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385 页/共 479 页
黄田溪县西北百五十里,有岱山,北接德化县界,溪源出焉。南流有碧溪诸水,出群山中,先后来会,入安溪县界。又洞口溪,在县西北五十里。亦合诸溪水入安溪县界,下流合于蓝溪。○小姑水,在县西二十三里,流经县西南二十里西向山,分流东南注,至南安县北塔口村,下流合东关水,即桃溪别名也。
○南峰寨县西北百五十里。相近有占仔、碧溪等寨。《志》云:碧溪寨。宋绍兴二十年,州将陈敏讨捕山寇,以其地控漳、泉、汀、剑之冲,因置寨。复置丘店寨。后皆废。又有蝴蝶、金鸡等寨,俱据山为险。又石鼓寨,在县西北五十里。相近有陈坑寨及山中上下二寨、龟洋、马头寨。县西二十余里曰陈岩寨,因山以名。明萧安六所建,旁有小路通龙岩尤溪。又西北为道场寨。○仙亭寨,在县西南二十余里后头山上,寨容百人。又县西二十里石壁山西有银瓶寨,险峻,壁中有清泉。元末所建。
双鱼寨县治南留湾山上。山亦名双鱼山,寨因以名。又王山寨,在县治东北悬钟山后。又陈占仔寨,在县东南石谷山。相传昔剧盗陈占仔据此,鳞石岩,恃以为险。县东十里又有湖安山寨,山上有屯田百亩,即占仔寨门户也。相传贼将昔屯此。又县西北二十五里曰白鹳寨,在白鹳山顶,峻削壁立,崖石环障,清泉四出,纵横各一里许,亦元末建。正统十四年修筑。乡人避兵于此,贼不能陷。又有石壁、覆船等山寨,与白鹳相近。《志》云:县共有二十七寨,皆多事时戍守处。
樟坑隘县西北百六十里三台山下,路通漳平县。又有任田隘,在县西北岱山下,路出尤溪。又西北东山下有吴隘,路出德化、尤溪及延平府。又白岩山下有上隘,亦出德化、尤溪县。西百五十里东湖山下曰白山岭隘,路通安溪县。自任田以下四隘,皆嘉靖二年置,以备汀、漳之寇。○芦地隘,在县西北五十里新犁山下,亦嘉靖二年建。又县西北二十里有山中隘,其南有许平隘,宋开庆元年筑,今废。
上达隘县西南二十余里白芒坑山后。相近有高平隘,路出安溪打鼓岭。俱嘉靖初筑以拒贼。○白隔隘,在县东北三十里。岭势律,一径迂回而上,旁皆石涧,俯视千仞,路出仙游。此兴郡走泉郡之间道也,地名白隔岭。其相近有梅坑、石狮山二隘,俱有小路可入仙游。县北十余里又有岭隘,东北十余里曰苦竹隘。《志》云:县城东南有泥门隘,东十余里有东关隘。关倚山临涧,深林密竹,亦称险隘。关之东数里阻大溪,阔二十五丈,旧有桥曰通仙桥,亦曰东关桥,今圮于水。自南安来者必渡此。北二十五里又有苏坑、英山隘,久废。嘉靖初复置。县境之隘,凡二十有二。其因嘉靖初寇乱而置者,盖十有九云。
德化县府西北百八十五里。东至兴化府仙游县百三十里,北至延平府尤溪县二百四十里,东北至福洲府永福县二百五十里,西南至安溪县二百二十里。本唐福州永泰县地。贞元中,析置归德场。五代唐长兴二年,王闽升为德化县,属长乐府。汉乾二年,南唐改隶清源军,又割尤溪县二乡益之。宋仍属泉州。旧无城。嘉靖间,筑城御倭。今城周三里,编户十三里。
○龙浔山县治东北。山势峭拔数千仞,蜿蜒如龙,县主山也。宋绍兴初,令吴崇年凿山筑寨以御寇。其西有大旗山,峰峦回顾,环拱县治,势如展旗。又治南一里有双鱼山,两峰并耸,为县之案山。○琼山,在县治西南。一名山,以圆秀如高廪也。相近者曰雪山,峰峦峻拔,高耸云际,冬时积雪,数日不消。又西南有斤山,一名盖竹根山,高五里,广十里。峰峦尖秀,如卓笔然。县北三里又有绣屏山,层崖峭壁,高秀若屏。《志》云:县西四里为五华山,一名根山,上有五峰,状如莲花。县南三里有凤翥山,一峰高举,又名鹞山。高秀出诸峰之上,旧有浮图,今废。又南曰罗城山,一名豪城山,山形如覆釜,四围峭峡,顶上平坦,旧为寨基。
戴云山县西北五十里。高耸霄汉,雄跨十里,尝有云气覆之。巅有池,深不可测。分为九派,下注九溪。一曰张岩,二曰卢地,水皆北流。三曰双芹,四曰马槽场,五曰上洋,六曰上云,七曰中兴坑,水皆东流。八曰东埔,九曰李山,水皆南流。灌注县境。又西里许曰太湖山,盘踞数里,形势峻拔,四面崔嵬,上有奇峰罗列十二。山巅平广数丈,内有池丈余,影涵大虚,一碧如镜,因名太湖,俗曰龙湖,又名青草湖。山形如舡,亦名飞舡山。○大帽山,在县北七十里,脉自九仙山来,绵亘数十里,卓起大峰,状若大帽。《志》云:九仙山在县西北百里,广袤峻拔,甲于诸峰。俗传尝有九仙隐此。又莲花山,在县西北八十里,五峰攒簇,高耸峻峭。又西北有钟山,四面俱石壁峭峻,形如覆钟,中有岩洞涧壑之胜。县西北百余里为鸡髻寨山,地甚险阻,峰如鸡髻,中有石门隘。
虎头山县西百五十里。有古寨,周围七里余。其中泉石如画,外极高峻,避兵者依之,万夫莫敌。相近又有一山,亦甚高峻,但乏水。昔有避贼于其上者,贼欲久围以困之,有一女子取酒浣衣以示贼,贼疑有水,因解围去。俗呼酒昙寨山。又西有金鸡山,山阴有金鸡寨。又西有大尖山,峭峡奇险,耸峙尖削,有泉出其顶。
均山县东北百八十里。山势峭拔,延广数十里。相近者曰飞仙山,两峰角立,悬崖峭壁,瀑布飞流,高数千仞。县东二百里又有九座山,其山重峦叠嶂,道路险。○剧头岭,在县东南二十里,与永春县接界。又县西北百九十里有官田岭,接尤溪县界,亦曰尤岭。岭下有跃龙寨,宋元符中建。《志》云:县西五十里有湖岭,最高峻,其水分西南二流,皆入于溪。
○溪在县北,即戴云山水也。九溪之北流者凡二,合为赤水,西溪东流,迤逦为上涌、下涌、山茶、曾坂、百叶、湖头、李田、涌口等溪,益折而东北,距县百八十里曰九窦溪。又东北七八十里为螺潭,入永福县界。其五溪之东流者,二溪合为龙潭,为左溪,合于九窦溪;其上洋之水,过涵口,至县东北百七十里之石狮渡;上云之水为浆溪,过焦口,亦入石狮渡;中兴坑之水为林翰坑,会于县前溪。其二溪之南流者,合流为白泉、石山、苏溪、涂坂等溪,经城西,为西门溪。折而东流,为县前溪。回环曲折,俗谓之腰带水,总名曰溪。又东北为十二翰溪,与上洋、上云二水会于石狮渡,东北与张岩、卢溪、双芹、马槽四水同入永福界,为大樟溪,即九溪之下流也。境内山溪之水皆分流环注,并入于溪。
丁溪在县南。源出琼山,汇九氵祭诸溪,经欧山溪、大坑溪,而汇于县北之溪。相传溪本南流,不与会。宋元符中,大雷雨,水流回转,纵横若丁字,因名。又寨前溪,在县西,源出湖岭。南流者入李山溪,西流者自尤溪转入永福,合大樟溪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百八十里有下坪溪,入尤溪县之大溪。
○官井关县东北二百六十里。又汤尾关,在县东北百里。其地有汤岭隘,亦曰汤尾寨。又岩市关,在县西北百八十里,平卢关在县东北百四十里。其地又有石门隘。俱宋元间置,以防山蹊支路盐丁出没沙、尤诸县间也。今仍旧。○苏坑隘,在县东南。又有剧头、盖福洋、上氵祭等隘,俱通永春及仙游县。又油竹隘,在县西北二百六十里之大官岭,路通尤溪。其东北曰蛇岭隘,道出永福。《志》云:县北百里有龙床、赤岭等隘,俱通尤溪。其西为伏虎隘,元至元十三年,以地接延、汀二郡,拨军戍守,今废。又焦岭隘,在县西北百八十里,路亦出尤溪。其地即小尤中团也。嘉靖三年,官军歼汀漳贼于此。
高镇在县东北百四十里。旧有巡司,万历末革。《志》云:县有三县巡司寨,在县西三十里五店村。宋祥符间,以左岭为五州所辐辏,因置寨于此。管德化、永春、安溪三县。元丰三年移此,元废。○上瓮驿,在县北,宋置。《志》云:自宋以前,郡城西北取延建路,道南安澄口驿、永春桃源驿、德化龙浔驿、上瓮驿,抵尤溪县,逶迤经西芹,至延平。盖以避大义江之险,然山岭高峻,卒不可行。自宋以来,西北之驿道遂废。
附见:
泉州卫府治西,洪武元年置。
永宁卫府东南六十里。宋乾道八年,置水澳寨。元为永宁寨。洪武二十年,改卫。二十七年,以卫濒海,乃筑城以备倭,周不及五里。领守御千户所五。
守御福全千户所府东南八十里,北距卫城二十里。洪武二十年置。有城,周不及四里,后以时修筑,领潘径寨。《海防考》:所西南接深沪巡司,与围头、峻上诸处并为番舶停留避风之门户,哨守最切。福全、深沪有备,寇不能犯矣。
守御中左千户所在同安县西南五十里。本名嘉禾屿,为厦门海口。洪武二十七年,移永宁卫中左所官兵于此,筑城戍守,周二里有奇。永乐、正统以后,不时修筑,辖县西南东澳、伍通二寨。天启二年,红夷突犯,总兵徐一鸣据城守拒,贼败却。《海防考》:所西有白石头澳,嘉靖三十八年,官军败贼于此。为岛夷出没之所,向来设兵戍守。
守御金门千户所在同安县东南五十里。本浯州屿,洪武二十年置。筑城周三里有奇,辖县东刘五店等五寨,县西洪山等三寨。《海防考》:所东有官澳巡司,相近又有料罗、乌沙诸处,皆番舶入犯之径。其控扼要害,则在官澳、金门。
守御高浦千户所在同安县西南六十里。洪武二十三年,徙永宁卫中右所官兵戍此,更今名。筑城周不及三里,辖县西高浦、大员堂、马銮等三寨。《海防考》:所西有松屿,与海澄县之月港相接,为滨海要冲。
守御崇武千户所在惠安县南七十里,西去府城八十里。宋元丰二年,以海寇猖獗,置小兜巡司,巡徼晋江、同安、南安、惠安四县沿海地。元仍置巡司。明初因之。洪武二十年,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沿海地方,设立城池,移司于? В?而置千户所于此。城周四里有奇,后不时修筑。嘉靖三十七年,倭贼来犯,官军御之,贼不能陷。以上俱属永宁卫。
◇漳州府东北至泉州府二百七十里,东南至海二百里,西南至广东潮州府五百有五里,西北至汀州府六百三十里,北至延平府五百五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里,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二十五里,至京师七千五百二十五里。
《禹贡》扬州地。周闽越地。秦属闽中郡。汉属会稽郡,后汉因之。晋属晋安郡。宋、齐仍旧。梁属南安郡。隋属泉州。大业中,属建安郡。唐初仍属泉州今福州也。垂拱二年,始置漳州以漳水为名,治漳浦县。《志》云:州境自隋以来,地荒人稀,未沾王化。仪凤三年,寇陈谦等连结诸蛮,侵轶潮州,翊府左郎将陈元光讨平之。始开屯列戍于漳水北,且耕且守。寻请于泉、潮间建一州,以抗岭表。从之。即屯所为州云。天宝初,曰漳浦郡开元二十二年,州改隶岭南,至是还隶福建。十年,又隶岭南。上元初,复隶福建。乾元初,复为漳州二年州徙治龙溪。《志》云:贞元二年徙。五代晋开运三年,南唐改曰南州以刺史董思安父名章,请改也。宋仍曰漳州亦曰漳浦郡。元曰漳州路。明曰漳州府,领县十。今因之。
府雄据海滨,噤喉岭表,山川清秀,原野坦平,为闽越之南屏,控岛夷之北户。《志》云:福、兴、泉为八闽之藩篱,而漳、南又为两广之唇齿,备御不可不早矣。
龙溪县附郭。本晋安县地。梁天监中,析置龙溪县,属南安郡。隋属建安郡。唐属泉州。开元二十九年,改属漳州。乾元二年,始为州治。今编户百有二里。
○漳州城即今府城。唐迁郡治此,未有城。宋筑土为子城,周四里。咸平二年,环城浚濠。祥符六年,加浚西濠。又于西南隅凿水门通潮汐。其外城仅树木栅,周十五里。绍兴中,郡守张成大毁子城,并撤外城,三面筑以土,独南面阻溪为固,而子城之濠皆在城内。嘉定四年,以石城东面。绍定三年,复西南北三面,城周十七里有奇,皆建楼橹,浚河隍。淳九年增修。元至正二十六年,陈友定使其属缩城三面,惟南面仍旧,周十二里有奇。浚东西城濠,南临大溪,北依山沟,隍有陆门四,南面为东西水关二。明初因旧城修饰,正统七年以后,屡经葺治,规制一因旧址。
兰水废县在府南。旧《志》云:梁所置也,属南安郡。隋属泉州。开皇十二年,并入龙溪县。
○紫芝山在城西北隅。脉自天宝山来,蜿蜒起伏三十余里,至此一峰耸拔。又名望高山。南麓为登高山,郡城绕焉。顶有威镇亭,洪武中建。山之东为日华、万松诸峰,禅月、隆寿等山。其西为净安峰,为腾龙、起凤诸山。《志》云:腾龙山本名龙亭山,在城西南隅,平地特起,奇石攒凑,俯瞰溪流。相传昔有龙腾溪中,因建亭溪上而名。其相峙者曰起凤山,本名高亭山,与日华诸峰绵亘连络,绕城内外,皆紫芝之支陇也。又城南隔溪曰丹霞山,一名南山。又六里曰南岩山,峰峦奇秀,延袤数里,怪石错列。其最著者曰石狮岩、宝月岩、玉泉岩、罗汉峰、白鹿泉诸胜。○名第山,在城南十里。本名天城山,以唐元和中,郡人周匡物初登进士赐名。又城西南十里有员山,前后望之,分十二面,因名。山有琵琶坂,上为石池。
天宝山府西三十里。五峰峭立,周百余里,郡之望山也。宋大中祥符中,山下溪产大珠入贡,因名。上有宝岩洞、芙蓉城、百丈泉诸胜。山之北接玳瑁岭,高百丈,亘三十余里,接长泰县界,为郡北之屏障,俗曰大帽山。其枕天宝西麓者,曰新岭。石磴盘回十余里,路通安溪、龙岩、漳平三县,旧设亭障其上。旧《志》:元末有蔡公者,于山腰开新岭,一名蔡公岭。通道龙岩、安溪,即此。又西为揭鸿岭,极高峻,在郡西北四十里,《舆地志》:即古葵冈岭,东南之揭,二越之基也。汉唐时,西北向长安,由安溪、大田以行。今故道废,其下有唐屯军营故址。上有营头亭,相传唐陈元光屯兵处。
文山府东二十里。北临大溪,三面通潮,或谓之观音岩。其右为水头山,耸拔奇秀,滨于大溪。逾溪以北,曰鹤鸣山。一名石壁山。又分岐而北者,曰岐山。《名山记》:鹤鸣、岐山连峙,二峰延袤十里,耸秀于龙江之上,岩壑类皆奇胜。中有千人洞,洞口狭而暗,中甚宽朗,容千人。黄巢之乱,居民多避难于此。○凤凰山,在府东二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在岐山右侧,与文山对峙。中有万松岭,旧名马岐,即郡之孔道也。元末,陈友定破漳人于此,郡城遂下。又龙氵祭山,在府东南二十五里。有龙潭,飞泉百尺。旁为凫翠山,双峰如削,俗名鱼刺山,一名朝天鲤鱼山。
铜钵山府北二十里。山势绵亘十余里,内一峰中洼而外圆,其形如钵。又北十里为天公山,山高秀,有瀑布泉。《志》云:府北四十里有石豪山,尖耸千仞,顶石多粘蛎壳,因名。南下小山累累,盖天宝山来脉也。又龙山,在府北十里,产茶。○鼎山,在府东北二十五里。山高大,圆如覆鼎,绝顶有脐,俗呼鼎脐山。上有龙泰岩,以岩接龙溪、长泰二县交也。一名侯作岩。又仰盂山,在府东四十里,高广峭拔,顶凹如盂。上有田池,又有仰盂岩。又白石山,在县东六十里。一名鹳石山,中有石空,容千余人。
华峰岭府北五十里。一名龙头岭,高千余丈,累磴凿石,以梯行人,北溪之流经其下。滩濑粗恶,怪石岩,有三空二花之名,船楫不通,上下皆当逾岭。溪傍有石状如龙头,因名。○九龙岭,在府南三十里。两山夹峙,中萦石磴,凡十余里,路通潮州。岭下有木绵庵,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。旧《志》:府北三十里又有九龙山,北有九龙水、金溪水。
○海府东南六十里。旧《志》:府去海二百里,今海澄县东北即滨大海,与龙溪接境也。《志》云:兴泉之境皆两面濒海,惟府境与会城皆三面濒海,故防御最切。而彭湖屿,实漳、泉二郡之外卫也。
九龙江府东北四十里。一名北溪,亦曰龙溪,源出汀州府上杭、连城二县及延平府沙县界。东南流,合宁洋、龙岩、漳平之水而下华峰,又合长泰诸水过香洲渡,历峡中,出峡为柳营江,与南溪会流入海。梁大同间,有九龙游戏江上,因名县曰龙溪,并以名江也。又南溪在府城南,溪有二源,本曰双溪。自南靖县合流,东经员山之北,为康仙渡。又东北绕郡城南,有三台洲。又东为方壶洲,水势微折而南,复曲而抱城,东过文山,为西浦渡。又东会于北溪,或以为即古之兰水,梁所取以名县者。其上流或曰西溪,以在郡城西也。亦曰南门溪,以绕城南门也。
柳营江府东四十里。上有虎渡桥。《志》云:九龙江水自华峰而来,注九龙山下,为漫潭。两山如壁,流十余里,漫而不湍,渊而不测,即梁时龙跃处。南流经香洲渡,又南经蓬莱峡,出两峡间,亘虎渡桥,为东偏要害。丁氏古谱云:六朝以来,戍闽者屯兵于龙溪,阻江为界,插柳为营,江当梅溪之交,两山夹峙,波涛激涌,西岸尽属蛮獠。唐总章间,诸卫将军陈政戍闽。政没,子元光代领其众,阴遣人沿溪而北,就上溪缓处结筏连坡,从间道袭击之,遂建寨柳江之西,以为进取。恩威并济,土黎归附,因辖其地为唐化里。柳营之名,自六朝时始也。宋绍熙间,郡守赵伯始作浮梁于下流以度。嘉定七年,太守庄夏易以板桥,丰石为址,酾为十五道而屋之,名通济桥。嘉熙元年,圮于火。太守李韶易梁以石而不屋,越四年乃成。长二百丈,址高十丈,酾水亦十五道。淳初,又毁于兵。明洪武三十年复构。正统、天顺、成化以后,屡经修建。旧《志》:唐末王潮下泉福,尝宿重兵以守之,故有柳营之号。元末陈友定攻漳州,度柳营江,败漳人于马岐山,遂下漳州,使人凿山道,城守自固。又陈让《记》云:江南桥梁,虎渡第一。昔欲为桥,有虎负子渡江,息于中流。探之有石如阜,循其脉沈石绝江,隐然若梁,乃因垒趾为桥,故名虎渡,即柳营江桥也。又南与南溪合流,谓之福河,俗曰福浒。又东为锦江,中有许茂、乌礁、紫泥等洲,江流经此,分为南北。南流至海澄县界,北流历白石、青礁、石美镇东,与南流合,纳浮宫水入海。
天宫溪府西北七十里。源出龙岩县天宫山,流至此,为漫潭之上流,亦曰天宫大濑。中有石氵祭,高丈余,其水倾泻溪中,自成音节,俗谓之更鼓水。《志》云:府东北有藿溪,自连城县来,经龙岩县东北百里入宁洋县界,萦纡三百里。又南入境,流入九龙江。○西湖,在城西。有泉甘美,可辟瘴疠,今湮。一云城东旧有东湖,周千余亩,今亦废。
○蒲葵关在府西南。《一统志》:关在龙溪县二十一都,汉初南越所置关也。或云,在漳浦县西南七十里,唐时为闽中岭南之通道。○海口镇,在府东南,宋置以收海道商税。又府西黄林保有巡简寨,宋置。亦曰龙溪、龙岩、漳浦、长泰四县同巡简寨,元废。又县南有中栅寨,亦宋置,元废。
高安寨在府西北。元至元十八年,州人陈桂龙据此,乘高为险,人莫敢进。元将高兴以计焚其山,桂龙遁入洞。○石美堡,在府东七十里覆舟山下,嘉靖三十六年建。有土城,万历四十年增修。又府东四十里有玉洲土城,府北十里有长桥土城,俱嘉靖中土人筑以御寇。
福河堡府东南四十五里福河滨。嘉靖中,乡人以福河系各港之要害,筑土城以防倭寇,寻置官兵戍守。亦为福河把截所。又福河上十里有镇门土堡,在镇门河滨,河即南溪下流也,又东会九龙江。《志》云:镇门港外通大海,内透城河,实为郡城门户。万历末,筑二小城,夹港南北对峙,设兵戍守,与福河堡及海澄县相为形援。○柳营江巡司,在府东二十里柳营江之西。洪武三年,设柳营江掣制所,隶福建都转运盐使司。十四年,改批验盐引所。正统九年,改为巡司。县东四十里又有柳营江把截所。《志》云:县北百余里有新岭把截所,以新岭为名。
丹霞驿府治西。唐时城东有漳浦驿,后废。宋淳中,建驿于城东朝天门外。元至正间,移府治东。明洪武三年,徙于此。九年,改清漳驿,寻复旧。旧有递运所,后以驿兼领。又甘棠驿,在府南五十里,接海澄县界。元至正二十五年建,明因之。又江东马驿,在府东四十里,宋为通源驿。元至正二十二年,改名江东。明仍其旧。旧有递运所,洪武二十三年革。《志》云:府北二十五里有香洲税课局,元商税务也。明初改为税课局,宣德中省。正统十二年,复设。成化十年,圮于水。嘉靖四年革。香,一作芗。
江东桥在府东,即虎渡桥也。江东驿置于此。又东四十里即泉州府同安县之深青驿,为往来襟要。详见上柳营江。又薛公桥,在城南通津门外。宋绍熙中,始作浮桥。嘉定初,郡守薛扬祖累石为址七,而梁之长二十六丈,因名。桥西地下,潦至田皆沮洳。五年,郡守赵汝谠浚南岸沙坂为港,复建乾桥一十七间于桥南,以杀水势。又为小桥二十四间于乾桥南,接石堤二十二丈,直抵南岸,以便行人。其西南一带旧有土堤障水,绍兴中改筑石堤,后桥堤皆不时崩圮,相继增修。万历二十七年,大水为害,郡守韩擢议于东门外建文昌桥,长九十八丈,为梁二十八间,寻圮。三十年,还修旧桥。四十一年,并修新桥,俱为民利。又流冈桥,在府东十五里,长百二十余丈,上有亭四百六十余间,亦跨南溪上。
漳浦县府南百里。西北至南靖县百三十里,西南至广东潮州府三百五十里,南至广东程乡县二百六十里。本龙溪县地。唐垂拱二年,析置漳浦县为州治。开元四年,徙于今所。乾元二年,州徙治龙溪,县属焉。宋、元因之。今城周六里有奇,编户五十二里。
○漳浦故城县南八十里。唐初置县于此,为漳州治。在梁山之下,地名云霄。其南漳水出焉,因名漳浦。开元四年,州民余共讷等以地多瘴,请徙李澳川。从之。即今县治。旧《志》:唐垂拱中,陈元光开屯漳水北,诏即屯所云霄地为漳州治。丁氏《记》谓州治梁山西岭盘陀之阴。《一统志》云:今云霄驿,即故漳州治。或曰驿在水南,盖与故城相对耳,后迁今所。唐未有城。宋初仅立三门,寻增为四。淳三年,始议筑城御寇,未果。元至正十二年,创筑石城,浚濠环之。明正德五年以后,屡经修筑。嘉靖六年,并浚城濠,嗣是亦相继营葺。
绥安城县西南百里。晋义熙九年置县,属义安郡。宋因之。齐尝为义安郡治,梁、陈复旧。隋开皇十二年,并绥安入龙溪县。义安郡即潮州也。○怀恩废县,在县西南二百里。唐垂拱二年,置怀恩县,属漳州。开元二十二年,废为怀恩镇。又赤湖城,在县东四十里。元末,李志甫作乱,巨族曾仁礼率众筑城以御之。后圮。正德中,寇乱,居民复修完之,周六里有奇。又西林城,在县南七十里。元季有石城,后圮。正德五年修复。
○梁山县西南三十里。峰峦盘结,为郡之望。其旁阜为大尖、婆髻等山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五里有峰山,自梁山发脉而来,挺然独秀,下临鹿溪,与隔溪拓港山对峙,为邑水口。一名鳌峰山。其在县东南十五里者曰良山,高数百丈,东峰距海,西接南诏、靖安及广东大埔县地。又东南三十五里曰鼓雷山,断岸千尺,下瞰大江。潮至,怒涛急浪,其声如鼓如雷也。又尽梁山之南境为棋山,在县西南百五十里。又南为朝天马山,颇高耸。余见前名山梁山。
好景山县西北一里。县治枕其麓,一名石虎山,以山巅有石如虎也。又西北二十里为摩顶山,山高而圆洁,顶平坦,为县境诸山之宗。又后到山,在县北十七里。蜿蜒秀峙,远望如蛾眉,东有白鹤岭。又东为罗山,群山罗列,如拱揖然。支为东罗岩,其北为慈恩岭,盘折崔嵬,下瞰深谷。○海云山,在县东二十里。壁立端重,上有沃田清泉,山半有海云岩。其相接者曰马鞍山。又灶山在县东五十里,叠嶂高大,周环四十余里,以中有仙人丹灶而名。怪石林立,山阳有田数十亩可耕。《志》云:县东六十里有香山,山有五峰,如马驰凤翥。相峙者为台山,高数十仞,平坦如台,近观与诸山齐峙,海舟望之,则迥出群山之上。又东有灯火山,距海里许,海行者或见山上有光如灯,因名。
大帽山县东北八十里。山大而峻,四面林木蓊郁,顶有黄茅,形若戴帽,一名戴帽山。岩石泉壑,种种奇胜。北行为海澄县,东北行为镇海卫,皆此山发脉也。《志》云:大帽北麓为磁灶山,产茶。山与大江相对。其东为虎岭,路通镇海。山林深阻,旧多虎患,弘治中患息。好事者改为麟山岭。又东即灯火山之西麓。○太武山,在县东北百里。一名太母山,山高千仞,周回亘百余里,屹立海上,端重耸峭。其高十里为镇海卫,东望大海,汪洋无际。陟其巅,漳、泉二郡尽在目中。有小石城,相传南粤王建德避汉兵尝保此,亦名建德城。似误。又有延寿塔,高数仞,海中归舶,望以为标准。
云霄山县西南八十里。以高耸云汉而名。旧《志》:山形端重,一作大臣山,亦名大神山。其据漳水北岸与大臣对峙者,曰将军山。山形挺拔,如大将据帏幄中也。宋蔡如松云:古闽越王号力驺等为吞汉将军,使之南据险要以拒汉,因名。《邑志》云:唐戍将陈元光征蛮时据此,因名也。
盘陀岭县南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在梁山西,路出潮州,汉蒲葵关路也,为郡境之要隘。唐仪凤中,戍将陈元光开拓柳营江以西地,追賨寇于盘陀之下,尽歼之。永隆二年,元光移镇漳浦以拒潮贼,阻盘陀诸山为塞,渐开西北诸山洞,拓地千里,因请置州是也。宋曰葵冈岭。又登云岭,在县东北镇海卫城西南,俗曰大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