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413 页/共 479 页
广运堡在府江东岸,北距府城六十里。即广运驿也。弘治中,以寇患,筑城于此,为守御之备。正德三年,城始就,为门一。又足滩堡,在府江东岸,距府城九十里。正德二年,置城于此,有门三,寻圮。万历三十年,复修筑。又水营,在府东百八十里。万历二年,筑城置戍,有门二。三城周皆不及一里。○团山堡,在府东十五里。其地有团山,因名。又鸡冠堡,在府西三十里。《里道记》:自堡西二十里至延宾江,江滨有下峒城,又二十五里即荔浦县也。又甑滩堡,在府南百三十里,与昭平县分界。
大犭冲在府江西岸。西至荔浦县四十里,为分界处。犭犭童恒出没于此,因名。向设兵戍守。又田冲寨,亦在府江西岸,为要害处。万历中置戍。○榕津渡,在府东四十里,有榕津巡司。《志》云:榕津接富川、贺县界,为往来之要隘。又密山渡,在府北十五里;鸬鹚渡,在府北四十里,皆乐川津要处。
昭潭驿在府城西。驿之东为递运所。《舆程记》:昭潭驿西北八十里为桂林府阳朔县之古祚驿,其南九十里为龙门驿,往来所经之道也。○白面村,在府北四十里,接阳朔县界。《郡志》府治本汉荔浦县之白面村,似未可据。
恭城县府东北百里。北至全州灌阳县百十里。本平乐县地。隋末,萧铣始析置恭城县。唐因之,属昭州。今城周不及二里,编户一里。
○恭城旧城在县北。《宋志》:太平兴国初,徙县治于北乡龙渚市景,定五年复故。
○凤凰山县东三里。两峰开豁,中峰昂耸,如凤飞翔,县城旧在山下,成化十三年迁今治,地名黄牛冈。又东为五马山,有五峰亭立。又东里许为金芝岩,石室高朗。○燕子山,在县南一里,外峻,中稍宽,顶平,有石岩如燕窠然。其相近者曰狮子山。《志》云:县南二十里为三台山,有三峰叠翠。
银殿山县东北八十里。常有白云覆其上,望之如宫阙。《元和志》谓之银帐山。有钟乳穴十二。又天梯山,在县东,内宽平,四面峭壁,无路可陟。○穿岩,在县西十五里。岩深邃,有溪从中出,通舟楫,一名太极岩。又龙岩,在县东,中宽平,状如殿宇。
○乐川在县西。自道州流入境,经县南入平乐县界。《志》云:县北七十里有平川江,南流合乐川,有平乐溪之名。东南六十里有南平江,其上源为白水、淘江,西流合于乐川。又西水江,源出县西北二十里之黄山,南入平乐县界合乐川。又上平江,源出全州灌阳县界,经银殿山,过镇峡关,东入乐川。○葛家溪,在县南。源出县东之北洞,西流入乐川。又高桥溪,出县西高堆岭,东流合西水江。县东又有官潭,出湖广永明县,南流九十里过县前,西合于乐川。
○镇峡关县北六十里。俗名龙虎关。与湖广永明县接界,临江倚山,称为要害。盖即永明县南之荆峡镇山也。又镇峡寨,在县东北八十里,置巡司戍守。○沙子铺,在县西南四十里,又四十里而达于府城。又复圣岭铺,在县东北四十里,即灌阳县界。
站面寨在县东南。其北有淘江寨。《志》云:县有势江,源离县最近,叛犭横恶,与站面、淘江相匹。又县东北有黄泥、清水、赤口、毛塘等冲,皆距县百里,人迹罕至,为逋逃渊薮。又县北乡有燕子岭,在乐川东,与富、昭之花山、白冒等犭时有出没之虑。万历中,始渐驯伏。
富川县府东北二百六十里。东至广东连州二百五十五里,东北至湖广江华县百三十里,北至永明县百四十里。汉置富川县,属苍梧郡。后汉因之。三国吴属临贺郡。晋以后因之。隋初,属贺州。大业初,州废,改属始安郡。唐武德四年,仍属贺州。天宝初,改为富水县,寻复故。宋因之。明洪武九年,改今属。城周不及四里,编户二里。
○富川故城在县西南钟山下。《志》云:汉元鼎四年,析临贺钟山地置富川县,后皆因之。明初,县仍旧治,而移钟山千户所于霭石山南,相距七十里。洪武十八年,征南将军韩观奏请筑城,迁县于今治,千户所附焉。万历三十七年,复因故址修筑,并浚濠为固。
冯乘废县县东七十里。汉置县,属苍梧郡。三国吴属临贺郡。晋、宋以后因之。隋属永州。唐复属贺州。宋开宝四年,废入富川县。《志》云:冯乘废县,南去今贺县一百二十里,地名灵亭乡。亦见湖广江华县。
○霭石山县北一里。山高耸,四时尝有烟霭冒于峰顶,因名。又北一里曰兴云山,以云兴而雨至也。○朝冠山,在县东一里。其相接者曰马鞍山,马鞍之南为凤凰山,其下有云梯岭。《志》云:县西三里为屏山,以形如屏障也。其东一里曰独秀岩。又龙头山,在县南五里。
石门山县东三十里。四围峭壁,有门仅容一人,其中平原旷野,居民百余家。又东二十里曰隐山,中有潜德岩。又东十里曰通山,其洞曰祥云洞。《志》云:县东九十里有东山,多乔林。又有穿山,在县东十里,上为仙岩,泉石甚胜。○峡头山,在县南三十里。又有峡口山,在县西九十里,亦曰峡头。皆以两山夹川而名也。
钟山县西南七十里。富川县旧置于此。上有石,叩之如钟,因名。今边蓬寨巡司置于此。又白云山,在县西南百二十里,旁有丹灶山,下有灶溪水,《道书》所云丹霞福地也。○龙溪山,在县北五十里,下有龙溪。其相近者有郎山,中有穿石岩。又秦山,旧《经》云:在县北百八十里,高二千余丈,北连湖广道州境。《荆州记》:吴孙权时,此山夜雷暴震开,为峒者凡六。
萌渚峤县东北百二十里,与湖广江华县接界。即贺县之临贺岭也。详附见名山越城岭。○长标岭,在县北六十五里。相传李靖讨萧铣,收岭南地,尝驻师植标于此。又斜岭,在县东南九十里,南至贺县五十里,分界处也。《志》云:县北二十里有秀峰,平地突起,凡数十仞。
○富江在县东。源出县北四十里之桃母岩,一名灵溪,水南流合于贺水,县以此名。又卢溪江,在县南,源出县西十里黑石源,东流入富江。又西沟水,源出县西屏山,亦经县南入富江。又县西三里有白源水,县南五里有碧溪,俱流汇于富江。
氵万源县北二十里。其水北流,下九疑,入潇江。○秀溪,在县西八十里。一名秀峰涧,以出秀峰山也。又县西百里地名沙坪,白藁涧出焉。其水俱南流入于漓水。《岭外录》:白藁涧水下流经白霞寨,又西南流入于漓江,亦谓之沙江。
○荔平关在县东。《汉志》荔浦县有荔平关,疑旧时境相错也。《唐志》冯乘县有荔平关。○马坪堡,在县东北。《志》云:县境有内八源等十五巢,马坪堡为防守要地。
钟山镇在县西南钟山下。故县治也。县东徙,因置镇于此。旧有土城,寻圮。正德二年重筑,十四年易以砖石。周不及二里,有门三,建公馆、军堡。又寨下市巡司,亦置于此,为往来通道。城外有钟山渡。《里道记》:镇南至贺县八十里。○白霞寨,在县西南百二十里,有巡司,司前有白霞渡。《舆程记》:白霞渡东至钟山镇四十里,西至沙江渡三十里,又西三十里达平乐县之榕津渡。又珊瑚寨,在县西南。《志》云:寨南至昭平县百六十里,为分界处。
贺县府东二百八十里。东至广东连山县百五十里,南至广东开建县百八十里,北至湖广江华县百六十里。汉临贺县,属苍梧郡。后汉因之。三国吴置临贺郡,治此。晋因之。宋初亦曰临贺郡,明帝泰始二年,改为临庆国。齐复为临贺郡。梁、陈因之。隋初,改为贺州。大业初州废,县属始安郡,寻并入富川县。唐初,复置临贺县,为贺州治。天宝初亦曰临贺郡,乾元初仍曰贺州。宋因之,亦曰临贺郡。元仍为贺州。明初,以临贺县省入州。洪武四年,改州为县。今城周六里有奇,编户六里。
○临贺废县今县治。汉置。孙吴以后,州郡皆治此。裴氏《记》:自九疑而南,崇山峻岭,高排霄汉,绵亘数百里,山清水秀,皆为贺境。是也。唐、宋时,皆为岭口要路。明初,州始废。《城邑考》:县旧有土城,宋德二年易以石。元初毁天下城池,此城仅存。明洪武二十九年,以形家言,闭塞西门,止存东南二门。嘉靖十一年重修,增筑月城。十四年大水,又复营葺,仍开西门。万历初城圮,三十五年增修,即今城也。
封阳废县县东南百里。汉县,属苍梧郡。孙吴以后属临贺郡。隋初属封州,大业初属苍梧郡。唐贞观元年省,九年复置,属贺州。宋开宝四年,省入临贺县。又荡山废县,在县南。梁置,并置乐梁郡治焉。陈因之。隋初废郡,大业初并废县入富川。唐天宝中,复置荡山县,属贺州。宋开宝四年废。又绥越废县,旧《志》在荡山县南百里,亦梁置,隋省入富川。○桂岭废县,在县东北。吴置建兴县,属临贺郡。晋太康初,改曰兴安,仍属临贺郡。宋、齐因之。隋初属贺州,寻属连州。开皇十八年,改曰桂岭县。唐还属贺州。宋因之。元末废。
○浮山县东十里。挺出江中,障县水口。一名玉印山。○丹甑山,在县西十里,高千余丈,时有云气上浮,泉流不竭,注为池,名曰仙池。《志》云:山本名幽山,唐李为守,更曰丹甑,宋守邓壁又更名瑞云。今亦曰甑山。又玉泉山,在县西北十里,其泉皎洁,与仙池之水俱流入于橘江。
橘山县东北二十五里。上有七十二峰,攒奇竞秀,其中多橘,故名。《唐志》山有铜冶,又尝产银。宋置太平银场,今皆废。○五指山,在县南八十里。其相近者又有幞头、聂峰诸山。又海螺山,在县南十里,有泉清彻下垂,一名滴水岩,亦曰天堂岭。
临贺岭县东北二百里。一名萌渚峤,亦曰桂岭。《志》云:唐置桂岭县于岭下。县有朝冈、程冈,即桂岭之支陇也。详附见前越城岭。
○贺江在县城东。《志》云:源出富川县界石龙山,东南流经城东,合临水。弘治中,建浮桥于上,以榷商旅之税。又东流合于橘江,至广东封川县合于西江。宋初,潘美破贺州,声言顺流取广州,南汉使其将潘崇彻屯贺江以备之,即此。○临水,在县东南一里。源出桂岭,亦谓之桂岭江,南流至此合于贺江,临贺之名以此。又橘江,在县东五里,源出橘山,南流合于贺江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八里有龙门滩,贺江合群流经此,水深百寻,湍流涌激,拟于河津之龙门,亦谓之龙溪。
沸水泉县西二十里。泉涌如沸,灌溉之利甚博。又县南十五里有七分水井,其泉平地涌出,四时不涸,灌田亦甚广。
○芳林镇在县东北。宋初,潘美等伐南汉,兵至芳林,进围贺州,是也。今县有芳林铺及芳林渡。○南乡镇,在县南百余里。宋潘美围贺州,南汉将伍彦桑趋援,潘美潜以奇兵伏南乡岸,彦桑至,伏兵起,遂擒斩之。南乡即今信都乡,今有巡司戍守。
石牛营县西南百里。万历八年,筑土城于此,置兵戍守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有黄峒寨,叛犭巢穴也。嘉靖末作乱,抚臣张岳讨平之。或曰:黄峒即修仁县之黄峒山。
里松峒在县东北。其地有锡矿七处,万历初以税使开采,聚徒基祸,寻复封闭。附峒豪强私擅其利,时有攘夺之衅。今置里松土巡司。又沙田土巡司,在县北。○大宁峒,在县东。其地有南乡六冲连接湖广、广东,地遥山峻,易生戎心,防闲不易。今有大宁土巡司。
荔浦县府西七十五里。北至桂林府阳朔县百二十里。汉县,属苍梧郡。三国吴属始安郡。晋以后因之。隋属桂州。唐武德四年,置荔州治焉。贞观十三年,州废,县仍属桂州。宋因之。明弘治四年,改今属。城周不及二里,编户五里。
○崇仁废县在县西南。唐武德四年,置属荔州,州废,改属桂州,寻废。又永宁废县,在县西北五十里,本阳朔县地。唐武德四年,析置永丰县,属桂州。长庆三年,改曰丰水。五代梁时,湖南奏改永宁县,仍属桂州。宋因之。熙宁四年,废为镇。元初复故。元初省入荔浦县。《通志》县南四十里有荔州故城,西二十里有澄河县故城,未知所据。
○龙颈山县北一里。又城西一里曰望高岭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五里有鹅翎山,岩壑相承,虚明变幻。山下有鹅翎岩,宋时尝改为鹅英山。又圣山,在县南一里,上有岩,云合则雨。
镆铘山县北四十里。险峻如刃,昔人置关其上,土人谓之界牌峡。或以为即汉之荔平关。○日鬃岭,在县东四十里,亦曰鸡冠岭。其相对者曰铜鼓岭,亦曰火焰山,或曰即古之方山,高数千仞。《方舆纪》:方山对九嶷,高下相类。又有天门岩,在县东南,一名太极岩,其中又有拱辰、广寒诸岩,云壑深邃,游历难尽。
○荔江在县南。《志》云:桂林府永福县南境有荔山,荔江出焉,东南流,经修仁县界,至县境,又东入平乐府境,合于漓江。《舆地记》:荔溪多桂,不生杂木。又山月江,在县北二十里钟山下。《志》云:源出县东北之南源,西南流入于荔江,一名沙月江。又丹竹江,出县东峰门寨,过县南九里独秀山,入于荔江。
○镆铘关在镆铘山上。又华盖营,在县东,控扼山险,为犭犭童出没之所。《经略志》:县南接府江,西通修仁,西北连永福之黄磊,北达阳朔之金宝顶,皆称阻隘,而东面尤险。华盖营镇压诸巢,最为重地。至若葫芦、夹板、富林、五墩等处,皆群贼渊薮,而龙肚、铜鼓之冲要,横木、界牌之险僻多岐,罗门、长峒之万转羊肠,南源、江带之阴阳反覆,旧恃龙头堡以扼其吭,修复不可不早也。
上中峒寨县东二十里。万历四年筑城置戍。又下峒寨,在县东北三十里,有城,万历十年筑。又峰门寨,在县东四十里,有城,万历四年筑。南源寨,在县东北三十里,有城,万历十年筑。《志》云:二寨为县境要隘,皆置土巡司于此。○白面堡,在县东。又县东南有乃乃堡。
修仁县府西南八十五里。南至象州百五十里,西至柳州府洛容县百五十里。汉荔浦县地。吴析置建陵县,属苍梧郡。晋因之。刘宋末改属始建国。齐曰建陵左县,仍属始安郡。梁置建陵郡治焉。隋废郡,县属桂州。唐初因之。贞观初置晏州于此,十二年州废,县仍属桂州。长庆三年,改曰修仁县。宋仍属桂州。熙宁四年,省入荔浦县。元丰初复置。元因之。明初属桂林府,弘治四年始改今属。城不及一里,编户二里。
○修仁故城县西南四十里。《志》云:洪武初,县治南隘口。永乐初,为贼所陷。景泰初,迁羁寨山。天顺中,复陷于贼。成化十五年,迁今治。旧为土城,成化十九年易以砖石。《郡志》故城在桂林府西南三百四十里,是也。
武龙废县在县西北。唐贞观初,置武龙县,属晏州,州废,县亦省入建陵县。
○罗仁山县东一里。石崖险峻,稍南水绕其下,寇至,邑人以竹木架渡,可容四五百人。又松明山,在县北一里,山多松,人采之以代炬,因名。又横水山,在县西一里。越王山,在县西十里。又西五里为驼山,又西五里为修仁山,县因以名。○黄峒山,在县南二十里,山深险,贼巢也。又南十里为龙冈山。又有大峒山,在县南百里,山岭层叠,犭犭童出没。《志》云:县南十里有榕山,其相近者为潭川山。
崇仁山县北五十里。高数百丈,云兴即雨,因名。亦曰崇仁岩。又苏山,在县北十里,亦高耸。○德峰山,在县西三十里,高出众山,可以望远。又县西南一里有象鼻岩,下临水际。
○荔江在县北。《志》云:源出废理定县界,流入境,有木稳、东坡、朝阳诸水悉流入焉,又东入荔浦县界。○驼水,在县西,源出驼山,流经县南。又县南三里有白石水,亦自县西流合焉。下流俱注于荔江。
○南隘关在县西南。亦曰南隘口,即旧县治也。县西又有西隘关。今皆废。《志》云:县境旧有丽壁市巡司,为戍守要害。○石墙隘,在县西南,向为犭犭童门户。万历中,置官兵戍守于此,为石墙营。又太平堡,在县西南百里,亦戍守要地也。又莫廖堡,在县西百里。《里道记》:木廖西三十里,即柳州府洛容县之高天堡。《经略志》:县南境仁化、归化诸犭,皆顽梗;而归仁、吉祥、骆驼、小黄、安平诸里,其犭犭童善恶相错;尤悍戾者,则金村、大峒、板木、毛村诸犭;至鸡笼、横祥等村,皆良犭也。
昭平县府南二百二十里。南至梧州府百六十里,东北至贺县二百五十里。汉临贺县地。萧梁置龙平县,兼置静州及梁寿诸郡于此。隋初,州郡俱废,县属桂州。唐武德四年,复置静州治焉。贞观八年,改为富州。天宝初曰开江郡,乾元初复曰富州。宋开宝五年,州废,县属昭州。熙宁八年,改属梧州。元丰八年复故。宣和六年,改县曰昭平。淳熙六年,仍曰龙平县。元因之。明洪武十八年,废入平乐县。万历四年,复置今县。城周一里有奇,编户三里。
○龙平旧城今县治。《志》云:梁析临贺县太平岭置县,为南静郡治。《隋志》:梁置静州及梁寿、静慰二郡于此。隋平陈,并废。杜佑曰:静州,陈所置也。刘句曰:梁置静州,兼置南静郡,寻改郡为龙平县。今以《隋志》为据。唐时州郡皆治此。宋州废,而县不改。明初,县仍治太平岭,在府江西岸,有城,旋废。成化中,置昭平堡,寻陷于寇。正德三年,迁堡城于府江东岸,置守备司。万历四年,置县。六年,于西岸旧址建城为治。八年,城圮,旋复补筑,即今城也。
豪静废县在县南百里。梁置县,兼置开江、武城二郡。陈改置逍遥郡。隋郡废,县属桂州。唐武德四年,属静州,寻属梧州。贞观十二年,废入苍梧县。○博劳废县,在县西南。梁置。隋属桂州,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四年,复置,属静州。又归化废县,在县西北。又安乐废县,在县西。隋平陈,置归化及安乐县。大业初,俱省入龙平。唐初,复置,俱属静州。九年,与博劳县同废。
马江废县在县东南。梁置开江县,属开江郡。隋初,郡废,县属桂州。大业初,并废县。唐初复置开江县,属静州,寻属梧州。武德九年,还属静州。长庆三年,改曰马江县,属富州。宋开宝四年废。又思勤废县,在县东北。唐乾元初置,属富州。宋开宝四年,亦废入龙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