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414 页/共 479 页

○棋盘山县南三里。以山顶方平而名。《志》云:县南二里有靖尉山,亦秀耸。唐开元中,恭城尉叶靖有道术,尝游此,因名。○五峰山,在县北五里,以五峰并峙也。又县北十五里曰雷霹山,五十里曰银盘山。又金田脑山,在县西八里。又县西二十里曰铜鼓山,峰峦岩壑,次第相望。   北陀山县东八十里。山高岭峻,登陟艰阻。山后有天池,一名峡口塘,石山对峙,潭水清彻,其源常涌不竭。旧为犭犭童出没处。万历中筑城于天池之前,设兵防戍。《里道记》:北陀山有小路自峡口至大江口,计里一百五十,为滩六十有五。万历三十七年,郡守陈启孙开凿,遂为坦道。又叶山在县东四十里,木皮山在县东二十里,皆高峻。○天门山,在县东百四十里,有天门岭,接贺县界,上有石门插天。《志》云:县西四十五里有富玉山,亦高广,《图经》所云“东列天门,西环富玉”者也。   独山县北百二十里。亦曰独山岩。巍然特立,周围皆峭壁不可跻。其南一穴,深三十步,广二十六步,高千寻,可通山巅,寇起,居民缘梯而上,寇不敢犯。○五指山,在县东百八十里,中深广,入仅一线,仅容一人,扼之则万夫莫过。万历三年,昭平贼黎福庄等作乱,抚臣吴文华遣兵袭擒之,捣五指、白冒诸岩,贼党悉降。又珊瑚岭,在县东二百六十里,接广东开建县界。   ○漓江在县城东。自平乐县南流,经此入梧州府界,沿江山箐深险,旧为盗贼出没之薮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十里有龙门峡,府江经其中,左有玉臼泉,亦流注于府江。   思勤江县东北百里。《志》云:源出富川县界丹霞洞,流经白藁涧,至思勤废县与韦峒浊水江合,又西南入于府江。○浊水江,亦在县东北。《志》云:源出富川之龙岩,至思勤废县合思勤江。又有富郡江,源出贺县界,流经马江废县,入府江。   归化江县西北八十里。源出永安州界仙回洞,流经废归化县,因名。东南流入于漓江。又明源水,出县西金田脑山,至县东北练漓堡入漓江。又上滩,在县南,源出县西南之盐洞,至县南百五十里黄京山入于漓江。   ○韦峒营县东北九十里。万历七年筑城置戍。又北陀寨,在北陀山东南,旧为贼巢,万历二十八年收复,筑城戍守,城后即峡口塘。《郡志》云:北陀城,在县东南百三十里。○九冲营,在县东。其地倚山为险,犭犭童常屯聚于此。万历中,设营戍守。   雷霹堡在县北雷霹山旁。又藤湾堡,在县东北。皆滨江控险,怪石狂澜,叛犭依阻其地。万历中,铲平之,置堡守御。《志》云:雷霹堡又北二十里,即平乐县界之甑滩堡。○石仁堡,在县南。其相近为东西两营。《志》云:县有上永、藤湾、明源、江口等村,诸犭犭童环县四列,而东营、西营、石仁等堡为戍守要地。   龙门驿县南百二十里。《里道记》:县南门外有昭平驿,自驿而南四十里,地名福登,又四十里为上仰,又三十里至龙门驿,又三十里为沙冲,又三十里为{勒}竹公馆,接苍梧县界。又明源洞,在县西,亦犭犭童窥伺处。   永安州府西南百六十里。南至梧州府二百七十里,西南至浔州府四百里,西至象州百六十六里。   古百越地。汉属苍梧郡。隋属始安郡。唐初,属荔州。武德五年,析置南恭州。贞观八年,改为蒙州。天宝初曰蒙山郡。乾元初复故。宋初因之。熙宁五年,省入昭州。元属平乐府。明成化十三年,置永安州,属桂林府。弘治四年,改今属编户三里。今因之。   州屏蔽昭、梧,控扼蛮左,界浔、漓二江之中,为形援要地。   ○立山废县今州治。汉荔浦县地。隋置隋化县,属桂州。唐武德五年,改为立山县,南恭州治焉,寻为蒙州治。宋州废,县属昭州。元因之。明洪武十八年,省入平乐县。成化中,改为州治。《城邑考》:立山县旧无城,成化十三年置州,始营土城。万历二年,增筑。有门三,门外各有关,城周二里有奇。   纯义废县州南四十七里。唐武德五年,置属荔州,寻属南恭州。贞观六年,改属燕州,十年还属蒙州。永贞初,改曰正义县。宋熙宁五年,省入立山县。又东区废县,在州东北。唐武德五年,分立山县置,属荔州,寻属南恭州。贞观中,属燕州,十年还属蒙州。宋熙宁五年省。又岭政废县,在州北,唐武德五年置,贞观十二年省。《郡志》云:县西北三十里有常安废县,唐初置,寻废。今正史不载,似误。   ○蒙山州东五十里。下有蒙水,其居人亦多蒙姓,唐因以名。《州志》云:州东五里有石鼓山,顶有大石如鼓。谶云:石鼓鸣,盗贼兴。州人每以为验。○莲花山,在州西五里。诸山联络,状若莲花。又天马山,在州南二十里。又南三十里为古眉山,旧设古眉巡司于山东麓,今废。   茶山州西四十里。绵亘深远,林箐丛郁。又力山,在州西南三十里,岩谷尤深险,旧为叛犭依阻处。○群峰山,在州北四十里。群峰环聚,岩隈深阻,群峰巡司旧置于此。《志》云:州北三十里,有通天岭,险嵯峨,势若插天。   ○银江在州东。源出州东北之平峒,过三昧巢,又南会于西江。○西江,在州西。源出茶山,过六洞,东南会于银江,下流入于漓江。《志》云:州北有金麻江,源出榕洞。又有金斗水,出州北七十里之金斗崖,流合古东、古爽诸川,又流合县北群川,东入荔江。   激江在州南。源出古眉山,南流入藤县,合于藤江。   ○仙回营州东南七十里。其地有仙回洞,东南去昭平县百二十里,亦曰仙回山。本属平乐县,弘治十一年,督臣邓廷瓒请以仙回洞田给昭平堡耕种是也。万历四年,筑城置堡于此。今有仙回巡司。又古眉营,在州南古眉山下,州境要害也,旧置巡司于此。万历七年,议置土巡司戍守。○群峰营,在州北群峰山下。《志》云:洪武中,群峰巡司置于峡口堡北,后迁于杜莫寨,万历中,迁于州东北之猫儿堡。   古西岩口隘在州东北,接荔浦、昭平二县界。旧为犭贼出没处。隆庆三年,荔浦三峒贼攻荔浦县,既而府江西岸仙回诸贼围永安州,掠山湾诸处。抚臣殷正茂议讨之,未果,彪滩、龙头矶诸贼益肆。六年,官兵分道进讨三峒,兵克古西岩口、木鱼、青靛诸巢,西岸水兵克太平、古冒、马尾、彪滩、仙回诸巢,东岸兵克黄峒、古慑水、河冲诸巢,贼大败,追及南源鸡笼山,复破之。高天巢贼犹乘险拒敌,我兵攻克之;东岸贼遁匿苦竹蒲岩,用火攻尽歼之。万历初,乃议城昭平,分上中峒、下峒、东岸、西岸、龙头矶、仙回、永安、高天、古带诸界,皆设堡戍守。三年,阳朔碎江贼廖金滥等复叛,南源残孽又阴助之袭古西岩口,据峰门山湾。抚臣郭应聘发兵讨之,复峰门,破山湾巢,南源贼酋周公楼等请降,乃屯兵山湾,据守永安厄塞;又遣兵破榕峒诸巢,上中峒犭童酋皆降。   杜莫寨州北七十里,犭犭童出没处也。万历二年,筑城置戍。《里道记》:州北四十里曰潘村,又北三十里即杜莫寨,又东北二十里即荔浦县也。自州而西南百四十里为藤县之五屯所。○佛巢堡,在州东。又东南六十里至昭平县,又三昧巢在州东北五十里,堡西北四十里即荔浦县。《志》云:州峦嶂稠叠,犭犭童充斥,嘉靖以后,渐次扫除,惟古造六峒与修仁山泽相连,至为险阻。堡,六峒之口,则守御为易。至九屯,接断藤峡,素称顽悍。虽己鼠伏,然附近乃门堡、平峒诸处,岭峻山长,通府江,达三峒,皆称要害。至五屯所,为州唇齿;杜莫寨,为州咽喉,尤不可忽也。   附见:   平乐守御千户所在府治东,洪武十三年建。又富川守御千户所,在富川县治东,洪武二十三年建。贺县守御千户所,在贺县南,洪武二十九年建。  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 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 读史方舆纪要     卷一百八 卷一百八   ◎广西三   ◇梧州府东至广东德庆州百九十里,南至广东高州府五百二十里,西至浔州府三百八十里,北至平乐府三百九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八十里,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九十五里,至京师八千二百六十二里。   《禹贡》荆州徼外地。周为百粤地。秦属桂林郡。汉初,属南越赵陀封其族赵光为苍梧王,即此。元鼎六年,置苍梧郡。元封五年,兼置交刺史治广信,领郡七。后汉因之。孙吴亦曰苍梧郡交州移治番禺。孙皓时,又移龙编。晋以后因之。梁属成州。隋平陈,苍梧郡废,改州曰封州。大业初,仍置苍梧郡《隋志》:封州,治封川县。大业初,遂以封川置苍梧郡,而废旧苍梧郡为苍梧县属焉。唐平萧铣,改置梧州治苍梧县。天宝初,曰苍梧郡。乾元初,复曰梧州。五代初,属于湖南。汉乾三年,入于南汉。宋仍曰梧州亦曰苍梧郡。元曰梧州路。明初,改为梧州府,领州一、县九。今因之。   府地总百粤,山连五岭,唇齿湖湘,噤喉桂广。汉以交州治广信,控南服之要。会明时,亦设重臣于此,固两粤之襟带。形势所关,古今一辙矣。苏氏曰:苍梧为两粤都会,北自漓江建瓴而下,西则及郁合为巨浸,绾毂三江之流而注之大壑。故论西则桂林为堂奥,而苍梧为门户;论东则南海为心腹,而苍梧为咽喉,控上游而据要害,其指顾便也。《山堂杂论》曰:梧州居两粤之中,自西而东者,至梧州则广东之藩篱坏;自东而西者,至梧州则广西之心腹倾。所谓地利者,非与?虽然,攻守之势有内外之分焉。提兵压敌,利在深入,则攻在梧州可也。蛮左窥伺,衅生于内,居中肆应,以时扑灭,则守在梧州可也。若欲以一隅之地动天下之权,临战合刃,惟敌是求,则两广之形胜不尽在梧州也。筹两粤者,当知所折衷矣。   苍梧县附郭。汉置广信县,为苍梧郡治。后汉及晋、宋、齐皆因之。隋郡废,改县曰苍梧,属封州,寻属苍梧郡。唐武德四年,置梧州治此,自是皆为州郡治。今编户三十三里。   ○广信城在今府治东。汉置。自三国吴以来,皆因而不改。《城邑考》:府旧城,在大云山麓,东北跨山,西南两面皆临江。宋开宝六年,砖筑。皇四年,寇毁。至和二年,重筑。明洪武二十二年,因旧址增拓,三面环濠,北因山险。正统十年毁,十一年重修。天顺八年及成化三年,皆缮治。四年,复增筑瓮城门楼,称为雄壮。正德初及万历五年以后,修葺不一。有门五,城周四里有奇。   猛陵废县府西北百里。汉县,属苍梧郡。晋、宋以后因之。隋废。萧铣复置。唐初,属藤州。贞观八年,属梧州,改曰孟陵。乾化四年,马殷奏隶桂州,寻复旧。宋开宝四年,省入苍梧。○戎城废县,在府西南二十里大江南岸。晋置遂成县,属苍梧郡。宋以后因之。隋开皇十一年,改曰戎成县,属藤州。唐永徽中,改属梧州。光化四年,马殷表隶桂州,寻复旧。宋仍属梧州。熙宁四年,省为戎墟镇。《志》云:府南二十里有戎墟渡,当大江南岸,上通长洲,故县盖置于此。   宁新废县在府东南。刘宋置宁新县,属苍梧郡。盖析广信地置,后废。齐又置。梁、陈因之。隋废。《志》讹为新宁。或曰:县盖在广东封川县境内,今府南十五里即封川县界。又《城冢记》:苍梧西南有农城废县,晋置,属苍梧郡。刘宋初废。《郡国志》云:其地有铜山、铜湖、铜丘,今堙。○废歌罗城,《志》云:在府西南六十里。隋开皇中,李贤所筑以屯兵处,久废。   ○大云山在城东北隅。盘回高耸,其下为三台山,郡之主山也。上有扶虎岩,亦名大虫山,一名大灵山。《搜神记》谓扶南王范寻养虎之所。今其岩蟠结危耸,为一山之胜。○火山,在城南隔江二里上。有光如火,其下水深无际,今亦名冲霄山。又石英山,在府城西桂江上,宋时产石英充贡。《志》云:府东南八里大江滨有苏山,以宋苏轼南迁时泊舟山下而名。   立山府西十五里。东临大江,山坂平衍,西极险厄,有径通藤县。山下有三公坡,成化初,督臣韩雍集大僚讲武于此,因名。○通星山,在府北六十里。山高耸,可以望远。   ○大江在府城南。黔、郁二水相合东流,至此合于桂江,谓之三江口。三江同流,水势浩衍,故曰大江。又桂江,在府城西。自平乐府昭平县流经此,至城西南合大江。俱详见前大川及川渎异同。   思良江府北二十里,亦名思贤水。又有峡山水合焉,南流入于桂江。○东安水,在府北四十里,东南流入广东封川县界,注于大江。又北有江简水,亦南流入于大江。   系龙洲府东七里大江中,亦名七里洲。一峰卓立,林木深秀,江涨时洲独不没,亦名浮洲。水口有浮桥。○长洲,在府西七里大江中,纵三十里,横三里,民居甚繁。自此溯流而上,又有思恩、思化等洲,皆在江中,俱有居民、林木。   ○漓水关在城西南。《汉志》苍梧郡有漓水关,即此。今堙。○大云关,在府东二里。府西二里又有扫云关。又镇南关,在府南火山上。府西南三十里又有耀武关。《志》云:府西二十里有下岸关,关北十里有扬威关。以上六关,俱成化六年督臣韩雍筑以控扼要冲。   长行镇府东七里。旧有长行巡司,置于长行乡。洪武二年,移置于此。又府境须罗乡有罗粒寨巡司,洪武中置。又东安沙村有东安乡巡司,正德六年置。○澄海营,在府城西北,元初土军所居,明洪武十二年废。今阅武营,在府城西南隔江五里。   府门驿在府城西南德政门外。递运所亦置于此。《志》云:所旧置于城北云山门外江滨。万历三年,改所为提举司,移建递运所于此。稍西为税课司。又有龙江驿,在苍梧县治西北。○武灶渡,在府西递运所前桂江之侧。又冲霄渡在税课司前,潘田渡在城南五里,五两渡在城东二十里。又府西二十里有平浪渡,六十里有龙江渡,八十里为古榄渡,百里曰观音渡。皆大江津要也。   藤县府西八十里。西南至容县二百四十里,西至浔州府平南县百四十里。汉猛陵县地。晋为安沂县地。义熙中,析置夫宁县,属永平郡。萧齐徙郡治此。梁兼置石州。陈因之。隋平陈,郡废,改州曰藤州,又改县曰永平县。大业初,复改州曰永平郡。唐武德四年,仍置藤州,治永平县。贞观中,改县曰镡津。天宝初,又改藤州曰感义郡。乾元初,复为藤州。五代时,属于南汉。宋仍曰藤州。元因之。明洪武十一年,以州治镡津县省入,复改州为县。今城周二里,编户四十四里。   ○镡津废县在县治东北。晋置夫宁县。隋曰永平。唐曰镡津。《元志》藤州治镡津,旧在大江东岸,宋徙治于西岸,是也。明初,县废。《城邑考》:旧城,在大江之南、绣江之西,元至顺三年,因旧址修筑。明宣德间,复筑土城。天顺四年,为寇所毁。五年,重修,以砖石。成化初,又为寇所陷。二年,增筑其东北隅,皆滨大江。隆庆、万历间,皆尝修缮。崇祯九年,又复营葺云。   安沂废县县南百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晋升平五年,分苍梧郡立永平郡,治安沂县。宋因之。齐移郡治夫宁,安沂属焉。梁改县曰安基,置建陵郡。隋平陈,郡废,县属藤州。唐初因之。贞观七年,改属泰州。明年,为泰州治,又改州曰燕州。十八年,州废,仍属藤州。二十三年,县废,寻改置安昌县。至德二载,改曰义昌县。南汉因之。宋开宝三年,省入镡津县。明正统十二年,设义昌巡司。成化八年革。又感义废县,在县西百二十里。隋开皇十九年,置淳民县,属藤州。《隋志》作淳人,避唐太宗讳也。唐武德七年,改曰感义县,仍属藤州。宋开宝三年,废入镡津县。   宁风废县县西百里。唐贞观五年,置宁风县,属燕州。七年,徙州治此,更曰泰州。八年,又徙州治安基,改曰燕州,县仍属焉。十八年,州废,县属藤州。宋开宝三年废。○长恭废县,在县西七十里。唐贞观二年,置长恭及泰川、池阳、龙阳四县,属燕州,寻移州治长恭。五年,复增置新乐、宁风、梁石、罗风四县,又徙州治宁风,改池阳曰承恩,而省长恭入宁风。八年,省龙阳、承恩,后又省新乐、梁石、罗风等县,皆在今县境。又隋安废县,在县南。又东南曰贺川废县。俱隋开皇十九年置,属藤州。唐贞观末,俱废。   ○东山县东一里绣江东岸。相传唐李靖南征,尝驻师于此。今山上有卫公祠。又南山,在县南二里绣江南岸,山势耸秀,顶平如砥。相接者曰石壁山,岩峦相倚,下瞰重渊,亦名赤壁,以石色皆赤也。又东南曰石人山,去县三里,山势峭拔,上有巨石,远望如人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五里隔江有谷山,高出众山之上,一名西山。   龙骧山县南七里。数峰耸列,下瞰清流。晋龙骧将军陈隐镇此郡,尝驻兵其下,因名。又登屿山,在县西十五里。二山南北对峙,江中苍翠相望。县西九十里又有六爻山,山形六叠如卦爻然,山足为十二矶,络绎相属,与白马堡对峙,为峡寇出没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