属于南汉。宋太平兴国初,改曰南仪州。熙宁四年,州废,县隶藤州。元因之。明初,改今属。城周二里有奇,编户七里有奇。
○龙城废县《志》云:在县东二十里。唐初置县于此,后改曰岑溪。宋初,迁县于今治。旧有土城,明洪武三年修筑。成化十年,易以砖。正德十五年,筑夹城,于外以石。万历二十四年,以城垣湫隘,复议展筑。
永业废县县东四十里。梁置永业郡,寻改为县。陈省。隋开皇十六年,复置永业县,属藤州。唐初,改置龙城县及安义等县,属南义州。至德中,改安义曰永业。南汉因之。宋省入岑溪县,今为永业乡。又连城废县,在县东北五十里。唐武德五年,析珑州之正义县置,属南义州,寻属义州。宋省。今为连城乡。又有义成废县,在县东南,亦武德五年置,乾元中废。
○高城山在县南。蟠结高远,土人以为石城,岭有巨石,如人立状。《一统志》:县有高城岭,又有马头、太富、登高三岭。○都盘山,在县南二十里,一名罗山。又泠水山,在县西南三十里,其相接者曰佛子山,两山拱峙,势如张翼,为县之卫。
乌峡山县东北十里。壁立万仞,险峻可凭。又丁郎山,在县东十里,以汉孝子丁密而名,下有孝感泉,或讹为丁兰山,亦高胜。又要峨山,在县东百里,峥嵘苍秀,一名秀峰。○石泷,在县北十五里,大石连江,不通舟楫。
○皇华江在县城南。有二源,一出县北中西乡,一出连城乡,合流经县北十里皇华山下,因名。南流经县东,折而西至容县境,入于绣江。《志》云:潘洞江,在县西二十里,源出连城乡之凤凰巢,经县南,亦西入容县界合于绣江。
仲塘陂县东二里。又东八里有大塘陂,又东七里为赤水陂,皆灌溉所资。又断河陂,亦在县东三十里,溉田五十顷。
○乌峡镇县西一里。旧置于乌峡山下,后移于此,改为上里河巡司。
大峒镇县西北五十里。又西十余里为北科镇。《经略志》:岑溪县西北有下七山,介苍梧、藤县间,有平田、黎峒、白板、孔密等三十七巢,东南为六十三山,有孔亮、陀田、桑园、古榄、鱼修、白碟等百余巢,与粤东罗旁相联络,岩岭高险,林峦环匝,数百里无日色,贼犭据险为乱。弘治中,四征不克。嘉靖初,七山贼叛,征之无功。三十二年,抚臣应发兵潜袭七山,贼被创,自是稍戢。而六十三山贼甚炽。时粤东罗旁贼方煽乱江上,岑溪、容县诸贼俱为羽翼。万历初,督臣凌云翼平罗旁,岑溪、容县贼俱乞降,乃于岑溪县西北数十里大峒镇设参将,筑城驻守。镇西为北科镇,募兵耕屯其地。又设连城、北科、七山、六云诸镇,分兵列戍,联络岑溪西境,后渐怠玩。二十三年,贼复炽,会粤东亡命浪贼数百潜入七山,诱结诸犭为乱。二十四年,浪贼屠乾厢村,犭人应之,侵掠诸村,邑民震恐,因发官兵讨之,贼惧顾自归。会北科贼复叛,与七山、孔亮山贼合势甚张,督臣陈大科等调两粤兵合进,前锋从小径登孔亮山,贼败走。贼初恃六十三山奇险,王师必不能至,至是胆丧,望风逃溃,追至鱼修、白碟,复大败之。贼潜遁车滩,我兵乘之,贼溺死无算。于是穷搜诸穴,岑溪遂平。《藤县志》:北科、七山二镇,万历三十一年改属藤县。
怀集县府东北百五十里,东北至广东开建县百里,北至平乐府贺县二百七十里。本汉南海郡四会县地。晋元熙中,置怀远县,属新会郡。宋改置怀集县。沈约《志》:本四会县之银屯乡,元嘉十三年,分为县,属绥建郡。齐、梁因之。隋平陈,属封州。大业初,属南海郡。唐武德五年,置威州治焉。贞观初,州废,属南绥州。十三年,改属广州。南汉因之。宋仍属广州。元至元十五年,改属贺州。明洪武十年,改今属。城周二里有奇,编户四里。
○怀远废县县东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晋末所置县也,宋改置今县。今其地名古城营。《城邑考》:今县城,洪武三十年,筑土城。成化四年,易以砖石。弘治七年,潦水崩颓,寻复修筑。隆庆五年,复为潦水所毁。万历九年,修葺,即今城也。
氵存水废县在县西北六十五里。汉封阳县,属苍梧郡。隋分置氵存安县,属熙平郡。唐武德五年,置齐州,又析置宣乐、宋昌二县。贞观初,省州,复以二县并入,属绥州。十三年,改属广州。至德二载,改曰氵存水。宋开宝五年,废入怀集县。《名胜志》:今县西西水里斤水渡头上里许,即氵存水城旧址。
永固废县旧《志》云:在县北。唐置,属广州。开元十二年,省入怀集县。《名胜志》:今县东南务本里有永固峒,城垣基址犹存,疑即故县。又兴平废县,在县境。唐武德五年,置威州,兼置兴平、霍清、威成三县属焉。贞观初,州废,以三县省入怀集。
○天马山县南五里。《唐志》县有骠山,即此。《志》云:县城西有宁峒山,诸峰叠出,竹木交生。○忠党山,在县西六十里。又西十里为花石山,峰峦错立,石多五彩。
齐岳山县西百十里。峭拔出于众山之上,上有龙潭,久旱不涸。又白崖山,在县西南百五十里,山险峻,多白石。○笔架山,在县南百二十里,三峰亭亭,竦插天外。又云头山,在县南百四十里,两山相并,其上多云。《志》云:县东百里有戴帽山,以云拥山尖也。其相近者曰梅子山,中多梅林。
登云岭县北八十里。岭头云雾常凝结不散,行者经此,若登云然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有上爱岭,接广东四会县界。
四门岩县西五十里。石山突起数百丈,下有石室,外为四门,岩中奇胜不一,一名花石洞。岩之东为游仙岩,岩之西为冲天、道士诸岩,又西数里曰三潮岩,中有泉,应潮辄涌,因名。○朝岩,在县西八十里,岩口幽窄,中甚明敞。其西南三里曰燕岩,石峰峭拔,洞口高敞,中容数百人,燕巢其间,因名。
○怀溪水在城西南。亦名南溪水。源出齐岳山,南流而东折合桃花水,经广东四会县界,下流入海。又佛灯水,在县北七里。《志》云:县境有马宁、花兜、西厢、宿泊、下朗、佛灯、甘洞、桃花、多罗、瀛古诸水,俱流合怀溪水,入四会县界。
官陂县西六里。县西三十里又有大径等陂。《志》云:县境之以陂名者凡数十处,俱有灌溉之利。
○慈乐寨县西六十里官陂山口,有巡司。又县东二十里有武乡巡司,《会典》作武城乡。
郁林州府西南三百三十五里。东南至广东化州三百七十里,西北至浔州府二百二十里。
古百越地。秦为桂林郡地。汉属郁林郡及合浦郡地汉元鼎六年,更桂林为郁林郡,治布山县。今见浔州府附郭桂平县。后汉、晋、宋、齐因之。梁置定州,又改为南定州。隋平陈,改为尹州。大业初,改为郁州《通典》作郁林州。下仿此,寻复曰郁林郡治郁林县。唐初,属贵州。麟德二年,析置郁州刘句曰:贞观中置郁林州,治石南县。乾封初,更为郁林州。天宝初,曰郁林郡。乾元初,复为州建中二年,移治郁林县。五代时,属于南汉治兴业县。宋仍曰郁林州亦曰郁林郡。《志》云:开宝中,州治兴业。至道二年,徙治南流。元因之。明洪武五年,以州治南流县省入编户四十三里,领县四。今因之。州襟带浔、梧,控扼蛮、越,山川环亘,岭表奥区。
○南流废县今州治。杜佑曰:本汉日南郡地。宋分置南流郡。齐因之,治方度县。梁改为定川郡。隋平陈,废郡,改县曰定川,属越州。大业初,属合浦郡。隋末,废入北流县。唐武德四年,析置南流县,属容州,寻属义州。五年,改智州。贞观十一年,改曰牢州,徙治南流,寻废。乾封三年,将军王杲平蛮獠,复置牢州,仍治南流县。天宝初,改为定川郡。乾元初,复曰牢州。南汉因之。宋开宝四年,州废,县属郁林州,寻为州治。《城邑考》:州子城,宋至道二年筑,周二里有奇。淳熙六年,陆川寇反,郡守黄龄筑外城守御,为寇所毁。七年,郡守施埤重修子城,又缮水城。元至正三年,复修子城。明洪武十九年,又创筑新城。二十九年,浚濠为固。天顺四年,增修。七年、八年,连被寇陷。成化二年,重修。嘉靖四十一年,又复缮治。万历十四年,大水,城多坏,寻复修治。有门四,城周三里有奇。
定川废县在州西。隋定川县地也。唐武德四年,析北流县复置定川县,初属容州,寻属牢州。南汉因之。其西有宕川废县,唐贞观十一年,分南流县置,属牢州。南汉因之。宋开宝中,俱省入南流县。《通志》:今州西南三十里有定川下渡,相传即故定川县治。又州北二十里有定川上渡,亦以故定川县而名。
容山废县州西北八十里。唐永淳初,置安仁县,属党州。二年,析置平琴州治焉,兼领怀义、福阳、古符三县。垂拱三年,州废。神龙三年,复置。天宝初,曰平琴郡。至德二载,改安仁曰容山县。乾元初,复改郡为州。建中二年,州废,县皆属党州。南汉因之。宋开宝中,容山、怀义等县俱省入南流。
善劳废县州北七十里。《唐志》:古西瓯地,汉属郁林郡,唐初郁林州地也。永淳元年,开古党洞,因置党州,领善劳、抚安、善文、宁仁等四县。天宝初,曰宁仁郡。乾元初,复为党州。南汉因之。宋州废,县皆并入南流县。刘句曰:党州西至平琴州二十二里。又抚安废县,在善劳县东。唐至德二载,改曰抚康。
○信石山州东南一里。一名牢石坡。《旧唐书》:牢石高四十丈,周二十里,牢州以此名。又石柱坡,在州东南三里,柱高三丈,相传马伏波所立。其地亦名马援营。《通志》云:营在州南二十里。又荔枝山,在州东南二十里,嵯峨峻拔,为州屏障。○绿鸦山,在州西北四十里,厥土青黄,冶者取土炼铁铸为锅。又寒山,在州北二十里。旧山多橘,采者常遇大寒,不得归。下有潭水,色如靛。《志》云:州西四十里有西山,形如鼓角楼台。
豸塘岭州北一里。山形如豸,为州后镇。又州东有东门岭。○两道岭,在州南十里,山峰尖丽,博、陆两县于此分道。又南十里为五冈岭,有五峰并列。又南三十里为尖冈岭,孤峰插天,为南境之望。又南十里曰五岩岭,泉石甚胜。
张道岩州东二十五里。有石门,通人行。《志》云:州东南二十里为水月岩,岩中虚明爽豁,涧壑绝胜,右接天马、钧天诸洞,幽异不一。又白石洞,在州东三十里,周七十里,《道书》以为第二十一洞天。
○南流江在州城南。源出容县大容山,经县东而西南流,十余里中有八叠萦洄,合罗望江至广东廉州入海。旧南流县以此名。○罗望江,在州西,一名西望江,亦出容山,绕流经州北,复西南流十余里,下流会南流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