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387 页/共 479 页
诏安县府南二百里。东北至漳浦县百三十里,西至广东饶平县百七十里。本漳浦县南诏地。宋为南诏场。元至正中,右丞罗良命屯官陈君用砌石为城,以防不虞。明弘治中,广寇为患,调漳州卫官军戍守。正德十四年,设捕盗通判驻焉,督平和、饶平二县。寻废。嘉靖九年,析置诏安县。今城周七里有奇,编户二十二里。
○南诏城即今县治,宋南诏场也。后为沿边巡捡寨,亦曰临海寨。元至正十四年,汀、漳盗起,因筑城为备,东临溪,西、南、北倚山,城周三里有奇。明初为南诏把截所。正统十四年,邓寇猖獗,漳寇乘之,攻围八月不能陷。弘治十七年,广寇突入城中,四出劫掠,乃议调漳州卫后所官军置南诏守御千户所。始拓城西偏而广之,砌以石。嘉靖中设县,遂为县城。自是屡经修筑。三十七年,增筑城垣,浚河四周,半通海潮。四十二年,仍筑外城,周六里有奇。又筑西关城,周三百余丈,称为完固。
○良峰山县西一里。耸拔奇秀,县之主山也。县东北十五里曰九上落山,其山九上九下,旧为通道所经,剽掠者往往伏匿于崖谷间。嘉靖二十四年,道移而东,寇患始少。○赤坑山,在县西三十余里,攒聚若五星。又点灯山,在县北三十里,夜常有腾光,因名。
九侯山县北二十五里。九峰并列,有石门可通车马,中多泉石之胜。其相接者曰乌山,峰头巨石嵯峨,半插天表。北接云霄镇,东联豪仔林山,为邑后障。一名火焰山,以山形尖耸也。又厚广山,在县东北二十里。一名和广山,律耸秀,与初稽、九侯诸山形势联络。《志》云:初稽山在县北二十五里。○金溪山,在县西北四十里,俗曰金鸡山。与六峒诸山相接,旧有银坑。正德初,议开采,不果。万历中,复议开,商贾杂沓,奸宄欲乘机为变,寻奉旨封闭,又以南诏所官兵更番戍守。然盗矿者犹隐匿故也。又龟山,在县西南二十五里。上有巨壑,蛟龙潜焉。又有石洞,山之右有汀、潮分界巡司。又大南山,在县南十五里。两峰锐秀,俗名大尖、小尖,自山而西,绵亘数十里,若巨屏森立,接于龟山。
豪仔林山县东北五十里。山势あだ,崖石林立。有石屋数十处,可容百人,称十八洞。嘉靖末,附山剧寇啸聚谷中,出没靡常,大为民害,久之稍息。然箐林峭险,奸慝恒伏匿焉。《志》云:山势与九侯诸山连络,为邑之镇山。自梁山逾盘陀岭而南,此山群峰插天,居然竞胜。支麓为葵冈山,在县东四十五里,绵亘数里。中有两小山相峙,称相见岭。有古关隘,累石而成。宋为沿海道巡海所。近以上湖、后港诸村豪黠劫掠,拨浙兵守之。县东六十里又有余甘岭,山盘亘旷邈,为漳浦、诏安接壤处。旧时路出山巅,崎岖不便。万历二十五年,县令夏宏改由山腰,甚为民利。
渐山县东五十里。高峭千仞,顶分二峰。中有潭,深不可测。其相望者为双岐山,以两峰相岐而名。《志》云:山在县东三十五里,与厚广山相连。又玄钟山,在县东南三十里,距玄钟所十里,滨海。漳舶出洋,旧皆发于此。原设公馆,主簿镇焉。后设县,镇废。以其地屡为倭寇所凭,发船移于海澄。《志》云:玄钟之北,又有梅岭,为戍守处。嘉靖四十四年,戚继光败贼吴平于此。○大帽山,在县东,负海最奇耸。宋末,丞相陆秀夫、陈宜中扶帝泊舟于此。又川陵山,亦在海滨,半入海。俗传帝南渡,将都南澳,筑此为东京,地遂陷为海,今城堞尚存。自山巅向海,莫穷其际。其峰青耸秀丽,号为苏尖,一名苍陵,亦号东山,北去铜山所十里。相接者为虎冈山。又有揭榜山,亦曰东湖山,山下有小湖也。又甘山,在海中,远望山巅,若小髻然。天将飓风骤雨,则形状变幻不一。中有井水,独甘淡,因名。又虎仔屿、南村屿、崎屿、犬眠屿,皆在川陵山南大海中。
○海在县东南。《海防考》:县咫尺即海,控引潮、粤,最为险要。而玄钟所之胜澳,则县之门户也。由海口西出半日程,为饶平之南澳山,砥柱海中,周围二百余里,与玄钟所对峙。其山之远者曰黄芒山,长三十里,逋逃之民居焉。伏险窃发,为信地要害。又有蜡屿山,长二十里。相近为洋屿,中多平田,漳、潮民杂处耕佃樵牧于此。递南入潮之澄海、潮阳县界。《郡志》:诏安之海有三派:一由铜山所之大京门入县东百浦、走马溪止;一由玄钟所北港门入,经渐山,汇梅洲上湖止;一由玄钟所南港入,经赤石湾,绕县治至甲洲止。其从南澳入者,则潮之黄冈,广之南海矣。
东溪在县城东。源出平和县大峰山,入县境回环流,诸溪涧水悉汇入焉。经县南五里,为横岭渡,又南入于海。○港头溪,在县西,汇诸溪水出龟山西象头渡入海。又大陂溪,在县东四十里,由西北马洋山东南流,至大陂南,绕梅州村,复抵渐山而入海。又走马溪,在县东南,内有东澳,为海口藏风之处,寇船往来尝泊此,俗呼为贼澳。距玄钟所二十里。嘉靖三十九年,倭贼自广东突入走马溪,势甚张,官军与战,沉其数艘,贼败遁,官兵追至广东南澳大洋而还。
○金石镇在县东南海中。元设。在今宁洋县境。明洪武二十年,徙置于此。有城。又洪淡巡司,亦在县南海中。地名北埔,元置于县东五十里之沔洲,明洪武二十年移今所。又东沉赤山巡司,在县西二十五里。元置。在今南靖县境,洪武二十年,移于县南海中。正德十五年徙此,改曰汀潮分界巡司。俱有小城戍守。○岑头城,在县东。又县东四十余里有梅洲土城。《志》云:县东有甲洲土城,嘉靖二十五年筑。相近有上湖土城,嘉靖二十四年筑,皆为戍守处。
白叶堡县西百余里。有白叶洞,贼巢也。嘉靖中,群贼啸聚于此,出没潮、广间。二十七年,官军四面会讨,平之。因置今堡。有白叶洞,水下流入东溪。《志》云:县西二十里有分水关,又二十里即广东饶平县之黄冈驿。又有老虎关及半砂岭关、牛掌等隘,俱接饶平县境。县北又有龙过关,接平和县境。
南诏驿在县城内。宋为临水驿,在北关外。洪武初,重建改今名。○东溪桥在县东门外,阔七十丈,嘉靖二十八年,创建木桥。隆庆五年重修,改曰通济桥。万历二十四年,易以石,仍曰东溪桥。又有洋尾桥,在县东五里,亦曰广南桥。初设渡船,万历七年,创建石桥,凡百有余丈。又平寨桥,在县南五里。亦万历间改渡为桥。又安济桥,在县西十五里。嘉靖十六年建,长各二十余丈。《志》云:县南有陈平渡,在海中,设把截所于此。
海澄县府东南五十里。东北至泉州府同安县百四十里,本龙溪县滨海地。正德间,土民以番市起寇。嘉靖二十七年,始议设县,不果。三十年,建靖海馆于此。三十五年,为海寇焚掠,因筑土堡为防御计。未几,倭入寇,奸民乘机盘踞。抚臣谭伦招抚之,更设海防屯驻于此。四十三年,巨寇伏诛。明年,议割龙溪并漳浦地置县,事闻,赐名海澄。隆庆初,始设县治。五年,改营县城,明年讫功,周三里有奇。编户四十三里。
○儒山县西南二里,县之主山也。圆秀突起,俗呼蔡前山。又席帽山,在县南七里。高耸圆秀,状如冠帽。其西为常春山,秀锐律,拱揖县治。其东为鸿江山。又东北为鹿石山,雄峭壁立,为县东屏障。○虎甲山,在县西一里,俗名美山,岩盘踞。又西曰龙头山,两山之间,有一峰突出,盘回昂耸,状如狮子,曰陈坑山。又西南曰石壁山,最高峻,上有岩。
大鳌山县西南十里。蜿蜒嵬峨,特耸二峰,形若笔架。又南岐铺头山,在县西南十五里。南溪之水,自豪浔而下;大海之水,自浮宫而入。至此会合,倒流纡延,而分绕于邑内,亦名倒港山。○渐山,在县西。耸起高峰,雄大尖秀,鸡笼、南岐诸山拥峙水口,山下人民辐辏。
云盖山在县东南。有石室,容数百人。岩岭峻,云气尝覆其顶。又龙门岭,在县东,上有石,高十余丈。宋末,文天祥奉少帝南奔,道经此,题迹犹存。又云岳岭,亦在县东,与同安县接界。○圭屿,在县东海口中央,状如龟浮水面,俗呼龟屿。亦曰鸡屿。隆庆六年,议移海门、濠门二巡司,筑城其上,以壮形胜。城成,复废,今为戍守要地。又嵩屿,在县东。又有长屿,皆三面临海,居民各数百家。《志》云:宋末,少帝浮舟海上,遇诞辰,群臣构行殿,嵩呼行礼,故屿以嵩名。今遗址犹存。县东北又有浯屿,在同安界海中。林木苍翠,官军备倭者置水寨于此。后迁寨于嘉禾屿,此地遂为盗薮。详见同安县。又胡、使二屿在海门,上下延袤数里,先是居民凭海为非。正统初,移其民而墟其地。《郡志》:胡屿故名荆屿,上多荆木。使屿故名梁屿,今呼为海门南北山。海中又有丹霞屿,亦曰赤屿。
○海在县东北。自县以西北诸水悉由此入海,曰港口江,亦曰港口大溪。潮汐吞吐,粘天浴日,浩然大观也。一名圭海,盖以圭屿而名。《闻见录》:港口有大泥诸险。又自圭屿以西,有紫泥洲,西接乌礁、许茂诸洲,又西北数里,即柳营江合诸溪处也,谓之三汊河。河口之地,谓之澳头,即福河北岸,自郡东抵省会之通道。海舟登泊最易,防御为切。由海门东出,水程二日,即彭湖岛。漳之汛守岁凡再至云。
月港在县城西南。接南溪,东北通海潮,其形如月。《志》云:正德中,土民私出月港,航海贸易,诸番遂为乱阶。嘉靖九年,于县东北十余里海沧澳置安边馆,委通判一员驻守。二十七年,议设县治于月港,寻增建靖海馆,以通判往来巡缉。既而倭贼入犯,仍据月港为巢,于是筑土堡,跨溪为桥,筑垣其上。未几,复为寇据。隆庆五年,滨月港为县城,而安边馆仍为守御处。又普贤港,在县西。《志》云:上通九十九坑之水,达于海。○南溪,在县西南六里。源出平和县三平山,经马口,受渐水、豪浔诸水,下流至浮宫,入于海,此县境之南溪也。
○海门镇县东十余里。有巡司,旧置海门社于县东北海门山。正统六年,以地险民悍,时为寇患,设巡司控御之。七年,徙其民于内地,并移巡司于青浦社,即此。又濠门巡司,在县东嵩屿上。洪武初,设于海沧洋,二十一年移于此。又岛尾巡司,在县东南,明初置。本属漳浦县,后改今属。○九都堡,在县城西,今学宫饷馆设于此。《志》云:隆庆初设县,分八九都为二堡,八都堡即今县治也。时又于八都堡南筑草坂堡。四年,改营县城,草坂堡并入城内,而九都堡仍旧。
港口堡在县北。又有珠浦、广林、虎渡等堡,在县西南。相近又有屿上、田尾二堡。县东北又有长屿、何山、石等堡。○石马镇,在县北十五里。北达郡城之津要,有兵戍守。又西五里即龙溪县之福河堡。又安边馆,在县东北海滨,嘉靖九年置。四十三年,寇吴平巢于此,都督戚继光讨逐之,歼其余党。仍设兵戍守焉。
宁洋县府西北四百里。东北至延平府大田县百八十里,北至延平府永安县百四十里,西北至汀州府连城县二百五十里,南至漳平县百二十里,西南至龙岩县二百里。《志》云:龙岩县东北境有东西洋,界于漳平、永安、大田、连城四县之间。溪洞深邃,鸟道险峻。经二百余年,鞠为寇穴。至正统间,乱无宁岁,乃置巡司控制之。其地四山环列,中宽平。嘉靖四十一年,饶寇掠境,山贼廖选等聚众为乱,官兵不能制。四十四年,贼平。隆庆元年,置县,以巡司为县治,割龙岩及大田、永安地益之,名曰宁洋。并筑城,以砖石。万历以后,屡经修葺。城周不及二里,编户十一里。
○金凤山县治北,县之镇山也。圆峰特起,麓有平洋,结为县治。又北有王冈山,自百种分为岭兜、员当诸山,由穿石隔、赤洋埔达于城北。又县西北五十里为马家山,亦曰马峰山。顶尖秀,为众山之望。《志》云:自马家山逶迤而南,由骆驼崎历盖竹溪、百种,过鼓楼隔,至谢田崎,转折而东,结为金凤山。又天员山,在县北,其山极高,顶平坦,可容万人。上有古井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二十五里有虎山,县西北三十里有百刻岭,俱北出延平府永安县之道。
香寮山在县南。上有紫云洞,可容数万人。正统中,邓茂七据此为乱,官军讨平之。山之绝顶有天台,台有龙潭,石窟如釜。又赖家山,在县东。上有虎符岩,最高胜。自山而西,由岩坑石兜转至县南,为麒麟山。又城南三里有天柱山,以圆峻得名。○杀狐岭,在县西北,鸟道险峻,人迹稀少,尝为寇巢,名龙头寨。嘉靖四十四年,官兵会讨山寇曾东田等于此,数月不克。忽有大狐自岭上坑飞下,官军杀之。三日而贼灭,因以杀狐为名。
○东西洋在县城东南。有三源,自县东北诸山溪南流者,曰南溪。自县北流会南溪者,曰北溪。自县西北合诸山溪水流会南北二溪者,曰西溪。三流合而绕县郭,激荡生涛,湍濑迅险,谓之东西洋,亦曰前后洋。正统中,邓茂七等啸聚于此。南流经漳平县境,为九龙江之上源。又徐溪,在县西四里。《志》云:出县西郭家山,又有大坑溪、小溪,俱流合焉。南入漳平县境,合九龙江。
○坑源隘县北四十里。又北二十里至延平府永安县之林田隘,林田北出之要会也。○宁济桥,在县城南,万历五年建。长十八丈,寻圮。九年重建。
附见:
漳州卫府治西,洪武三年建。属所二,曰守御龙岩中中千户所,在龙岩县治西北。成化七年,调漳州卫中所、镇海卫后所官军守御,隶漳州卫。又南诏守御千户所,在诏安县治东。弘治十七年,寇入南诏城劫掠。明年,调漳州卫后所官军守御,改属漳州卫。
镇海卫在漳浦县东北九十五里。本名岐岛,有城垒。洪武二十年置卫,并筑城以备倭。城周四里有奇,领所三。《志》云:卫城东南十余里有东镇屿、南镇屿,西南数里有鸿儒屿。南镇屿西曰连进屿,一名大屿。卫东南又有将军礁,一名鸡心渊。水底石骨内接鸟鼻头山,外连东镇屿里许。潮长则没,退则见,亦名浮沉洲。又有半洋洲,东接龟岭,西接南镇。晴明时见白浪,长百丈,名白玉礁。龟岭在卫城东南,如神龟出海,因名也。岛屿绵亘海滨,为卫城拱卫。
守御六鳌千户所在漳浦县东南。《志》云:县东丹灶山南有铁灶坑,南行三十余里,平沙漠漠,三面皆海,惟正北可以陆行,所城凭焉。如巨鳌戴山,旧名青山,亦曰鳌山。山腰居民鳞次相叠,初置青山巡司,洪武二十年建所。筑城周二里有奇。城北曰大澳山,一名罗崎山,土色纯赤。东为对面山。又东北为虎头山,与古雷山对峙,商船渔舟皆经此。城东南又有鸟嘴、鸡心等山。又有横屿,在海中,长亘里许。又有双洲,俗名洲门,自广入海船舰必经之道也。
守御铜山千户所在诏安县东。其地旧名东山,为民间牧薮。洪武二十年置所,筑城周三里有奇。嘉靖三十六年,增修以御倭。三面环海为濠,惟西面行二十里,始逾陈平渡。本属漳浦县,嘉靖十三年改今属。《志》云:所旧置于井尾澳,景泰间,始移于西门澳。北自金石以接浯屿,南自梅岭以达广东,皆属哨守。有西门澳水寨,五水寨之一也。城中有山,曰古楼,南对川陵山,山右为白沙山。又城西为望山,又西为东岭山,西二里曰水寨大山。其在海中曰乌石平山,列屏如黛,周围数里。又有大小甘山。以屿名者,曰东门屿。流浪冲激,俗呼大惊门。下有沙岛,积石叠起者,为铁钉屿。五墩聚立者,曰五屿。川陵山东,曰鸡心屿。沙湾环带曰南屿。水寨旁为后澳港,海舟避风处也。其相近者,又有井仔湾、鲎壳澳及沙洲诸处。
守御玄钟千户所在诏安县南。东北接铜山所,西南抵潮州界。自澳口至南澳,约三十余里。洪武二十年置所,筑城周三里有奇。嘉靖四十二年,为倭所陷。隆庆六年重修。城内有果老山,四面八山,连环相向。一名古老山。城东有东山,海中有内屿、外屿。又有蛤洲、猎洲、敏洲、红洲、卧岗洲、陈洲、蛇洲等七洲屿,列于所北内江中。又有胜澳,在城西南面,与广东南澳相望,水通柘林等处。澳上为南山墩,城外市曰卸石湾市。渔舟舣附,居民贸易处也。《海防考》:镇海卫及所属三所,皆列海滨,贼自粤趋闽,则南澳、云盖寺、走马溪乃其始发之地。哨守最切者,铜山、玄钟二水寨而已。铜山有把总驻守,而玄钟隶焉,故止称一水寨,嘉靖中,最为贼冲。
附考:
琉球琉球之地,在泉州府东海岛中,亦在福州府之东北。汉魏以来,不通中华。隋大业三年,令羽骑尉朱宽入海访求异俗,始至其国。语言不通,掠一人以归。明年,复令宽慰抚琉球,不从。宽取其布甲而还,适倭使来朝,见之,曰,此夷邪久国人所用也。六年,遣虎贲郎将陈棱等自义安泛海击之,东行至高华屿,又东行二日至<句黾>{辟黾}屿,又一日至其都,琉球王欢斯渴利兜战败。棱等乘胜拔其栅,杀其王,略男女数千人而还。自是历唐至宋,未尝朝贡。元至元二十七年,遣使招谕琉球,不至。其国所辖有古米、太平、马齿等山,东北有硫黄、叶壁、七岛诸山,并隔海外不相属。明洪武五年,遣行人杨载赍诏往谕其国,率先归附。太祖奖其忠顺,赐符印章服及闽人之善操舟者三十六姓,又许其遣子及陪臣之子来学于国学。其国分为三,曰中山王察度,南山王承宗,北山王帕尼芝,皆遣使朝贡。自永乐以来,其国王嗣立,皆受册封。后惟中山朝贡不绝,其南山北山二王俱为所并。嘉靖三十五年,倭寇琉球,世子尚元邀击歼之。万历三十七年,萨摩州倭侵琉球,禽其王尚宁。四十年复国,至今其王相仍,皆称尚氏。贡道自闽县以达于京师。朝廷遣使,去以孟夏,来以季秋,乘风便也。自福州梅花所开洋,七昼夜可至。自泉州彭湖岛开洋,五昼夜可至。望见古米山,即其境。东去三百里,为叶壁山。又东即日本,恒与贸易假贷。近国那霸首里,并有马市。又有鸡笼山岛野夷,隔鸡笼、淡山洋,亦谓之东番。万历四十四年,倭夷胁取其地,久之始复国。《四夷考》:琉球之地,仅海外一冈碛,无大聚落,所居曰婆罗檀阔。无城郭,堑栅三重,环以流水,树棘为藩而已。《元史·志》载:自彭湖而东,水渐低近留球者,谓之落氵祭。氵祭者,水趋下不回也。嘉靖五年,给事中陈侃使琉球,首辨其妄。国别号大琉球,西南则暹罗,东北则日本。从长乐[C021]石出海,隐隐一小山浮空,即小琉球也。更南则东番诸山,其人盛聚落而无君长,习镖弩,少舟楫,自昔不通中国。又东隅有夷,鸟语鬼形,殆非人类,或云即昆舍那国云。
吕宋在东南海中,小国也。产黄金。永乐三年朝贡。嘉靖中,始复至。与漳、泉民相市易,民流寓其地,多至数万。万历中,同安人张嶷谬奏,海有机易山,与福建近,地产金,可采取。三十六年,诏遣中贵人委官勘视。吕宋人疑诸流寓人为患,悉坑杀之。嶷寻以首祸诛。贸易至今不绝。《漳郡志》云:东洋有吕宋、苏禄诸国,西洋有暹罗、占城诸国。今东西洋商舶载在令甲者,东洋则吕宋、屋同、沙瑶、玳瑁、宿雾、文来、南旺、大港、呐哔、磨{艹老}英、笔架山、密雁、中邦以宁、麻里吕、米六合、高药、武运福河、仑岸塘、吕蓬;西洋有下港、暹罗、旧港、交趾、柬埔寨、丁机宜、顺塔、占城、麻六甲、顺化、大泥、乌汀、礁林、新州、哑齐交、留吧哪彭、西宁、陆坤占陂、高趾洲、篱木、高提里邻、吉连单、柔佛、吉宁邦日、隶安丁、义里迟闷、苏禄、班隘。又有鸡笼、淡水,不系东西洋船数。而红毛海夷饶财宝,于东西洋别为种落,往往舟舶彭湖,构奸民为贩鬻。议者谓当与日本特严防禁,杜其乱阶云。○俱蓝国,自古不通中国。元至元十九年入贡,海外诸番,此为最远。自泉州至其境,约十万里。
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
读书中文网
钱建文 制作
读史方舆纪要
广东方舆纪要叙
广东方舆纪要叙
广东,在南服最为完固。地皆沃衍,耕耨以时,鱼盐之饶,市舶之利,资用易足也。诚于无事时修完险阻,积谷训兵,有事则越横浦以徇豫章,出湟溪以问南郡。东略七闽,通扬越之舟车;西极两江,用犭童犭之弓矢。且也放乎南海风帆,顷刻击楫江津,扬ぎ淮渚,无不可为也。岂坐老于重山巨浸间哉?或曰:“广东以守则有余,以攻则不足也。昔者任嚣谓尉陀曰:南海僻远,东西数千里,此亦一州主也,可以立国。陀用其言而有国者数十年。五代时,刘岩承父兄之业,擅有岭南,享国者亦且四世。此善守之明验也。卢循、徐道覆自岭南图江东而败萧勃,自岭南图豫章而败欧阳纥,未越岭南而败王仲宣,欲以岭南复陈而败。文天祥、张世杰欲以岭南存宋而败。此议战而不议守之过矣。”余曰:“战与守各以其时耳。当守而不知守,以一隅之地而冀争雄于天下,其至于覆亡也,宜也。当战而不知战,使数郡以外尽为他人之幅员,而犹冀人之不为我患,其可得乎?从来有事于一方者,必当审天下之大势。不审天下之势而漫应之,战与守虽异,而其至于败亡则一也。尉陀受任嚣之命,即移檄告横浦、阳山、湟溪关曰:盗兵且至,急绝道聚兵自守。夫刘、项相争,中国扰乱,此可战之时也。而陀乃聚兵自守者,陀新尉南海,众心未一,欲先固根本而后从事于外耳。汉既定天下,急封吴芮以长沙,所以塞岭南之口也,陀遂不敢与抗。及吕后乱政,陀始自尊为帝,发兵攻长沙边邑,败数县而去。吕后亡而陀兵亦罢矣,陀亦智矣哉!夫陀固未尝一日而忘用兵也。观其初行尉事,即击并桂林、象郡,其后地益斥,东西且万余里。使当可乘之时,其遂无意于中国哉?刘岩据岭南不能为北出计者,以湖南扼其吭也。及湖南覆败,此岭南得志之时矣。乃仅西取昭、桂,北并郴、连,为固圉计者,刘晟非远略之主也。嗟夫!卢循、徐道覆海上逋逃耳,一旦陷番禺,陷始兴,晋力未能讨也。及循犯长沙而北,道覆犯南康、庐陵、豫章而北,顺流长驱直指建康,建康几殆。其终于无成者,以卢循畏葸不尽用道覆之谋耳,非广州之不足用也。唐末,黄巢转辗残掠窜入广南,既而北还,扰荆湖,祸江淮,残汝洛,陷长安。陵寝陆沉,乘舆播越,广南非其厉阶乎?萧勃、欧阳纥本皆庸才,举措周章,适以自毙。王仲宣内无根本之固,外无强大之援,仓卒举事,旋以溃散。宋之末造,奔亡不给,假息无途,岂能与全盛之敌抗哉?夫时势所在,得人以乘之,则起于草泽可以转移六合也。时势既去,则关河虽险,不遑保矣,何必岭海之间能亡人国哉?且不闻陈霸先之初起乎?霸先之初,不过始兴相耳。乘侯景之乱,起兵北伐,克平大憝,卒成帝业,惟其时也。否则,柯、漓水、横浦、桂阳并会番禺,而南越亡矣。拔昭、贺,克英、韶,进屯双女山,而南汉亡矣。岂有力足以定中原,而独置岭南于度外者?明初王师至东莞,何真遂以迎降也。盖岭南当中原多故时,进不能以有为,退犹可以自立。及纷纭既定,必难久存矣。善乎徐道覆之言曰:本住岭外,岂欲以此传之子孙哉?夫岭外之不可以传子孙也,道覆且能知之也。然则守诚不易言也。又吾闻岭南之势在于岭北。徐道覆谓卢循,刘裕若有将屯豫章,遣诸将率锐师过岭,恐君不能当也。高骈以黄巢在广南,请遣兵于郴州守险,又分兵于循、潮邀遮,而身帅重兵于大庾岭趋广州。潘美伐南汉,先拔郴州,又拔道州,盖所以夺其上游也。至于大海在南,上接三江,东西便利。刘裕方与卢循相持于豫章、浔阳间,水师已自海道袭番禺,倾其巢穴矣。唐咸通中,安南为南诏所陷,诸道兵屯聚岭南、江西、湖南,馈运皆溯湘江、漓水而至,劳费艰阻。润州人陈石者,请自福建运米泛海,不一月至广州,军食以足。近时岛倭为患,往往由浙闽海道阑入岭南,故岭南之海防颇密。夫吾以全军下桂阳,略长沙,则当以奇兵出海道,越闽浙,问江淮矣。”或又曰:“下桂阳,何如出南康?”夫以南康较桂阳更为艰阻。出豫章而溯江沱,何如越长沙而震汉沔?相时而动,固有以矣。若夫假道桂州,浮湘而下,又逾岭之西道也。或后或先,用奇用正,时哉时哉!又可得而俞度之哉?
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
读书中文网
钱建文 制作
读史方舆纪要
卷一百
卷一百
◎广东一
《禹贡》扬州徼外地。三代时为蛮夷国或谓之雕题。题,额也。《礼·王制》:南方曰雕题。又《山海经》有离耳、雕题之国。楚《离骚》有玄国之南裔。或曰:今海南琼州府是其地。后为百越地,亦曰扬越《国策》:吴起为楚悼王相,攻扬越。《史记》起本传作南平百越。孔氏曰:越在扬州南境,故曰扬越。其在天文,则牵牛、婺女之分野。秦并天下,置南海等郡,亦谓之南越《秦本纪》:始皇三十年,略取陆梁地,为南海、桂林、象郡,以适遣戍。三十四年,又谪人筑南越地,又设南海尉以董之,所谓东南一尉也。孔氏曰:岭南之人,多处山陆,其性强梁,故曰陆梁。《史记》南越,班固作南粤。粤,即越也。今人多以两广为粤,闽浙为越矣。秦末,赵陀王其地。汉元鼎六年,讨平之,寻置交趾刺史。后汉因之汉刺史无常治。王范《交广春秋》:汉初,交州治羸娄。元封五年,移治苍梧广信县。建安十五年,复徙番禺。沈约曰:汉交趾刺史治龙编。建安八年,改曰交州,治广信。十六年,徙治番禺。三国吴黄武五年,析置广州,治番禺,而交州还治龙编。其后以交州并入广州。永安七年,仍置广州,治番禺。广信,今广西苍梧县。羸娄、龙编,今俱见安南境内。三国吴分交州立广州详见上。晋因之。宋又分置越州泰始七年,置治临漳,即今廉州府治合浦县。齐、梁因之梁大同以后,置州益多,无复古制。隋亦属扬州部。大业末,属于萧铣。唐讨平之。贞观初,置岭南道治广州。开元中曰岭南节度。咸通二年,分为岭南东道。五代时,属于南汉。宋淳化四年,为广南路。至道三年,分为广南东路。元置广东道及海北海南道宣慰等司广东道治广州,海南海北道治雷州,隶江西行省。明洪武九年,改置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,领府十、直隶州一、属州七、属县七十六总为里四千二十八,夏秋二税大约一百一万七千七百七十二石有奇,而诸司卫所参列其中。今仍为广东布政使司。
◇广州府属州一 县十五
南海县附郭 番禺县附郭 顺德县 东莞县 新安县三水县 增城县 龙门县 香山县 新会县 新宁县 从化县清远县
连州领县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