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381 页/共 479 页

《禹贡》扬州地。周闽越地。秦属闽中郡,汉属会稽郡,三国吴属建安郡。晋属晋安郡,宋、齐、梁因之。陈属闽州,隋属泉州。大业初,属建安郡。唐为福州地。开元二十四年,置汀州《唐书》:是年开福、抚二州山峒置州,以长汀溪为名,治新罗。大历四年,徙治白石。天宝初,曰临汀郡。乾元初,复曰汀州。五代时,王闽仍曰汀州。南唐因之。宋亦曰汀州。元为汀州路。明曰汀州府,领县八,今因之。   府南通广东,北达江右,山谷斗绝,称为奥壤。自唐始置郡,而扰驯未至。王潮入闽,则有事于汀州。宋室南迁,而汀州亦多叛乱。昔正德中,尤溪贼为乱,南赣抚臣王守仁讨平之。岂非以崇山复岭,旁达诸境,不逞之徒,易为渊薮,童牛之牿,不可已耶。   长汀县附郭。晋新罗县地,属晋安郡。唐开元中,于新罗故城东,置长汀县为州治。大历中,迁白石乡。宋治平中,迁衣锦乡,即今治也。编户五十一里。   ○新罗城在府东南。晋置新罗县,宋废。《志》云:在今漳州府龙岩县界。一云在上杭东北五十里,误。唐开元后,徙县治长汀村,在上杭北十五里。一云去今府城二百三十里,亦误。既又迁县治东坊口,在今府东北五里,今名旧州城。大历中,迁白石村。《郡志》谓大历四年,徙东坊口,后十年,徙白石乡,宋迁今治。去旧治一二里,地势平衍,方数十里,而卧龙山突起平地中。府城半壁高挂其巅,鄞江绕于左,西溪抱于右二水合流,绕出丁位,南走潮海,西下豫章,为形胜之地。郡城,相传唐大历中筑。宋治平五年增拓,周五里有奇,环城为濠。绍兴中及隆兴初,皆尝修筑。绍熙间,议易土城,以砖石,讫于嘉熙,功未及就。元时城益颓废。明洪武四年,复因旧址修筑。嘉靖五年,增修,北据卧龙山,南临南溪。旧有门六,今五。城周六里有奇。   ○卧龙山郡治后,府主山也。偃卧如龙。《志》云:府城四面皆平田,就中特起一山,高数十丈,广五六里。北面峭壁矗起,其南派为九支,形如九龙,蜿蜒蟠曲。一名九龙山,又名无境山。山之左支为横冈岭,右支为西峰,俯临津门。又东山,在郡治东,卧龙山首起于此。○南山,在府南三里。屹然如屏,巅为朝斗岩,缘石扪萝而上,俯视城市,尽归目睫。山之东接拜相山,俯揖卧龙,如人相拜。山隈有霹雳岩,宋元间,迅雷震开,遂成岩洞。府南四里有圆珠山,当鄞江、西溪二水合流之口,形如珠圆,一名龙珠山,俗呼宝珠峰。   鸡笼山府北五十里。高十五里,山形圆耸,上凌霄汉。又翠峰山,在府东北六十里。壁立千仞,烟云出没,惟天色晴霁、亭午方见其顶。○七宝山,在府西山下,旧有上宝场,宋置采银锡于此,后废。《通志》:场在县治西。又佛祖峰,在县西三十里。俗名九,转北二里许,树木阴翳,石磴崎岖,为绝胜处。   双峰府东南二百里。峰峦双耸,插入云霄。○新路岭,在府西六十里。一作新乐岭,接江西瑞金县界,贡水出焉。《志》云:岭峭险壁立,砂砾崎岖,行者病焉。岭背即隶江西,此天所以限闽中也。又牛岭,在县西二十里,道出瑞金县。其相接者曰白头岭,以常冒白云名。   ○鄞江在府城东。亦曰正溪,又名大溪,或谓之左溪。源出宁化县界,流经府东北湘洪峡。又南至府东东庄岭,汇为潭,分流为二。又南至高滩角,复合为一,南流经上杭县,达潮州府大埔县,会三河水入海,亦谓之汀水。《志》云:天下之水皆东,惟丁水独南,南丁位也,以水合丁为文。又有东溪,出翠峰山下,有鄞坑水流合焉。至张家陂与正溪合,并为鄞江之上流。《高忠宪日记》云:汀水之源在北,水俱南流,势如壁立,过大姑绝险处,舟下一滩,则入白浪中,裹而复出,直至峰头趋陆,即抵潮州矣。   西溪府城西。源出府西北,地名大原,流经杉岭,亦曰南拔溪。宋治平中,筑城堑濠,砌石陂引水入焉。下流分二派,皆入于正溪。又南溪在府城南,溪源不一,引流而东,至南口,亦会于正溪。又北溪在府城北,源出西北之横坑,亦谓之横溪,东流合正溪。《寰宇记》:临汀大溪有四:曰东溪,曰西溪,曰南拔溪,曰横溪。至府南高滩角,合流为一。盖以南溪为南拔溪也。府东又有梓步、小湘等溪,亦流入正溪。   寅湖府东二里。以方位名,周百步,中有小山,水溢不没。又辛湖,在府西一里,周七十步,亦以方位名也。○麻潭,在府东南,众流皆会于此。山势盘互,过此折为九曲。又角,在府东,高岩湍怒,溉田甚广。又东有头,峭壁数十仞,瀑声如雷,亦有灌溉之利。《志》云:府南有五百滩,自汀抵潮,滩险有五百之数。今渔梁、鸬鹚、蛇王、九曲、王屋、纱帽诸滩是也。   ○古城寨府西四十里。五代时,王延政筑此城以备江南兵。宋因置寨为戍守处,亦曰古城里。《志》云:旧城在府西南何田市,宋绍兴中,迁今所。明初置古城寨巡司,又西至江西瑞金县五十里。○屯驻军寨,在府南三里。宋建炎中,群寇扰乱,遣军讨捕,尝驻于此。绍兴十四年始创筑,元废。又何田市寨,在府西南五十里。宋时为商旅辏集处。嘉定间,创寨以弹压之,今废。《志》云:府北有汀关,宋置。景炎二年,元兵破汀关,文天祥欲据城拒敌。汀守黄去疾有异志,天祥乃移军漳州。是也。今湮。   临汀驿在府治东。宋淳熙中建,至今因之。又府东七十里有馆前驿,元为馆前站,明初改驿。又三洲驿,在府西九十里,本三洲铺,成化十八年建三洲公馆,后改为驿。○拔口场,在府西南八十里,宋置税务于此。又合同场,在府治东,宋置寻榷盐税于此,后皆废。   九隘府西北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府东五十余里有大息、镇明二隘,东南八十余里有桃阳隘,府南百余里有黄峰隘,西南九十里有长桥隘,五十余里有分水、龟龙二隘,与古城九为九隘,皆为戍守要地。而黄峰与古城尤为险峻云。   宁化县府东北百八十里。西至江西石城县九十里,西北至江西广昌县百九十里,北至邵武府建宁县二百里。本建州沙县地。唐开元二十四年,开山峒置黄连县,属汀州。天宝元年,改今名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编户五十一里。   ○黄连城县东五里。本黄连镇。唐置黄连县于此,以地产黄连而名,寻曰宁化。后唐同光元年,王闽迁县治于镇西竹窝,北负翠华,南临大溪,即今治也。县境山峻水急,峰峦万叠,至县治则四围平坦,形如大釜,旁挹嶂岫,下瞰溪湖,称为形胜。县城,相传始迁时筑,亦曰宁阳城,周不及一里。宋端平间,展拓,周二里有奇。宝二年,圮于水。开庆初,尝议修筑,不果。明正统中,屡被寇患。正德中始筑土城,复以砖石云。   ○翠华山县北二里。其山四时苍翠,县主山也。又凤凰山,在县北三十里,崇冈峻垅,蜿蜒不绝,形如凤翅。其地有灵隐洞,亦名洞源岩。又北曰陶峰山,峰峦峻耸,四面壁立。县北六十里又有牙梳山,以形似名。险峻扼塞,啸聚所凭。○南山,在县西南十里。三峰相连,其中一峰特起,为邑之望,流水环绕其下。   苦竹岭县北九十里。岭甚高,多产苦竹,常有云气蒙其上。又北有南桥岭,以高拱如桥而名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百里有城门嶂,山势卓立如屏。元季寇乱,邑民多避兵于此。○西岩,在县东北五十里,登石梯而上,石笋屹立如门,中可坐千人,泉石殊胜。有石室数处,皆幽异不一。其傍为东岩,亦有数石室,争奇竞秀。《志》云:县南六十里有乌路峡,两岸壁立,水势潆洄,深不可测。又危石,在县北六十里,突然一峰,四壁陡绝。   黄连洞在县东。亦曰黄连镇,本名连城洞。唐置治处。乾宁元年,王潮据闽,黄连洞蛮围汀州,潮遣将李承勋击之,追破之于浆水口,闽地略定。浆水,见延平府将乐县。胡氏曰:黄连峒即潭飞氵祭。似误。又灵隐洞,在县北百里,一名洞源岩。洞前重冈叠,小涧横截,岩石奇胜。   ○大溪在县城南。源分六派:其正西自赣之石城县堑岭来会,西南自长汀县界狐栖岭来会,西北自石城县界长放坑来会,此大溪之上流也。其东北自建宁县界台田岭来会,正北自苦竹岭至县北三十里之马家渡来会,正东自热水窑头至县东四十里剑潭来会,至县东之东渡与上流三派合为一溪,复折而东,至清流县,又东会剑江水抵福州入海。《志》云:大溪支流西南入长汀县而为正溪。一云:溪源出县北五十里石洞中,涌而出,名万玉泉,流为小涧,溉田数千亩,又引而南,为正溪之上源。   蛟湖县北六十里。深不可测。又有柘湖,在县东北,其水四时不涸,溉田甚溥,西去蛟湖密迩。又有羊鸦湖,在柘湖侧,亦有灌溉之利。○龙门潭,在县南,水深莫测,引流而东,亦曰龙津,有龙门桥跨其上,流会于大溪。又神头潭,在县西南数里神头岭下,渊深清澈。县东又有赤冈潭,皆引流入大溪。   潭飞氵祭在县南乡。重冈复岭,环布森列,登陟极难。氵祭居其中,坦然宽平,山环水合,有田有池,草茂林深,易于藏聚。宋绍定间,汀邵贼晏头陀作乱,攻陷城邑,北犯建宁,监军刘纯等击破其潭飞氵祭,又谕降连城七十二寨,贼遂平。《一统志》:宋平贼后,置南平寨于此,为戍守要地。又龙潭氵祭,在县北三十里。相传有龙潜焉,时至涨溢。县西十余里又有雷鸣氵祭,以声如雷轰而名。○七孤龙,在县南,北去乌路峡十五里。石峻路险,怒涛奔湍,逶迤七曲,舟行甚艰,盖即正溪所经矣。   ○安远寨县北百里。北至邵武府建宁县八十里,旧名下土寨。宋庆元中置,元因之,有巡司戍守。明洪武初,改今名。又南平寨,在县南,近潭飞氵祭。宋绍定六年,移黄土寨置于此。又北安寨,在县东北七十里,宋绍定六年,移苦竹寨置于此,今皆废。○金钱隘,在县东,入清流县界。又石溪隘,在县北,路出建宁、广昌二县。其相近者为紫云、严塘、草桥等隘。又留西隘,在县西,通石城县。县南又有木马、竹篙二隘,通长汀及连城县界。皆为戍守要地。   石牛驿县南七十里。以傍有石牛而名。宋置,至今因之。《舆程记》:由清流县九龙驿舟行,至驿九十里,又西南六十里而达长汀县界之馆前驿,往来必经之道也。   上杭县府南百九十里。东南至漳州府龙岩县百五十里,南至永定县百十五里,西南至广东程乡县三百八十里,西至武平县百里。本龙岩县地。唐大历四年,置上杭场。宋淳化五年,升为上杭县,割长汀县南境隶焉,属汀州。今城周八里,有门七,编户四十五里。   ○上杭旧城《志》云:唐析龙岩县胡雷下保置上杭场,其地在今永定县东四十余里。南唐保大十三年,徙场于艺梓保,在今永定县东北六十里,宋升为县。至道二年,徙治鳖沙,在今县东北三十里,地名白沙里,旧曰鳖沙里。咸平二年,又徙县于语口市,东去鳖沙不及一里。天圣五年,复徙钟疗场,在今县西北二十里,其地坑冶大兴,商旅辐辏。乾道三年,又徙郭坊,即今县治。有城,相传宋端平中创筑,周不及一里,寻毁。淳中,更筑,复圮于水。宝间,始营以砖石。元季复废。至正中,拓旧址筑之,周不及三里。明复圮,洪武十八年,邑人钟子仁作乱,县令邓致中筑城御贼,民赖以全。寻废,屡被寇掠。成化中,复筑城。《志》云:县北十五里有旧州城,即汀州故城。详见前。   ○金山县西北十里,邑主山也。峦嶂Лヴ,苍翠如画,一名紫金山。宋康定间,尝采金,因名。上有三池,名曰胆水,上下二池有泉涌出,中一池则蓄上池之流。相传宋时县治密迩,其地水赤味苦,饮则伤人,惟浸生铁,可炼成钢。后县治既迁,其水遂变,不异常水。山侧有百丈氵祭,高可百丈,悬流如线,自石罅出,旧名黄金坑。水阳有南宝山,望之如笔。又有岩,曰宝兴岩。山南五里即旧县治之钟疗场云。又灵蛇山,在金山西北,峭拔凌空。○七峰山,在县城北三里。七峰岌,翠丽可爱,一名七星山,为邑后镇。   冷洋山县东十五里。高出群山,俯见县治,下有水迸石而出,暑月尤冷。又乱石隔山,在县东四十余里,乱石岩,路出龙岩县。《志》云:县前溪南有横琴山,平广延袤,状若横琴,一名横琴冈。又袍山,在县南五里,县之前案也,亦曰挂袍山。又南曰美女峰,其峰有四,葱菁秀丽。又南为三层岭,岭三级始至其脊,道出永定县。○铁嶂山,在县西,石壁峭拔,势若屏嶂,山之西产铁矿。《志》云:县西有展旗山,数峰连属,迤逦若展旗然,县之右镇也。县西北又有覆罗山,高耸突立,山顶端圆,若覆罗然。   范荡洋山县南百里。磅礴数百里,当上杭、永定两县之界。峰峦崭绝,人迹罕至,西南通程乡,东通漳州,奸民常据为窟穴,急则逃入于广。又羊厨山,在县西南百余里,盘亘百里,高岩怪石,千态万状,据汀、潮二州之界。○双溪岭,在县北四十里,有二小溪环绕其下,与长汀县分界。《志》云:县西有大岭,路通武平。又西有蜈蚣岭,高耸萦回五里许,岭路蜿蜓,若蜈蚣然。   ○大溪县城南,即鄞江下流也。自长汀县汇众溪流,经县北,与语口诸水会,至县治南山下,过美女峰,萦回三折,环抱而出。又西折而南,经潭口直抵广潮入海。《志》云:大溪中有莲花石,波涛汹涌,行舟毫厘失措,即至覆没。其上群石耸翠如莲花,在县南六十余里。又县西北三十余里有观音石,县南又有乌虎石,皆在大溪中。○九曲溪,在县东北三十里,萦回九折,流合大溪。又黄潭溪,源出县东龙岩县界,安乡溪出县东东安岩,南宝溪出南宝山下。又有矾溪,出钟疗场东,与南宝溪合。场西又有新田溪,亦流入南宝溪。县北又有金山下溪,县西又有水埔溪,出武平县界。《志》云:县境凡十余溪,俱流入于大溪。   咸水湖在县南三层岭之北,有水一泓,味咸不涸。县东三十里大陂旁亦有此湖。又天井湖,在县东南二十里,阔五十余丈。《志》云:旧在县东,后忽移而南,相去十五里。又县城西北亦有二湖,名天井。○草鞋潭,在县北二里,延袤数里,大溪所经。舟人云,行竟此潭,可成草鞋一双,盖状其长也。又黄土潭,在县北四十余里,以潭旁土色皆黄而名。   大孤滩县南四十里。立石槎牙,舟难上下,行者必易载而渡。《志》云:县境群滩凡数十处,其近城者有马尾滩,以滩水散流若马尾然也。又有逃船滩,在县西,滩势甚险,舟行至此,必避溪旁,多为之备,然后敢过。又有大笼钩滩,屈曲若笼钩然。县北四十余里有目忌滩,水极湍急,舟人见之,辄增畏忌。又北有镬风滩,滩有二水,一直一横,浪滚如镬。此数滩于群滩中为尤险。   ○梅溪寨在县东梅溪口,宋置今废。《志》云:寨西水口有狮子石,高数十丈。又石壁寨,在县西,旁有石壁潭,元置寨,今废。○九十九段隘,在县西南六十里,其西有郭公栋隘,东南有寒陂隘,皆山间小径,至为险僻。寒陂之西,曰银子凹隘,又北曰鲜水溪隘,与河头隘并称险要。《志》云:河头隘在县南五十里,县之险隘也。今有官兵戍守。又濑溪隘,在县西四十里。《防险说》:县南来苏里之王寿山,县东胜永里之狗困岭,与濑溪隘之龙障山,俱为险峻。   小溪隘在县西南百里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百二十里曰溪南三图,与潮之大埔接壤,有上下二水,为盗贼巢穴,荡平后,立抚民馆于小溪隘之西坪。诸巢可虑者,惟此为最。今有小城设兵置守。《图经》:县东北有羊蹄、桃排、采眉等隘,东有当风、芦丰、板寮、大王、坝上、南坪等隘,南又有新长岭、军营、荷树岗等隘,县西有葫芦、通桥等隘,西北有河溪、檀岭等隘,皆控扼处也。   平西驿县东三十余里。成化六年置。又蓝屋驿,在县北七十里,成化十年,徙清流县玉华驿于此,改今名。《舆程记》:自汀州府三洲驿水行九十里,至蓝屋驿。又南至县,自县南四十里至大孤市,又七十里过峰头,又二十里为石上镇,属广东潮州府界,自石上又六十里即大埔县。○永兴场,在县东五十里。又县南六十里有通利场,县境又有金山、利济、龙山、石门、语口等场,去县远者为端和、嘉兴、兴济、浮流、锦丰等五场,皆宋时采金及铜铁处。   武平县府西南二百十里。西至江西安远县百四十五里,南至广东程乡县二百十里,西北至江西会昌县二百十里。唐开元二十四年,置南安、武平二镇,隶长汀县。五代时,王闽并南安为武平场。宋淳化五年,升为武平县,析长汀县西南境隶焉,属汀州。绍兴间,筑城周二里有奇。元时城圮。明成化中,复筑土城。弘治中,以砖石,周三里。编户十九里。   ○灵洞山县西十里。山有大洞三十六,小洞二十八,泉石皆奇胜。又西有双馤山,双峰高插云汉。○梁野山,在县东三十五里,一名梁山,高五十余仞,分十二面,险峻叠出,绝顶有白莲池。   黄公岭县北百五十里。接长汀县界,修阻二十余里。上有泉,自石中迸出,仅杯勺许,而群饮不竭,俗呼圣公泉。又当峰岭,在县北七十里,凿石为路,长五里,接永平寨,上有泉。又石径岭,在县西北,高峻多石,路通羊角水,接江西会昌县界。又白鹤岭,在县西十里,江广往来要路也。○南安岩,在县南八十里,形如狮子,中有二岩,南岩窈窕虚明,石室天成。东岩差隘,而石龛尤缜密,其中泉石种种奇胜,俗呼龙穿洞。又有十二峰,森立岩前,如拱如揖。又有绿水湖,亦在岩前。又南二十里有象洞,接潮州界,环抱纡回,号九十九洞,宋时尝于此置寨。   ○化龙溪在县治南。一名南安溪,源出县东,流经此,又南合群溪水,入广东程乡县界。又聚灵溪,在城东,源出灵洞山,由西门流入,绕城东出,合化龙溪。又鱼溪,在县北,源出当峰岭,南会禾丰溪,合径口小溪,又南入化龙溪,禾丰溪在县东北,源亦出当峰岭。又有千秋溪,源出梁野山,西流入化龙溪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有濠坑溪,出江西安远县,下流亦入化龙溪。○露溪,在县东北一里。一溪七湾,俗呼露溪七渡。引流而东,又北入长汀县界,曰大顺岭小溪,接七里河,入于鄞江。又顺明溪,出县西大岭下,西流至江西会昌县入大溪,大溪即贡水上源也。县境诸溪皆有滩石之险。   ○象洞寨县东南百里。其地与潮、惠接界,相传尝产象于此。宋政和中置寨,嘉熙中改为南尉司,元废。明初复置,改为巡司。又永平寨,在县北六十余里,地名帽,宋淳中置寨。明初改巡司。《图经》云:县西南又有悬绳巡司,以悬绳峰而名。正德间,群盗刘廷选啸聚于此,事平,因置巡司,设兵戍守。又三折溪寨,在县东五里,宋置。《志》云:寨旧在溪西,为汀、赣、梅三州界首,后梅州废,止隶汀、赣二州。绍兴初寇毁,因移寨于此。又有屯营庵,在县东何屯冈下,旧传五代时统军使何姓者尝屯驻于此,筑小城,周围二里许,故址犹存。   南安镇在县南。唐置镇,与武平俱属长汀县。五代时,王闽改置武平场,南安遂废。《志》云:南安、武平二镇相距盖二百二十里。○蟠龙冈隘,在县西南三十里,昔时群贼啸聚处也。其北有郑家坪隘,蹊径错杂,与广东大帽山接近,有挂坑嶂诸巢,窥伺为害,设军驻守。又水口隘,在县东南,又东即象洞寨也。县南曰钵盂隘,皆南近大帽山,为控御要地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又有处明隘,南近水口隘。县东有金鸡隘、大岭隘,东北为檀岭隘,北曰湖界隘,西曰空头隘,皆设险处,有民兵戍守。   清流县府东北二百十里。东北至归化县九十里,东南至连城县百三十五里,西至宁化县六十里。本长汀、宁化二县地。宋元符初,析置今县,以宁化之清流驿为县治,属汀州。绍定中废。元复置。旧有子城,相传宋绍兴间因寇乱筑,周一里有奇,后废。元末,邑人陈友定起义兵破群贼,因山南之险,垒石为城。明初复废,惟南门城址犹存。今编户五十六里。   ○龙山在县治南。山脉自西蜿蜓而东,至此群峰高耸,起伏如龙。元季陈友定于此垒城屯兵,名南寨山。其最高一峰,谓之南极,ヴ拔出,顶上时有白云,遥望如匹练。旁有铜锣山、塔山,皆山之支峰矣。又屏山在县治北,屹然突立,苍翠如屏,一名纱帽山。陈友定垒石屯兵,亦名南寨山。《志》云:县东三里有东华山,悬崖峭壁,前有斗台,高耸入云,登台则景物皆在目中。又笔山亦在县东,层峦叠嶂,回环二十里,中耸三峰,一峰尤高。县西又有西灵山,为县之右镇。   丰山县南百二十里。其顶如磨,常有云气覆之。宋淳熙间,有穷其巅者,积六日乃得至。其巅平坦如砥,可坐数千人,而四围峭绝,人迹难逮。○渔沧隔山,在县西南,峰峦峭绝。其南又有枫隔山,以山多枫木而名。   铁石山县东南九十里。山高多石,坚黑如铁。有矶曰铁石矶,洞曰铁石洞,洞口有九龙庙,庙前有九大滩,大滩之内,又有小滩,共十有八。凡舟行者,必祈于庙,又东南十里,即九龙滩矣。○玉华岭,在县东北六十里,上有玉华西洞,石峰拔地,苍翠横空,玲珑穿透,可容百余人。玉华洞之西曰石燕洞,东曰灵龟洞,皆有三穴,最深幽。又东隘岭,在县南一里,接横口村,悬崖绝壁,有一夫当关之险。正德中,县令林因武平寇乱,守此以扼其险。又崆峡岭,在县东,山势临水,中通一道,至岭绝高,陈友定为关于此。   向阳岭在县东。一名击阳岭。峻险壁立,直插霄汉。曰击阳,状其高也。又分水岭,在县东北四十里,相传陈友定尝屯兵于此。又县南十里有横溪岭,高五百丈,路通宁化县。《方域志》:县西至空头岭二十五里,南至百步岭十五里,北至草鞋岭六十五里,皆与宁化县接界。○灞涌岩,在县东北七里,飞泉怪石,茂林修竹,为一方之胜。又灵峰岩,在县南二十五里,中有洞穴。又七峰岩,在县南六十里,有七峰突峙,因名。   ○清溪在县城北。其上源即宁化县之大溪也。流经县西北高地岭,萦回五十里,澄清如练,南至县治西南,绕城环抱三折,经渔沧潭,下九龙滩入延平府永安县界。○半溪,在县北。源出高地岭,经县东北五里西南流,合于清溪。又嵩溪,在县北五十余里,自宁化县界流入,过玉华岭南合清溪,谓之嵩口。又有青溪,亦出宁化县界,流经高地岭,合于嵩溪,谓之青口。《志》云:县东又有芹溪,源出归化县。东南有罗口溪,出连城县,亦谓之连城溪。经县东六十里,今有芹口、罗口,即二水入清溪处也。又梦溪,在县东南九十里,合山涧诸水流入九龙滩口,溪中有潭,曰秋口潭,相传溪上林木蓊蔚,行者如在梦中,因名。又三港溪,在县西南五里。相连有三小港,源皆出宁化县,会流入于清溪。   九龙滩县东南百里。上六龙属本县,下三龙属永安县。九龙上下二十余里,每龙两崖石峡逼窄如关隘,仅可丈余,而石龙横截水中,高可数丈,乘舟下龙,如在高山坠于平地,舟子欲下,必倚铁石矶,人尽遵陆,空舟而行,雇土著篙师栏头,庶可无恙。以县境止有六龙,亦曰六龙滩。元季陈友定尝开凿之,以通汀州粮运。明成化十八年,县令张き募工凿去恶石,滩势稍杀,然险峻犹为七闽最。详见前永安县。○长空滩,在县东,怪石纵横,中有大黄石,尖耸险峭。谚云:黄石蒙头,十舵九愁。下有长空潭,水色澄澈。又渔沧潭,在县城东龙津桥南,三潭相属如贯珠,清绝明莹,深不可测。又黄柏洋,在县东五十里,宋文天祥尝引兵驻此。   ○铁石镇县东南九十里。正统六年,议者以梦溪里山势险阻,草寇不时出没,奏置巡司于铁石山下,以为警备。○金钱隘,在县西北,路通宁化。又牙虎隘,在县东,路通永安。其北曰炭山隘,路通永安县安砂镇。   九龙驿在县治南。元县尉厅故址。明洪武十一年,改为布政分司署,而置驿于县治东。成化十年,移分司于九龙驿,改置驿于此。又税课局,在龙津桥西北,明初置,正统初革。   连城县府东南百七十里。东北至延平府永安县二百五十里。本长汀县地。唐置莲城堡于此。宋绍兴三年,析置莲城县,属汀州。元至正六年,以讨平草贼罗天麟于此,因改莲为连,取去草之义云。宋绍兴中筑城,后圮。端平中,寇乱,复修,元末毁。明正德中,复筑城,以砖石。今城周二里有奇,编户三十三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