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416 页/共 479 页

鸦桥江州西四十里。源出绿鸦山,亦名绿鸦水。又定川江,在州西南二十里,源出兴业县之葵山,绿鸦水流入焉,共注于南流江。○桥丽江,在州南三十里,源出白石洞。又有沙田江,在州南四十里,源出州东南六岑山。俱流汇于南流江。   官陂州北五里。又北十余里有银水陂,其相近者曰三山陂、绿表陂。又州北二十五里曰锦陂,五十里曰河阜陂,尤广衍。○都毫陂,在州西三十里。其相近又有林陂、鸦桥陂。又赤陂,在州南四十里。皆潴流溉田,多者至二三百顷。   ○西关州西一里。《志》云:州南一里有安远桥,跨南流江上,元延中建,明永乐八年重建,万历二年增修,津梁要冲处也。今名瑞龙桥。又通济桥,在州东二十里。本名妙林桥,元至正中建。明弘治十三年重建,一名太平桥。冲要次于安远。又西望桥,在州西五里,本名大兴桥,与通济桥同时创建,亦津途所必经也。○西瓯驿,在州城南。   博白县州西南九十里。西南至广东廉州府二百里。汉合浦郡合浦县地。梁置南昌县。陈因之。隋平陈,属越州。大业中,属合浦郡。唐武德四年,改置博白县,兼置南州治焉。六年,改为白州。天宝初,曰南昌郡。乾元初,复为白州。南汉因之。宋仍曰白州,亦曰南昌郡。政和初,州废,县属郁林州。三年,复旧。绍兴中,仍废入郁林州。元因之。今城周二里有奇,编户三十二里。   ○建宁废县县东五十里。唐武德四年置,并置郎平、周罗、淳良等县,皆属南州。贞观十二年,省郎平、淳良二县,而建宁如故。宋开宝五年,废入博白县。《通志》县北十五里有废郎平县,东南百里有废淳良县。今其地名安仁乡。又周罗废县,在县东南百里,宋开宝中,与建宁县俱废。《城邑考》:今县城,唐初筑。宋淳熙六年,寇毁。十一年修,故土城也。元至正十三年,砖砌。明洪武五年,寇毁。六年,增修。天顺六年,又为寇所陷。成化二年,修筑,并凿濠环之。正德初,又复营缮。万历四年,展筑西南隅,即今城也。   南昌废县县东南四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隋旧县也,唐初更置,属潘州。贞观中,改属白州。宋开宝五年废。又大都废县,在县南,唐初置,属廉州。贞观六年,改属白州。十二年,省入博白县。○龙池废县,在县西南。汉合浦县地。唐贞观中,置山州,领龙池、盆山二县。天宝初,曰龙池郡。乾元初,复故。建中间,州县俱废。   ○卫公山县东十里。崔嵬耸立,为邑之镇。唐初,李靖南征,尝驻兵于此,因名。其相接者曰洞房山,广七十里,洞中高广玲珑,丽若雕房。又凝雾山,在县东二十里,山势屹立,云雾尝集其上。○双角山,在县西十五里,两峰角立。又西十五里曰绿罗山,下有绿珠洞。   飞云山县西六十里。山势崇峻,常有云气。又县西南六十里有宴石山,山皆盘石,壁立峭绝,北临大江,流泉激,崖宇虚旷,有二石峙于山巅。《寰宇记》以为南越王宴处。○九岐山,在县西七十里,回峦复嶂,分为九峰,四时葱翠。又西二十里有南象山,高百余丈,广百里,旧尝产象,因名。   蟠龙山县南八十里。蜿蜒苍翠,形似蟠龙。又大荒山,在县南百五十里,上有池,产鱼如人形。又南三十里曰射光山,峰标插空,日影先见。○八将山,在县东百三十里,有八峰攒立。其相接者有凤飞山,亦高耸。   绿秀岭县南五十里。嵯峨盘亘,林木青葱,广三百余里。○大虫岩,在县南百余里,临大江,常有虎伏其下。又将军洞,在县南三十里,一名飞鼠岩,石门三重,中如堂室,有泉温凉易流。唐初,将军庞孝泰刺南州,尝游此,因名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二里有将军岭,以宋狄青讨侬智高尝驻兵于此也。   ○绿珠江县西七里。源出绿罗山,下流合于南流江。《新唐书》白州西南百里有北戍滩,咸通中,安南都护高骈募人平其险石,以通舟楫,即南流江通廉州之道也。《岭表录异》云:白州之水出自双角山,东北流合容州江,是为绿珠江。恐误。又饮马江,在县南一里。相传马援南征,饮马于此。下流亦入南流江。○绿淇江,在县东南十里,源出洞房山。又小白江出县南十里之云流山,陆马江出县东南桥浮山,鸦山江出县南十五里之凌青山。皆流汇于南流江。   顿谷江县西南四十里。源出飞云山,又县西二十里有浪马江南流会焉,并入于南流江。又南立江,在县北三十里,源出绿澄洞,下流亦入南流江。○浪醴江,在县西六十里,流入浔州府贵县界,入于郁江。   龙母陂县东十里。又县南百里有江口陂,百五十里有双鱼陂。《志》云:县境远近之陂凡十余处,此三陂其差大者。   ○海门镇县东南百五十里。旧为入安南之道。唐咸通三年,南诏复寇安南,敕都护蔡袭退屯海门。时袭已为贼所围,诏不得达。四年,安南为南诏所陷,置行交州于海门镇,寻复置安南都护于此。六年,高骈治兵海门镇,进复安南。又石晋天福二年,交州乱,南汉刘Ζ图乘机取其地,屯兵于海门是也。○南关,在城南。又有东、西两关,皆在城外。   沙河寨县西七十里。有巡司。又周罗巡司,在县南八十里,以废周罗县为名。   北流县州东四十五里,东北至容县六十里,东南至广东信宜县百七十五里,北至浔州府平南县百七十里。汉合浦县地。萧齐永明六年,置北流郡。梁、陈间,废为北流县,属合浦郡。隋属越州。大业中,仍属合浦郡。唐武德四年,置铜州治此。贞观初,改为容州。开元中,升为都督府,并置经略军于城内。天宝初,曰普宁郡。乾元初,复为州。元和中,徙州治普宁县属焉。宋因之。元仍属容州。明洪武十年,改今属。城周不及二里,编户二十里。   ○陵城废县在县东南。唐武德四年,置属铜州,寻属容州。南汉因之。宋开宝五年,省入北流县。又豪石废县,在县东,亦唐武德四年置,属铜州。贞观十一年废。《城邑考》:今县,旧有土城,景泰初,因故址修筑。天顺四年,寇毁。成化二年,增修。七年,展城浚濠。嘉靖四十二年,复增筑之。   峨石废县县东南百十里。唐总章初,析白州之温水县置,寻为禺州治。《唐志》:武德四年,置南宕州,治南昌县。贞观六年,移治定川。八年,改为潘州。总章元年,改为东峨州,移治峨石县。二年,改为禺州。天宝初,曰温水郡。乾元初,复曰禺州,皆治峨石县。欧阳修曰:东峨州,乾封二年,将军王杲奏析白辩、窦容四州置。总章二年,改曰禺州。南汉因之。宋开宝五年,禺州废,以所领峨石、扶莱、罗辩、陵城等县皆并入北流县。南昌,见博白县。定川,见上郁林州。   罗辩废县县东南百里。《志》云:本罗辩洞地。梁置陆川县,属合浦郡。隋大业初,废入北流县。唐武德四年,改置罗辩县,属罗州,寻属辩州。乾封中,改属禺州。南汉因之。宋开宝五年,省入北流县。○扶莱废县,在县南百里。唐武德五年,析信义县置扶莱县,属窦州,以扶莱水为名。贞观中省。乾封中,复置,属禺州。南汉因之。宋初,与州俱废。   ○勾漏山县东北十五里。岩穴幽胜。详见前名山勾漏。   金龟山县东二里。与会灵台山隔江相对,台上有瀑布、岩洞。又梧台山,在县城南,其并峙者曰贺山。又有公界山,高广相埒,为县南镇。又天门山,在县西,与穿镜山并峙,县之西镇也。○铜石山,在县东十五里,峰峦秀丽,山顶宽平,旧产水银、朱砂。又县东五里为笔架山,有三峰耸峙。   绿蓝山县西北三十里。容山之东支也,容江之源出焉。○扶莱山,在县南百里,陵水出焉。又县东南有峨石山,罗水出焉。二水俱流入广东化州界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有双威山,下临思贺江。   通津岩在县之南坝乡。石山叠峙,有二门南北相对,高敞如阙,水流环绕,石室虚明,为县之胜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有歇马岭,相传伏波南征曾驻于此。   ○绿蓝水在县北。出绿蓝山下,分二流:一入容县境为容江,一入博白县境合南流江。今县东二十里有落桑桥,盖跨绿蓝水上。○绣江,在县东南,出广东茂名县,西北流入境,又北入容县界。   马门滩《志》云:在县西南四十五里,即绿蓝水所经也。汉马援南征,以江流迅急,凿去其石,余二巨石双立为门,其中流水如奔马,因名。又北戍滩,《志》云:亦在县西南马门滩下。唐高骈为安南都护,平蛮北归,见其湍险,属防遏使杨林疏浚之,人以为便。胡氏曰:马门江,在博白县西南百里,下北戍滩,出马门江,渡海抵安南界。咸通四年,南诏陷安南,都护蔡袭幕僚樊绰携印渡江,即此处也。   黄江陂在县南。《志》云:县境有坑塘、大陂、都莫等陂,俱有灌溉之利。   ○天门关在县西十里。颠崖邃谷,两石峰相对,状如关门,中间阔三十步。马援讨林邑,路由此。交趾往来,皆道此关。其南尤多瘴疠,去者罕得生还,俗号鬼门关。谚云:鬼门关,十人去,九不还。《舆地纪胜》谓之桂门关。元廉访司月鲁改名魁星关。洪武初,仍曰桂门关。宣德初,改曰天门关。旧《志》:鬼门关,在县南三十里。   双威镇县南百里,有巡司。又有游鱼寨,在县南山中,乡人避兵处。成化二年,贼邓辛酉据此,掠广东信宜县境,官军讨平之。又宝圭驿,在县治东。○化龙桥,在县东南,两溪水合流其下,旧为行旅津要。宋开庆初,石为桥,构亭其上。永乐十一年毁。十四年,修治,改曰登龙桥。   陆川县州南七十里。东南至广东石城县百四十里,东北至北流县百十里。汉合浦县地。萧齐置陆川郡。梁、陈间,废为陆川县。隋并废县入北流。唐武德四年,复置陆川县,属南宕州,寻属禺州。唐末,改属容州。南汉因之。宋仍属容州。明洪武四年,改今属。城周不及二里,编户十五里。   ○温水废县今县治。刘句曰:唐武德四年,析南昌县地置温水县,属南宕州,寻属禺州。大历中,改属顺州。宋开宝五年,州废,县省入陆川。《九域志》陆川旧治在今县东五十里。宋开宝九年,移治公平镇。淳化五年,又移治旧温水县,是也。《通志》温水废县在今县南六十里,似误。《城邑考》:县旧无城,永乐中,始筑土城。景泰三年、正统十四年,皆增修。成化十一年,以砖石。弘治十八年,又修城浚濠。正德七年,寇毁。十五年,重修。嘉靖四十二年、隆庆四年、万历二年,屡经修治云。   龙化废县县东南五十里。《唐志》:武德五年,置龙化县,属罗州,寻属辩州,以西有龙化水,因名也。大历八年,容管经略使王析禺、罗、辩、白四州置顺州,治龙化县,亦曰顺义郡。南汉因之。宋开宝五年,州废,省县入陆川。《通志》龙化废县在县北四十里,误。又南河废县,在县东南百二十里。《唐志》:本石龙县地,武德五年,析置南河县,属罗州。大历八年,改属顺州。宋初,与州俱废。《通志》南河废县在今县西六十里,亦误。石龙,见广东化州。○龙豪废县,在县西南,唐武德四年置,属南州,寻属白州。大历八年,改属顺州。宋初废。   ○后阳山县北一里。层峦叠嶂,起伏不一,为县所倚。又县南一里有三台山。○分水山,在县北五里,其水分二派:一合县东南妙洞水流入广东石城县界,一经郁林州合南流江入广东廉州界。《志》云:县东八里为东山,中有妙洞。又有金坑山,在县东南十里,山下有溪,沙黄如金,瀑水注之,即妙洞水矣。又文龙山,在县东北十五里,下有水流绕县前。   白羊山县东北二十里。山色洁白,四面悬绝,上有飞泉,下有勾芒木,土人练其皮为布。○凤凰山,在县西十里,中多桐竹,上有石盘泉。其相近者曰石鼓山,一名鸣石山,《志》云即《山海经》所称长石之山也。又双流山,在县西南二十里,相传唐龙豪县治此。县西北二十里又有石湖山,一名石抱山,上有渊潭,旁为石岩。或云:山多竹木,葱翠如袍,一名石袍山。   文黎山县南五十里。产黄白藤,山下水流潆洄,凡九十九渡。又谢仙山,在县东五十里,上有潭,流泉下注,土人谓之昆仑水,西南流,经广东石康县界入海。   ○回龙江县北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县北有乔林、高岭二水,合流为回龙江,其下流合南流江。○龙化江,在县南四十里。又有平南水,在县南二十五里,流合龙化江,下流入广东石城县境,合九洲江。   老鸦陂县东三里。又暗螺陂在县南三十里,沙料陂在县北三十里。皆灌溉民田数十顷。   ○温水寨县南五十里。有巡司。盖以废县为名。○永宁驿,在县南七十里。《舆程记》:自永宁而东南,繇回龙、流甬、麻坡、墟洞、尾流、茶六等河,七十里达广东石城县之三合驿。   兴业县州西北六十里。西北至浔州府贵县百二十五里,西南至广东灵山县二百二十里。唐初为石南县地,属贵州。麟德二年,析置兴业县,属郁林州。宋因之。今城周不及二里,编户七里。   ○石南废县县东北五十里。《隋志》:陈置石南县,为石南郡治。隋平陈,郡废,县属尹州。大业中,属郁林郡。唐初,属南尹州,寻属贵州。麟德二年,置郁林州治焉。建中二年,州移治郁林,以石南省入兴业。《城邑考》:今县城,洪武三年筑。宣德五年,增筑。正统十年、天顺三年,皆修葺。正德二年,始以砖石。嘉靖中,又尝修葺。   郁林废县县西北六十里。《志》云:在浔州府贵县东南五十里。汉布山县地。梁置郁林县,为郁林郡治,兼置定州治焉。隋平陈,郡废,改州为尹州。大业中,仍为郁林郡治。唐初,县属南尹州,寻属贵州,后置郁林州,县改属焉。建中间,州移治郁林县,后又徙治兴业。南汉因之。宋初,改郁平曰郁林,以郁林县省入兴业。今详见贵县。   兴德废县县西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萧铣析石南县置,寻废。唐武德四年,析郁平县复置,属南尹州,寻属贵州,后改属郁林州。宋初,省入兴业县。又潭栗废县,在县东三十里,唐置,属郁林州,亦宋初废。   ○万石山县西四里。峰峦错落,如累石然。其下有石井涧,绕流结曲。○北斗山,在县北十里,七峰卓立,如北斗然。又县东十里有东斗山,与北斗山对峙。《志》云:东斗山相接者又有东山,山上有泉从石壁飞下,凡百余仞,望之如翔鸾舞鹤。   铁城山县南十里。石壁四周险固若城,中平衍,容数百家,上多石窦,泉流不竭。有四门,惟东门可通人行,南门山半有土基,相传为古敌楼,西、北二门多石艰阻,其石皆铁色。《图经》云:郁林州旧设于此。山北一里有古州岩,广数丈,中有潭,四时不涸。又绿阴山,亦在县南十里,有大木如榕,蔽数十亩,一名甑山,鸣水江绕其下。又三台山,在县南二十里,有三峰连属。○葵山,在县北十五里,山半有岩,岩有龙井。   黄岭县东南十里。重峦回合,下多居民。又松岭,在县东十五里,长松四匝,望之郁然。又翻车岭,在县北二十五里,龙母江之源也。山路险,两崖阴翳。《志》云:县西二十五里有黄桑峡,抵广东灵山县界。○白马岩,在县西十余里,岩深广,容数千人。又牛龙岩,在县南十里,地温,有龙蛰此,居民遇冬,则驱牛入岩以避寒,容数千头。又石掩岩,在县西六十里,岩门有石若扉,阖不可开。   ○穿江县西十里。源出葵山,东南流二十里,有石山穹窿,水过其下,东入郁林州境,即定川江之上源也。○清江,在县西南九里,亦出葵山。又龙母江,在县北二十里,源出翻车岭。又有上鸣江,在县北十余里,参差会流,经县东二十里曰下鸣江,巨石横亘,湍流激射,声响如雷,东流为定川江。   岑江县南八里。西南流入广东廉州界。又西水,在县北四十里,西流入贵县境,注于郁江。   南山陂县北二里。县东北二里又有大陂。又都陵陂,在县之兴德乡,相近者为龙江陂。灌溉民田,各至数十顷。   ○高桥县北二十五里。旧有高桥驿。又富阳桥,在县东北一里。《舆程记》:贵县怀泽驿而东南,九十里至高桥驿,又八十里至富阳驿,自富阳驿而东南,又八十里至郁林州之西瓯驿。似误。○龙津江桥,在县南门外,往来通津也。   附见:   梧州守御千户所在府治东。洪武十二年建。又容县守御千户所,在县治西北,洪武二十三年建。怀集守御千户所,在县治北,洪武三十年建。郁林州守御千户所,在州治东,洪武十九年建。俱直隶都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