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411 页/共 479 页

始安水在临源岭南。《水经注》:始安峤之阳,有峤水南流注漓,名曰始安水,又有沩水流合焉。《志》云:沩源水,源出县之南乡,亦名桃花源。又有融水,出融山二洞中,流经县境,又南入灵川县界入漓水。今县西五十里有大、小融江渡。○零水,在县西南五十里。其地有郁金山水源出焉,亦南流入漓。县南又有凤源水,其地亦名南凤源,合南渠入于漓水。又双女井水,在县南七里,亦流出南渠合漓江。   灵渠在县北五里,即道漓水处。南经灵川县入临桂县界,亦谓之氵零渠。《水经注》湘水自零陵西南谓之氵零渠,是也。唐咸通五年,安南为南诏所陷,岭南用兵,诸道馈运皆溯湘江入氵零渠。《宋·沟洫志》:灵渠以引漓水,故秦史禄所凿。或谓之秦凿渠,后废。唐宝历初,观察李渤设斗门十八以通漕,俄又废。咸通九年,刺史鱼孟威以石为铧堤,亘四十里,植大木为斗门,至十八重,乃通舟楫。宋庆历中,提刑李师中修浚,后守臣边诩等复累加修葺。绍兴二十九年,臣僚言:广西灵渠接全州大江,其渠仅百余里,自静江府经灵川、兴安两县,宜令两邑令兼管修治。诏漕臣修复,以通漕运。范成大曰:灵渠,在桂之兴安县,秦始戍岭时,史禄凿此以通运之遗迹。湘水源于海阳山,在此下融江。融江为下流,本南下。兴安地势最高,二水远不相谋。禄始作此渠,派湘之流而注之融,使北水南合,北舟逾岭。其作渠之法,于湘流砂磕中,垒石作铧觜,锐其前,逆分湘流为两,激之六十里行渠中,以入融江,与俱南。渠绕兴安界,深不数尺,广丈余,六十里间置斗门三十六,土人但谓之斗。舟入一斗则复闸斗,俟水积渐进,故能循崖而上,建瓴而下,千斛之舟亦可往来。治水巧妙,无如灵渠者。《志》曰:渠既通舟楫,亦利灌溉,一名中江。自李渤置斗门,开漓水则入于桂江,壅桂江则归之湘水。又凿分水渠三十五步,阔仅五六尺,以便行舟。其后修筑,皆因渤之故迹。明洪武末,渠道湮坏,遣御史严震直修浚。《郡志》:震直修灵渠,欲广河流,撤去鱼鳞石,增高石埭,遇水泛,势无所泄,冲塘决岸,奔趋北渠,而南渠浅涩,行舟不通,田失灌溉,连年修筑,百姓苦之。永乐二年,改作如旧制,水患始息。成化间复坏,郡守罗向修复。今县东有水函十,灵渠之水径此。每遇霖潦,往往啮堤为患,因置石函以泄之,灌田数千亩。每至决坏,有司相视以时兴修焉。   八字陂在县治东。又昌陂,在县南六十里。沿潭陂、赵家陂、观陂,在县西。斜陂,在县北。又辛家堰,在县南。龙眼堰,在县东。皆灵渠之水分引溉田处。又潭,亦在县南。《志》云:湘、漓分流处,地名铧觜,汇而为潭,名曰潭。   ○严关县西南十七里。粤西之襟要,桂郡之咽喉也。详见前重险严关。○下营关,在县西五里。   唐家铺县北五里。有巡司。又县西南四十里有陆洞巡司。○白云驿,在县东北漓江上,驿南有万里桥,漓江所经也。   灵川县府北五十二里。东至全州灌阳县百四十里,西南至永宁州义宁县九十里。本始安县地。唐龙朔二年,析置今县,以灵渠水为名。今城周四里,编户五十里。   ○高镇山县西南二里。古名大象峰,一名大藏。其下有潭,横浸山腹,名象潭。其形三折,又名之潭。宋宝间,改名高镇岭。元至正间,大藏山崩,后名其所崩崖为赤壁,因名赤壁岩。○西峰山,在县西北二里。高数百丈,三面峭拔,其中坦衍,上有龙泉,每日三涨三落。又西北三里为挂榜山,高耸与西峰相埒。又西北五里曰双盖山,高百余丈,两峰圆峙,如张盖然,俗名凉伞山。《志》云:县西一里有吕仙山,产茶曰吕仙茶,其地即今县治西南平阜也。县旧治此。宋绍定四年,县令郑延年始迁县治于今所。   北障山县北十里。倚峙如屏障,与临桂尧山对峙,高广称之。《志》亦谓之玄山。山周环有泉百源,其著者曰滑石泉。宋绍兴六年,州帅胡舜陟易名漱玉泉。今亦曰道乡泉,以邹浩曾经此而名。或名为龙隐泉。《一统志》谓之百丈山,又名把伏山。重峦叠嶂,绵亘数里,当风飙起,则飞鸟回旋不能度,俗谚:县鸟不过灵川。是也。○舜华山,在县西二十里。一名舜山。山多峰岫如冠笏,亦与尧山相望。中有月华岩,亦曰月华山,以岩洞如月窟也。下有池曰舜池。   香炉山县东北三十里。高千仞,中分一小山,形若香炉。又马鞍山,在县东二十五里,高耸与香炉相并。○金瓶山,在县西十五里。其西峰连环律,状类金瓶。又半云山,在县西南界。其山平地突起,四面孤高,亦谓之半云岭。   千秋峰县东北七里。独立危耸,一名文笔峰。下有峡通大江,亦曰千秋峡。《志》云:千秋峡丛山列拥,亦名笔峡。大融江经此,风水相搏,涛色如银,名曰银江。今有千秋峡巡司。○灵岩,在县西北三十里。岩高数百丈,南北相通,小溪环绕其下。《名胜志》:江水贯灵岩中,阔数十丈,深不可测,山谷百源辐辏于此,可通舟楫。   龙田岩县西三里。中有石田,高低委曲,下有龙泉。又真仙岩,在县西南三里,石室穹窿,容数十人。又仙隐岩,在县西南十余里。岩深广,其上若石楼,下有深潭。又西南十里有华岩洞,高广数仞,清泉环绕。   ○漓江在县东北。自兴安县流合大融江入县界。《志》云:灵渠行五十里入大融江,名曰灵江。又西北有黄柏、六峒、川江三水流合焉,亦曰融江。经千秋峡而南亦曰银江。又经县南之甘棠墟白石潭而入临桂界,亦曰桂江。又有小融江,亦自兴安来,至江南大埠口始与大融江会,左右剌合,故曰漓津。   西江在县西北。即黄柏、六峒、川江三水也。其源俱出全州西延之境,与湖广新宁县接界,绕七都蛮峒而来,六峒居中,黄柏、川江在左右,并流而汇灵岩山下,东流合于漓江。   甘水在县南。源出融山北界,流经县西南,过大山下东流,至县南二十里之甘棠墟而合漓江。又白石湫,在县南三十五里,亦曰白石潭,东流合于漓江。《志》曰:县东有淦江,北有路江,与白石湫、甘水皆入于漓江。淦、路二源俱出犭峒界云。   莲花塘县南三里。其相接者有蛟精潭,储水以通灌溉。又黄花塘,在县西北五里,亦储水溉田处也。○南北堰,《志》云:去城皆三里,灌田二千余顷。   ○白石镇在县南白石潭上。有巡司,亦曰白石氵祭巡司。又千秋峡巡司,在县东北十里银江滨。○大龙驿,在县东,明初置。   阳朔县府南百四十里,东至平乐府八十里,西至永福县七十里。本始安县地。隋开皇十年,析置阳朔县,属桂州。今县城临江倚山,周十余里;编户十三里。   ○归义废县县西十五里。唐武德四年,析始安、阳朔县地置,属桂州。贞观初省。今为归利乡。又县南二十里白面村山下有乐州古城,《志》云:唐武德四年置乐州,盖治于此。   ○阳朔山在县治北。县以此名。其相近者曰都利山,县之主山也。《志》云:县理在都利山下。《水经注》漓水南经都利山,即此。出香草,亦曰都荔。又鉴山,在县治西南,亦曰西山,城环其上。○龙头山,在县治东北,高百丈。又县东三里有卓笔山,濒河一峰,尖秀如笔。其在县西者又有膏泽峰,以将雨则云起也。《志》云:峰在县西一里,其下有珠明、豹隐等洞,洞有三,亦名棋盘洞。   寨山县西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五代时,湖南马氏常置戍于山下,因名。其地即归义县故址。傍有碧莲峰,峰峦重叠,如莲花然。相传县治旧在其下,亦名连碧峰。相近者又有乳洞,中多乳石,下为观源溪。○大天马山,在县西十五里。其相接者曰威南山,《志》云:山下有晋威南将军薛墓,因名。又西里许曰塘山,下有涌泉,潴流为渊。群山间又有读书岩及金鸡洞,洞中有小江,石如鳞甲,一名白龙洞。《志》云:皆在县西十五里。   东人山县东南二十里。石形如人东向,其下有三十六洞,南北纵横三十里。又县西七里有西人山,与此山相对。○? 瓷剑谙囟鲜謇铮叱鲋谏健?又有白鹤山,在县东南五里滨江,其形如鸟舒翅而名,亦曰鸟山。又云翁山,在县南,耸秀特立,群峰罗列,若其子孙,因名,亦曰秀峰。县南三十里又有古罗山,亦名都乐山,高数百丈,顶有池。   画山县北五十里。九峰屹立,丹崖苍壁,望之如绘。其相近者曰宝山,有瀑布飞流,下注桂江。《志》云:画山北有绣山,与临桂接界,舟入阳朔,必先经此。又石银山,在县北四十里,左右层峦峭拔,山色如银。○云源山,在县西北七十里,广数百里,阳朔群山之发轫也。又抱子山,在县东北七十里,亦曰宝子山,接湖广道州界。   东岭县东五十里。一名提头岭,为昭、贺、全、永必经之地。又东明岩,在县东十里,有栈道通平乐。○甘岩,在县北七十里漓江旁,一名官岩。又翠屏岩,在县西四十里,岩高而明,石门三五,俯望若屏。其相近者曰龙隐岩,泉石甚胜。又独秀岩,在县南十里,有南北二岩。又南十里曰广福岩,中弘敞,为县境岩洞之冠,俗名罗汉洞。   ○漓江在县治南。自临桂县流入境,又南流入平乐府界,亦曰桂水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五里有东晖水,县东南三里有双月溪,俱流达于桂江。   西溪县西一里。源出县西北云源山,曲折流达明珠洞前,入于桂江。又兴平水,在县东北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源出抱子山,南流入桂江,其北流入道州界,合群川入于沱水。○东石渠,《志》云:在县东狮子山下,两崖天成,深丈余。又有通井,在县东练旗山下,泉脉通江,至春水辄涌沸,有灌溉之利。   灵陂县西北七十里。雷雨所成,涌水成江,潴以溉田。其相近者又有神陂,为众水聚流处,亦灌溉所资也。又清渌陂,在县西十五里,亦曰清渌塘,溉田甚广。《志》云:县西群山环列,溪涧萦流,潴而为塘,其得名者以数十计。○飞泉,在县西五十里。泉涌山腰,悬石百级,飞注而下,如挂银河,下流入于桂江。   ○榕树关县西二里。《志》云:县有石柜关,洪武三十年建,今废。○伏荔镇,在县东南十五里,有巡司,其南为伏荔渡。又白竹寨,在县西二十五里,亦有巡司戍守。   金宝堡在县南。《志》云:县南有庄头、鬼子、金宝顶诸巢,逼近府江,犭犭童出没处也。隆庆五年,平其地,设金宝、大水田二堡戍守。万历初,贼首廖金滥等作乱,围大水田堡,永福贼皆应之。二年,抚臣郭应聘谋击之,檄诸道兵会金宝顶,大破碎江、古隘、岩塘、凉境、庙门、犭山诸巢,诛廖金滥等,于是置戍于金宝顶、遇龙、翠屏、伞山诸堡,以为保固之计。   古祚驿在城北龙头山下。旧在县北十五里,正统二年移于此。《志》云:唐初置归义县,有新林驿,后废。今呼其地为驿头街。又葡萄驿,在县北,明洪武二年立,正统间废。今呼其地为葡萄墟。《舆程记》:桂林府水行八十里为南亭驿,又南三十里为古祚驿,自古祚而南八十里为昭潭驿,入平乐府界。   白面村县东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村南至平乐府城四十里,为往来径道。村南有白面渡,漓江所经也。又广化村,在县东七里,有广化渡。又县东南十五里有香顶渡,北十五里有五龙渡,俱四出之津要。   全州府东北二百五十里。东北至湖广永州府二百五十里,西北至湖广宝庆府三百七十里,南至平乐府三百三十里。   春秋时楚地。秦属长沙郡。汉属零陵郡。后汉、晋、宋、齐以后皆因之。隋属永州,大业初仍属零陵郡。唐亦属永州。五代晋天福四年,湖南奏置全州。周广顺二年,属于南唐。宋仍曰全州。元为全州路。明初,改路为府。洪武九年,复降为州,以州治清湘县省入,隶湖广永州府。二十八年,改今属编户八十九里,领县一。今因之。   州北连永、邵,南蔽桂林,舟车络绎,号为孔道。从来有事粤西者,必争全州五代周广顺二年,南唐取湖南,时桂州为南汉所取,唐主命知全州张峦兼桂州招讨使以图之,既而复命将侯训自吉州路趋全州,与张峦合兵攻桂州,不克。盖界壤相错,门户所寄也。   ○清湘废县今州治。本汉洮阳县地,属零陵郡。隋开皇十年,改置湘源县,属永州。其治在州西七里,地名柘桥。唐亦曰湘源县,仍属永州。五代晋天福中,马希范奏改县曰清湘。后周显德三年,徙县入郭内。宋因之。明初省。《城邑考》:今州城,宋末始筑,植土为城。元至正十四年改筑,北据山麓,南瞰湘江。明年,以砖石。明洪武元年增修,嘉靖二十二年又复营治。有门五,城周五里有奇。   洮阳废县州东北三十五里。汉置县,以洮水经其南而名。如淳曰:洮,音韬。后汉仍属零陵郡。晋因之。刘宋永初中,以继母舅萧卓为洮阳令。元嘉三十年,宗悫以功封洮阳侯,即此。齐、梁亦属零陵郡。开皇中,并入湘源县。   零陵废县州北三十里。汉置零陵县,零陵郡治于此。后汉因之。延熹八年,桂阳贼攻零陵,零陵下湿,编木为城,太守陈球固守,贼激流灌城,球于城内因池势反决水淹贼,贼退走,即此。建安中,孙吴移郡治泉陵,零陵县属焉。晋以后因之。或谓此为小零陵,对零陵郡而言也。《隋志》:小零陵县,开皇十年废入湘源。刘句曰故城在湘源县南七十八里,似误。今其地名梅潭,故时城堑犹存。泉陵,见湖广永州府。   ○湘山州西一里。峰峦蓊郁,岩洞幽深,泉石秀异,登其巅尽一州之胜。又柳山,在州北二里,郡之主山也。旧名北山。宋雍熙中,柳开为守,尝筑室读书于此,因名。山之南又有凤凰山。○三华山,在州南三里。顶有三峰,形如华盖,湘江绕出其背。《志》云:州东一里有隆城山,有古颓垣如城堑状。又钵盂山,在城东北隅。山形完整,正统中改名曰完山。   覆釜山州西八十二里,跨湖广新宁县界。峭险峻绝,凌逼霄汉,一名朝山。有七十二峰,其名者曰大、小覆釜,峰顶皆有石如覆釜,岩壑泉石层叠环绕。又州西四十里有屋柱岭,山脉与覆釜相接,高耸迥出天表。○文山,在州北五十里,洮水出其下。又黄华山,在州东北八十里。《郡国志》以为黄山横亘如榜,一名猎山。《志》云:州南二十里又有笔架山,以三山秀拔而名。   狮子岩州西四里。即湘山之支峰也。石径窄狭,中高广,可容数百人。又西十里有龙隐岩,一名龙云岩,岩室虚敞,地名石燕冈。○龙岩,在州北十五里,虚明深窈,有飞泉百余丈,萦纡如练,一名漱玉岩。   ○湘水州城南一里。自兴安县海阳山北流,合越城峤水,至州境,挟洮、灌二水入湖广东安县界。详湖广大川湘水。   洮水州西十里。源出文山。《志》云:山下出泉,喷激有声,因名。《水经注》:洮水出洮阳县西南,东流径其县南,又东注于湘水。汉高祖十二年,英布军败走江南,高祖令别将追破布军于洮水南北。旧说以为此洮水,或以为今江南溧阳县之洮湖也。   灌水在州南二里,地名小村口。源出平乐府贺县界,东北流经灌阳县境,入州界。州西五里又有罗水,出西境罗氏山,东流经州南。俱入于湘水。《志》云:州东北门曰合江门,其对岸有山巍然,名钵盂山,即罗、灌二水入湘处。○宜湘水,在州西北九十里。群山之水皆汇于此,东流三十里入湘水。又钟乐水,出州西百里之钟石山,东流六十里入湘水。   ○黄沙关州东北七十五里。道出永州府,关下有黄沙渡。又寨墟关,在州西北,道出宝庆府,关下有寨墟渡。旧皆有兵戍守。   香烟寨在州西北。《志》云:州境又有禄塘、长乌、羊γ、硖石、磨石、获源等寨,俱宋置,以防蛮寇。○延洞寨,在州西。《宋史》:全州西有延洞蛮粟氏,聚族居此,常抄劫民口粮畜。雍熙三年,柳开知全州,悉降之。或谓之西溪洞,又谓之西延六峒蛮。明弘治中,此地亦为盗薮。《州志》:州西百里有西延巡司,元至元中设,寻废。明洪武六年复置,即故延洞地也。   板山堡州西南七十里。又西南十五里有洮水堡。《志》云:城南六十里有里山堡,西南九十里有鲁塘堡,南五十里有石塘堡,八十里有莲塘堡,西四十五里有源口堡,北八十里有山口堡,西六十里有白塘堡,北六十五里有镇湘堡,南四十五里有罗口堡。俱有额军戍守。   柳浦镇州北七十里。有巡司,洪武三十年置。又建安巡司,在州西南六十里,洪武三十年置。《舆程记》:州西南九十里为建安驿,又百三十里为兴安县之白云驿,又柳浦驿在州东北六十里,又东北九十里为湖广东安县之石溪驿。○城南驿,旧在州南,洪武二年迁置于广山下,去旧驿十里。正统中,改置于城北朝京门外之江次。又山角驿,旧在州东,洪武四年置,嘉靖六年移置于黄沙渡,或谓之洮阳驿。又有山枣驿,在州西六十里。《志》云:州北三里又有递运所,洪武十四年置。   灌阳县州南九十里。东南至湖广永宁县百二十里,南至平乐府恭城县百十里。汉零陵县地。后汉建安中,孙氏析置观阳县,以观水为名,仍属零陵郡。晋以后因之。梁、陈间,讹曰灌阳。隋开皇十年,废入湘源县。大业末,萧铣复置。唐武德七年废。上元二年,荆南节度使吕复奏置,属永州。五代晋天福中,湖南改属全州。今城周不及二里,编户八里。   ○灌阳旧城《志》云:在今治西二十里雀儿山下。县本治此,隋初改建今治。   ○峡山县北五里。夹江峙岸,高耸蔽日,形似三峡。县有沙罗、马渡、龙川、盐川之水,咸汇于此,东北流入于湘水。○抱子山,在县北五十里,山势重叠如褓抱然。其相接者曰七星山,上有犁陂洞。《志》云:县西百里有海山,以四围涵水而名。其相近者曰风吹罗带山。   通真岩县西二里。一名灵岩。又西八里曰仙源洞,洞旁有大源塘。又西七里曰九龙岩,中有沙河,流通别涧,石藤凡九,盘曲如龙,因名。其水流入灌水。○打鼓洞,在县西四十里。《水经注》观阳县东有裴岩,下有石鼓,形如覆船,叩之清响远彻,即此洞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