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379 页/共 479 页
○黄熊山在县治北,县主山也。形如展旗,亦曰文旆山。城南又有文笔山,峰峦峭拔,与此相望。又有莲花峰,在县东,峰峦高峻,紫翠重叠,为县之胜。○洞宫山,在县东南,重叠九峰,状如莲叶,亦名九莲峰。《道书》以为第三十七福地。中有谷洋,地平衍,产银砂,广四五里,旁有夹岫如壁。宋坑冶司旧址犹存。又西为西门岭,岭右皆奇峰石壁,曲涧乔松;为翠屏峰。益折而南,曰东西二宝台峰,峰之西,山势开豁,有平田数顷。又南复有仙人坛、香山峰诸胜。又大风山,在县东南十五里,峰峦秀拔,类庐山五老峰。
筹坑山县东北二十里。山高广,峰岩泉石,种种奇胜。其最高者曰天柱峰。又东北为池栋山,岩壁峭拔,横截溪流,形如屋栋,下有两穴,以泄东池之水。又铜盘山,在县东三十里,高数千仞,为邑境之望。○望浙山,在县西三十里,一名浙山。拔地摩天,常有云气蒙其上。宋绍兴初,范汝为作乱,居民多避其上。元季红巾为患,避此全活者甚众。又奖山,在县西北五十里,峭拔入云。山顶凹处有田百余亩,中有岩洞之胜。又飞凤山,在县北,一名正拜山,又名黄华山。《通志》云:元至元间,建宁路管军总管黄华叛,号头陀军,尝立营于山上。一云,黄华,宋时建宁左翼千夫长,啸聚于此山,因以名。又回坑洞,在县西三十馀里,据悬崖石壁间,中宽广容百余人,邑民常避寇于此。又县东北有紫云岩,《志》云:岩介闽浙间,高插云表,右有龙湫。相近者又有白云岩,山势如屏,绝顶平衍。正统中,矿贼作乱,居人多避寇于此。
○七星溪在县治南。源出县东铜盘山下,迤逦西流,合众溪之水,西南接松溪县界,合松溪而为建安县之东溪。○浴龙溪,出县南三十余里之九蓬山,西北流入七星溪。又东平溪,出县西北奖山,南流出常口,受松溪水,又导流至西津会七星溪。又有胡屯溪,出县东黄岭,经池栋山下,亦会于七星溪。
苦竹溪源出县北苦竹岭,南流为十里滩,又东入福宁州宁德县界。又双涧溪,源出县东南西门岭,曲折而东流。有下园溪,出筹坑山之筹岭,亦东流合焉,又东会诸溪入宁德县界,即外渺溪之上源也。
○赤岩镇县东南百二十里。自镇而东,至福宁州福安县二百四十里。宋置赤岩寨,在县东百里。明洪武二年,改置巡司,移于今所。《志》云,司地属寿宁,官属政和。又县西北有苦竹寨,宋置,介政和、松溪二县间,元废。又有东氵祭营,在县西南三十里,相传唐御史中丞李彦坚屯军之所。又有铁山营,在县东北六十里,唐招讨使张谨讨黄巢时尝屯军处也。
双溪馆县南八十里双溪上。《闻见录》:由双溪馆七十里之氵祭洋,即古田县界。又六十里,地名古楼。又三十里,曰官洲。又三十里,即古田东门矣。由双溪馆而东南,达宁德县。由双溪馆而西,则达于府城,皆径道也。又筠竹坑,亦在县南。《闻见录》:政和在万山之中,有杨源、筠竹坑、西里、岭头诸处,皆近古田境,往往为啸聚者窃掠之处。○新坑口,在县东八十里,路通寿宁县。《闻见录》:县东北四十里有岭腰隘,由隘而东北二十五里,曰大林原。正北二十五里,曰高林,俱达浙江庆元县之道。又县东南七十里曰杨梅巷,为达福安、宁德之道。
寿宁县府东北三百五十里。东南至福宁州福安县二百里,西北至政和县百七十里,北至浙江景宁县百二十里,东至浙江泰顺县二百二十里。本政和、福安二县地。明景泰六年,析置今县,治杨梅村。县无城,编户二十五里。
○镇武山在县治北,县主山也。耸秀甲于境内。《志》云:县治南有翠屏山,东有丛珠山,西有天马山。崇峰四围,俨若城郭。○官台山,在县东。景泰初,矿贼啸聚于此,官军从间道深入,悉歼之,因置今县。
杨梅岭在县南。岭高峻。又南有青竹岭,道出宁德县,行旅经此,登陟甚艰。
○蟾溪在县治南。出县西北大蜀山下,经县东南流,入福安县界,即长溪之别源也。○禾溪,在县西,源出县西北牧童山下,东流会于蟾溪。又有西溪出县西佛氵祭山,渔溪出县西北立茂山。又有茗溪出县南高山,源底溪出青竹岭。下流俱会于蟾溪。
南溪在县东南。出紫翠岩,与境内之平溪、尤溪、丹溪、九岭溪合,亦入福安县界。又有铁梗溪,在县东,源出县西北东山下,会杨梅洲溪,经东溪头双港,亦入福安县界。又有上地溪,出县北百里林山下,流入杨梅洲溪,皆长溪之上源也。○纯池,在县东,有纯池隘。《闻见录》:由纯池、南溪、木洋至福安,往来通道也。
○渔溪镇在县东官台山。有巡司,《志》云,旧置于渔溪之斜滩,属福安县。景泰四年,迁置于此,仍旧名。又青草隘,在县北,与景宁县接界。
大宝坑在县南,亦曰宝峰场。又有少阳坑、云山坑,与政和县界之少亭坑,俱产银矿处。流民从而盗采,驯至啸聚剽掠闽浙之间。景泰初,歼其渠魁,严为之禁,然觊觎卒未能绝。
附见:
福建行都司在府城内,即元建宁路总管府故址。明洪武元年,改建为建宁卫。八年,改为行都指挥使司分领卫所。
建宁左卫亦在府城内都司东。又建宁右卫,在府城内都司西。俱洪武八年建。《志》云,旧有建阳卫,后革。○浦城守御千户所,在县治西。成化十年增置,隶建宁右卫。
◇延平府东至福州府四百五里,东南至泉州府五百五十里,西南至漳州府五百十里,西至汀州府五百二十里,西北至邵武府二百五十里,北至建宁府百二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,至南京二千四百七十里,至京师五千二百九十三里。
《禹贡》扬州地。周闽粤地。秦属闽中郡。汉属会稽郡。三国吴属建安郡,晋以后因之。隋为泉州地。大业中,属建安郡。唐为福、建、汀三州地。五代晋天福八年,闽王延政始置镡州时延政自立于建州。开运二年,南唐得其地,以为制置镇。明年,改剑州。宋太平兴国四年,改曰南剑以利州路有剑州也,亦曰剑浦郡。元曰南剑路。大德六年,改延平路至正末,为陈友定所据守。明初曰延平府,领县七。今因之。
府带两溪之秀两溪,建溪、樵川也,控群山之雄,噤喉水陆,为七闽要会。杨氏时曰:崇山峻岭,为其郛郭。惊湍急流,为其沟池。清明伟丽,为东南最。盖郡治山椒,屹然险固,而沿江东下,实为会城上游。元末,陈友定保据于此。岂非以地当全闽之中,不特可以自固,而纵横应援,犹有可图之会哉谚曰:铜延平,铁邵武。言其险要可守也?
南平县附郭。汉冶县地。后汉建安初,始置南平县,属会稽南部都尉。孙策时,南平民乱,贺齐讨平之,即此。吴永安三年,属建安郡。晋太康初,改为延平县。刘宋时县废。五代时,王审知置延平镇,王延翰改为永平镇,既而王延政僭号,升镇为龙津县,兼置镡州。南唐因之,寻为剑州治,保大三年,又改龙津县曰剑浦。宋因之,仍为南剑州治。元大德中,复改曰南平。明因之。今编户九十七里。
○延平城即今郡治。后汉末,置南平县。晋改延平,后废。五代时,王延政置龙津县,为镡州治,寻又析置延平县。南唐取镡州,改州治延平,寻还治剑浦,而以延平县省入。《城邑考》:郡城,宋时筑,有门十一。明因旧址增修,改门为九。自城东建宁门至城南福州门,皆临建溪。自福州门至城西西水门,皆临樵川。自西水门至大北门,临山涧。自大北门至建宁门,城壁延袤,环高冈之巅,至为险峭。城周七里有奇。
○龙山府治北。城壁环其巅,一名龙骑山。又九峰山,在城南,峰峦九叠,环绕萦回,为郡境诸山冠。真西山曰:城后枕崇阜,前挹大溪。溪南九峰森罗,雄峙天表。是也。又有虎头山,在县治西,形如虎踞。○衍仙山,在府东北十里,旧名含源山,其支峰曰石佛山。王象之云:此山神元刂天划,东南略通人迹,衍仙水出焉。当城北为大河,下穿暗窦入城,流入剑潭。
天柱山府西南五十里。屹石凌空,其形如柱。又西南为天马山,山势腾骧,形若天马。《南行记》曰:自郡而南,间道入尤溪、沙县之境,层山叠岭,参错前后,大约在山峡中行,其得名之山,难以数计也。○九龙山,在府东南百二十里,九峰蜿蜒如龙。中有狮子岩,石壁耸峭。
湖头岭府东十里。面溪背山,前有浮梁。宋建炎中,郡守张{角}设伏破贼张澈于此,今浮梁久废。又卤水岭,在府西三十里,背山枕溪,壁立万仞,路仅通步,险数折,宋尝置寨于此。又西四十里有梧桐岭,山多梧桐。宋嘉定七年置寨处。○考窠岭,在府北,上有十二峰,平地耸起,高十余丈,中有捷路,直走郡城。旧置寨于此,曰鹅鼻头尖寨,为屯兵候望处。
文笔峰府南六里。高出群山,摩切霄汉。又小鹫峰,在府东八里,Ю奇秀,状如鹫鸟。相近又有莲花峰,层峦叠嶂,簇若莲花。《志》云:府东北五里有中岩,高出众山,瀑布自岩中飞下,为近郊之胜。○苍峡,在府南百二十里。两岸青山回合,建溪经其间,转折而东南出。宋元丰三年,置寨于此。
○剑溪在城东南,即建江也。自建宁府南流至此,亦曰剑津,亦曰剑潭。相传晋雷焕之子佩剑渡延平津,剑忽跃入水,化为龙而名,亦曰龙津。又为东溪。《志》云,水自建宁来者,谓之东溪。又有西溪,源出汀州府境,经将乐、顺昌二县,与邵武溪合,东流经王台驿前,至砂溪口,与沙县溪合。又东四十里而至剑潭,东西二溪合流,俗呼丁字水。又南而为南溪,郡人谓之三溪,以东西南三溪名也。又南行九十里,与尤溪水合,抵福州府,入于海。又县西有双溪口,正统中,官军自延平剿沙县贼,行二十里至双溪口,道隘贼伏发,官军皆溃,贼遂犯延平。
吉溪府东南四十里。源出建宁府建安县界之蓼溪,南流入境,注于剑溪,曰吉溪口。道通古田县,为津要处。○泰平里溪,在府南七十里,源出沙县界黄泥坑,流三十余里,经府西南七十里之山下,又东北流,入于西溪。又云盖里溪,在府西南四十里,源出尤溪县临平屿,流入境。又有太平、大芹、石桥溪,在府西南三十里,源出尤溪县之丹岭,下流俱会众溪入于西溪。
黯淡滩在府北五里东溪中。《志》云:东溪诸滩,曰汾滩,曰竹林后滩,曰高桐滩,曰凿滩,曰黯淡滩。此下直至剑津以接西溪,其中黯淡最险,舟过多覆溺。唐大顺二年,僧无示者结庵于此,募工疏凿,滩势稍平,后名庵为黯淡院。宋天圣中,郡守刘滋复开港道。元丰中,朝命黯淡院岁度僧一人,以导湮塞。又西溪诸滩,曰石柱,曰三门,曰小黄口,曰大黄口,曰张岩,曰虎口,曰樟槎口,曰苏坑口,曰星窟,曰大湍,曰小湍,曰城门,曰将军,曰黄墩头,曰慈油。此下直至剑津,接东溪、南溪之滩,则曰剑鞘,曰嵩口,曰大伤,曰小伤,曰五港,曰天柱,曰鸠道,曰同场,曰龙窟。其中大伤、天柱、龙窟,古称最险。谚云:大水大伤,小水遭殃。舟行恶之。宋绍兴间,郡守上官等开诸滩,命僧祖日董其役,漕司助钱百万。复请于朝,益以百五十万,而东溪、南溪之险稍平。《一统志》:东溪之滩五,西溪之滩十,南溪之滩七,凡二十有二,其水湍急,其石廉利,舟上下失势,辄至破溺,总名为港滩。
涧泉在府治南。源出山巅,萦回石涧,泓深清洁。《郡志》云:郡居山椒,清泉自石崖奔迸而下,用巨竹引之,绵亘数里,遍及郡城。○仙洲,在城东。有山介于二水之间,俗呼仙洲。又有黄龙洲,亦在城东。
○苍峡镇在府南苍峡口。五代时,为静江军,宋置苍峡寨。明初改为巡司,并置苍峡递运所于此。又大历巡司,在府西北百里,宋淳中置,元因之,明初仍旧。○西津镇,在府西四十里,沙县、顺昌二水合流处也。五代时,置镇于此。又城东凿滩口有东津镇,府西南十五里有罗源镇。今府西门对岸有罗源镇口。皆五代时王闽置。
黄墩关隘府西二十五里。又府北五十里有麻州头关隘。俱宋置。又阳门寨,在府南,宋元丰三年置。府境又有卤水岭、鹅鼻头尖、湖头、桐岭诸寨,俱见上,今废。○弓兵营,在府城西西水门外,宋嘉定五年置。又有中军帐,在府城西北田坑村,为凭高望远之处。宋绍兴初,群贼叶文等从间道入寇,郡守张{角}建此为斥堠,其南有广节、威果诸营,皆宋置元废。
房村口府北五十里,与建宁府接界。自建宁而下者,至此为水陆会集之道。傍山临溪,据险而守,足为府境之保障。由此而南,则支径旁通,难于控御矣。口盖府北之锁钥也。今亦见建宁府黄孙寨。○南雅口,在府北六十五里,地势高耸,下临溪流,有闽越王庙。
剑浦驿在城东。有剑浦递运所,俱洪武初置。又茶洋驿,在府东南六十里,宋淳中置。名金沙驿,元至正间改剑浦,至今因之。又王台驿,在府西六十里。宋淳中,置王台站,以越王台名也。元因之,明初改为驿。正统中,毁于寇。景泰中复置,成化十九年重修,亦曰王台馆。正德中,群贼邓茂七等据王台馆,遂陷沙县,即此。又有西芹税课局,洪武四年置于府西南二十里之西芹铺,正统十三年毁于寇,成化三年移于王台馆。又大横驿,在府北四十里,明初置,正统间为寇所毁,景泰中修复。又北四十里,为建安县之太平水驿也。○清风铺,在府东南九十里,又十里为武步铺。正统末,官军追败邓茂七余党于武步及清风铺,复截其舟二百于水口驿,通福州道,是也。《志》云:府城东有明翠浮桥,旧曰明秀,用铁维舟三十有八,架木其上。又城南城西有东西两浮桥。
将乐县府西二百二十里。东至顺昌县百里,西北至邵武府泰宁县百二十里。汉建安县地。三国吴永安三年,析置将乐县,属建安郡。晋、宋以后因之,隋省。唐武德五年,析邵武县置将乐县,属抚州。七年省。垂拱四年,复置属建州。元和三年省,五年又置。五代晋天福八年,王延政升为镛州。开运三年,南唐复为将乐县,仍属建州。宋太平兴国四年,改属南剑州。元属延平路,至正间,以漳寇犯境,始筑土城。既而陈友定更加修筑,东南临溪,西北据山。明洪武初,为汀寇所毁,旋复修筑,以砖石。今城周三里有奇,编户六十七里。
○五马山县治西南。五峰森立,如马驰骤,城环其第五峰之巅。又西台山,在县治西,县之主山也。巍然高峙,其上平坦如台,亦名钟楼山,以形若巨钟也。五代置镛州,盖以山名。又县治后有钟翠山,其相连者曰含云山,即宋杨龟山读书处。○封山,在县北五里,其山高大,群峰环拱,为邑之镇。其支陇曰龟山,状如伏龟,蜿蜒于城左,即杨龟山归休处也。《志》云:龟山在城北三里。
天阶山县南十五里。石磴Ю,高若升天。上有圣泉岩,山下有玉华、宝华、南华三洞,其中泉石罗列,奇诡万端,县称三华以此。而玉华之名尤著,旁又有小玉华、灵源诸洞。○翠帘山,在县南五里,苍翠高耸,如垂帘状。其巅亦曰天湖,三面峰环,中平而旷,有龙窟潴水,故名。稍东曰虎头岩,有石门自山下通山巅,明爽可居。县南四十里又有雪里山,接沙县界,由山麓辟径,盘折二十余里。
九仙山县东二十余里。崇冈叠嶂,如龙翔凤翥,又如狮伏牛斗,为一邑最高处,夏无暑气,冬月常雪。旧传有九异人炼丹于此。又孔子山,在县东南二十五里。层峦矗起,屹立溪滨。○百丈山,在府西北百八十里,一名羊角晶,又名钩刀山。其山三面,南将乐,北邵武,西泰宁,皆悬崖绝壁,古木苍藤,郁然干云,有越王较猎台榭遗址。《通志》:山接江西南丰县界。
藤岭县西二里。岭高峻,起伏萦回,旁多藤蔓,故名。又湛岭,在县西十八里。下有蛟湖,亦名蛟湖岭。岭道仅里许,极险峻,俯临大溪。又三崎岭,在县南二十里,陡峻,三崎顶有泉一泓。又亭岭,在县南三里,其顶崔嵬,难于行路,岭半旧有亭,为行人憩息之所。○五岐岭,在县东十五里。峻绝难跻,分为五岐。又铁场岭,在县南四十里,道险峻,凡五六里。《志》云,县北七十里有张源岭,岭路盘曲,凡十余里。又县东北百里有太灵峰,峰峦峭拔,树木阴翳,人迹罕到。又有凌霄峰,在县西南六十里,登峰顶可望建宁、归化、顺昌、泰宁四邑。
○大溪县城南。其正源自汀州府清流县流入境,别源自邵武府建宁、泰宁二县界入县境,至县城西南金溪潭合流,萦纡回绕,经县前折而东,至顺昌县会邵武溪,又东入南平县界,所谓西溪也。
龙池溪在县北。源出泰宁县,流经张源岭,下流合诸溪涧水入大溪。又安福口溪,亦出泰宁及邵武县界,至县境合流,又南入于大溪。《志》云:县南又有竹洲溪、莫溪,俱自泰宁县界流入境。又有长溪,自汀州府宁化县来。下流俱入大溪。○池湖溪,在县南,源出汀州府归化县界,经铁岭下,汇诸溪涧水入大溪。
将溪县西南五十里。其地有石牌场,溪源出焉。东北流,有滩曰将溪滩,有洲曰桥洲。桥洲之西,又有鳌洲,东北流,入于大溪。其相近者曰望江溪,亦出石牌场,流入大溪。又水口溪,在县南三十里,源出沙县之黄源岭,流入境,与诸溪合。又有汉村溪,出沙县及顺昌县界,至县南,合流为曹溪。又有小莫溪,亦出沙县界,俱北流入大溪。○桃源溪,在县南十里,亦曰桃源小溪,源出桃源氵祭。自氵祭而下,汇而为潭,亦曰西湖,一名野水,引流为溪,入于大溪。又濑口溪,在县东南三十五里,源出顺昌县界,有濑口滩。又黄坑口溪,亦自顺昌县界流入境,下流俱入于大溪。
○万安寨县北六十里。宋元丰元年置寨,并置营于此。元因之。明洪武二十三年,改为巡司。又有万安税课局,洪武六年置。○黄土寨,在县南,宋庆元二年,以其地接清流县界,民顽俗悍,特置寨备之。元废。洪武元年复置。十三年,以与清流明溪寨密迩,遂省。《志》云:县东四十余里有濑口关,宋绍定三年,汀寇丘文直等尝据此以拒王师,招捕使陈夺其关,贼遂降。关旋废。今为高滩隘。又东三十里曰交溪,又四十里而达于顺昌县。
高平苑县南六十里。《寰宇记》:县西乡有乐野宫,东越王时宫也。高平苑,亦东越王校猎之所。大夫将军校猎,谓之大校。军士校猎,谓之子校。故将乐有大校、子校二村。后汉时,此邑为建安县之校乡,则其义也。相传越王乘象辂曲盖,大夫将军自执平盖,今有平盖村。载鸟以鸣钲铙,故有鸣铙山。自乐野至于游台之上,相去九十余里,风俗至今好尚游猎,职此故矣。
三华驿在县西。元置三华站,明初改为驿。又白莲马驿,在县西南六十里。宋为将安馆,元至治初,改为站,明初改为驿。《舆程记》:自驿陆行二十里,而达汀州府归化县界之铁岭隘。水行六十五里,至归化县之明溪驿。
沙县府西南百二十里。东北至顺昌县百六十里,西至永安县百六十里。晋延平县地。太元四年,置戍于此,谓之沙戍。义熙中,升为沙村县,属建安郡,宋齐因之。隋废。唐武德四年,复置沙县,隶建州,寻省入建安。永徽六年,复置。大历十二年,改属汀州。南唐改属剑州。宋属南剑州,元属延平路。今城周十里有奇,编户百十四里。
○沙县故城县东十里。对古铜场即沙源地,唐初置县治此。中和四年,以旧地褊窄,徙凤林冈,即今治也。光启初,群盗王潮自南安引兵北还,至沙县,泉州人张延鲁等以其刺史贪暴,请潮留为州将,潮因引兵围泉州,寻陷之。县旧无城,弘治四年,始筑砖城,北倚山,南临溪,称完固焉。
○凤冈山县治北。县镇山也。县治溪南又有凤凰山,山形如凤,多梧桐。其侧有虎丘山,形如虎踞。又越王山,在县东南十里,相传越王尝屯兵于此。山侧有寨,俗呼越王寨。山之下有氵祭峡。其南曰武仙山,山高峻,顶平旷,可容千人,山拱揖县治,俗呼报衙山,一名天马山。○淘金山,在县西六里。上多奇石,顶亦平旷,相传邑未城时,尝屯军于此,故又名屯军山。居民尝避寇于山上,下有泉,自山巅飞流,清澈如鉴。上有洞天岩,石壁峭绝,倚险架阁,其旁泉石殊胜。山之东曰獬豸山。
七朵山在县城东南太史溪滨。石壁峭立,竹木森耸,如屏障然。宋李忠定名其峰曰朝阳、妙高、真隐、桂花、凝翠东峰、凝翠西峰。其最西一峰曰碧雪峰,俗亦谓之七峰山。○岩山,在县东十里。顶有寨,昔人避兵处。其右稍平,曰平山。又东曰聚峰山,群峰环绕,奇秀可爱。上有二平石,平广容数百人。又横山,在县东南四十里。山势横截,接尤溪县界。又县东四十里有金凤山,磅礴[B18D],入南平县界。又有天台山,在县东北四十里,又东北接顺昌、南平之界。
陈山县西南二十里。山本尖耸。正统中,草寇邓茂七等啸聚于此,屡犯建宁、延平,官军进击之,分兵伏后坪、后洋及沙湾之南,贼来战,败死。其党复推邓伯孙聚后洋,官军进讨,平之。《志》云:邓茂七寨于此,名陈山营,贼平,官兵夷其山。后洋,在漳州府宁洋县界。又西南数里有吕峰山,盘踞数十里,高出云汉,山顶旧有泉七泓,俗呼吕七塘潭。相近者曰虎头山,高入云际,势如展旗,下视沙城,如在履舄。又有铁壁山,苍黑如铁,奇峭如壁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六十里有龙会山,与莘口氵祭相对,众山环抱,如龙盘然,因名。又西南数里为莲峰顶山,卓起一峰,中分九派,溪流分注,绝顶有石,最平旷。又西有庄山,亦高峻,顶平衍为村落,旁有真人峰。
将军山县北五十里。山势高峻。宋绍定三年,山寇啸聚其中,招捕使陈к讨破之,因名。○幼山,在县西北百二十里。《寰宇记》:山有孤峰,上耸约三十里,盘亘约三百里,岩洞泉石,种种奇胜。山之脊曰黄竹崎,山下有龙峡,其旁峙者曰陇山。又有马笠山,如人骑而笠,亦高出群山之上。《志》云:县北六十里有鸡檠山,俗呼马Ю头,险绝可守,通将乐之隘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