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384 页/共 479 页
晋安驿府治西肃清门内。元曰清源站。明洪武九年改置驿,并设递运所于其东,以驿兼领。《志》云:府治西南有清源驿,元置,寻废。又府南二十里塘市有元置晋江税务,明洪武六年,徙于城西南,更为税课局。正统初省。十二年,复置。嘉靖十六年废。又有河泊所,洪武十四年,置于城南门外。嘉靖间,移置城内。○浔羡场,在县东南六十里。产盐。元置管勾司,后改司令司。洪武初,改为场。二十五年,又改设盐课司。相近又有洲场,亦元置,明改。
洛阳桥府东北二十里,跨洛阳江上。一名万安桥,旧为万安渡,颇危险。宋庆历初,郡人陈宠始石作沉桥。皇五年,郡人王实等又倡为石桥,未就。会蔡襄守郡,慨然成之。累址于渊,立石为梁,酾水为四十七道,长三百六十丈,广丈有五尺。其后相继修葺,为往来通道。嘉靖三十七年,官军败倭于此。○石笋桥,在府西临漳门外,跨笋江上。宋皇初,创浮桥,名履坦。嘉间重修,改曰济民。元丰初修饰,曰通济。绍兴间,改作石桥。庆元中,又造二小石桥相续,以达临漳门。明宣德成化以后,屡经修治。嘉靖三十七八年,倭贼犯郡,往往啸聚于此。四十年,官兵断桥拒倭,久之复修筑。又顺济桥,在德济门外,宋嘉定四年建。一名新桥,元至元中及明成化七年以后,相继修筑,长百五十一丈,嘉靖三十八年,官兵御倭于此。又北为车桥,亦是时屡被焚劫处。
安平桥在府西南石井镇。宋绍兴中建,酾水为三百六十二道,长八百余丈。相近又有东洋桥,亦绍兴中建,酾水二百四十二道,长四百三十二丈。又苏埭桥,在府东南十里。宋绍兴二十四年,创建大桥四,计二十三间。又于田塍径道造小桥百十四间,以通泥淖难行处,长二千三百余丈。○凤屿盘光桥,在府东北二十里。旧为石路,潮至不可行。宋宝中,建桥百六十间,长四百余丈。又府东南七十里有陈坑桥,宋淳熙初建,酾水百四十道,路八千余丈。又普利大通桥,在府南三十余里,宋绍兴十二年建,凡百十间,长三百丈。又有玉澜桥,在府东南四十里,跨海港千余丈。已上诸桥,自宋以来,历代修筑。
法石寺府东五里。宋末,蒲寿康谋据郡降蒙古,少主至泉城北,不敢入城,驻跸于法石寺,即此。
南安县府西十五里。东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百七十里,西北至永春县百里。汉冶县地。三国吴置东安县,属建安郡。晋改曰晋安,属晋安郡。宋、齐因之。梁置南安郡为治。隋废郡,改县曰南安,初属泉州,后属建安郡。唐初置丰州于此。贞观初州废。圣历二年,为武荣州治,寻改泉州。开元中,州治晋江,县属焉。后因之。县无城,嘉靖中,备倭患,因石为城,复浚濠焉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编户四十八里。
○九日山县西南二里。奥衍明秀,溪流演漾,峰峦映发,称为名胜。邑人九日登高于此,因名。山之冈脉,接晋江县界,峰岩泉石,其得名者以数十计。又莲花山,在县西北三里。耸峙平原中,岭开八石,如莲花然。登其巅,可尽一邑溪山之胜。县东北又有九峰山,九峰突起,上有西华岩。○雄山,在县南。山势高大,诸峰皆出其下,故名。县西南又有乌石山,与晋江紫帽山对峙,岩石奇胜,俗亦谓之乌山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二十里有谷口山,峭拔森列,其中盘邃如谷。又南为五峰山,有石室灵泉之胜。
大安山县西北十七里。地势幽阻,上有栖真岩,岩穴中容数百人。下有泉,岁旱不竭。又大宇山,在县西北二十三里。一名鸡笄山,土肥泉甘,多产枣栗。下有翠屏峰、詹道岩诸胜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数里有高田岩,山最高,上有田数十亩。○英岌山,在县西五十里。山势盘踞数十里,中峰尖而势差伏,旁二峰两翼张,如鹰振翮。一名鹰山。下有英洋溪,俗曰英溪,与安溪县接界。相近者为九仰山,众山九面环仰此山,因名。又山,在县西六十里。秀锐峭拔,其形如,航海者常望此山为标准。又西二十里曰大帽山,广袤十余里,顶有巨石九层如帽,与同安县接界。
○海在县东南。《志》云:县三面距山,惟东南一隅切附海口。有石井巡司及氵浔、运河二澳头,为守御之处。
黄龙江在城南。亦曰黄龙溪源自永春、安溪二县,汇诸溪之水,一东南流,一东流,同达于县西双溪口。并流而东,至九日山下为金溪。又东绕县治南,为黄龙江。远近诸水皆流合焉,折而南,汇为┺江,即晋江上源也。○九溪,在县西南二十五里。有柏峰山,溪流出焉。逶迤而东,分为九派,汇为龙潭。下流至晋江县之安海镇,过安平桥入海。《志》云:县境诸水俱汇流入晋江县界,为瓷灶溪、葛洲溪,俱南注清洋陂,至烟浦埭入海。
寿溪县南三十里。有覆鼎山,溪源出焉。萦纡二十余里,溉田三千余亩。又桃林溪,在县西二十里,自安溪县流入界。留从效微时居此。下流俱入晋江县界。又洪濑溪,在县北,路出永春、德化二县,下流入于双溪。
○澳头镇在县西。有巡司,正统间置。又石井废巡司,在县西南下坊村,宋绍兴十四年置。北距州城六十里,南去石井镇十五里。元移置于晋江安海市。《会典》:石井巡司,旧系澳头,万历六年改。又连河巡司,在县南,洪武初置。二十年,徙同安之峰上,故址犹存。○都巡寨,在县城东潘山下,宋绍兴中置。东距郡城十里。元至顺间,徙于县西北卢溪桥,改卢溪巡司。明洪武二十年,徙于惠安县之獭窟屿。又塔口隘,在县西北,接永春县界。
康店驿县西南六十里。又汰口驿,在县北,有汰口山。两山并峙,溪流其间。宋时有僧建桥于此,曰汰口桥。以近卧龙山,亦名卧龙桥。寻置驿。《志》云:驿在刘店、郑山之间,盖道出尤溪,以避义江之险也,后废。
同安县府西南百三十里。西至漳州府百五十里,西北至漳州府长泰县百二十里。汉冶县地。晋析置同安县,属晋安郡。后废。唐为南安县地。贞观十九年,置大同场。五代唐天成四年,王闽置同安县,属泉州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编户四十八里。
○银城即今县。宋绍兴十五年创筑。外环以濠,十八年,城始就。二十五年,朱子为邑主簿,与监税曹沆备城西北,寇不能陷。其制东西广而南北隘,如银锭然,故曰银城。又城南溪有二石,状如鱼,色若铜鼓,亦名铜鱼城。庆元绍定间,相继修浚。元至正十四年,安溪山贼陷城。明年复修治。寻圮。明正统十四年,沙尤贼复陷城。景泰初,因旧址增修。嘉靖三十七年,因倭寇增筑。明年,积雨城坏,贼大至,官兵用木栅捍蔽御却之。后复屡经修葺。
○大轮山县城东一里。群峰自西北环列而来,如乘车张盖、跃马奔轮之状。西南一峰,屹然倚空,名罗汉峰。外又有尊者岩、苍翠岑诸胜。又东一里为九跃山,山形蜿蜒,如龙之跃者凡九,因名。又葫芦山,在城西北,平地特起,形若葫芦。旁又有四小山,俗呼五芦山。○三秀山,在县北十里。三峰秀出,一名仙人掌,为邑之北镇。又县北三十里有斗拱山,相近者曰吴淮山,皆高耸云汉。又大尖山,在县西北四十里,高数百丈,与安溪县接界。
北辰山县东二十五里。高耸若拱北辰,上有岩,岩侧有十二龙潭。又福船山,在县东四十里,高秀甲于群山,一名福泉,接南安县界。又大罗山,在县东北五十里,亦曰螺山。岩峦绵亘,亦与南安县接界。○莲花山,在县西三十里。峰峦耸拔,状若莲花,一名金冠山,亦名夫人山。又西三十里有三重山,复岭重冈,高耸千仞。其相接者曰文圃山,南滨大海,下多文士,因名。其山层峦叠嶂,深洞长谷,有龙池岩及云岳、云峰诸胜,与漳州府海澄县接界。又西里许曰夕阳山,以在西方最高,遥接落日而名。《志》云:县西五里有西山,形如五虎,俗亦名五虎山。
五通岭县东七十里。《志》云:宋幼主避蒙古兵至泉,闻蒲寿庚之乱,止郡城北法石寺,越城南下辇,今为下辇铺。自下辇过县东五都龙窟村,有三巨石连接水中,由此登舟。谓之御踏石。又至庄坂尾,是为五通岭,路旁二巨石夹峙,高四五丈,文信国题曰龙门。○洲屿,在县南四十里海中,以在丙方而名,周围二里余。稍东有白屿,周围四里许。县东西二溪之水合流经此,两屿又南经处屿入于海。又嘉禾屿,在县西南七十里海中。旧尝产嘉禾,因名。一名鹭屿,一名厦门,广袤五十余里。五峰并立,而无尽岩居其中,最高者曰洪济山。有岩岭洞石之胜,其最著者有云顶岩,亦曰留云洞。又有岭曰薛岭,前后居民旧凡千余家。
浯洲屿县东南大海中。抵岸陆行至县九十里,水行五十里。屿广袤五十余里,有山十数。最高者曰太武,状若兜鍪,隔海望之,若仙人倒地。又有海印岩、石门关诸胜,其地亦名五澳,实番人巢窟也。明初设浯屿水寨于此。嘉靖中,倭自浙江舟山南行泊浯屿,福建大震。旁又有大担屿、小担屿,周围皆数里。嘉靖二十七年,贼攻沙头岙,冲大担外屿,官军击却之。贼因流劫北茭、罗浮诸处。又有列屿,广二十里,上有大小山数十。其高者曰吴山、牧山、楼山、湖山,而吴山为最。牧山前有军营山,后有马寨,有草湖,昔尝置场牧马于此。○大登屿,在县东南海中。又南有小登屿,皆广六七里。其西有鼓浪屿及夹屿,旧皆有民居。洪武二十年,悉迁入内地。成化以后,渐复旧土。
○海县南八十里,与海澄县接界。旧《志》云:县三面距海,而金门、厦门尤为险要。今既设兵戍守,又于围头诸处分布营哨,相为应援,所以严门户之防也。其澳头若列屿、五通、刘五店、神泉诸处,亦为防御之要,而厦门港塔头澳其最著者。
东溪县城东。源出大罗山,东南流,有曾溪,出县东北三十里曾岭下流合焉。绕流至县城南,与西溪会。其西溪自安溪县流入县西北界,与竹山坑等水合,西折而南,经城西,又绕流至县南,与东溪合。东流五十里入于海。○溪,在县西三十里,出莲花峰,东南流。县南有小同溪,出南安县南界洪岩山流合焉,又南入海。又沙溪在县西北五十里,源出长泰县,流入境,有三重山水流合焉,下流入海。县东四十里又有莲溪,其地有鸿渐山,颇高秀,亦接南安县界,溪源出焉,合县境诸溪南折而东流入海。
洪前盐泉在县东东山浮洋中。海潮所不到,每风日晴明,辄有小泉自沙土中出,乡人取而淋之,可煎成盐。
○高浦镇在县南高浦村。有巡司。《志》云:本置于县西积仓坂尾,后移此。万历九年改为白礁巡司相近为塔头巡司,旧置于晋江县之石湖镇,后移此。又田浦巡司,在县东南浯洲屿,旧置于安溪县源口渡,后移此。又有官澳巡司,旧置于德化县东北之东西团,后徙于浯洲屿,改今名。又有峰上巡司,本置于南安县界之莲河,后亦移于浯洲屿。相近者为陈坑巡司,亦自晋江县石井镇移于浯洲屿。又南为列屿巡司,旧置于澳头,后亦移此。以上七巡司,《郡志》云俱洪武二十年改徙,各筑城为守御。又有溪巡司,在县西四十里,正统元年置。○石鼓寨,在县西南,《志》云:宋靖康间筑,以御山寇,故址尚存。又有爰汤、东山、后溪、大尾洲等寨,俱宋靖康绍兴中置,后皆废。
浯屿寨在县东南。水寨也。《志》云:洪武初,江夏侯周德兴置寨,与福州之烽火,兴化之南日为三寨。景泰间,复增漳州之铜山,福州之小埕,共为五寨。寨置于浯洲屿太武山下,实控泉州南境,外扼大、小担二屿之险,内绝海门、月港与贼接济之奸。成化中,或倡孤岛无援之说,移入厦门内港,仍曰浯屿寨。山岙崎岖,贼轻舟入浅,我大舟难以转舒,每失事机。旧浯屿弃而不守,番舶得据为窟穴。嘉靖四十二年,议复置于浯屿,增兵戍守。近《志》云:浯屿寨今移于晋江县之金钗山。○刘五店澳头寨,在县东。又东有牛岭等寨。《志》云:县西又有青崎山等寨,西南有下崎等寨。其属于官者十四,而民间自为戍守者不可胜计,皆倭患时置。又镇南关,在县南。旧为鸿店亭,后置关于此,为海滨扼要之地。
大轮驿在县治西。宋时为大同驿,在城东朝天门外,元移今所,更名同安。明洪武九年改今名。又深青驿,在县西五十里。宋名鱼孚驿,在安民铺侧,元移今所,更名深青,明因之。又浯洲场,在县东南。洪武二十五年,设盐课司。又河泊所,在县西南,亦洪武初置。○石菌铺,在县南海滨,为烽堠之所。嘉靖四十年,倭贼自漳州府长泰县突犯同安,乡兵袭击之,贼窜石菌海滨是也。其地与潘径、陈坑皆相近,有戍兵哨守。又王仓坪,在县东南。嘉靖中,倭贼自兴化府仙游县突趋同安,参将戚继光追至王仓坪,倭奔漳州即此。
惠安县府东北五十里。西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百余里。唐晋江县地。宋太平兴国六年,析置惠安县,属泉州。元因之。明嘉靖间,因倭寇始筑城浚濠。是后屡经葺治。今城周五里有奇,编户三十五里。
○螺山在县治北。形如螺髻。旧名罗峰,云罗隐尝寓此。县城南又有楼山,回拱县治,一名留山,亦曰城楼山。○大帽山,在县西北四十里,屹立千仞,雄峭盘郁,绝顶广百余丈,有泉泓然。其西南曰三髻山,绝顶拔起三峰如髻。有仙人桥,横跨两崖,崖甚深杳。又有灵湫,亦深广。《志》云:县北二十里有东平山,一名北山,群山连属,东有平原三四里,复起一峰,因名。又东南数里曰卧龙山,盘曲回复,中起一峰,如龙首之昂耸。又南曰龙盘山,山势蟠绕如龙,与螺山相峙。
九峰山县南二十五里。群峰争雄,其数有九。又城山在县西南三十余里,东连大海,西接长江,延袤如城。《志》云:县西数里有盘龙山,七峰耸起,盘曲重叠,因名。○锦田山,在县南四十里,下有腴田万顷。五代时,豪民黄氏居山下,亦曰黄田山。《志》云:县南有青山,山面大海。王闽将张困尝立寨于此,以御海寇。又县南滨海有鸭山。嘉靖中,倭攻惠安,不克引去。知县林咸击之于鸭山,伏发败死。今有鸭山埭。
昆仑山县东北三十里。势高耸,望之若祥云,南有伏虎岩,清泉石室,最为幽胜。又南为灵鹫山,一名乌石山。又五公山,在县东二十七里。相传萧梁时有五僧隐此。一名下江山,以南唐保大中,江盈家于山之东麓也。○松洋山,在县东南三十余里。高大甲于县境诸山,为一方巨镇。山北有洞,亦曰松洋洞,洞口仅容一人,中宽广容二三百人。宋元之季,民常避难于此。又灵瑞山,在县南三十里。横列县治之阳,若屏障然。中有孤峰特起,曰灵瑞岩。麓有龙泉,一名龙泉山。《志》云:山北十里有峰崎山。又北三里为辋川山,有居民数千家。
覆船山县西二十五里。以形似名。一名报劬山。唐陈嘏葬亲山下,因更名。有岩石诸胜。又南为鹳堂山,下瞰洛阳江。
獭窟山县南五十里大海中。宋开禧间,僧道询运石成桥七百七十间,直渡海门,约五里许。潮平则没,半落则通人行,至今籍其利,亦曰獭窟屿,有巡司。又大乍山,在县东南海中。山顶有洞,由小石门入丈余,折而右,转巨石如屏,可蔽内外,中容数百人。一人持戟守门,千百人攻之不可入。明初居人避倭乱于此,寇不能攻。嘉靖三十八年,倭寇犯郡,继而自祥芝、石湖、乌浔分道出海,参将王麟追败之于此。○净山,亦在县东南海中,一名尖山,圆净尖秀,下瞰东溟。上多怪石,如水啮射状。最高而峭拔者三峰,登之可以观日出。又? 剑?在净山东十里,北对黄崎山,南控大乍山,邑境诸山之东趋于海者,至此三山而止。《志》云:黄崎山在县东南三十里。三面环海,卤气吹荡,不生草木。宋时产铁矿,置炉煮炼于此。今废。亦名扬旗山,以远望势如立旗也。又有圭峰,在县东北四十里,与黄崎山对峙于海门。又东北海中有乐屿,旧有民居,明初迁于内地。○岱屿,在县南大海中,舟楫必经之地,常有戈船守此。详见前晋江县。
○海县东南两岸至海,皆四十五里。北自乐屿,南属岱屿,并海凡百余里,支海穿达,上接溪港,不可悉计。又东与兴化府莆田县接界。《邑志》:县西北跨山,东南皆际海。永乐间,岛夷为患,始筑沿海五城,曰崇武,曰獭窟,曰? В换破椋环逦玻晕琳稀=陨璞兀?
洛阳江县西三十里,与晋江县分界。县境山溪之水,多汇流于此而入海,亦曰洛阳港。《志》云:县西有沙溪,出三髻山,合西南诸溪,亦曰白岩溪,入洛阳江。○峰崎港,在县东五十里。县境驿坂诸溪,发源大帽以东等山,汇流入峰崎港以达海。又前林港,在县东南四十里。县南有金山等溪,发源九峰诸山,下流会群溪,东至东井埭,出前林港以入海。县东北四十里又有添崎港,其上流为证果、真如等溪,悉由此入海。
龙津溪在县城南。源出东平山,绕流经城西北数里之太白峰,即莲华山也。至龙津陂,绕县治前楼山之阴,又东达下谢溪,入王孙走马埭,汇辋川港接于海。辋川即峰崎港。《志》云:县城有上下水关,通莲花山下之水入龙津溪。西曰玉莲关,水门二。东曰龙津关,水门三。县境群溪以数十计,龙津溪则贯串城市间也。○马山埭,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马山下,埭以山名。《志》云:县南为马山埭,其上流为下曾、黄坑等溪,俱在县西二十余里,南流由埭以入海。又傅埭,在县东北,其上流为西充溪,汇东北诸溪水出傅埭以入海。《志》云:西充溪在县东北四十里。
○辋川镇县东北十里。阻山负海,民居繁密。嘉靖三十七年,县屡被倭患,因议城之。四十一年,城始就,周四里,与县城相犄角。又峰尾镇,在县东北四十余里。旧名沙格巡司,在县东四十里。洪武二十年,江夏侯周德兴改置于烽尾村,筑城为守。又? а菜荆谙囟闲 较拢久《笛菜荆唇癯缥?所也。后徙置于此,改今名。又黄崎巡司,在黄崎山下,本置于德化县东北清泰里,曰清泰巡司,后改徙于此。县南又有獭窟巡司,在獭窟山下,本南安县之芦溪巡司,后改徙焉。诸司皆有城,俱洪武二十年筑。又涂岭废巡司,在县北三十里涂岭山北,元元统二年置,洪武二十年废。故址犹存。
白水寨县北五十里白水铺南。一名陈同寨,其地甚峻,元末寇乱,乡人筑垒为寨。正统十三年,邻境盗起,复藉此控御,邑人呼为寨岭。又东坑寨,在县西北。《志》云:日曝岭距县三十五里。又西五里即东坑也,路入仙游,地亦险仄。元季兵乱,邑人避难于此,筑寨自卫,今与白水寨俱为北境保障。○虎窟寨,在县西南山谷中。崇山夹峙,狭径仅通。正统末,置寨以御沙汀之寇,遇乱辄为戍守处。又青山寨,在县东南四十余里,洪武二十一年置,隶崇武千户所。
锦田驿县治西南一里。旧名皇华驿,在城东。宋太平兴国中建。元元贞间迁今所,更名龙山驿,兼置龙山站。洪武八年改今名。又西为递运所,以驿兼领。又河泊所,在县东三十里辋川澳,洪武十六年设,后为海潮漂圮,正德中重设。又惠安场盐课司,在县东南三十八里。元设管勾司,寻为司令司。明洪武十五年,为转运分司署。二十五年,改置今司。辖广运等仓埕凡八所,属盐运分司。○琼田延寿桥,在县东五里,宋建,为梁百二十九间,长二里许。自元以来增修,为县南诸溪汇流处,东出辋川入海。
安溪县府西百五里。西南至漳州府二百三十里,西北至漳州府漳平县二百四十里,东北至永春县百里。唐南安县地。咸通五年,置小溪场。五代周显德二年,南唐置清溪县,属泉州。宋因之。宣和三年,改为安溪县。今城周三里有奇,编户十六里。
○清溪城即今县故小溪场也。南唐保大十三年,詹敦仁监场事,请于清源节度留从效曰:小溪西距漳汀,东滨溟海,地广二百余里。三峰玉峙,一水环通。黄龙内顾以腾骧,朱凤后翔而飞翥。土之所宜,桑麻谷粟。地之所产,獐麂禽鱼。民乐耕蚕。冶有银铁,税有竹林之征,险有溪山之固。地实富饶,足以置县。从之,名县曰清溪。宋曰安溪。旧无城。嘉靖三十九年,倭自仙游、永春突犯。四十一年,始议筑城。四十四年,城始完固。
○凤山县治北,县之主山也。以形似名。一名凤髻山,又名展旗山。治南曰黄龙山,与凤山对峙,一名南山,亦曰登高山。下有黄龙津,龙津桥跨其上,亦名龙津山。○黄山,在县南十五里。一名午山,亦曰南山,为邑中众山之宗。深林邃谷,饶笋蕨棱稻。山半有五峰岩,亦曰头陀岩。又南二十余里曰浪来山,谓山势如浪也。山半为阆苑岩,一名阆山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二十余里有龙塘山,岭曰龙门岭,石壁夹峙,旧有龙门驿,道出同安县。
翠屏山县北五十里。高出群峰之上,亦曰大尖山。其东为小尖山。又陈五郎山,在县北三十里。最高,晴明可以望海。又覆鼎山,在县北八十里,以形似名。北接永春县界。嘉靖二十六年,贼陈日晖据山阴,出没大为民患。寻讨平之。○后洋山,在县西北五十里,最高,下为平畴。一名大洋山。又西北六十余里有朝天山,以势若插天而名。上有天宁岩。又西北曰铁矿山,产铁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八十里有佛耳山。其山峭绝而高大,可耕可庐。一名佛天山。又西北二十里有石鼓山。其相接者曰石梯岭,巨石盘回,凡五十余级。
磨枪岭县西百里。山岭险,路通漳州府长泰县。《志》云:自岭而西南为银场,即龙溪县界也。又九龙峒,在县西北九十里。嘉靖二十六年,盗陈日晖据覆鼎山、大小尖、白叶坂、九龙诸峒为寇,出没泉、漳、汀之交,亘百数十里。官兵寻破之于白叶坂口,遂追擒之。白叶坂与九龙相近也。○古陵坡,在县东。正统十三年,邓茂七由德化、永春、安溪寇泉州,知府熊尚逆战于古陵坡,败死。或曰坡在南安县境内,近泉州城南。
○蓝溪在县治南。源出县西北九十里北岩诸山,东南流,合群山溪之水,至县西南五里澳下渡,始通小舟。又东至龙津桥而流益大,溪色深碧,故曰蓝溪。又东南流,入南安县界,至珠渊渡,达双溪口,为黄龙江之上源。《志》云:溪自县治西而东,下流接南安界。群滩错列,凡十余处,为行舟之阻。溪之别派,则一出县西九十里九峰山,逆流而东北入龙溪县之九龙江。一出县西北七十余里之同发山,逆流而西北入长泰县。
湖头溪在县治西北。源出覆鼎诸山,引而南,诸山溪水皆会焉。至县北三十余里,有马上滩、渊滩,当溪阻石数百丈,水从石罅中出。正统间,始凿石通舟楫。又有下湖溪,出铜钹山,即同发山也。又有龙潭溪,出县西北五十里天马诸山,合诸山水并流汇湖头溪,历数滩至县治西北,为吴浦渡,会于蓝溪。蓝溪盖众水之宗矣。
○源口渡镇县西北五十里。旧有巡司,后废。正统五年,复置渡,即龙潭溪渡处。○白叶坂寨,在县西北八十里。嘉靖二十六年,以山寇出没置。围以石城,拨军戍守。寨在崇山密林间,岚气最甚。寻废。又县境有东岭等隘十有一,俱正德以后置。《志》云:县西八十里有大深隘,弘治四年,贼温文盛立寨山上。正德十年,建为隘,路出漳平。又打鼓隘,在县西北五十里打鼓岭下。正德十六年建。嘉靖三年,贼新大总啸聚于此。又桃舟隘,在县西北百里,西通长泰,北接永春,盗贼往来之冲也。又县东南数里有故大寨,县北凤山之半有故县后寨,皆唐季遗址,后废。
永春县府西北百二十里。东北至兴化府仙游县百十里,西南至安溪县百里,西北至德化县五十里。本南安县地。唐长庆二年,析为桃林场。五代唐长兴四年,王闽置桃源县。晋天福初,闽又改为永春县,仍属泉州。县无城。嘉靖间,因倭寇筑城,周不及三里。今编户十四里。
○古桃林场城在县西门外三里。今名上场,在县前溪之南。城周不及二里,民聚居其中。溪之北曰上西门,为商贾贸易之所,路通尤溪、大田、龙岩、漳平诸处,颇称殷繁焉。
○大鹏山县城北。形如飞鹏垂翅,绝顶三峰,秀出云表。其旁重冈叠嶂,左为白马悬钟,右为云龙大羽,若鸟张翼下趋,平处结为县治,实县之主山也。县东南三里曰花石山。嘉靖二年,官兵拒贼于此。○双髻山,在县北十里。耸结二峰,若双髻。一名朋山,上有仙人池。又北数里曰高镇山,形势高耸,远出众峰之上,为一邑巨镇。又北为高岭山,亦高压众峰,其顶平旷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十余里有齐云山,高接霄汉。又有三贯山,三峰秀拔,势贯云表。
云居山县西二十里。卓立嵯峨,若趋若伏,云常居之。其东为东山,俗呼高峰寨。又周山在县西南二十里。形势雄壮,绵亘三十余里。又西南五里为达理山。峭拔苍翠,亦名笔架山,茂林清泉,六月如秋。○陈岩山,在县西二十六里。中峰尖耸,东西二峰屹立,谓之二台。昔有萧姓者开路于山左,通龙岩、尤溪二县。凭虚架石,下瞰深谷,过者股忄栗。峰回路转,如羊肠一线,几三四里,行者仄足而过。地名马跳石崖,刻字曰一夫关。下临石涧,俯视深箐蒙翳,但闻水声,即陈岩溪之上流也。石梁横其上,曰高骞桥,亦名马跳桥。自七都至六都,必逾此桥。而西又九十余里为县之一、三都,地渐入漳平界矣。与陈岩山相近者曰洪步山,长亘数里,高耸凌空,巍然独秀,若步武状。又鸡母岫山,在县西北六十里。嘉靖初,官兵败汀漳贼于此。山之东南十余里曰河涧山,盘回起伏,凡九十九峰,一名大池岩。相近又有矿山,产铁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二十余里曰高丽山,屹立如屏,绝顶有道场寨,可容万人。
蓬莱山县东北二十里。回环秀丽,胜若蓬莱。相对者曰锦绣山,亦高胜,本名鬼岫。宋光宗改今名。又天竺山,在县东北三十里,极高峻,接南安、仙游二县界。又东北有四台山,四面各有一山,乐山居中,亦曰五台。《志》云:乐山周围数十里,昔时尝闻山顶有音乐声,因名。○苦竹岭,在县东,接仙游县境。嘉靖四十一年,倭自仙游来犯,义兵拒却之于此。
○桃溪县治南。其源出县西北六十余里之雪山,山高峻,多积雪,接德化县界。水初名仙华,绕流而南出,经群山间,为陈岩、埔兜等溪。又东折为γ溪、磁灶等溪,至石鼓溪,始通舟楫。流经县治,为县前溪。复曲折流,为留湾溪。又东南出,历马甲、钟山、山门、南涧、滑石等滩,皆险崖激浪。至县东十五里之西涵滩,则桃溪咽喉也。宋开宝三年,令林滂以马甲诸滩险阻,凿之以通舟楫。自西涵而下,出南安县水江村,合于双溪,即晋江上源也。《志》云:溪自雪山下至西涵,出水江村,凡九十余里,舟楫通行。自石鼓至水江村,凡三十里,其众水之会于桃溪者,先后凡十四支。桃溪山,在县西北二十余里。旧《经》云:桃溪之水,盖以山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