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377 页/共 479 页

○大海在县东南。《志》云:县境之水,入海者有三派,一自酒屿,由金崎过三江洋而入。一自三屿前过三渡洋,会蓝田之水而入。一自甫村港经甫门,径至白匏山而入。其海潮之入于县境者有五,一自南门溪,一自金鳌桥,一自蓝田,一自东墙渡,一自金垂云。   穹窿溪县西五十里。上有穹窿岩,因名。源出古田县境,合周仙湖东流至石堂山下,合于唐溪,又东为穹窿溪。又环溪在县西百二十里,亦出古田县界,双溪夹拱,周围环绕,至穹窿岩,合流为天柱窟,又东为淀尾,经赤鉴湖至甫门,下达于海。○外渺溪,在县北百十里,源出政和县界,自渔沧而下,汇诸溪之水,经县西北之青岩及霍童山下之桃花洲,及县东北十五里之合掌滩,又东至铜镜、金垂,入于海。又有油溪,在县西北二十里,源出古田县界,有金溪流入焉,又流经罗源县境,会百丈氵祭、竹林潭,至溪口村,同出三屿之左,汇于海。   飞鸾溪在县南飞鸾岭下。源出罗源县境,流入县界,经三屿东,与油溪同入于海。又官井洋,在县东扈崎山下,《志》云:源出浙江龙泉县界,东流数百里至斜滩,又东过福安县北,又东流入县界,合松潭溪,又东会于此入海。   赤鉴湖在县西南。一名西陂。宋里人林桂筑堤凿堰以灌田,后陷于海,寻潴为湖。上通穹窿溪,下达甫门。又周仙湖,在县西百余里,接古田县界,相传昔有周仙者得道于此。上流之水潴而为湖,乡田赖以灌溉。城东又有东湖,宋令李泽民以山高水迅,堤而湖之。起附马塘,历酒屿,历金瓯、延岫,至蓝岫,由是旱涝有备,民号李公堤。又水南湖,在县东北之铜镜村,潴水不竭,可资灌溉。○午日潭,在县西六十里,四山高峻凌霄,中有三潭,岩头瀑布千寻,泻入潭中,而蒙密不见天日,惟正午之时,日方临照,故名。《志》云:县北百二十里有柜州水,极险恶难渡,居民强悍,以贩盐为业。   ○麻岭镇在县北百二十里涵村。有东洋麻岭巡司,元时本置于县北二百余里之东洋,明因之。宣德中,移于今所。《志》云:今司治云淡门,在县东北二十余里。又有东洋镇,即元时巡司故址。嘉靖四十年倭变,东洋民乘乱肆掠,议者以东洋地僻民顽,请设行县于周墩,分主簿一员驻其地焉。   长崎镇县东五十里。亦曰黄崎。又东北六十里至福宁州。《舆程记》:宁德县东四十里,地名大梨岭头,又十里至黄崎,过江而北,有路达福安县。又自镇东北行十五里过江,又十五里曰盐田,又三十里即州东门。或曰,此自县至州之径道也。   三县寨县东三十里。宋初建寨于三屿,即此处也。元丰初,移置于蛇崎山,界福安、福宁二县界,因名。洪武二十一年,移于福宁之松山,寻废。又甫村,在县东北三十余里,洪武初,设税课局于此,寻废。   宁川驿在县治西。又县西南五十里有飞泉驿,俱宋置,寻废。《志》云:县南有焦门峡,宋政和中,移飞泉驿于此。绍兴间,以风涛险恶而罢。今县有明坑公馆,在县北七十里。宝丰公馆在县西北二百二十里,即宋之宝丰银场也。   福安县州西北二百里。南至宁德县二百里,西北至建宁府寿宁县二百里,北至浙江泰顺县二百五十里。唐长溪县地。宋淳四年,析置福安县,治韩阳坂。元隶福宁州。明初属福州府,成化九年复改今属。正德初,始筑砖城。嘉靖中,因倭寇城陷,寻复修筑。万历九年,城圮于水,复营治而展其东面,并筑坝于城西以遏水。二十七年,城复旧制,周五里。编户三十六里。   ○山在县治北,县主山也。其支曰鹤山,旧在城中,嘉靖间,倭陷城,议者以城旷难守,截出之。万历九年,增拓县城,复环于城内。县治有龟湖山,平地突起,俯瞰湖光,与鹤山对峙。《志》云:县治东北有铜冠山,四时云气蒸郁,青翠不改,下有流泉。○城山,在县西南十五里。唐末乡民筑城于此,以避黄巢之乱,因名。上有灵岩,岩下有双剑水,亦曰廉溪。   昆仑山县西北四十里。高耸万仞,上有天池,池畔多民居。《志》云:县西三十里有福源山,上有三峰,高耸如凤舞,名凤翔峰。又有狮子岩、幞头岩诸胜,下为穆洋,亦曰穆溪。○仙境山,在县北二百十里。峰峦峭拔,怪石嵯峨,岩洞宽豁,石门封固,盖神仙窟宅云。   牛岭在县西二十余里。《志》云:山界宁德,通延、建,其高接天。又金鸡岭,在县南四十里,一名五岭,为五路之会,有隘口,为戍守处。又有大莱岭,在县东南百余里,为盗贼渊薮,有民兵屯守。   双岩岭县东南百二十里。宋建炎间,韩世忠讨建寇范汝为,尝屯兵于此。又栖云岭,在县西十五里,当往来之道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五十里有百辟岩,相传宋少帝航海入闽,集勤王之师于此,因名。○岩湖嶂,在县北四十里,高广皆数十仞。其平如掌,容数百人,半岩有穴,亦容数十人。下有湖,名曰岩湖。又铁仙嶂,在县西北,有三峰峙秀,林木阴森,亦县之胜也。   ○海在县南。《志》云:县境之海,与福宁州宁德县相接。   六印江县南百里,中有六小屿。又有苏江,在县东南五十里,流合六印江。其下流为甘棠港。《志》云,港在县东南百六十里,一名黄崎港,与六印江相连。先有巨石,屹立波间,舟多覆溺。唐乾宁五年,王审知欲凿之,忽风雨大作,别开一港,甚便舟楫。闽人以审知德政所致,名曰甘棠港。下流出福宁州之古镇门入海。   长溪在县西北。源出浙江庆元县界,自东北来者为东溪,自西北来者为西溪。二溪汇流为交溪,又东南流为长溪,绕流县郭,亦谓之环溪,又东南入州境达于海。远近诸溪涧水悉流合焉。《志》云:县南境有三港口,自三港口而下,为苏江、六印江、甘棠港、芭蕉洋、古镇门,皆江也。出古镇门则为海,自三港口而上,则皆溪矣。○平溪,在县西北五十里,自寿宁县流入境,合于东溪。又秦溪在县东五里,源出福宁州西北境之钟龙井,南流入长溪。又穆溪,在县西南三十里,源出政和县界,流入境,有白石溪流合焉,又东会于廉溪。《志》云,廉溪在县南五十里,上接穆溪,为三港口,汇群溪以入于海。又有大梅溪,在县东南四十余里,亦入廉溪。   ○白石镇县北七十里。有巡司,成化八年置,有城。嘉靖中,移置于县南百五十里黄崎镇。《志》云:黄崎镇,唐咸通中置,后废。宋熙宁五年复置。崇宁三年,并置榷务于此。嘉熙四年废。嘉靖中,以宁德县之长崎为黄崎镇,而改黄崎为白石巡司,设有城堡,监司行部驻节于此。○渔洋巡司,在县北九十里,元置,明初因之,景泰六年废。又辜岭巡司,在县南二百余里,近宁德县之飞鸾渡,宋置,元废。   白沙务县南二十五里。宋绍兴二年置,寻罢。《志》云:县南三港口,旧有税粮场,闽王审知置。东辖温麻港,西辖童镜港,中辖甘棠港。宋熙宁五年,行市易法,以风涛险恶,商舟艰于驻泊,乃移置于黄崎镇。又税课务,在县西南三里,洪武三年建,宣德中省。○下邳驿,在县东十里。又黄崎驿,在县西南三十里。俱宋置,今废。   附见:   福宁卫在州治东。洪武二十年建,领所一。○守御大金千户所,在州南八十里海滨,亦洪武二十年建。旧为巡司,寻改千户所,筑城周三里有奇。永乐以后,不时修筑。  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 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 读史方舆纪要     卷九十七 卷九十七   ◎福建三   ◇建宁府东至福宁州八百五十六里,南至延平府百二十里,西南至汀州府七百三十里,西北至江西广信府五百五十里,北至浙江衢州府五百里,东北至浙江处州府四百七十六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二十五里,至江南江宁府二千三百十里,至京师五千七百五十五里。   《禹贡》扬州地。周为闽越地,秦属闽中郡。汉属会稽郡,后汉因之。三国吴永安三年,始置建安郡《吴录》:后汉分冶县地为会稽东、南二部都尉。东部,临海是也;南部,建安是也。吴孙休分南部立建安郡,治建安县。晋以后因之。隋平陈,废郡属泉州。大业中,属建安郡郡改治闽鼎。武德四年,置建州仍治建安县,以建溪为名。天宝初,曰建安郡。乾元初,复曰建州。五代时,属于王闽石晋天福六年,王延政据建州,请于其主曦,欲以建州为威武军。曦以威武乃福州旧号,因以建州为镇安军。延政自改曰镇武军,寻称帝于此,国号曰殷,后又属于南唐石晋开运二年,南唐取闽地,改建州军号曰永安军,后周显德三年,南唐又改曰忠义军。宋仍曰建州亦曰建安郡。端拱初,升为建宁军节度。绍兴三十二年,升为建宁府以孝宗潜邸也。元曰建宁路。明初复曰建宁府,领县八。今因之。   府西带江西,东连浙右,形势四通,为全闽之藩屏,晋安之肩背。且束水襟山,号为奇峻,诚东南胜地也。宋绍兴二年,群盗范汝为据建州,韩世忠自温台路进讨,曰:建居闽岭上游,贼沿流而下,七郡皆鱼肉矣。及景炎初,蒙古窥闽,以舟师出明州逼福州,复以骑兵取处州、瑞安即温州府,入建宁,于是东西震动时蒙古西入邵武,东侵福州,八闽瓦解。明初征陈友定,亦命诸将首攻建宁,盖所以夺敌之心喉也。   建安县附郭,在府治西。本汉冶县地。《志》云:建安初,分侯官之北乡置建安县。宋白云:建安十二年孙策所置,以年号为名也。寻为建安郡治。晋、宋以后因之。隋废郡,而县仍旧。唐为建州治,自是州郡皆治此。今编户一百五十四里。   瓯宁县附郭,在府治南。本建安县地。宋治平三年,析置瓯宁县,并析建阳、浦城地益之。熙宁三年省。元四年,复析建安县地之半置今县。元因之。今编户一百九十九里。   ○建安城今府城也。《志》云:三国吴永安三年,郡守王蕃始筑城于溪南覆船山下。刘宋元嘉初,迁于溪北黄华山下。梁末毁,太守谢竭栅木溪西为治所。陈刺史骆文广复徙于覆船山北,而以黄华山麓为建安县治。唐大历中,州寄治县城内。建中初,刺史陆长源改筑县城为州治,周九里有奇。天中,刺史孟威增筑南罗成。五代晋天福五年,伪闽王延政增筑郡城,周二十里,寻入南唐,城复故址。宋绍兴十四年,为洪水所圮,寻复修筑。二十年以后,屡经营缮。元季城毁,至正十二年,红巾入寇,郡守赵节因旧址修筑。二十年,陈友谅来攻,行省参政阮德柔击败之,益加修筑。明洪武二年,拓城西南隅。十九年,复增筑城西,包黄华山于城内,有门十一。永乐中,闭西北二门。今有门九,城周十一里有奇。   东瓯城府东南十里。《志》云:汉吴王濞世子驹发兵围东瓯,盖此城。误。又府东南三里有故府城,相传汉会稽南部都尉所治也。又府东北有古长城,相传五代时王审知据闽,曾迁郡城于此,乡人呼其地为党城。   ○黄华山在府治东北,郡之主山也。脉自括苍来,绵亘六七百里,止于此山。刘宋守华瑾之徙郡治山西麓,五代时,王延政尝建太和殿于山下,宋韩世忠讨范汝为,屯军山上。元至正二十年,陈友谅来寇,列营于此,守将阮德柔筑城山顶,下属旧城以御之。明初改拓郡城,山遂在城中。又马鞍山,在府东北三里,一名瑞峰,状若马鞍,郡之主山也。其相接者曰鸡笼山,去城五里。○覆船山,在府西南三里。山即三国时置郡处。其相接者有铁狮山,铁狮之右曰紫芝山,左曰云际山,其相近者又有梅仙等山,参差并峙。又升山,亦在府南三里,本名朗山,以晋司马王朗尝游此。王延政据郡,僭筑郊坛于山上。宋改今名。又响山,在府东五里。其山空洞,枕于溪侧。   天湖山府北十里,郡之镇山也。泉石奇胜,有三十六景。又将军旗鼓山,在府西北二十里。山有四峰,左一峰如鼓,右一峰如旗,中二峰雄峙,如将军然。○梨山,在府东南十五里。奇秀峭拔,为诸山最。又十里曰东山,一名苏口山,崖邃谷,奇变层出。相接者曰盘山,以宽平如盘也。又鸡足山,在府南三十里,有三峰如鸡足。又南有二门山。王氏据闽时,置栅于此,以守疆场,因以门名。又屏风山,在府西南四十里,群峰联属,拱揖左右,中一山截然壁立空翠间,状若屏风。   凤凰山府东北二十五里。一名茶山。石晋天福三年,王延政据建州,福州兵来攻,延政败之于茶山。宋绍兴二年,韩世忠闻贼帅范汝为入建州,水陆并进,直抵凤凰山,大破之,建州平。山上有凤凰泉,一名龙焙泉,又名御茶泉,宋以来上供茶取此水濯之。山之麓名北苑,广三十里。旧《志》云:伪闽龙启中,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北苑地宜茶,悉献之官,其名始著。又有龙山,与凤山对峙,有泉。宋咸平间,丁谓监茶,尝于御茶亭前引二山之泉为龙凤池。又壑源山,在凤凰山南,山之茶为外焙冠,俗名捍火山,又名望州山。   天宝山府西北五十里。峰峦连属,延袤五六十里。又西为斗峰山,高五六百丈。山形左右低而中高,高处方平如斗,因名。又吉阳山,在府西北百里,接延平府顺昌县境。其南曰高阳山。山高峻,日出则光先照,因名。又有高峰山,在府西南百余里,亦接顺昌县境,层峦叠,千态万状,中峰挺然特秀,高五千余丈。登其巅,俯视群山,望大海如襟带间也。山之东麓曰郭岩,相传汉时郭仙得道于此。○洋峰山,在府北七十里,屹然特出众山中,顶甚平旷。相峙者曰鸡笼顶山,山根盘踞数里,其巅状若鸡笼。   天堂山府东北百里。高出群山,林木蓊郁。其巅高明爽垲,登者如置身霄汉之上。又东北十里有擎天山,两峰卓立,一峰尤为圆秀,高插云霄,如天柱然。又辰山,在县东北百四十里,山高大,登其巅,可望海日初出。上有逍遥、饮坑、牛头三峰,旁有牛心、芦竹诸洞。又有蛟窟,深不测。○铜场七峰,在府东二十五里,有七峰连属。又大雪岭,在府西北八十里,岭高寒,至冬尝有积雪。又徐将岩,在府北三十余里,有前后二岩,峭拔宽广,相传昔有徐将军者曾驻兵于此。黄巢入闽,乡民避岩中,得活者千余人。   ○建溪即建江也。有二源,一曰西溪,在府城西,自浦城、崇安两派而下,会建阳诸溪之水,至城北,又分为二,复交会于城西南临江门外,稍南合于东溪。一曰东溪,在府城东,自松溪、政和而下,至城东南政和门外,绕而西,会于西溪,两溪合流谓之大溪。五代晋天福五年,闽主曦遣将潘师逵、吴行真将兵击王延政于建州,师逵军城西,行真军城南,皆阻水置营,焚城外庐舍,寻为延政所败,即此水也。南流入延平府境。溪中滩险林立,行者惮之。余详见大川建江。   安泰溪府东百里。源出古田县。又有顺阳口溪,在府东七十里,相近又有东苌口溪,俱出古田县界,下流入于东溪。○渔溪,在县东北五十里。又县东北百里有川石氵祭溪,俱出政和县界,流入东溪。《志》云:府东北九十里有千源溪,源出政和县境,入古田界,流会东苌口溪。   吉阳溪府西北五十里。源出延平府顺昌县界,流入境,经叶坊驿口入于西溪。《志》云:府城西十里有万石溪,源出西三十里之西岩。氵祭山流入西溪,溪口有滩,名万石滩。乱石棋布,滩水迅急。○紫溪,在府东北百二十里,源出松溪县之皆望山。又有壶溪,在府西北百五十里,源出浦城县之渔梁岭,下流皆入于西溪。《志》云:府西北百十里水吉镇有清潭溪,亦出渔梁岭,至此为潭,有渡通浦城县。   璜溪府西南七十里。其上流接崇安县武夷山水,下流汇诸山泽水,经房村口入大溪。溪流委曲若璜,因名。溪旁群山森峙,支流毕集。又有房村口溪,在府西南九十里,亦流入大溪。○大雪山龙潭,在府西北,上有山,壁立千仞,飞泉泻空而下,潭侧空洞,常有风雷之声。又东山林龙潭,在府西,石壁峭拔。潭据其巅,广数丈,深不测。环潭竹木葱,登者扳悬而后得至。   ○筹岭镇府南百二十里。宋建炎中,置筹岭寨于筹岭上。元改为巡司,明洪武四年,改置于岭下龙门桥头,即今司也。又营头巡司,在府西北百十里。正统四年,设于水吉镇之营头街,因名。○东游场,在县东百里。元至正中,置东游税课局,明因之。又府西百六十里上洋口有税课局,亦元至正中建,明仍其旧。   黄孙寨府西南九十里。《志》云:即今房村上里也。宋置黄孙寨。又府东有党口寨,府南有埃竹寨,西南有赤岸寨,俱宋置。又水西寨,在府城西。宋绍兴二十年,以贼寇窃发,拨泉州兵驻守,寻建为寨。又水吉镇有都巡简寨,亦宋置,并置水吉驿于此,俱元末废。《闻见录》:府东百里有忠溪口山,溪险厄,为建安、古田之交,盗贼往往出没于此。   城西驿在府城西南通济门外。元为城西站,洪武二年,改为驿。又叶坊驿,在府西北四十五里,元叶坊站也。自崇安、浦城沿溪而下者,皆会于此。又太平水驿,在府南四十里,元为太平站。俱洪武二年改为驿。《志》云:府治西南临江门内有富沙驿,旧置于府西平政门外,曰富沙馆。宋绍兴十年,移建于城内,改为驿。祝穆曰,府城北有大伏洲,或以为即富沙。闽主曦封其弟延政为富沙王,盖以此名。又有丰乐驿,在府南六十里。亦宋置,元废为丰乐铺。   平政桥在府西平政门外。旧有浮桥,宋乾道初,郡守陈俊卿始累石为址,架木为梁,后屡圮屡复。明洪武元年,指挥沐英重建,凡为址十有一,而梁以木,上覆屋,凡三百六十楹。后复屡有废置。建江经此,约束而出,如在山峡中。水盛时,悬流一二丈,牵挽甚艰。又七星桥,在府城南,旧亦为浮桥。元至正二十五年,僧智源改建石桥。南岸为址十有五,而梁以石,长三十二丈。溪之中,因沙洲石为路,长二十二丈。北岸为址五,而梁以石,长十丈。至今为民便。   建阳县府西北百二十里。东北至浦城县二百里,西至邵武府百六十里。本建安县地。晋太康四年,析置建阳县,属建安郡。宋、齐因之。隋复省入建安县。唐武德四年,仍置建阳县,属建州。八年省。垂拱四年,复置。宋景定元年,以县之唐石里嘉禾生,改为嘉禾县。元复旧。今因之。城周六里有奇,门四。编户二百十里。   ○大潭城在县治西。《志》云:昔闽越王筑城于此以拒汉,下瞰溪潭,因名。今有大潭山,山势蟠屈,史称吴王以六千人屯大潭,即此也。其山亦名卧龙山,一名登高山,以邑人九日多游此也。《郡志》:县一名建平,相传汉建安十年,吴析建安之桐乡置。晋太元中,始改建阳。似误。五代时,王审知置城寨于此,西北迤山,东南瞰溪。元末,陈友定即故址作四门。明永乐十四年,西北二门为水所圮。弘治初,始以砖石。嘉靖以后,屡经修葺云。   闽王城县北三十里。相传王审知所筑。其中殿基犹存,今土阜周回隐隐如城,外有水田环绕,盖城濠云。今土人呼其地曰王殿村,亦曰城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