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417 页/共 479 页

五屯屯田千户所藤县西北百里,北至永安州百四十里。成化二年,建所筑城,直隶都司。嘉靖八年,增筑,周一里有奇。其地旧名古赠,当大藤峡风门、拂子贼犭童巢穴之冲,守御最切。《边略》:五屯,旧为犭童人聚居。洪武初,以犭童首覃福为桂林右卫中所千户,率其属编隶桂林。后福物故,部曲散亡,潜归故窟。成化初,生齿日烦,督臣韩雍请照迁江屯所,就于本土开设千户衙门,筑城分哨,以控制东隅,而黄丹、白马、蒙江、十二矶有警,皆可倚任。从之,始置是所。既而督臣王守仁增置城堡,屹为保障。   ◇浔州府东至梧州府三百八十里,南至梧州府郁林州二百二十里,西至南宁府横州四百三十里,北至柳州府象州三百六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九百八十里,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五百里,至京师八千五百四十里。   古百越地。秦为桂林郡地。汉属郁林、苍梧二郡。后汉因之。晋属郁林郡。宋、齐仍旧。梁置桂平郡。隋平陈,郡废,属尹州。大业中,仍属郁林郡。唐初,属贵州,寻属燕州。贞观七年,置浔州。十二年,州废,属龚州,后复置。天宝初,曰浔江郡。乾元初,复故。南汉因之。宋开宝五年,废入贵州。明年,复置亦曰浔江郡。元曰浔州路。明洪武三年,改为府,领县三。今因之。   府据两江之会,扼溪洞之冲,山薮藏慝,职为厉阶,往者尝芟之矣。夫柳、桂诸州,府为之襟带;梧、邕二郡,府为之腰膂。防维不先,而粤西一隅将尽病矣。谈形势者,不可以浔为缓图也。   桂平县附郭。汉为布山县地,郁林郡治此。后汉因之。晋以后,皆为郁林郡治。梁分置桂平县,桂平郡治焉。隋郡废,县属尹州。大业初,属郁林郡。唐初,属南尹州。贞观三年,属燕州。七年,为浔州治。南汉因之。宋初,州废,亦属贵州,寻复为浔州治。今编户二十四里。   ○布山废县府西五十里。汉县,郁林郡治也。后皆因之。梁析置桂平县,又改置郁林县为郡治,以布山县属焉。隋属尹州,大业初省。《城邑考》:今府城,宋嘉七年,因旧址增拓,有子城,寻圮。嘉泰初,复营土垣,环以濠堑。景定三年,易以砖石,移筑于城西高原。元至元十七年,城废。明洪武六年,复营治。十五年、二十九年,相继增拓,东西凿濠,南北际江。景泰四年、成化二年,又复修筑。崇祯七年,亦尝缮葺。有门六,城周七里有奇。   阿林废县在府南。汉县,属郁林郡。晋、宋皆因之。隋仍属郁林郡。唐属绣州。宋开宝五年省。又罗绣废县,亦在县南。唐武德四年,分阿林地置,属绣州。宋初废。今为罗绣里。○皇化废县,在县西南,亦汉阿林县地。隋开皇九年,置县,属尹州。大业初,省入桂平县。唐武德四年,复置,属绣州。贞观七年,改属浔州。宋开宝五年废。又西南有卢越废县,亦唐初置,属绣州。贞观七年,废入罗绣县。   常林废县府西南百五十里。《通典》:县西北去贵县百里,汉阿林县地也。晋以后,为郁平县地。唐武德四年,置常林县,又置林州治焉。六年,改为绣州。贞观六年,省归诚县入常林,移治归诚故城。天宝初,曰常林郡。乾元初,复故。宋开宝五年,废绣州,并县入桂平。旧《志》:常林故县,在今县西南二百里。唐武德四年,置归城县,亦属绣州。后归诚县废,常林随州移治焉。   陵江废县在府东北。汉布山县地。唐贞观七年,置陵江县,属浔州。十二年,废入桂平县。今为崇江里。又大宾废县,在府东南,隋开皇十五年置,属藤州。唐改属浔州。唐末废。   武靖废州府东北三十里。本桂平县地。成化三年,督臣韩雍以碧滩地为藤峡要害,奏置武靖州,寻复移置崇姜、大宣二里间,为蓼水北岸,乃紫荆、竹踏、梅岭、大冲诸山要路也。地广土沃,袤连大同、鹏化诸乡,足以控制诸蛮。《城邑考》:州城,在府北渌江上。渌,亦作蓼。督臣韩雍委土知州岑铎所筑,有二门,周二里。又《土司考》:初,上隆州岑铎犯大辟下狱,韩雍建置武靖州,特请宥其罪,使迁部兵二千人,世掌武靖州事,设流官吏目一员。铎死无嗣,部兵渐散。正德十六年,议以田州府岑猛次子邦佐继之,时仅有部兵五十人。嘉靖五年,猛乱,安置邦佐于漳州。七年,王守仁抚平田州,奏复邦佐知州事,益骄横。议者谓宜削去土官,改州为武靖千户所。既而邦佐嗣亦绝,以浔州府通判权知州事。万历末,州废为武靖镇,仍置兵戍守。《郡志》镇在府西南五里武流滩上,似误。或曰:万历末,盖迁置于此。   ○思陵山城西五里。一名西山,亦曰西陵。秀峙穹窿,映带府治。上有三清岩,宋淳化初,州守姚嗣宗游此,亦曰姚翁岩。有泉曰乳泉,即思陵水之源。又覆船岭,在城西北二里。   白石山府南六十里。两峰并立,下有岩洞,通梧州府北流县之勾漏山,世传葛洪尝往来其间。有会仙岩,磴道险峻,上平广,容数十人,峰曰独秀,泉曰漱玉,《道书》第二十一洞天也。隋开皇十七年,周法尚讨桂州叛俚李光仕,败之,光仕走保白石洞,寻溃走,追斩之。胡氏曰:白石洞,即浔州白石山。○罗丛山,在府西南六十里。平地中忽起冈阜,中有岩室明爽,东为碧虚洞,西为灵源洞,皆深邃。繇灵源而入,又有水月洞,敞若广厦,中有龙潭。   紫荆山府北五十里。自山而北,岩壑深广,山为犭犭童门户。相近者为石鹿山。《志》云:府北九十里曰吉盘山,百里曰都温山,又北四十里曰罗渌山,即罗渌洞也。又府北百六十五里为基石山,本名阆石山,峰峦竞秀,如列旌旗。下有读书岩,相传五代梁嵩读书处。府北百八十里曰竹踏山,相接者曰屋厦山,万历以前,皆叛犭出没处也。又罗影山,在府西北五十里,亦高耸。府西五十里又有凤巢山,下有龙潭。   石梯山府西百里。削直如梯,路通梧州府容县。《志》云:府西七十里为昆仑冈,府西南七十五里为がテ岭,路极险峻。○鸡冠山,在府南八十里,峰峦昂耸。又鸡栖山,在府东八十里。府东百三十里又有水表山,为东面之望。   横岭府南五十里。又南三十里为云合岭,耸秀插天,云合即雨。又南顿岭,在府南百二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府南三十里为宝子岭,山势磊落,如聚宝玉。又三鼎岭,在府东三十里。○高振岭,在府北百余里。成化二年,韩雍讨大藤峡,登岭督战处也。   大藤峡府西北百五十里。大山夹江,自象州武宣县而南,绵亘数百里,山势险峻,叛犭出没于此。峡口有大藤如梁。成化三年,犭贼作乱,都御史韩雍讨之,断其藤,因名断藤峡。正德十二年,都御史陈金奏改为永通峡,后蛮复依阻。嘉靖、万历间,屡荡平之,渐为通道。详见前重险大藤峡。   ○浔江在府城东。其在城北曰黔江,一名北江,经柳、象诸州境汇众水流入界,绕城北而东合于郁江。在城南者曰郁江,亦曰南江,经邕、横诸州境汇众水流入界,绕城南而东合于黔江,共流为浔江,过藤、梧至番禺入于海。《志》云:今州东一里有铜鼓滩,当黔、郁二水合流处,春夏水涨,响如铜鼓。余详大川左右江。   官江府西南三十里。又绣江,在府西南五十里,亦曰绣水。或以为即藤县之绣江,误也。又横眉水,在府西南六十里。俱流入郁水。○渌水,在府南十五里。又府西四十里有罗叶水,亦流入郁水。   大隍水府东北五十里。源出象州武宣县界,东流合黔江。又思陵水在府西北十里,都耶水在府北三十里,俱合大隍水入黔江。《志》云:永通峡内有南渌水,黔江别流也,合大隍水,仍流入黔水。○木赖水,在府西北九十里,自武宣县境流经贵县界,又东入于黔江。   牛渚水府东北九十里。自藤峡分流,为犭贼出没处。又相思水,在府东北百里。俱流入浔江。又伏化水在府东南二十里,布历水在府东十里,俱流入浔江。○南湖,在城西南,一名洁湖,广三里许,中有洲,今渐堙塞为民塘。   弩滩府西北五十里。当大藤峡口,水涌而迅,势如发弩,因名。嘉靖五年,藤峡以北犭酋侯胜海居弩滩为乱,指挥潘翰臣诱杀之,其弟公丁噪武靖城下而去。官军溯流击弩滩贼,无功,乃立堡于其地,设兵守之,贼掩至,戍兵没者甚众,寻讨平之。   碧滩府西北八十里。成化初,韩雍议,峡江百里有上、中、下三滩,上曰勒马,下曰献俘,中曰碧滩,既而议置武靖州,及移思隆巡司于此。万历三年,参政田汝成议曰:江北一带,西自碧滩,东连林峒,皆南渡蓼水垦作便田;江南一带,东起满竹,西绕河源,亦托处平原,远背山麓,宜设保甲以防不虞。是也。《舆程记》:自府入柳江,西北四十里而至镇峡堡,又西北四十里而至碧滩堡,又西北百二十里为武宣县。《郡志》碧滩在府西二十五里,一云在府西北五里;弩滩在府西北十里;似皆误。   浪滩《郡志》云:在府西南九十里。万历初,议者以弩滩、浪滩两处犭贼远徙,旧穴辽旷,恐为他贼所乘,宜于滩奇各立营堡,戍以官兵,是也。又龙门滩,在府东百里。又武流滩,《郡志》云:在府西南五里,俗名马流滩,武靖镇置于此。旧《经》府境有思傍、砍水等滩,与碧滩、弩滩、铜鼓滩为五滩。似未可据。   ○东乐关在府城东。又城西有西靖关,城南有南济关,城北有北定关,皆近郊之卫也。又有归化、镇远二关,亦在府城旁。   靖宁镇府北三十里。成化初,议改置靖宁乡巡司于献俘滩,即此处也。又大黄江巡司,在府东五十里。《郡志》:桂平县境内巡司凡七,其靖宁乡巡司置于崇姜里之甘村,大黄江巡司置于大黄江口。又有大宣乡巡司在大宣乡平山村,常林乡巡司在上秀林里浪滩村。又有罗绣里、思龙乡、木盘浦等巡司,废置无定云。   勒马寨府北百里。成化二年,韩雍平大藤峡,议移周冲巡司于勒马滩,即此。又碧滩堡,置于碧滩上。○府门驿,在城南。《舆程记》:自府门驿历大藤峡水口,共九十里至牛屎湾堡,又东八十里至平南县之乌江驿,又自府门驿而西,四十里为淹冲堡,又六里为秀江堡,又七十四里为贵县之东津驿。又马平场,在府西七十里。《志》云:昔时土人采砂炼铅处也。   平南县府东百三十里。东至梧州府藤县百四十里,南至梧州府北流县百七十里,西北至象州武宣县二百二十里。汉苍梧郡之猛陵县地。隋为武林县地,属永平郡。唐贞观七年,析置平南县,属龚州,寻为州治。天宝初,曰临江郡。乾元初,复故。南汉因之。宋仍为龚州,亦曰临江郡。政和元年,州废,县属浔州。三年,复故。绍兴六年,州复废,仍属浔州。今城周二里有奇,编户三十六里。   ○武林废县县东四十里。汉猛陵县地。晋析置武城县,属苍梧郡,后废。刘宋元嘉中,置武林县,属永平郡。齐、梁因之。隋属藤州。大业初,属永平郡。唐初,仍属藤州。贞观三年,置燕州,治武林县。七年,徙州治宁风,而增置龚州于此,又升为都督府,府旋废,复移州治平南,以县属焉。宋开宝五年,废入平南县。今为武林乡。《城邑考》:平南县旧无城,洪武初始筑土城。景泰初,寇毁。天顺中,改筑砖城,环城浚濠。弘治七年,又筑墙为罗城云。   阳川废县县西六十里。汉布山县地。唐初,置阳建县,属藤州。贞观中,属燕州,寻改曰阳川,属龚州。宋初省。今为阳川里。又大同废县,在县北五十里。唐贞观初,析武林县置,属藤州,寻属燕州。七年,改属龚州。亦宋初废。今为大同乡。○隋建废县,在县东。汉猛陵县地。隋开皇九年,置隋建县,属藤州。唐属龚州。亦宋初废。   西平废县在县西南。唐贞观八年置。又南有归政废县,亦是时所置也。俱属龚州。贞观十二年,省归政入西平后,又以西平省入平南。又泰川废县,在县东北。唐贞观初置,属燕州。七年,属龚州。十二年,省入平南。   武郎废县在县西北。《新唐书》:永隆二年,析龚、蒙、象三州置思唐州,领武郎、平原二县。开元二十四年,为羁縻州。大宝初,亦曰武郎郡。乾元初,复故。建中初,仍为正州。长庆三年,改平原县曰思和。南汉废思和县,寻改州为思明州。宋开宝五年,州废,以武郎县属龚州。嘉二年,废入平南县。   ○燕石山县东南十二里。《隋志》武林县有燕石山,即此。唐因置燕州。有石岩,每春夏,则群燕巢于岩顶。《通志》云:山出石燕,故名。○大峡山,在县北十五里。又北五里为马头山。《邑志》:县北五里有高妙岭。又有畅岩,在县西二十里。其相接者曰思鹅岩,旧《经》谓之思鹅石,状若八角楼,或谓之鹅山。天启末,贼胡扶纪据此,官军旋讨平之。   摩云山在县南隔江百里。山高切云。又出马山,亦在县南百里,势如奔马。《志》云:县东九十里有飞凤山,形如飞凤。又维灵山,在县东南八十里,九峰错立,下有深潭。○蓝峒山,在县南六十里,山多窍穴,有蓝峒村。又有石脚岩,相传岩通勾漏。   阆石山县西北八十里,即桂平县之基石山也。中有石岩、石梯、流水,扃若堂奥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九十里有高阳岩,高爽明豁,前瞰平野,其阴又有胡叟岩。○蛇黄岭,在县北一里。岭势盘纡,出蛇黄,每岁八九月,土人掘地求之,一名蛇黄冈。又县东四十里有天堂岭,县西四十里有西岭。   仙台峒县北百余里。其相近有花相、白竹、古陶、罗凤等峒,回环相属,皆断藤贼连结煽乱处也。嘉靖七年,王守仁剿仙台、花相诸贼,皆平之,即此。又东西王峒,在县北境。唐贞观八年,龚州道行军总管张士贵讨东西王峒反獠,平之。胡氏曰:峒在龚州界。   ○龚江在县城南,即浔江也。唐置龚州,江因以名。东流入藤县界,亦名都泥水。江中有洲曰游鱼洲。西上五里曰乾洲,又五里曰相思洲,皆在江中。《志》云:县东十五里有石门滩,又五里为将军滩。又古氵邕滩,在县西二十里,有氵砉甚险。皆大江所经也。   相思江县西北三十里。自桂平县界流入境。又泰川江,在县东北二十里,废县以此名,或讹为秦川河。又白马江在县东五十里,武林江在县东南五十里。又有渌水河在县东南二十五里,南浦河在县南五里。俱流合于龚江。   ○太平关在县西北。《志》云:县有东、西、北三关,俱在县郭内,盖即弘治中所筑罗城诸门也。又乌江之西曰永宁关,稍北曰太和关。○泰川镇,在县西北四十里,有泰川巡司。又县北六十里有大同乡巡司,县南五十里有武林乡巡司,在武林江口。俱以旧县名。又平岭巡司在县西,三堆巡司在县西南,大峡巡司在县东北。《郡志》县境巡司凡六,是也。《图经》县城西南又有洞心巡司。   乌江驿在县城西。《舆程记》:自乌江驿而东历将军滩,共六十里至白马堡,又东四十里即藤县之黄丹驿。   贵县府西百四十里。西至横州百八十里,东南至郁林州兴业县百二十五里,西北至宾州百七十里。古西瓯、骆越地。汉为郁林郡之广郁县地。后汉因之。三国吴置阴平县。晋太康初,改曰郁平县,仍属郁林郡。宋、齐以后因之。隋初,属尹州。大业中,亦属郁林郡。唐武德四年,置南尹州,兼置总管府,寻为都督府。贞观七年,罢都督府。九年,改南尹州为贵州。天宝初,曰怀泽郡。乾元初,复为贵州。南汉因之。宋仍曰贵州,亦曰怀泽郡。开宝四年,改州治郁平县曰郁林。元因之。大德九年,以州治郁林县省入。明洪武三年,降州为县,又改今属。城周四里有奇,编户三十六里。   ○郁平废县即县治。汉广郁县地。刘句曰:古西瓯、骆越所居。后汉灵帝建宁三年,谷永为郁林太守,招降乌浦人十余万,开置七县,今贵州境内皆是其地。晋始曰郁平。唐为贵州治。《新唐书》贵州治郁林,误也。宋初,始改郁平为郁林。元省。《城邑考》:县城,唐元和中筑,以砖。宋绍熙中,重修。元初,城毁。至正中,又尝营治。明洪武二十五年,展筑。二十九年,复以砖石。成化五年、嘉靖九年,皆尝增修。   怀泽废县县南百五十里。汉广郁县地。三国吴析置怀安县,属郁林郡,旋废。晋末复置。宋、齐因之。梁曰怀泽县,仍属郁林郡。隋属尹州,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四年,复置,属南尹州,寻属贵州。南汉因之。宋初废。○义山废县,在县北八十里。梁置马度县,属郁林郡。隋因之。唐武德四年,改为马岭县,属南尹州,寻属贵州。贞观末废。天宝末,复置,改曰义山,仍属贵州。宋初废。旧《志》云:县有乌浒夷巢。又潮水废县,在县西五十里。唐武德四年,分郁平县置,属南尹州,寻属贵州。亦宋初废。《胜览》云:县西有郁林郡城遗址,吴陆绩为太守时筑。似未可据。   ○南山县南七里。有二十四峰,峭拔秀异,甲于一郡。上有七星诸岩,洞壑皆奇胜。《志》云:南山岩洞,其得名者凡数处。又有景寺,宋太宗、真宗、仁宗所赐御书藏其中。又东山,在县东二十里,峰峦秀峙。县北十五里又有北山,一名宜贵山,上有瀑布千仞,其北为登仙岩,路接仙女岭。又西山,在县西三十里,有五峰并峙。   龙山县北五十里。山势险峻,绵亘深远。《新唐书》贵州有龙山府,盖府兵防戍处也。山产茶,沙江出焉,议者以为藤峡之右臂。成化二年,置北山巡司,以扼其险。○马岭山,在县西北七十里,一名马度山,昔以此名县,亦名龙马山。   仙女山县北七十里。亦曰仙女岭。嘉靖初,藤峡犭贼据此,谓之仙女寨。又东北为油榨、石壁、大陂等巢,王守仁遣兵讨平之。○马面山,在县北九十里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六十里有鸦笑山,东接石梯山,西连北榄山,亦犭贼出没处也。《图经》:北榄山在县北六十里,石梯山在县东北七十里,东接桂平县之思陵山。   龙岩山县东六十里。上有七岩,一岩最大,有四门,虚明爽垲。○定祥山,在县西三十里,崎岖险塞,常为盗薮。其相近者又有云岭山。   铜鼓岭县南十五里。平地突起,层冈环列,可以避寇。又分界岭,在县南一百二十里。○金鸡峡,在县西六十里。相近者又有狮子峡。又悬象峡,在县西一百四十里。   ○郁江在城南。自横州流入界,又东经府城南,合于黔江。一名南江。○沙江,在县东三里,源出龙山。又有东津江,在县东二十里,即沙江分流也。俱入于郁江。又宝江,在县西二里,一名浮江,自宾州流入界,南注于郁江。   水江县南四里。北流入郁,一名度中口。又思缴江,在县南四十里,源出兴业县,即西水下流也。又有武思江,在县西六十里,自郁林州博白县流入界。横眉江,在县东南,自郁林州流入界。俱注于郁江。○潮水泉,在县西六十里。其水盈涸不时,唐潮水县以此名。   ○长平关在县城南。《志》云:县城外有东宁、西镇、北靖三关,环城为卫。○新安寨,在县东六十里,有巡司。又县南三十里有桥头墟巡司,县西三十里有瓦塘渡巡司。又北山寨巡司,在县北三十里。县境又有五州寨、东{土}渡、郭东里诸巡司。共为七巡司是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