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382 页/共 479 页

○莲峰山县东七里。峭壁Л峰,盘礴数十里,绝顶平广,可容万人。宋皇中,邑人彭孙保聚于此,有城塞池堑,又有云楼、宣武、西、南四门,外有石梯、石巷,仅容一人。绍定间,寇乱,邑人丘麟率民保此山,设寨固守,全活甚众。《志》云:山一名东田石,顶有石泉。宋时官置三寨于其上。○蟠龙山,在县北。脉自清流县蜿蜒而来,入县境,群峰连接,历数十里,至县后,屹然拔起,高耸磅礴,为县主山。一名后龙山,旁有龙子冈。   白云山县东南百里。がテ叠秀,高插霄汉,时有白云覆顶,因名。又县南八十里有云山,峰峦峭耸,势逼青苍,时有云出其上。又南有高贵人山,挺拔端重,秀出群山之表。○大岭山,在县西南五十里,高峻层叠,有路西北入长汀县界。又县东北有上峡山,两山夹立,路出其中。《图经》:县东有冠豸山,四壁悬崖,惟一路可入。成化中,邓茂七之乱,邑人多避难于此,贼攻月余不能陷。   虎忙岭县西百里,接长汀县界。山岭高峻,登陟甚难,言虎过此亦仓忙也。相接者曰野狐岭,岭多狐。又分水岭,在县西北九十里,岭之水西入长汀,东入连城,因名。相近者曰彭地岭,宋彭孙尝屯兵于此。又陡岭,在县西南,有小大二路,沿山绝顶,绵亘六七里,以险阻陡峻而名。又垂珠岭,在县南百里,接上杭县界。宋景炎二年,元兵破汀关,丞相文天祥移兵屯漳州,过此岭,回顾垂涕,居民哀之,表以此名。相近有远水岭,亦接上杭县界。行人以重滩患陟,避水而登是岭。《志》云:县南有赤竹岭,岭多赤竹,亦接上杭。又有牛路岭,盘旋十余里,耕民贩牛广东,取路于此。县东南曰横山岭,盘回十余里,接龙岩县界。又县东曰猫儿岭,接永安县界,两峰对立,状若猫儿相顾。○石门岩,在县东七里,两石相峙,壁立万仞。县南又有七星冈,环列凡七,如星之布。   ○文溪在县治南。亦名清溪。源出县南百里金鸡山,与长汀氵祭合流至县,凡九折而东达于清流县界,亦谓之罗口溪,皆以萦回曲折而名也。又莒溪,在县南百余里。源出龙岩县界山中,流入长汀县界,入于鄞江。又有萧坊、新泉诸溪,皆在县南,流入上杭县界,合于大溪。○杨梅滩,在县西北六十里,其水出长汀县,合虎忙岭诸水,滩流险厄,上多杨梅,因名。下流入于文溪。县西南又有长滩,曲折多险,下流入上杭县之大溪。《志》云:县西一里有莲塘,泉水所潴。县东北又有莲花潭,文溪下流也,旧以此名县。   ○北团寨县西南六十里。宋置寨于县北五十里,有巡司,后毁于兵,寄于县市西,元末废。明洪武十四年,改置于县东。十八年,迁于县南百里。隆庆四年,群贼啸聚于县南碧莒洲,寻讨破之。因迁司于新泉隘,筑城戍守。○秋家岚隘,在县东,道出永安县。峰峦层叠,为盗贼薮。自县南而西,有朗村、丰头、新泉三隘,南接上杭,旧为襟要。又廖天山隘,在县东南,松杉参天,昔为啸聚处,因设隘防守。隘东数里又有横山隘,西数里有白岭隘,又县北有乌石隘,又西曰石固隘,皆为戍守处。   金鸡场在县南金鸡山下。相近又有吕溪场。又郭家山场,在县南三十里。又南有宝成场,宋置,以开采铜铁之利,寻废。   归化县府东北三百里。东北至延平府将乐县百七十里,东南至延平府永安县百五十里,西南至清流县九十里,本清流县之明溪镇巡司,当将乐、沙县、宁化三县之交。成化六年,以其地旷远,民梗难治,乃析四县地置今县,即明溪巡司为县治。正德中,始筑城,嘉靖中,以寇乱增修。今城周三里有奇,编户四十五里。   ○楼台鼓角山在县治后。数峰连属,中一峰高耸如楼台,其余峰圆者如鼓,长者如角,因名。县之主山也。又南曰印诰山,山形高而平正。又娥眉山,在县治前,群峰连络,中一峰正对县门,若娥眉然,县治盖北向云。○五马山,在县西三十里。五峰周遭连属,其中土地蕃衍,居民殷实,溪水绕流其下。又西北十余里曰龙西山,奇峭壁立,约千余丈,中有圣水岩。   紫云台山县东南八十里。周围二十里,高十里。其顶上平,有田塘水碓,居民四五百余户,腴田数千亩,气候多寒,夏月无暑,每日色岚光互相掩映,则紫气氤氲,亦谓之均山,以三峰连络也。《闻见录》:紫云台山路岩,有险足恃,奸人易以窃据,戍守最切。○银瓶浪盏山,在县西南三十里。四峰连属,中一峰圆尖如瓶,余三峰圆小如盏,故名。又黄牛山,在县西四十余里,山顶高峻而宽平。宋绍定间,有曾寡妇晏氏者,倚山为寨以拒贼,贼来攻,不能陷,乡人多挈家相依。于是析寨为五,选少壮为义丁,互相犄角,贼屡来攻,皆败去。   腾云嶂县东南九十里。高约五百丈,周百里。其形如盖。《志》云:县西十里有五顶嶂,亦高耸。又西有仁寿峰,特起数百丈,云兴则雨至。○铁岭,在县东三十里,置隘于此。道通将乐,为县襟要,亦曰铁场岭。又滴水岩,在县北五里,其上有泉,水下滴,亢旱不竭。西有洞,阔约数十丈,洞内孔窍相通,凡数十里。下有流泉,出为滚溪诸水,泉石奇胜,甲于一邑。又圣隐岩,在县东八十里。悬崖峭壁,つ木连阴。又东南为黄杨岩,与永安县接界,今详见永安县。   ○明溪在县东。亦曰明江。其上源出县西二十五里伍通凹,流至城西南黄溪头而始大,环抱治南,绕如腰带,曰腰带水,一名黄溪水。又东北流,崖侧有大小二阜,相对如明字,因曰明溪。经铁岭入将乐县界,曰湖地溪。○珩溪,在县东南,上源接明溪,中有石,沿渚夹峙里许,水从中出,谓之门槛石。又有翰溪,出县东北龙湖涧,引而南,与明溪并流入沙溪,东合众流入沙县界,亦谓之黄沙溪。县东三十里曰雷霆溪,自翰溪分流,沿渚十里,乱石Лヴ,吼激如雷霆,亦流合于黄沙溪。又有布溪,亦在县东南。《志》云:布溪接吉溪、沙溪之水,自县东七十里岩前渡汇流而东,入沙县界。吉溪,即永安之龙溪也。   滚水县东十里。出滴水岩,分流并注入于明溪。《志》云:县东十里有黄窠水,出将乐县界,下流与珩溪水会。○石硖涧,在县西南二里,流出山下,合于腰带水。   ○夏阳镇县东八十里。亦曰夏阳墟。宋绍兴间,置明溪寨巡司,属清流县,在今县治西。元末陈友定筑城以障乡里,周围里许,谓之子城。明成化六年,改置县,遂迁巡司于此,易今名。又有黄杨巡司,在县东七十里,宋绍兴中置,寻废。《志》云:县后市空芜山巅有平章寨,陈友定立栅屯兵于此,因名。故址尚存。○明溪驿,在县西门外。宋元符中置驿,属清流县。明初因之,成化中属今县。《舆程记》:自驿西南六十里至清流县之玉华驿,又四十里即九龙驿矣。一云明溪驿在县西南十五里。   伍通隘县西二十五里,路出清流县。县西南五十里曰半隔隘,路达宁化。又有水口隘,在县西北八十里,路通将乐县。北百四十里曰下坊隘,路出邵武府建宁县。○长平墟隘,在县东北四十里,路出邵武府之泰宁县及将乐县。又大岭头隘,在县南二十里,路出永安县,与县东之铁岭隘,东南之紫云台隘,并为戍守要地。《志》云:县环境皆山,东铁岭,西伍通,南大岭,北下坊,关隘之襟要也。而东南之紫云台隘,东北之长平隘,西南之半隔隘,西北之水口隘,并为扃钥之险。而紫云台一隘,关系尤切,路通永安、沙县及将乐、顺昌诸处。《闻见录》云:由紫云台而东北,其所出之道,曰夏阳,曰鹅公,曰廖源山。自廖源至将乐不过八十里。又由鹅公山间道五十里,至招杉隘。又三十里,即顺昌之源坑矣。   永定县府东南三百里。北至上杭县百十五里,西南至广东大埔县二百二十里。本永安县地,僻居万山中,往往恃险乐祸。正统、天顺以来,草寇时发。成化十四年,渠魁钟三啸聚劫掠,事平,抚臣高明奏请立县,治于溪南田心,名曰永定。编户十九里。   ○卧龙山县治西北。蜿蜒如龙,县之主山也。又龙门山,在县东,峰峦连属。山之西麓,为贵人峰。峭峻端重,为邑之左镇。又印匣山,在县西,顶平坦若印匣然,乡民尝避兵于此。《志》以为县之右镇也。又挂榜山,在县南,横列如屏。○铜鼓山,在县东北六十里,接上杭县界,拔地突起,高百仞,广数里。民居其下,左右有二湖,皆广袤数丈。其一虽旱不涸,名铜鼓湖。《名胜志》山在县西南四里,似误。   虎冈山县北五十余里。两山相合,林木阴翳,亦曰斧山,萦回数里。县北八十里又有黎袍山,蓊郁苍翠,远望如画。又县东北七十里有莲花山,峰峦耸峙,上有莲花。○满山、红山,在县西南五十里,森耸雄丽,半入潮州府界。   余山嶂县北八十余里。山势峻突,绵亘百里。林木龙葱,四时不改。上有石如马,民谣云:石马鸣,则有兵。成化十四年,草寇窃发,太监卢胜令军士击而碎之。嶂下有新村岭,延袤十余里,又有三峰,萦纡起伏,南接卧龙山。○松柏嶂,在县南,《志》云:与广东饶平县接界。叠巍峨,林木蓊蔚,昔人多避寇于此。又桃坑嶂,亦在县南,山高林茂,产铁。乡民常炉冶于其下。   分水岭县西北六十里。山势崇峻,石径险隘。水流南北两分,一名猪槽凹,路出上杭县。又缘岭在县东百里,岭脊有圆墩,亦曰圆岭,接漳州府南靖县界。又三层岭,在县东南五十里,岑冈三折,最为险要,今有巡司。○雪竹峰,在县南,陡岭插天,为邑之胜。相近为水珠峰,两山相向,奇秀特出,瀑布悬流,俗谓之双飞蝴蝶。又县北有双髻峰,两峰并耸如双髻。县北八十里有凉伞峰,冈峦律,亭亭若盖。   杨梅岽县南四十余里。高峻磅礴,盘亘数十里,多产杨梅。又牙梳岽,在县西南七十里,水分南北,亦入上杭县界。○伯公坳,在县西南,径路窄狭,道出潮州。又寒水凹,在县西,路出上杭,石径岩险,行者病之。成化十七年,县令王环凿石开道,行旅称便。   ○大洲溪在县南。源出龙岩县界之大池,西南流入境,过县治西,折而南,入广东大埔县界,为小靖溪。又有文溪,在县东北六十里。县东百余里又有武溪,流合文溪而入大洲溪。县北又有金沙溪,出分水岭,亦南合大洲溪。《志》云:县北有磨石滩,滩石错立,水势澎湃。县南有箭滩,以水势如箭也。又有罗滩,以湍流回绕而名。县西又有憔滩,惊湍沸浪,言舟师至此颜色为憔也。   丰稔溪县北九十里。源出龙岩县界,流入境,与上杭县黄潭溪合,又西南会跳鱼溪。《志》云:跳鱼溪出县余山嶂,合丰稔溪,经县西境,合永安之大溪。又有汤湖溪,出黎袍山,流合跳鱼溪。○涵水湖,在县西,今名龙安寨。湖水澄澈,萦回环绕,中有土阜。又县治西南有晏湖,周围百余丈,山溪之水潴而为湖,有灌溉之利。   ○兴化镇县西六十里。亦曰兴化乡,有巡司。洪武五年,置司于县南之古镇,寻徙虎岗山下,改为太平巡司。天顺六年,以寇盗窃发,移置今所。又太平巡司,在县东六十里,地名高坡。正统中,以山寇扰乱,徙兴化司为太平司,后为寇毁。景泰末,徙置于此。又三层岭巡司,在县南三层岭下,成化十四年置司。其地当闽广之交,盗贼出没,防御最切。   博皮岭隘在县东北。路通漳州龙岩县,为戍守要地。《志》云:县北有斧冈、青坑、溪口等隘。自是而东,为布坑、长流、湖雷、上寨等隘。又县东有铁坑、望天丘、南溪、抚溪、洋竹、粤杳等隘。又岐岭隘,在县东南。又东南为下洋、大溪、月流等隘,路出漳州平和县。○竹箭隘,在县南,路出广东大埔县。又东为杨梅、新村、翁坑等隘,与三层岭巡司相接,县南境之要防也。又伯公凹隘,在县西南,其东曰锦丰渡,为南出之津要。县西又有斗古岗隘,西北为古楼岗、黄凿头等隘。《志》云:县境之隘,凡二十有六,而岐岭、博皮、竹箭尤为险要。   艺梓堡在县东北。《志》云:唐置上杭场于县东丰田里,南唐移于艺梓堡。是也。今详见上杭县。又县有兴济、端利、嘉兴、浮流、锦丰五场,俱宋置,为采铁之所。   附见:   汀州卫在府治东,洪武四年建。○武平守御千户所,在县西南二十五里。洪武二十四年建,筑城浚濠,周二里有奇,置兵屯守。又上杭守御千户所,在县治北。天顺六年,以溪南寇作乱,始调汀州卫后千户所守御。成化二年,遂置所于此。俱属汀州卫。   ◇邵武府东南至延平府二百五十里,南至汀州府五百五十里,西至江西建昌府三百六十里,北至江西广信府四百十里,东北至建宁府二百八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七十里,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百五十里,至京师四千八百三十里。   《禹贡》扬州地。周闽越地。秦属闽中郡,汉属会稽郡。三国吴属建安郡,晋以后因之。隋属抚州。大业初,属临川郡。唐属建州。五代时,王闽因之。宋太平兴国四年,置邵武军。元曰邵武路。明为邵武府,领县四。今因之。   府山川蜿蜒,田土平旷,居列郡之上游,作全闽之西户。自江右而入闽中者,下杉关,出樵川,势如建瓴矣。明初取闽中,亦道出于此,岂非攻守要地欤?   邵武县附郭。汉冶县地。后汉末,为建安县地。三国吴始于此置昭武镇。永安三年,升昭武县,属建安郡。晋太康初,改曰邵武,避司马昭讳也。宋、齐、梁因之。隋平陈,郡县俱废。开皇十二年,复置邵武县,属抚州。唐武德七年,改属建州。五代晋天福初,王闽又改为昭武。开运二年,属于南唐,寻复曰邵武。宋为邵武军治。今编户百七十一里。   ○乌坂城府治东三里。萧子开《建安记》:越王筑六城以拒汉,乌坂其一也。亦曰故县城。北倚山麓,南滨大溪。《志》云:今府城宋置军时所筑,本土城,周十里有奇,后废。元大德二年,因故址垒以陶甓,惟西南隅缩旧城一里。至正二十四年,复修筑,以砖石。明洪武初,修城浚濠。五年以后,相继营葺。永乐十四年大水,圮城之半,寻复修筑。今城周七里有奇。   ○登高山在城西。一名熙春山。有三峰,旧谓之灵泉三峰。嵯峨耸峙,下瞰城。成化十二年,郡守冯孜上言,府城东北临大溪,西南穿小溪,东则三水合流而去,惟西南密迩熙春小山。宋时城郭东南北三面俱临溪,西则跨熙春,遇水泛涨,人得趋避。元人建城,不跨熙春,城濠南北与大溪接,遇水泛涨,溪入于濠,濠灌于城。永乐中,尝被其害。况熙春去城密迩,脱有贼寇凭据之,则城内虚实皆见,宜因宋城旧址为便,不果。山南有西塔山,一名金鳌峰,即三峰之一也。○樵岚山,在城西北十里,一名金莲峰,樵溪之水出焉。宋石正言、孙谔居此,亦名三谏山,俗谓之钟家岐。《名胜志》:城北有万峰山,以山据诸峰之会而名。其相属者曰苍山,旧名米仓山,曰石鼓山。相接者为莲花峰。又县东北有泉山,山麓谷口仅容单骑,循涧而入,深邃平旷,有田数顷,涧水曲折,山势环抱,谓之蒙谷,为近郊之胜。   鸡鸣山府东二十里。宋开宝初,卢绛叛入闽,人不知避。夜半,忽山顶鸡鸣,人皆起而贼适至,遂得免害,因以名山。又三台山,在府东六十里,当邵武、建阳二县界,自武夷盘礴而来,上有三级如台,因名,亦名杨源山。府东百里又有龙山,山大而高,抵建阳书坊界。其东十里又有龙须山,山周三十里,接建阳、顺昌二县界。○白水山,在府东百二十里。山势高耸,上有瀑布悬流,凡数十丈,状如匹练。相对者曰九台山,亦有瀑布泉。   七台山府东南百五十里,跨汀、延、邵三郡界。高二十余里,上有七台。又有洞,曰百花洞,泉石皆奇胜。又宝山,在府东百六十里,旧产铁矿。相接者曰东山,高亦百余丈。○纱笼山,在城东数里,群峰攒抱,中一峰独高而直。又云岩山,在府东四十里,高出群岫,俯瞰长川,上有岩,吞吐云气。又东四十里曰天池山,山高大而顶宽平,有池方广数亩,冬夏不涸。   道峰山府东南八十五里。亦曰道人峰,当邵武、将乐、泰宁三县界。危峰峭拔,矗入霄汉。《寰宇记》:道人峰负长溪,面樵水,秀峙数十里外。其险处名罗汉岩,下临绝壑,山周围盖八十余里,幽泉怪石,不可胜纪。○南午山,在府南三十里。山有三峰,俱当午位,与郡治相对。一名叶寮山。相近为高れ山,上有风洞,深不可测,时有风出其中。旁有岭,路通泰宁县。又殊山,在府南百十里,双峰耸立,直插霄汉,亦名文笔山。其东为小殊山,视殊山虽小,而奇峻更胜。《志》云:府东南二十余里有浮潭山,三峰秀峙。东南八十里曰凌云山,高千三百余丈,仰逼霄汉。又府南九十里曰潮鱼山,亦有三峰鼎立。   天马山府西北七十里。山势如马从空而下,一起一伏,周十五里。又龙湖山,在府西北百里。山势峻拔,深谷盘回。绝顶有湖,溉田三万余顷。一云山在府西五十里。又有象牙山,亦在府西北,接光泽县界。○云锦山,在府西南八十里。高峰环合,凡三十有六。又府东南四十余里有白鹤山,高峻如孤鹤冲天,一名天帝峰。   刘师岭府南百二十里。路出建昌府,鸟道崎,绵亘六七里,人以为病,戏名愁思。宋上官端义募众道,行者便焉。又望州岭,在府西北七十里,高耸望见府城。又府西百余里有飞猿岭,以高险得名。○佥岭,在府东四十里,旧时夹道多松,亦名千松岭。又天湖岭,在府东南四十里,俱路出顺昌。又府东五十里有分水岭,岭水分流,东达建阳,西入邵武,相近有洪家岭。府东百余里又有吴师岭,皆路出建阳县,府东百六十里又有三望坳,路通将乐县。   ○紫云溪在府城北。源出光泽县之西北二溪,合流入境,会诸溪水东下经城北,其流益大,又东南至顺昌县之富屯,下流入顺阳溪,俗名大溪。樵水入焉,亦名樵川。《志》云:大溪会众水东下,一百二十里至富屯,其中有滩五百余。谚云:一滩高一丈,邵武在天上。又樵溪在府治北,发源樵岚山,经城西而入城中,逶迤九曲,因名九曲溪,亦曰秀水,出城北,东流入紫云溪。○将溪,在县东。自建阳县流入境,合诸溪涧水入紫云溪。又洒溪在县东二十五里,其上源曰青云溪,以相近有青云山,溪经其下也。又有壶山溪,一名九里溪,源出分水岭,亦曰分水溪。西流会洒溪而入紫云溪,曰洒口。府东四十五里又有平洒溪,诸山涧水汇为大湖,自高临下,溉田数万亩,东南流入紫云溪。   大拿溪府东八十里。源出建阳县界,东北流,至拿口,亦曰拿口水,诸溪涧水皆流合焉。《志》云:府东百二十里有下黄溪,出建阳县界。东南百五十里有桃溪,出将乐县界。又有大竹溪,在府东南五十里。皆会诸溪涧水流入紫云溪。○西峡溪,在府西七十里,自光泽县界流入。又有三涧溪,在府西三十五里。石鼓溪在府北二里,源出崇安县桐木关,皆会诸溪涧水共入紫云溪。《志》云:府城上下流会大溪者,凡三十有二溪,溪皆有滩石,而大拿溪中有小湖操、大湖操、编孔滩,水石冲激,舟人病焉。   三溪府南六十里。出将乐县境,西北流三十里,又转西南流,入泰宁县之大溪。又府西南百二十里有太和溪,源出殊山,流合三溪。西南百余里又有将石溪,源出江西新城县界,流至此,亦西南流入于三溪。又有官坊溪,在府南百里,其地有官尖峰,溪源出焉,流合诸溪涧同入三溪。   ○水口镇府东百六十里。有水口巡司。宋为水口寨,元因之。明洪武二年,改巡司。○杨坊寨,在府东北五十里。宋绍兴二年置,元改巡司,明洪武十一年省。有税课局,元所置税课务也,明初改名税课局。又拿口寨,在府东八十里,亦宋置寨,元改巡司,明初废。其地与顺昌县接界,元时亦设税课务,今为税课局。又同巡寨,在府南五十五里,亦宋置寨,元改巡司,明洪武十一年省。   黄土寨府西南四十里。亦曰黄土关,有黄土岭,路通江西广昌、南丰二县,亦戍守处,元置黄土寨巡司于此。至正十九年,陈友谅遣其将邓克明侵邵武,陈友定大破之于黄土,即此。《宋志》:邵武县有黄土等三盐场、龙须铜场、宝积等三铁场。   樵川驿在府城东。宋置于城内,元徙于城外紫云溪北,明初移于此。又林墩马驿,在府东五十里,宋置,元明皆因之。又拿口驿,在府东八十里,接顺昌县界。《志》云:府东三十五里有乐野宫。《建安记》:越王无诸畋猎纵乐处也。又泰宁县西隅亦有此宫。县南为高平苑,今皆为民居。详见将乐县。○济川桥,在府城西,俗名水北桥。宋嘉泰二年创建,嘉定初落成,因名嘉定桥。绍定三年毁,端平初重建,改名端平桥。淳十二年圮,咸淳中建,改名环碧。元至元末毁,大德六年重建,因亦名大德。元统二年毁,至正三年垒石为址,凡十有三,架梁构亭其上,亦曰至正桥。二十一年复毁,明洪武八年重建,改名樵溪桥。永乐四年毁,正统十年复议修建,成化四年桥成,名济川桥。自是以时修治。长六十三丈有奇。又新屯桥,在府东四十五里。元至正中,尝建桥于此,垒石为址而梁之,长六十余丈,寻废。   光泽县府西北七十五里。西南至泰宁县百六十里,西北至江西铅山县百八十里,西至江西新城县百四十里。本邵武县地。唐武德七年,以县北乡地置阳宁镇。五代周广顺初,南唐改为财演镇,并属建州。宋太平兴国六年,升为光泽县,属邵武军。元因之。县无城,今编户五十五里。   ○云岩山县南一里。苍翠秀拔,高入云表。上有湖,天欲雨则涌沸如雷。○乌君山,在县东北五里,山高二千余丈。其相接者曰乌石岭。《括地志》:邵武有庸岭,一名乌头岭。是也。《寰宇记》云:乌石岭路峻极,不通牛马,一名乌山,上有双石,皆高二十余丈,屹然相向,名双石笋山,跨邵武、建阳、铅山三县界,或以为紫云溪出此。又珠寮山,在乌君山南,同源异峰,是为诸山之母,一名诸母冈。又县东南有笔架山,三峰耸峙,中峰尤高,南望大溪,近不过十里。又北为旗山,叠嶂飞扬若旗,北连珠寮山。   太和山县西北百二十里,与江西南城县接界。山有铁牛岭,旧置关于此。相接者曰小和山,旧置大寺寨巡司于山上。又石螺山,在县西八十里。两山相合,大石崎角对峙于溪上,曰石门,仅通单骑,有石如狮子,昂踞溪中,旁有石如螺,其水奔激,至水口入西溪。《志》云:县北有交椅山,山形兀,为县治斧。县治西北七里曰青山,西连三千嵊,邑之宾山也。   杉岭县西北九十里,为福建、江西分界处。石山雄绝,蹊径仅容单车,置关其上,曰杉关。洪武三年,移大寺寨巡司于此,以扼关险。循岭而南十里,为豪居峰,高耸插云,为关藩障。详见前重险杉关。○盘肩岭,在县东北百里,东抵江西弋阳县,西抵贵溪县。山高径险,盘曲而登。又云际岭,在县东北百四十里,接江西弋阳、铅山二县界,又有径路,通浙江江山县,北溪出其下。   象牙峰在县西南,接邵武县界。一峰屹立,旁有二十四峰,森秀如象牙,邑之来山也。《邑志》云:离象牙而东四十里至三千嵊,飞泉怪石,人不可登。又白云峰,在县西南二十五里,奇峰特峙,高入霄汉,晨昏有云气蒙其上,因名。○会仙岩,在县北三十余里,高二千余丈。岩口有石穴,中深而方,清泉常满,俗名石斗,岩后涧泉出自穴中,高数丈,名曰水氵祭。   ○杭川在县北。俗名大溪。源出县西七十里极高岭,东流合杉关、止马诸水,曰西溪。经雷公滩,以水石相激,滩声若雷也。又经县西八里之搪石滩,怪石攒矗,飞流迅激,每遇水涸,则舟不能进。至县西北,杭溪、徐源诸水流合焉,曰杭川。经城西北一里之黄龙滩,东流南折,有晏公滩,至县东二里,北溪水流汇焉,是为交溪。溪中有洲,曰乌洲,一名月洲,浮交溪中。又东南流,逾龙孔滩,复南流三十里,入邵武县界,为紫云溪之上游。一云西溪水出县西五十余里管蜜山之洞光岩,逾雷公滩五十里至水口,石螺山水来会焉,合流为大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