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386 页/共 479 页
鱼肠屿县东南三十里海中,相近为竹屿。居民数百家,岁获鱼盐之利。又石城屿,在县东南四十余里海中。乱石丛杂,望若一城壁。傍曰菜屿,生紫菜。又为将军屿,亦以陈元光驻兵处而名。盘石叠耸,舟舶不通,滨海者多乘筏以取海撒。又县东五十余里有大桑、小桑屿,地宜桑,居民皆业渔,在井尾港内。港口又有大氵散、小氵散屿,皆聚沙所成。
○海县东南八十里。又县东北距海百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县境去海为近,其通潮大小港不一处,而斗米、井尾、虎头等澳,则防御要卫也。
漳江县南八十里。其上流曰西林溪,出平和县界,南流过云霄镇城北,亦名云霄溪。又南流而东,纳梁山以南诸溪水,至鼓雷山南,铜山所北,入于海。《志》云:溪水自西林而出,海水自铜山海门而入,清浊合而成章,故曰漳水。又县东五十里有黄如江,源出县北二十里龟山下,合诸小溪,过县东五十里,会灶山水。又东出大坑佛潭桥,为白石夹港。由井尾澳入海,俗曰鸿儒江。近设鸿江营,以此名也。《通典》:黄如江在县东南百里。
南溪在县城南。即李澳川也。源出盘陀岭,北流为九曲溪。又东北有北溪流合焉,其源引罗山白鹤岭之水,合西湖东门溪而会南溪,至城东南五里为鹿溪,邑中诸水皆会焉。又东由陆鳌所虎头澳而入海。《志》云:李澳川傍旧有李姓者居此,因名。引流灌田,凡千余顷。《郡志》:县东北六十里有石埠江,流至太武山东斗米澳入海。○绥安溪,在县南四十里,东流合李澳川入海。《志》云:县有绥安等五溪,皆有灌溉之利。又县西南有涌源溪,两泉涌出,东西相对,一微暖,一极热,合流而入县前溪。县前溪即南溪矣。
西湖县西门外。宋嘉定八年开,周五百十五丈,后废。万历三年复浚。又鉴湖在县东五十里,周二百里,水清如鉴。旧《志》:县西二十里有蜡湖,本名淡溪,忽有醞鱼,因名。《郡国志》:蜡湖之水,随潮盈缩,今堙。
○古雷镇县东南鼓雷山下。古,亦作鼓。有巡司,洪武二十年置。初属南靖县,正统中改今属,有城戍守。今亦见南靖县。又后葛巡司,在县东南五十五里,亦洪武二十年建,有小城。县南盘陀岭下又有盘陀司,正统六年置。以地接潮、广,山林深邃,为草寇出没之冲也。亦有城。○青山巡司,在县东四十里,又井尾巡司在县东百里。皆有城,与古雷司同时置。
云霄镇在县南。即漳浦故县之地。元置云霄驿。明因之。成化十年,为漳水所圮,寻复建。正德初,乡民以寇乱筑土城,旋毁。嘉靖五年,修砌以石。三十九年,为贼所陷。隆庆六年,增筑完固。又设海防馆于城内以督捕,通判驻之,为戍守要地。○埔尾堡,在县南,去云霄九里。初为土堡,后稍缘以山石。正德二年,山寇环攻,不能陷。嘉靖三十六年,倭寇力攻旬余,竟败去。因更增拓,砌以砖石。相近又有前涂堡,亦土堡也。嘉靖三十七年,倭乱砌以石。《志》云:县境有洋下等堡数十处,而县东南之西山堡,则负山带海,殊为险固。县东五十余里有佛潭桥堡,砌石为之,雉堞雄壮,后渐废。又县东有井尾、大径等把截所,东南有埠头把截所,南有吴田、北岐、港口等把截所。
临漳驿县治西北,马驿也。宋置,曰仙云驿。元曰临漳。明因之。又云霄驿,见上云霄镇。○东溪桥,在县东门外,宋庆元四年建。元至正三年,累石重修,长三十丈。又五凤桥,在县南门外。宋淳中,累石为址,跨以石梁,长三十丈。又建乾桥,一百四十间,长二百丈,明洪武四年重修。又鹿溪桥,在县东南鹿溪上,旧名鱼腹渡。宋庆元四年,累石为址,上跨石梁,酾水三十六道,长五十丈,后圮。洪武七年重建。
龙岩县府西北三百五十里。北至延平府沙县三百五里,东北至延平府尤溪县三百六十五里,西北至汀州府上杭县一百五十里。本晋新罗县之苦草镇。唐开元二十四年,置龙岩县,属汀州。《志》云:是年置新罗县于此,天宝初更名也。大历十二年,改属漳州。宋、元、明因之。城周六里有奇。今编户二十四里。
○赵公城在县治西。《志》云:县初无城,唐时编竹为限,寻筑土墙。宋绍定三年,令赵性夫于大{山封}山巅筑土城,可容千余家以避寇,谓之西寨,亦曰官寨。淳九年,令赵宗揆以石,俗号赵公城。元至元间,令黄士龙又即寨麓筑土城,县治仍在城东,寇至辄毁。至正十七年,筑城包县治,与旧城为上下二城。二十一年,议以二城难守,乃联筑为一,凿濠环之。二十四年,以城西逼高山,不利守御,因拓而大之,并辟城濠。明洪武八年修浚。正统中,为贼所毁。成化八年,因旧址修筑,更辟西北隅。十四年,城始就。正德以后,皆不时营葺。
○北寨山县治后,县主山也。一名后山,员耸如覆釜,亦名覆釜山。又治西为大{山封}山,故西寨在其上,一名官寨山。治南曰清高山,积石奇怪,以其势高而气清因名。又南曰登高山,屹峙城南,形如偃月,下瞰龙津。○龙岩山,在县东四里。《志》云:城东有翠屏山,其麓有前后二石峰,石趾为大小二洞,虚中如室,壁有双龙纹,县以此名。宋末,文天祥尝驻师岩下。又虎岭山,在城西县西南二里。又有乌石山,其对峙者曰东山,皆环列郭下。
东宝山县东五里。《志》云:山麓旧产银砂,因名。上有龙井洞,中为翠屏山,亦曰翠屏峰,峰下即龙岩也。左为凉伞峰,三山连络,亦曰三台山。腰有岭,通漳平县。又观音座山,在县东三十里,当龙川水门,高数仞,势极险阻。其东北曰傅溪山,圆秀回峙,如屏障然。○铁猫儿山,在县东北四十里铁石洋。特起圆阜,如猫内顾,龙川诸水经其下,为县之水口山。又高第山,在县东百里。有高第岭,地高而危,层峦耸翠。其相近为迷云岭,接漳平界。
紫金山县西十里。五峰秀削,壁立千仞。朝旭含辉,夕阳倒影,土石皆紫若金。上有天然池,下有赤水岩。又赤岩山,在县西四十里。以岩石皆赤而名。相近为石钟岩,奇胜不一。又双髻山,在县西五十里,最高胜。相近又有九曲岭。○奇迈山,在县南二十里。一名九峰岐。嵯峨拱峙,森如列戟。又县南六十里为上方山,行旅所经也。其南二十里曰倒岭,盘曲峻绝,岭凹有文信国驻师故垒。嘉靖初,于岭上建栖云亭,今为防御之所。
天宫山县北五十里。高耸深邃,上有瀑布泉,飞泻数十丈,下流为天宫溪。又九侯山,在县北三十里。高入云汉,广袤数十里。九峰列峙,尊若公侯,因名。或讹为九猴山,云形若猿猴也。一名筋山。旧《志》云:支麓盘据,如筋络然。又有寿山,在县北四十里。高平方正,形如展轴。左畔峰峦错列,旧名孝山,后改今名。○大陶岭,在县北。盘踞数十里,与汀州沙县接界。又东北为均岭,为沙县、汀州两分处。其水南北分流,南入九龙溪,北流入于尤溪。又有黄土岭,与沙县接界,以土色名。其水北流入延平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二百余里有莒林岭,其水两流,一入龙溪,一入长汀,趋广东程乡县。
雁石岭县东北三十里。岭北有雁石渡,即龙川所经也。地险仄,为戍守处。又县东二十里有林岭,与雁石相对,旧名恼林,后改今名。长林阴翳,岁暮多萑蒲之警,隶雁石巡司巡守。○三峰岭,在县东百里,岭半有隘。
○龙川在县城南。受汀州上杭及延平大田诸溪水,合大小池,历龙门空。至县西,会罗溪、筋溪诸水,环绕城南。至县南三里,汇为石鼓潭。又东经观音座山下,汇为瓮口潭。潭形中广而口狭,因名也。稍东南合傅溪水,循石峡而下,石峻水激,险怪万状,谓之傅军滩。旧不通舟楫,后辟成港,可引小舟,过雁石渡而达漳平县境,为九龙江之上流。○罗桥溪,在县西二里。源出县西南七十里大小池,合流经此,上有罗桥,至县南三里石鼓潭而会龙川。又曹溪,在县西南五里。自汀州府永定县来,至城南登高山下会龙川。又有小溪,源出县西南七十余里之茶峒,清浅幽折,流经县治,入于龙川。
○雁石关县东北雁石山下。有巡司,正统十一年置。又县东北百六十里有东西洋巡司,明初置,今废。《志》云:县北三十余里有黄坑、水槽、东坑、萧坑等隘,东北百里有三峰岭、廖天山二隘,西五十里有九曲岭隘,南有倒岭隘:俱戍守处也。○大池寨,在县西南。又县西有大池巡司寨及虎头岭巡司寨,俱宋所置,今故址犹存。
适中驿县南六十五里上方山下。嘉靖十一年建。《志》云:县城南有登龙驿,西有驻车驿,俱宋置,今废。○龙门空桥,在县西十里,道通上杭。又迎龙桥,在县西五里。两山夹溪而下,桥跨其上,亦名龙门。与城南龙津桥东西对峙,道出汀、潮。《志》云:迎龙桥旧名虎渡桥,以跨虎岭山麓也。俗呼西桥,一名筋桥。与龙津桥俱跨龙溪上,长各数丈,历代修圮不一。
长泰县府东北三十七里。东至泉州府同安县百二十里,北至泉州府安溪县百六十里,西北至漳平县二百二十里。本泉州南安县地。唐乾符三年,始置武德场,以便输纳。文德初,改场曰武胜,又改曰武安。南唐保大元年,升为县,改曰长泰,属泉州。宋太平兴国五年,改今属。县故土城,明初以石,嗣后屡经缮葺。今城周五里有奇,编户十二里。
○良冈山县西北五十里,县之镇山也。下为良冈岭,高危险峻,亘十余里。《志》云:山上有龙须泉,涌流不竭,瀑布出焉。其脊大石层列,山麓逶迤而南,圆峰特起,县治枕焉,曰罗侯山。又东瞰大溪,曰新寨山。旧设泰安寨,宋有寨官,因名。山之西曰水晶山,山形如覆釜,尝产水晶,与罗侯山俱峙城内,县城盖负山濒溪也。○天柱山,在县东五十里。山最高,岩洞泉石,种种绝胜。绝顶曰紫玉峰,环眺千里,如襟带间。
吴田山县东北五十里。山雄峻,少树木。高处有田十余顷,流水成渠,可引以溉田。一名曷山。《志》云:县北迤东四十里有鼓鸣山,高耸为邑之望。下有洞,风吹则成鼓声,因名。又县东北八十里曰内方山,出银矿。万历二十七年中,使奉命开采,商徒猬集,奸宄乘机攘夺,防御至切,寻禁不复采。○董奉山,在县北五十里。耸秀如卓笔然,相传仙人董奉尝游此。相近有待诏山,亦耸秀而奇丽。
朝天岭县东南三十里。高峻特起,旁接群峰,旧为入京之道,因名。又桐岭,在县东北七十里。多林木,亦名白桐林。上有观音岩,下有隘,接同安县界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又有磨枪岭,接安溪县界,亦有隘。○黎壁岭,在县西北六十余里,崖壁斗绝。其相接者曰大鸬鹚岭,以形似名。
○龙津溪县城东南。导源安溪界,流经县东北,诸溪涧水次第流汇焉。分合回环,至双溪口,入龙溪县。至华峰岭下而合九龙江,或谓之长泰溪。○马洋溪,在县东北四十里。源有二,出山谷间,滩途险恶,合流入龙溪县界。又有高层溪,源亦出安溪界,经县西北大鸬鹚岭下,有滩,亦入龙溪县,俱注于九龙江。
○朝天镇在县东南朝天岭下。亦曰朝天岭巡司,正统五年设。岭岩险多盗贼。万历十八年,移于县东北六十余里之溪口,亦曰溪口巡司,察白桐、磨枪等隘出入非常。《志》云:县有巡简坪,在磨枪岭上,旧设巡司,因名。又朝天驿,旧在县治东北,今废。○石高寨,在县东十里,宋置。昔人尝保此以避贼。又县东南三十余里有天成寨,县城东有泰安寨。
林口隘县北五十里。又县西北有鸬鹚、下翁等隘,县东北有上宁、磨枪、白桐等隘,县东南为朝天岭隘,俱有民兵戍守。○西安桥,在县城西,万历二年建,长四十余丈。又城东有东津桥,东南里许有朝京桥,皆长数十丈,跨龙津溪上,宋置,今废为渡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一里有南津桥,亦宋置,今废。
南靖县府西四十里。西北至龙岩县三百二十里,西南至广东程乡县百五十里,北至漳平县二百二十里。本漳浦、龙溪、龙岩三县地。元至治中,以地险远,难于控御,割置南胜县。至正十六年改名南靖。今城周三里有奇,编户十七里。
○南胜城《志》云:旧址有二,初置于县西南九围矾山之东。元顺帝至元三年,寇李胜等作乱,事平,乃徙治于小溪山之阳。至正中,又徙双溪,改名南靖。始筑土城,西南濒溪,东北浚濠为固。明初因之。正统十七年,为邓寇所陷。嘉靖六年,以石。后又为贼所陷。四十四年,改筑城于大帽山麓,南去旧城里许。万历二十三年,以新城耗敝,复营旧城,仍徙治焉。。
欧寮山县北一里。一名大帽山,又名三凤山。《志》云:山后有五峰峙立,端严峭拔,周百余里。又县西北五里有宝珠山,其并峙者,左曰镜山,右曰磨石山。宝珠夹两山间,形圆如珠。下有溪流回绕。县西二十五里又有紫荆山,五峰耸翠,中有龙潭。○湖山,在县前双溪之南,山下有湖。又有鼓旗山,县治南案山也。内山圆如鼓,外山展如旗,俗呼扳旗山。
峡口山县东十五里。两山相夹如门,双溪出其中。又圆山,在县东南十五里,崇圆峻拔,左郡右邑,为接境处。又东南曰西天山,一名狮山,列嶂如翠屏,为郡之西。又东即三平山。《志》云:县南五十里有天马山,一名鹅头山,皆以形似名。相近为橄榄湖山,形尖而厚,形如橄榄,下有湖。连峙者曰林壁山,出水晶。一名榜眼尖,以明初李贞居其下也。又虎头山,在县南九十里崎溪上,形如虎头。
浮山县北八十里,接龙岩县界。山当往来之路,与上下山不相连属,如浮至然。亦曰浮丘。又南十里有金山,山下侈上锐,形若金字。中有峰突起,俗呼鹅髻山。○朝天岭,在县西北百余里。山最高耸,四时云雾接天,当漳平、龙岩两县界。又峰苍岭,在县东北十六里。峰高入云,四时苍翠,峰苍涧出其下,南流入双溪。
○双溪县治前。一曰大溪,出县西南平和县界,入县境,与诸溪合,至县前。一曰小溪,出西北龙岩县界,经县北,亦与诸溪合流。至县前合大溪,东流出峡口,入龙溪县界,即南溪上源也。○深渡溪,在县西北五十里。自龙岩县界历龟洋入小溪。又三团溪,在县西南百三十里。源出汀州府上杭县境,历山城水寨,至西场寨而入大溪。
海子潭县西三里。深渡、涌口二溪汇流于此,磨石、宝珠两峰对峙如壁,潭潴其间,渊深不测。引流东出,水口若门。《志》云:涌口溪自县北金山南流,经海子潭。
○古雷镇在县西。元为古雷巡司,今废。《志》云:县南有小溪巡司,元设。洪武二十年,江夏侯周德兴移建于漳浦县古雷山,以备倭寇。正统五年,小溪草寇窃发,复设小溪巡司于此。今为平和县界。又九龙岭巡司,在县南百余里,正统五年建,亦曰九龙寨。《志》云:龙溪之海门,漳浦之岛尾,南靖之九龙,皆为海防险要。○和溪巡司,在县北百七十里,接龙岩县界。又永丰巡司,在县北百九十里,地名韩婆径。正统五年,与和溪同置巡司。景泰二年改今名,以在永丰里也。弘治中,兼设韩婆径隘,为戍守处。又县西有水尾寨隘,亦弘治中置。又平南驿,在县北百七十余里。成化六年,设有平南桥,为往来津要。
漳平县府西北三百里。东至泉州府安溪县二百四十里,西至龙岩县一百二十里,北至延平府永安县二百二十里,东北至延平府尤溪县二百九十里。本龙岩县地。成化三年,县民林廷琥等以地险远,贼税不供,请别置县。从之。七年置今县,治九龙溪北。县居漳上流千山中,地稍平衍,因曰漳平。初无城。正德间,始以砖石筑。嘉靖以后,相继增修。城周三里有奇。编户二十四里。
○龙亭山治西一里。山半清泉一脉,可以溉田。顶容二百余人,乡人尝置寨以避寇,亦曰龙亭寨山。登其巅,则众山皆在目中,最为高旷。又西北曰古山,山势雄峻,县西诸山之宗也。○仙帽山,在县西北十里。一名西雾山,连接群峰,逶迤盘结,而此山特巍峨秀丽。相传乡人尝避寇于此,寇将迫,忽云雾四合,寇迷不能进,因名。又北曰九仙山,九峰叠耸,雄敞峻绝。山后朱仙洞,石室幽邃,六月生寒,一名九星山。县北二十里又有石鼓山,与仙帽并耸,俱为县北之屏障。《志》云:凌云山亦在县北二十里,峭特而秀。山半地势平旷,土人居之。又北为赖家山,高耸而顶平,民居其上。
三尖山县南三十里。崇峰耸峙,林木苍翠。县南四十里曰覆鼎山,林木深邃,多产宝物,山顶突出,如覆鼎然。又南数十里曰大壮山,宏壮为群山冠。○银瓶山,在县东十里。层峰叠翠,其状如瓶。又北有小都山,山高泉冷,上有岩,盛夏可以避暑。相近者曰铅山,旧产铅,闽人多采为利。旁有数峰相接。又石门隔山,在县东二十里。两山夹峙,其状如门。又东十余里为云峰山,雄峻屹立,常有云气浮其上,中有宝台岩。
碧灵山县西北五十里。亦曰碧凌山,黛色青苍,高凌霄汉。上有寨场,下有岩。又西曰天柱山,雄峙高耸,与龙岩县接界。自山而西北,曰岩头山,旧产铜,民采以为利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有双髻山,一名螺髻,与尤溪县接境。
象湖山县东南六十里,接平和县界。山深地僻,为啸聚之蔽。正德中,象湖贼作乱,南赣抚臣王守仁讨平之。《志》云:近山有湖,泉混泥深,视若田然,仅半亩许,盖薮泽所钟也。相传曾有象过此,陷不能起,因名。
三重岭县南二十里。上有三峰叠出,高下相因,崇峻险僻,人迹罕到。又朝天岭,在县东北。最高峻,有径道达延平。使者按部,亦时经此。○百家洞,在县南五十里,界龙溪、安溪、南靖、龙岩、漳平五县间,县正当其北,为要冲。万山环抱,四面阻塞,洞口陡隘,仅通人行。中宽广容百家,田播种,足以自给。四方亡命者逋聚其间,凭恃为乱。宣德、正统时,乌合跳梁,官兵剿捕,数载始平。
○九龙溪县治南。自龙岩县雁石岭东流,亦曰雁云溪。又东历县境,萦绕县南,汇诸川水为深潭大湍,亦曰漳平上溪。下流入龙溪县界,经华峰岭,水石险,凡十余里。东南流,为柳营江之上游。又九房溪,在县西北。源出汀州府连城县,流经宁洋县境,合徐溪。又有罗溪,源出永安县,流入境,徐溪来合焉。又南会九龙溪。○溪南溪,在县东北。源出安溪县界,流入境,历县东华口。又有下折溪,在县南三十里。亦流至华口,俱会于九龙溪。
三清湖县北十余里。地名鱼龙津,自高山发源,涌为石湖。瀑布而下,叠联三潭,因名。《志》云:湖与九仙山相近。又白鹤湖,在县南三十里。山巅峻绝,涌泉成湖,瀑布而下,为第二宫。第三宫一名三溪林。又鳌池,在县北宁洋县界,周二十余里,不溢不涸,有溉田之利。
○归化镇县南三十里。向设巡司戍守。又溪南巡司,在县东二十里,明初置,寻革。桃源店,在县北三十里宁洋县界,元曰聚贤、和睦等处巡司,属龙岩县,明初因之。寻徙而南,以村为名。洪武十四年寇毁。十八年,重置司署。二十年,江夏侯周德兴以地非冲要,迁于漳浦县金石寨。二十五年,复还故址。成化中,改今属,寻革。
三峰隘县北十余里。又北有华口、安井、赤坑口等隘。又禾头隘,在县北二十余里,其相近有白泉隘。又长塔隘,在县东北二十五里。又东有卓安、石门隔、南坑村、石<舍隹>岭等隘。又县南三十余里有朝天岭、下马坑、香树岭等隘。
平和县府西南二百五里。西南至广东饶平县百里,西北至汀州府永定县二百五十里,东北至南靖县七十里。本漳浦、南靖二县地。正德十四年,南赣抚臣王守仁讨平象湖贼,上言:河头之地,北与芦溪流恩山冈接境,西北与漳平象湖山接境,而平和等乡又与广东饶平县大伞、箭灌等乡接境,皆穷险贼巢,与所属县治相距五日程,往往相诱出劫,宜设县控制。于是析置今县,并筑县城。万历三年以后,屡经修治。今城周三里有奇,编户十二里。
○长卢山县北十里,县之主山也。其近城北者曰卓凤山,形如飞凤。城东曰东山,西数里曰楼宅山,以形如楼阁也。楼宅之东,曰岑山,与东山遥对。迤南曰天马山,如天马驰骤,双峰矗起,为县治案山。○象湖山,在县西北,接漳平县界,《郡志》云:在岑山之西。又五牙山,在县西南。九峰耸立,如牙笏然。产矾石,一名矾山,南胜县初置于此。又山,在县东,元移南胜县于山之阳,即此。亦作官,今山麓居人甚盛,称为乐土。
三平山在县东南。岩谷深邃,结曲崎危。登者必历三险三平,乃至其巅,有峰岩泉石诸胜。又大峰山,亦在县东南,县之镇山也。一名大峰崎山。高峻岩,石峰凡十有七,自山麓至巅,可五十余里。登陟一望,远近城邑悉在目前。商舶渡海以此山为表,山多峰岩洞壑,最胜者为山北之灵通岩。《志》云:漳浦、诏安、海澄、镇海卫诸山脉皆发于此。
芦溪山在县西北,山势雄壮。又北为流恩山,正德中,王守仁抚南赣,败信丰、龙南等贼,贼走象湖山,击败之。贼复入流恩山冈等巢,寻遁去。守仁又攻何塘、洞山寨及长富村等处二十余巢,皆平之。信丰等皆江西赣州府属县。
○河头溪在县治东南,源出大峰山。《志》云:大峰山泉潢四注,画地成川。自正西出者,其下为粗溪,西经县治,曰河头溪。清濑可掬,西流至广东大埔县三河坝,合芦溪出赤石岩,下潮阳入海。《志》云:芦溪出芦溪山南,流至三河坝合河头溪。
高山溪在县东北。亦出大峰山,曰高山水。历大小坪,合群溪之水为溪口溪,流入南靖县,会为大溪。土人呼为高坑石神溪,或以为即石塍溪也。旧《志》:溪源发江西、闽、广之交,下流入海。水最恶,饮之则病瘴,徒涉者则足黑,谓之乌脚溪。昔时自闽入粤,皆载水自随,以是水有毒也。《通典》云:石塍溪在漳浦西北百五十里。今溪在大峰山东,或水性变异,而旧迹尚存云。○河上溪,在县东南,亦出大峰山。或云:大峰之支麓有旗山,水源出焉,流为西林溪。又南为云霄溪,即漳浦县漳江之上源也。县南又有徐坑溪,南流为合溪,亦名双溪。又东南经葛布岭,有鱼鼓溪、马溪流入焉,下流为诏安县之东溪。
○芦溪镇在县北。漳汀巡司置于此。《志》云:县境大峰山南有龙峰头堡,又东有溪口堡。路当平和、南靖、漳浦之交,居民辐辏。嘉靖间,寇乱,居民累土为城,因溪为池,寇不敢犯。又东北二里许有西山堡,亦嘉靖间土人筑以御寇处。○高隘,在县东北,又有朱公、曹充、赤珠、三莱洲、茶寮等隘。县南又有半地、三角等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