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378 页/共 479 页
○东山县东十里,雄壮秀丽,中有一峰,高出群山,曰妙高峰。其相接者曰横山。又县东北三十五里有砚山,上有石,端平如砚。下有芹溪九曲,环绕其下,流注于交溪。《事林广记》以为第二十八福地。又蕉源山,在县东北五十里。岌峭拔,登者曲折五里。《事林广记》以为第三十一福地。又鼓角山,在县东北百里,三峰鼎峙,状如鼓角,上有龙池。○时山,在县东南二十里,高五百余丈。凡十三折,始造其巅。其阳小山排列。又庵山,在县东南七十里,接瓯宁县界。山高万仞,峻绝难登,绝顶有泉。
西山县西北七十里。周围百里,四面壁立,山顶平旷,中有良畴数十亩,可耕可桑。其下涧水通舟,委蛇旁达。顶有石城遗址,盖昔人筑之以避兵者。宋蔡元定读书于此。其对峙者曰芦峰山,接崇安县界。朱子筑草堂读书其中,名曰云谷,晦庵在焉。其山群峦四合,外密内宽,地气高寒,飞云旋绕,林泉涧石,奇胜不穷。朱子曰,芦峰山自西北横出,以其脊为崇安、建阳南北之境,环数百里之山,未有高焉者也。其东曰赫曦台山,高万仞,四围峭削,绝顶平坦,云涛彩翠,昏旦万状。本名东坡,朱子易以今名。又百丈山,在芦峰之北,上有石磴、石梁、崖涧绝胜。又北为章山,高广亦百余仞。○九峰山,在县西北四十五里,有九峰联峙。宋蔡沉读书于此。又西北数里曰集公山,本名石壁山,宋江侧集弟子讲学于此,因名。
太平山县西三十里。峰峦秀伟,峭拔千仞,为县主山。有寒泉林,朱子葬母于此,筑舍墓旁,曰寒泉精舍。又玉枕山,在县西南五十里。考亭在其麓,唐侍中陈逊所创。朱子筑竹林精舍于此,后更曰沧洲。其前曰翠屏山,有两峰相峙,苍翠如一,一名罗汉山。○馤山,在县西九十里,宋游酢读书处也。又县西有唐石山,一名大林谷,有巨石方广,相传唐时异人游此,因名。宋末,谢枋得自信州败走,入唐石山,转茶坂寓逆旅中,既而卖卜于建阳市。《志》云,唐石山与九峰山对峙。
白塔山县西北百三十里。山巅有石,突立如浮图,夜常有光,一名天灯山。《志》云:山足跨崇安、铅山、邵武、建阳四县,高数千仞,四麓皆有半山庵,以宿游人。上有殿宇,其旁岩洞泉石,类称奇胜。又毛虚氵祭山,在县西百余里,秀拔冠于群山。相近有武仙山,巅有石笋峰,高千余丈。○阑干山,在县北四十里,与武夷山相对。山半有石室,山麓古木周列,如阑干然。又大同山,在县北百里。山雄峙千余丈,周四十里,上有瀑布,悬流数十仞,接浦城县界。
苍山县西南七十里。亦曰苍峰山。绝壁摩空,一名龟岭。又洪山,在县东南五十余里,接瓯宁县,东临溪有洪滩。二山皆高耸,与大同、白塔、庵山为县境五高山。○玉田峰,在县西南七十里,尖如削玉,高出云表,一名美女山,又名草山岩,有三峰竞秀。又合掌峰,在县西南百里,跨邵武及顺昌二邑界。
○锦溪在县东,一名交溪。其源有二:一自崇安县之崇溪,合武夷水,流入境。一出县西毛虚氵祭山,交注于东山下,南流达于建溪。县出美锦,有小西川之名,故县治南有槁名濯锦,而溪亦称锦溪也。明初胡深攻建宁,陈友定将阮法柔屯锦江逼深陈,后深出战,为敌所获,即此。
考亭溪县西南五十里。其上源有二,一曰麻沙溪,出县西七十里麻沙镇。一曰莒口溪,出县西南之苍山,流数里而合,经玉枕峰后,湾环五里,溪中沙汀涌现,如龙舌然,曰龙舌洲。朱子号为沧洲。溪之北有考亭书院。相传唐末侍御黄子棱构亭以望其父墓处,或曰陈逊所建也。本名望考亭,因为考亭里。朱子晚年居此,理宗朝,诏立书院,亲书扁额赐之。溪流经此,氵亭泓如镜,俗名书院潭,又东南流,会交溪而入于建溪。又双溪,在县南六十里,源出县西百里溪涧中,流合考亭溪,复分出为二支,会于交溪。永乐中,右支为洪水所堙。
玉溪县东南六十里。源出庵山,一名将溪,流达洪滩而入于交溪。《志》云:县南六十里又有玉溪,流达县南二十里长湍铺。又南有南溪,亦流合焉,并注于交溪。又有长平溪,源出毛虚氵祭,又武溪亦出焉,合长平溪而东,亦注于交溪。○徐墩溪,在县南二十五里,源出顺昌县接界之五峰山,流至此,可通舟楫,亦流合交溪。《志》云:县境诸溪以数十计,皆自交溪而入建溪也。
漳滩在县南三十里锦江之中。或曰即樟槎滩也。在莲台山下,危石森列,旧不通舟。元季凿之,舟行最险。《舆程记》:自崇安县舟行七十里而至兴田驿,又五十里经天滩、挂滩、走马滩及考亭溪,又五十里经漳滩,又九十里而至建宁府,《志》云,县南数里又有郑滩,县西二十余里有潮滩,亦名小涧滩,皆群滩中之有名者。
○盖竹镇县南二十五里。石晋开运元年,南唐将查文徽击建州,王延政自建阳进屯盖竹,即此。又麻沙镇,在县西七十里,宋建阳刘氏世居于此。理学功名,为世所宗。○沙寨,在县西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宋时,以县西北唐石上中下三里,地远民悍,置寨于木坪里,以控制之。宣和初,迁于此。元废。又后山河泊所,在县西十里,洪武十六年置,正统六年省。又有后山税课局,本宋大观三年置,曰税务。明洪武三年改为税课局。正统六年革,十三年复置。
建溪驿在县南,水驿也。宋置。政和中,迁于县西,改为东阳驿。元因之。明洪武二年,复迁于此,改今名。建阳递运所亦置于此。又东峰马驿,在县西三十里。宋置于麻沙镇,为麻沙驿,元因之。洪武二年移建于此,改今名。万历中革。
东津浮桥在城东景阳门外。永乐八年,因旧址重建,用舟三十,联维以铁索。成化以后,修废不一。又朝天桥,在城南门外,旧名濯锦南桥。宋绍兴中,亦因旧址建酾水十三道,叠石为址,高五丈,而梁其上,仍构屋七十三间覆之,横跨双溪上。明永乐以后,屡圮屡复。又拱辰桥,在城北驻节门外,旧名濯锦北桥。宋绍兴间,亦因旧址重建,凡十八间,上覆以屋,凡八十七楹,一名童游桥。淳中重修,更名淳。明洪武九年更修,改今名。永乐三年以后,废兴不一。○云衢桥,在县西南三十里,其地所谓建阳书坊也。宋建为商旅辐辏之所,俗名建阳大桥。
崇安县府西北二百四十里。东至浦城县百九十里,西北至江西永丰县百三十里,西至江西铅山县百三十里。唐为建阳县地。五代时王闽置温岭镇。南唐保大九年,改为崇安场。宋淳化五年,升为县。《城邑考》:县旧有土垣,明正德初,因旧址增修。隆庆初,始筑城,周五里有奇。编户八十七里。
○武夷山县南三十里。峰峦岩壑,秀拔奇伟,清溪九曲,流出其间。明项乔曰:武夷九曲,据地不过三十里,而奇胜殆难悉记,山川之间出者也。余详名山武夷。
白石山县北三十里。山皆叠石,状若楼台,巅有石室,又有三井。其南五里曰桧岩山,三峰森立,苍桧弥望。又济拔山,在县北五十里,有石坛飞瀑之胜,旁为龙湫,凡九穴,水清如鉴。县东北七十里又有石龙山,接浦城县界,亦名石龙冈。○屏山,在县东南五十里,三峰森立,中一峰独耸如屏。刘子世家于此,学者所称屏山先生也。又仙洲山,在县东六十里,山有两峰,一尖一方,中多奇胜。其支陇为起贤山、刘屏山,朱晦庵讲学于此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六十里有寨山,五季及宋皆尝凭险立寨于此,为戍守处。又百丈山,在县东七十里,岩壑幽胜,与浦城、建阳县接界处也。又有竹湖山,在县东南七十里,下有天湖,亦接建阳县。
三髻山县西北九十里。三峰鼎峙,状如螺髻,北跨广信,西抵邵武,嵬然为万山之宗。又白塔山,在县西百里。《志》云:山高数千仞,云磴十八,折而上,旧名龙济峰,后改今名。山之东麓,复有三峰秀耸,名笔架山。其南麓入建阳,西麓跨邵武,北麓接铭山。今详见上建阳县。○岑阳山,在县北八十里,有岑阳关,接江西上饶县界。又铜钹山,在县东北九十里,最高耸,接浦城县界。
分水岭县西北七十里,为入闽第一山。分水关在其上,有二水发源岭下,一入江西界,一入福建界,即崇溪上源也。○赤岭,在县南。石晋开运二年,南唐攻建州,自崇安进屯赤岭,王延政遣兵拒之,列栅水南,及战,为南唐所败。或曰今县南有赤石废驿,即其地矣。
蕉岭县西北八十里,接上饶县界。旧建寨于此,今为蕉岭关。又梅岭,在县东北六十里,岭极高峻。或云汉元鼎中东越反,发兵入梅岭,杀汉校尉,即此岭云。又檀香岭,在县北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昔汀、邵寇乱,乡人立寨于岭上以御之。岭多檀木,因名。○温岭,在县治西,一名营岭,基延数里。五代时,立温岭镇,以此名。又黎岭,在县东七十里,高耸为邑之望,岭路旧为通衢,依山险厄,行者病之。元延五年,县尹夹谷山寿开凿,遂为坦途。又东半里许有斗米岭,亦通道所经,悬崖瞰水,久而崩圮。明正统五年,开凿修砌,人以为便。又五峰,在县东八十里,曰金鹅、曰莲花、曰清湖、曰石、曰石廪,皆争奇竞秀。
○崇溪在县治东南。有二源,一出县东北岑阳山,承诸山溪壑之水,西南流,绕城北一里,而为东溪。一出分水岭,东南流,汇诸溪之水,经县西北十里大富桥下,支分为陈湾陂,其正流亦至城北一里会于东溪,是为西溪。陈湾陂之水,则由治西贯于中城,达于南郊,委蛇十里,支分广溉,谓之清献渠,宋赵所凿以溉田者也。西溪会于东溪,绕县城东而南下,是为崇溪,俗名大溪,又南经赤石渡,又南纳武夷九曲诸水,经黄亭而南入建阳县界。《志》云:县南溪中有群滩错立,其得名者以十余计,而东南七十里之天滩、崖石,尤为峻急。
双溪县西北四十五里。源亦出分水岭,流经此,达于西溪。又有玉冰溪,源出县东北四十里之瑞岩,下流入于东溪。又梅溪,源出县东七十里西坑岭,分为内外白水,西流复合,又西南合于大溪。○九曲溪,在县南三十里。出县西四十里三保山,东流经大源山,合诸溪水,历武夷群岫间,萦纡九曲,出石鼓渡,合于大溪。《志》云,县境诸溪以数十计,类以崇溪为壑也。
岑陂县东南三十里。有四源:一曰籍溪,出县东黎岭。一曰潭溪,出县东六十余里之拱辰山。一曰瞿溪,出县东北之梅岭。一曰黄石溪,出县东南柳源村。会于岑陂,至黄亭而注于大溪。又县西南十余里有高苏陂,合群溪之水,而注大溪。又有下陂,合诸溪水,由黄亭西溪而入大溪。○压衙洲,在县治东南,东西二溪合流经此,岐而为二,至洲尾复合一,绕县治而东出云。
○分水关县西北分水岭上,接江西铅山县界,为江闽之襟要。五代至宋皆置寨于此。嘉定间,郡守史弥坚增修,后废。开庆元年修复,并置大安驿,元废。明洪武初,复置关,设巡司戍守,亦曰大关。旧《志》云:崇安有八关之阻。八关者,曰分水,曰温林,路出江西铅山及上饶县;曰岑阳,路出江西上饶及永丰县;曰桐木,曰焦岭,曰谷口,曰寮竹,曰观音,皆接铅山及上饶县界。大约岑阳最居县境之东北,陡入永丰县界,又东达浦城之二渡关,控临山溪,最为冲要。而桐木僻在县境之西百二十里,西北入铅山县界,高山壁立,称为险厄。自桐木而东北,为蕉岭关,山蹊窄狭,登陟甚艰。其界分水、岑阳之中者,曰寮竹关,路径宽平,往来差易。其观音、谷口二关,久经堵塞,故迹渐堙。大约分水、温林、岑阳三关,商旅出入,恒为孔道。桐木、蕉岭、谷口、寮竹、观音五关,虽接连江右,而羊肠鸟道,人迹罕至,惟桐木关尚通行旅。其附近有三港、江墩、诸村落关口,旧设关楼敌台,盖江闽多故时防御处也。近《志》:县有温岭、观音诸寨,其水自县西北三十余里四渡口达于西溪,盖即温林、观音二关矣。丘云霄曰:分水关北瞰乌石,地狭人稀,左潜斜径,自白鹤、仙麓可绕关左而出也。大安、杨庄,皆可驻水草,便应援,昔人设兵营焉。其观音关左联分水,右达温林,远瞰倒钟岭,凡三十里为山前,地可屯众。由上路坂、黄柏坂,则西与分水路会,关以内由地源,三十里至赤水湖,由松岭后发龙坑蹊,出大,始与温林路会,地视诸关为独僻,在此守关口,扼间道矣。又温林关,与寮竹、观音向称三关,皆外控上饶,分道通关,喉束衢、信,旧设巡司,地旷民聚,坡岭易登。关以外约二舍为山前,左连上路坂而达分水,右通榆溪而至船坑,关以内约二舍至观音关。寮竹关在县北九十里,出关十五里为榆溪,上饶属地也。入关十五里为童家坑,自此而车盆坑,而毛连坑,而坑口上乾原、下乾原,数村相望,可以应援。自坑口东逾茅岭,出周詹地西五里,为上长乾,十里为下长乾,皆可联络。蕉岭关则西寮竹,东岑阳。三关以北,统会于榆溪,而焦岭为险。关南五里西至水碓垅,由横径至后官坑,皆深林窄径,攀援而出,至吴家,始通寮竹。东二十里为水历上村、下村,又五里为大浑、小浑村,皆有民居。岑阳关则东接浦城,而铜钹山障之。稍北由牛尾兜出上饶县封禁山,广谷深林,常为盗薮。关外内皆险,林深径窄,若由榆溪南入,悬崖陡削,措足殊艰。关北三十里有交州巡司,诸关总道也。其地名八方厂,越丘底,过茅店,由栈道而达岑阳。岑阳稍西,由汪墩后山、黄龙岩、九曲溪溯流而北,亦通榆溪。此间道所当防也。而桐木关东通建阳县西嘉禾里,西通铅山黄柏坂,南通邵武光泽,北通县西北之周村里,四达无险。其西自桐树原至三港,可通大竹岚、小竹岚,入县间道也。
双溪寨县西北四十五里,即双溪水口也。其南十余里为四渡寨,旧尝设兵戍守。又县境旧有翁坑、杨原、将军、点村、刘家、棠岭、檀香岭等七寨。《志》云:分水岭有故闽王寨。又县东二十余里有闽王战场,盖昔时习战处。○黄亭巡司,在县南三十里。又县东八十里有七市巡司,东北六十里有墟头巡司。俱元至大四年置,至正末废。又将村巡司,在县西南三十里,亦元至大四年置。洪武初,改为星村巡司。十四年废。
长平驿在县治南,水驿也。元置崇安驿,明初改今名。崇安递运所亦置于此。又大安驿,在县西北三十里,明初自分水关改置于此。又西北二十里即分水关,又北二十里即铅山县之车盘驿也。洪武八年,并设大安递运所于此。又兴田驿,在县南七十里,明初置,南至建阳县七十里。○赤石驿,在县南五十里。又县治西有武夷驿,又西北三十里有杨家驿,分水岭上为分水驿。《志》云:俱宋绍兴中置,后改废。
继贤桥在县城南。宋建,跨崇溪上。本名昼锦桥,又名忠精桥,亦曰青云桥。后圮,屡经改置。又广福桥,在县北一里,东西二溪合流处也。宋端平中建,初名德星桥,后曰济川桥,一曰慈济桥,后屡圮屡复。又月溪桥,在县东六十里,路出浦城,为往来径道。
浦城县府东北二百七十里。东南至浙江龙泉县百八十里,北至浙江江山县二百三十里,东北至浙江遂昌县二百四十里,西北至江西永丰县百八十里。汉冶县地。建安中,置汉兴县,属会稽都尉。吴永安三年,改为吴兴县,属建安郡。晋以后因之。隋省入建安。唐武德四年,复置,改曰唐兴,属建州,寻废。载初元年,复置。天授二年,改曰武宁。神龙初,复曰唐兴。天宝初,改曰浦城县。宋迄今因之。今城周十里有奇,门五。编户百五十八里。
○汉阳城在县北。汉元封元年,兵入东越,故粤衍侯吴阳以其邑七百人反攻粤军于汉阳,即此城也。《志》云:今县城亦汉东越王馀善创筑,后废。唐为浦城县,后唐应顺初,杨吴信州将蒋延徽攻闽,败闽兵于浦城,遂围建州,即此。元至正二十三年,因旧址修筑,周七里。二十六年,明师下闽,先克浦城,守将以城大难守,减东城之半而筑之,洪武二年城废。正统十四年,以处州矿贼犯境,复筑土城为保障。成化六年议改营石城。十年,城始就。
○越王山在县治东。城环其上,山势独高,傍瞰大溪,左接金鸡岭,相传汉时东越之堠台也。东隅有越王行宫,遗址尚存。《志》云:金鸡岭道通处州龙泉县。稍东北又有横山,峰峦横亘如屏,与越王山冈脉相接。又县治北有皇华山,以宋置皇华馆而名。○吴山,在县东五里,四面奇秀,为邑之望。山下多吴姓,汉伐东越,得吴氏六千户,别屯大泽,即此处也。上有岩洞,俗名燕巢岩,有石穴瀑布,亦名石窦,山下有吴家滩。又梦笔山,在县西五里,本名孤山。梁江淹为邑令,尝游此,因名。《志》云:县城西德星门外有西岩山,五代时,王闽将章子钧屯兵于此,以拒南唐,宋真文忠公筑西山精舍于此。
渔梁山县北四十里。旧《志》:天下十大名山,渔梁其一也。其水南流为建溪,北流为信溪,里人多堰水养鱼,故名。地甚寒,谚云:无衣无裳,莫过渔梁。宋时置渔梁驿于此。建炎三年,韩世忠追讨苗、傅二贼,自衢、信进至渔梁驿,与贼遇,贼惊曰:此韩将军也。遂溃。今通衢所经。其相近有船山,山势高平如船,前有玉女峰。又百向山,在县西北六十里,俯临大溪,其势挺拔,四面皆见。○盖仙山,在县西北九十里,一名浮盖山。《志》云:山介衢、信、处三府之间,周围三百余里。又泉山在县东北六十里,一名泉嵩,顶有泉二派,一入建溪,一入处州。或曰:《汉书》朱买臣言,东越王居保泉山,盖谓此山云。
铜钹山县西北百里,高峻干云,北接江西上饶县之封禁山,南通崇安县之岑阳关。中有泉,林峦环接。多事时,易于藏聚。今亦见崇安县。又石龙山,在县西北七十五里,三峰鼎峙,中一峰曰鹅儿峰,旁有池,周数丈。又有鹅子、白花等岩,亦接崇安县界。○百丈山,在县西南百余里,尖峰嵯峨,高耸千仞。中有九井,谓之龙湫,接崇安、建阳二县界。又大同山,亦在县西南百里,见上建阳县。
枫岭县北七十五里。岭高险,林木青葱,蹊径逼仄,为浙闽分界处。岭旁地高敞宽平,可为屯营,有戍兵驻守。岭之北麓,俗谓之大竿岭。又梨岭,在县北六十里,危峰仄涧,飞阁悬崖,至为峻阻,亦曰梨园岭,以其地宜梨也。俗谓之五显岭,以上有五显庙也。宋杨亿云:天下之水皆东,梨岭之水独北,盖水从岭下而北汇。亿言非笃论矣。又有折桂岭,在梨岭北十里,一名桂枝岭,又名泗洲岭,俱当往来通道。详附见浙江重险仙霞关。
柘岭县东北百二十里,接浙江丽水县界。高千余仞,绝顶周回百余步。旧《记》:柘岭峻极,势彻苍穹,狭道陡绝,不通牛马。是也。有江村溪出焉,亦谓之柘水。谢灵运云:柘水出柘岭,以地多柘树而名。下流合于大溪。又富岭,在县东三十里,路出龙泉。○驻岭,在县西九十里。岭极高峻,路出崇安。又县西北百里有查源洞,查溪之源也。接崇安县界,石壁悬崖。宋绍兴初,奸民据险作乱,设临江、西安二砦以御之。绍熙初,寇张海作乱,民多避入焉。
○南浦溪在县城南,县以此名,即建江上流也。亦谓之大溪,源出渔梁山。又柘水自柘岭流合焉,县亦兼柘浦之名,自县北折而东南,复绕出县西,又折而东南流,纡回萦抱,县境诸溪之水悉流合焉。又南合崇、建二溪,为瓯宁县之西溪。《志》云:溪经县南五里为火烧滩,列石ヴ,溪流险狭。又南五里为将军滩,两山夹峙,溪经其中,水石凭陵,舟行震荡,舟入建江,二滩其发轫之始也。又南十五里为茅洲滩。又西南为丘源、塔岭诸滩,水石ヴ,节节艰阻。余详大川建江。
临江溪县南三十五里。其上源为查溪,东南流,至临江镇入于大溪。《志》云:临江镇即俗所称观前也,为津梁之要会。又有新溪出县西南百丈山,石陂溪出县西南七十里大湖山,洪源溪出县西梦笔山,东源溪出县南三十五里西洋山,下流皆入于大溪。
○二渡关县西北百十里。西至岑阳关三十里,又西至江西永丰县五十里,为入闽之间道。其地山岭ヴ,溪流回绕,东西二面皆为桥以渡,因曰二渡关。又太平关,在县西八十里。又西有梅溪关,西北接永丰县界,自梅溪而西出梨口隘,则西达崇安之道也。○梨关,在县北梨岭上,旧尝置关,以控险阻。《志》云:县北三十里至仙阳街,宋初置迁阳镇,并设监官于此,绍兴初废,俗曰仙阳。北至梨关三十六里,又北至仙霞关七十里。
盆亭镇县西北九十里。山溪险仄,蹊径四通。宋元丰三年,建盆亭寨,元因之。明洪武三年,改置巡司,亦曰盆亭关,西去二渡关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镇旧有盆亭驿,宋元时置,两山并耸,驿居其中。其地本名细泉村,乡人随泉势作曲堰数十处,其状如盆,因曰盆亭也。元末驿废。又盆亭相近有塘峰洞,向为啸聚渊薮。○溪源巡司,在县东北六十里。地连江浙,寇盗出没。宣德八年,御史杨禧巡视银场,请置司于此。又高泉巡司,在县东七十里,洪武三年置。《南行记》:自县境而东南,历高泉、雁塘、苏岭、交阳、登岭诸关隘,与浙江龙泉县接壤。
保安寨县西北四十余里船山上。宋置。又西安寨,在县西六十里。又县南四十里有临江寨,亦曰临江镇。宋绍兴中,置二寨以御查源洞寇,后废。又靖安寨,在县西南七十里,旧名里洋寨,宋乾道四年置,元废。○官田寨,在县北四十五里,宋庆元二年置。又载初寨,在县东北六十里。《志》云:宋绍兴五年,上湖詹村盗起,立寨御之。俱元废。又县西南九十里有大湖废驿,渔梁山侧有渔梁驿,临江寨有临江驿,俱宋置。今改为大湖等铺。
南浦桥在县城南。旧名县南桥,宋隆兴初建。一名上官桥,以是时权县事者为上官端仪也。后废置不一。明洪武九年,叠石为址,架木为梁,上覆以亭二十三间。成化以后,皆因故址修治。又万安桥,在县城东,亦跨南浦溪,初名青游桥。洪武初,建于县东北数里。成化中,始移置金凤门外,亦垒石为址,而梁其上。后皆因旧址修葺。又三里桥,在县城北。洪武十五年建。景泰以后,因故址增修。○古湫桥,在县西南五里。元大德间建。洪武十七年以后,屡经修葺,垒石架梁,凡数十丈,跨大溪之上,有潭甚深,所谓古湫潭也。
松溪县府东百六十里。西北至浦城县百四十里,东南至政和县八十五里,东北至浙江庆元县八十里,北至浙江龙泉县百六十里。本建安县地。五代初属闽,立松源镇。周广顺元年,南唐升为松源县。宋开宝末,改曰松溪县,仍属建州。明弘治中,始营城址。嘉靖五年,以坑寇猖獗,因筑砖城,周五里有奇。编户六十八里。
○松源城在县东二十五里。王闽置镇于此。南唐升为县。宋迁今治。
○蹲狮山在县治北。盘回起伏,屹立县后,为县之主山。或曰蹲师山尝有道者修真于此。又西北曰万山,即蹲狮山来脉也。山周五十余里,或曰以所产万种而名。○石壁山,在县治南。削立如壁,高数十丈,下有龙潭。
湛卢山县南二十里。山形峭拔,常有云雾凝其上,相传越王命欧冶子铸湛卢之剑于此。下有石井,亦名剑池。东接政和县界。又七峰山,在县东南二十里,有七峰连亘,回峦叠,上摩青苍。相接者曰妙峰山,峻拔霄汉,冠出群山。又王认山,在县东二十里,秀拔出诸山之上。宋末益王由浙入闽,尝过此,赏其奇胜,因名。○东山,在县东南五十里,一名吴家山。自趾至顶皆石,少树木。旧产银矿,有穿穴十余,深邃盘曲,莫究深浅,取矿者必举火以入。宋隆兴间,尝立瑞应场,设官采银,后废。其南相近有南屏山,峰峦横亘,乔木蓊郁,俨如屏障,上多奇石,一名石林山。
鸾峰山县东北六十里。山势峻拔,袤二百余里,接龙泉、浦城二县界。上有龙井。又皆望山,在县西二十里,高出云表,登之,则环邑诸山皆在望中。又西南有南峰山,亦高秀。
○松溪在县南。亦曰松源溪,一名大溪。源出浙江庆元县松源乡,经梓亭寨迤逦而下,经城东,出关口渡。有平乐溪出县之东山,西北流三十里合松峡溪,又并流三十里至此入大溪。合流而南,抵政和县西境,接七星溪,下流至建安县,为东溪。
清泉溪出县西北五十里筋竹山,东北流,经县北,下流合于松溪。又白石溪,源出皆望山。直源溪源出县北之花岩。渡头溪亦出筋竹山,下流皆入松溪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有新坑溪,源出庆元梓亭寨,亦流入松溪。又有云溪,源出县西狮子岩,南流六十里至政和县,入于大溪。
○东关镇县南四十五里。元设于瑞应场,名东关寨。明洪武二年改巡司。永乐中,迁于马鞍岭。嘉靖八年,迁于县东南铁岭铺。万历中,又迁于峡桥,一名乘驷桥,即今所。又县北八十里有二十四都巡司,亦元旧寨也,洪武三年改巡司。
新窑隘县北四十里。《闻见录》:由县而北,至岩下村,又三里有小关,离关二里即新窑,入浙江庆元县界,前往庆元四十里。由新窑而西北十里为竹口关,又十里为石门隘,直通浙江龙泉县。自新窑至龙泉,计程百二十里,为从来自浙入闽之间道。竹口关而外,又有仙庄溪、源上凹等隘,皆有径达龙泉,而新窑、竹口为控御之要地。○梓亭寨,在县北七十里,界庆元、龙泉、政和、松溪四县之交。宋置寨,元改隶龙泉县,后废。
惠政桥在县城东。宋绍兴五年建,本名平政,后屡圮屡复。淳熙十三年,复叠石为六址而梁其上,覆以亭三十二间。淳中,增修改今名,后复圮。明永乐七年以后,屡经修建。又东为永泰桥,即关口渡也,宋嘉定中创建,后圮。明永乐十三年以后,屡经修建。又通济桥,在县东二十五里。本名故县桥,古县渡也。宋庆元二年建,后圮。明洪武十八年,重建。永乐五年毁。正统九年,重建,长五十六丈,上覆以屋,改名通济桥。已上三桥俱跨松溪上。
政和县府东二百四十里。东南至福州府古田县三百二十里,北至浙江庆元县百五十里,东北至浙江青田县二百三十里。本福州宁德县地。五代时,王氏立关隶镇。宋咸平三年,升关隶镇为县,属建州。政和五年,改曰政和县。明弘治中,矿贼作乱,始筑城。嘉靖间,毁于倭。万历初,改筑今城,周二里有奇。编户五十九里。
○关隶旧县在县南。即王闽所置关隶镇。朱氏松曰:《周礼》秋官司寇有司隶,掌帅四翟之隶,闽隶与焉。此里之人周时尝为闽隶,犹古缙云氏今以名处州属县也。王潮不知书讹闽为关。土人又以镇在州东,私号曰东和。宋延平置县,徙东岸口,即今治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