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方舆纪要 - 第 380 页/共 479 页
桐冈岭在县东南十五里。上多梧桐,蜿蜒起伏,长数十里,一名黄泥,亦曰倒油,亦曰章坑岭。又岭,在县东北四十里。上有羊角崎,二峰玉立云表,俯视环邑诸山,如翠涛白浪。又三溪岭,在县北六十里。岭峻而远,路通将乐,下有潭,最深。○龙泉峰,在县东南十七里,脉自尤溪县界,分三陇蜿蜒而来,至此崛起三峰。又莲花三峰,在县东北二十余里,三峰叠耸,如莲花之峙。
豪峰岩县西五十里。岩石峭拔,其上平广,可容千余人。又罗岩,在县东三十余里。岩石陡绝,有罗岭通尤溪县界。又蕉皮岩,在县东南四十里。下有蕉皮洞,深广可一里,清泉怪石,树木荫翳,四时如春。○雨林洞,在县西南三十里,一名金盒洞,深广容千人。又七仙洞,在县东数里,洞有三,皆宽广,其一尤深,杳不可测。
○太史溪在县治南。七峰山之北,旧名大溪,亦谓之沙溪。宋李忠定以太史谪官居此,因名。《志》云:溪源出汀州府宁化县,历新岭入县界,回旋合溪傍小水,流七十里,抵大洲汇茂溪,衍迤澄旷,平流十里,所谓太史溪也。自茂溪宛折而南而东八十里,出沙溪口合西溪。又东四十里而至建宁府城,为往来通道。《图经》:太史溪中有洲,当县治南,一名大洲,亦曰长洲,一名蚪洲,以形若潜蚪出水也,旧长数百丈,溪水至此中分,有居民千余家,后洲渐落,犹长二三十丈,今不过萑苇之场耳。土人亦谓之金沙墩。溪之上流,险如龙门,至大洲稍平缓。《通志》:大溪发源汀之宁化、连城及漳之龙岩县界,至县境会为吉溪,引而东,亦谓之东溪,有梅溪及阳乡等十溪,皆流合焉。经县治东朝阳峰下,会北乡溪为一,绕而南,有洛溪及等十溪,俱流合焉。北乡溪盖即茂溪矣。
茂溪在县城东。出将乐县界,绕北乡寨,亦谓之北乡溪,又南流至此,入于太史溪,一名半溪,一名东溪。水盛时,可行小舟。《志》云:将乐县界又有涌溪,顺昌县界又有庇口溪、黄沙溪,又南为赤溪,县西北幼山下有幼溪,又北为杰溪,皆流合茂溪而入大溪。又有黄沙溪,在县西南,源出汀州府归化县,流入吉溪。○洛溪,在县东南,源出尤溪县。又有洛阳溪,亦出焉。皆西北流,合诸小溪水,流入大溪。县东北又有渔溪及溪,俱出南平县界,下流入于大溪。
百丈氵祭县东北三十里。悬流百丈,有玉溪水,出氵祭北玉山,下流经此,南入大溪。相近又有梅花氵祭,瀑流飞注岩石间,高数十丈,激沫如梅花。县西七十里又有莘口银河氵祭,亦飞流百丈,如银河下注,下有石桥,跨两山间。《志》云:县境以氵祭名者十余计,下流皆入大溪。○蕉峡滩,在县西南三十八里大溪中,最险,暴雨流浊,舟不可行。又黄石滩,在县西二十余里,一名黄龙滩,水底隐一巨石,横亘中流,轰涛掣浪,舟行者恒有覆溺之患。又大矶滩,在县东八里,又东为小矶滩,一名大姨、小姨滩。夹石激流,舟行艰险。县东十六里为雷霹雳滩,水流冲激,澎湃如雷。又有雷溅滩,在县东三十五里,俗呼螺纹滩,滩港纡回,若螺旋然。中流复有巨石横亘,舟行难于折旋。又牛穴滩,在县东五十余里,滩下石壁夹峙,潭汇其中,名渔溪潭。又东四里为佛子滩,一名囝仔滩,中流有巨石,状如蟾蜍,每遇暴涨,洄γ为害,因绘佛像于石上,篙师以为水侯。谚曰:水浸佛肩,不敢行船;水浸佛足,舟行宜速。又东至金沙滩而出沙溪口。《志》云:大溪上流之滩十有四,蕉峡、黄石为险。下流之滩三十,霹雳、雷溅、佛子为险也。
○北乡寨县北五十里。宋元丰三年建寨,元因之。明洪武八年,改为巡司。○洛阳口寨,在县东南二十里。宋元丰三年置寨、设巡司,又于寨前置洛阳口镇。元废。又崇安镇,在县东三里。《志》云:县东门外对岸有山洲,一名仙洲,一名崇安洲。溪旁三面皆阻水,唐崇安镇置于此。
七峰驿在县南郭内。又县东四十里有同爵驿,俱宋置,元因之。明初废。又钱监,在县北三里,亦宋置铸钱处。又县西有青云寨,正统中,乱贼邓茂七等旅拒处也。贼平寨废。○翔凤桥,在县治南。宋绍圣四年,初建浮桥,名平津。后徙废不一。明洪武二十九年重建,正统十三年,寇毁。景泰初,复建浮桥。正德三年,累石中流,凡十有三,构木为梁,以砖,复覆以屋,称为弘丽。又登瀛桥,在县治东,一山介二水间,所谓山洲也。宋李忠定更名仙洲。建浮桥,名曰登瀛。绍兴二十九年,郡守胡舜举累石覆亭,邑人呼胡公桥,后再经修废。永乐十六年,设舟以济,俗仍呼东门桥。
尤溪县府东南百五十里。东至福州府闽清县百七十里,南至泉州府德化县二百四十里,西南至漳州府龙岩县三百六十五里。晋延平县地。宋、齐时,为沙村县地。唐初为山峒地。开元二十八年,开置尤溪县,隶福州。五代晋开运二年,南唐取其地为制置镇,明年,改隶剑州。明弘治四年筑城,阻溪堑濠,周八里。嘉靖中,议者以城大难守,改筑新城,周不及二里。编户百有九里。
○伏狮山县治北。状如伏狮,为县镇山。又双髻山,在县北二十五里,两峰并峙,峭拔千仞,如剑倚天外,一名双峰山。《图经》:自双峰南陇,委蛇起伏行三十里,为贵人峰。峰回突耸,即伏狮山也。《志》云:双髻山北二十余里有莲花峰,上有天湖,水色绀碧,深不可量。○屏帷山,在县治西,自贵人峰旁出,环抱城西,如屏帷然。又仙山,在县西十里,山势峻绝,凌双峰之巅。有石穴吞吐云气,深不可测。
应仙山县东北三十里。山秀丽,登绝顶俯视群峰,旧名鸡心山。又九仙山,《志》云,在县西南四十里,一名蓬莱山,巍然秀拔,人迹罕到。又西南二十里曰金楼山,翠耸云中,状如楼阁。又鸬鹚山,在县南六十五里,其山三面壁立千仞。鸬鹚滩环其下,即尤溪水所经也。一径盘旋至山巅,如羊肠然。寇乱,乡人多避居于此。○仙灵山,在县南九十里。岩石奇胜,得名者凡数处。又龙门山,在县南七十里。高千余丈,顶有石穴,泉极清澈。
分枝岭县西南百七十里,与泉州府德化县接界。岭居二县间,上有大树,南北两枝分二县境。有关在其上,俗亦呼为大关岭。又马军岭,在县西南百余里。昔人尝屯兵御寇于此,因名。相近有铁山岭,产铁矿。《志》云:县城西南有小王岭,旧通泉、漳二府,岭道艰阻。邑人朱绂别开坦道,岭遂废。又白沙岭,在县西南六十里。岭高峻多白沙。又县西九十里有新岭,宋熙宁中,尝开新道于此。又枣岭在县西十里。萦回可五里,顶有瀑布悬流。○丹溪岭,在县北六十里。一名桃木岭,界南平县,萦回可十五里,自趾至巅凡三叠,皆数百丈,回视数十里,川原隐隐,沟塍棋布,有丹溪绕流其下。又戴公岭,在县西北六十里。岭道纡回,凡三十二折,其相近曰茶峰岭,岭下有百级岭。
赖岩县西三十五里。其上怪石万数,巨者如屋,绵亘可三里,宛然一洞府也。洞口缘梯而上,石室联属,皆有窦如户,其中流泉、石牖,可以聚居。宋绍熙初建。寇叶亮犯县,乡民匿其间,保全者千余人。又铜盘岩,在县西十余里,悬崖峻峭,竹树荫翳,鸟道萦纡,流泉溅沫如雨。岩下有潭,广可四五丈,乡人资以灌溉。县西南百二十里又有流溪岩,高百余丈,无草木,其崖石皆铁矿,凿之可冶。○凌霄洞,在县西五十里。山崖壁立,惟一窦可跻。宋绍兴三十年,寇乱,乡人赖以免难。
○尤溪在城东。有二源,一出泉州府德化县界,一出漳州府龙岩县界,会于县之西南而北流。县境诸山涧水支分缕注,有汤泉等二十溪,次第流汇焉。自城东益转而北,亦曰湖头溪,至县北七十里尤口涵,会于建溪。五代晋天福中,闽主曦与建州王延政相攻,遣兵屯尤口,将袭建州,为建州兵所败,即今尤溪口矣。溪中诸滩上流凡二十六,下流凡三十,栉比以达于尤口。
青印溪在县城南。溪中有青石如印,因名。源出县西九十里沙县接界之杉岭,迤逦而东,有山坑、王卫等凡十有一溪,次第流合焉。经县前入湖头溪,有潭,其水澄碧,深不可测,潭面东西阔十数丈,其上两崖相逼,俗以为虎可跳而过,名虎跳潭。
○高才坂镇县西百三十里。元置高才坂巡司,明因之。《志》云:县后崇岭上有牢城关,宋建炎二年,范汝为率其党入寇,邑人以此岭北接高原岭,南抵小村岭,沿山一带,易为寇径,因设关置寨以守之。既而贼党自沙县来犯,果欲从此突入,为土兵所败,小村岭近城东。
顺昌县府西百二十里。西至将乐县百里,东北至建宁府二百十里,西北至邵武府百八十里。本建安县地。唐贞观三年,析置将水场。嗣圣四年,于将水口置蠲科镇。景福二年,改为永顺场,寻升为顺昌县,属建州。南唐保大三年,改属剑州。宋以后因之。明正德初,始筑城,周四里有奇。编户五十八里。
○龙山县南三里。势若游龙,上有龙头岩,登山巅,可尽一邑之胜。其西南有大明山,孤峙峭立,日出则光先照,因名。其相属者曰金笼山,顶甚平旷。○凤山,在县西二十里。五峰叠翠,高数百仞。县西北二十三里有景灵山,与凤山对峙。山高耸,常有云雾蒙其上,左有耳殊岩,下有黄家洞。宋建炎间兵乱,邑人黄氏族数百指避其中。又高峰山,在县西南二十五里。其峰拔出群岭,下有交溪,溪源出西南四十里沙县界交槎岭,流与县西之瞿村小溪合,因名。下流入于顺阳溪。又西五里有宝山,亦峭拔。
超华山县西北六十里。周围甚广,接邵武府界,顶有泉,流分五涧。东出者曰横溪,北出者曰李坑溪,南出者曰石桥涧,俱入顺阳溪西北出者二,入邵武溪,山之幽旷处有田园居民数十家。中有岭,曰宝岭。又梅仙山,在县北七十里,接瓯宁县界。山巅平旷,广袤数里,相传山以梅福名。县北三十里,又有华阳山,三峰并列,山半有石门,高广数丈,中峰顶又有岩,曰仙水。○七台山,在县西七十八里。高峰峭壁,几至千丈,其相望者曰钵盂山。又山,在县西五十里,周二十里,巅有石洞,容数百人,中有泉,清澈可鉴。又寨山,在县南六十里,昔人尝立寨于此,因名。
徘徊岭县南十里。高五十丈,险峻鸟道,至岭头,路乃平坦,寻小溪而入,徘徊掩映,谓之洄村,四面皆绝壁,有石井,深不可测。一名亨龙岭,或云洄村,亦名回源洞。宋韩世忠讨贼帅范汝为于建州,汝为窜死于此。洄村溪之水,亦流入于顺阳溪。
○顺阳溪在县西北六十里顺阳乡。县以此名。源出建宁府建阳县界,东南流,至白芒,始通小舟。县西有沙溪,自邵武县流入;西北有密溪,自瓯宁县流入,俱合于顺阳溪。又有竹步等八溪,亦自瓯宁等境流汇焉。经县前与大溪合流,而东会于沙县之沙溪。
西南溪在县治西。即将乐县之大溪也。东流至此,有西溪流合焉。《志》云:西溪出邵武光泽县,萦流至县治西,亦谓之罐砧溪,合顺阳溪而会于大溪。西溪中有三滩,皆险峻。大溪中有五滩,三滩在上流,会西溪而东注,又有二滩会于沙溪。《志》云:自县治东至沙溪口,凡六十里。○石溪,在县南二十里。相近又有棋溪,皆出沙县界之桃源洞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诸溪皆流汇于大溪。
○仁寿镇县西北百二十里。宋为仁寿寨,元因之。明洪武初,改置巡司。又洪武九年,置仁寿税课局于此。十四年,并置河泊所。○石湖寨,在县西北三十里石湖岭相近。地势宽袤,可容千余家。南唐保大中,别将张彦成领兵置寨于此,故址犹存。
上洋口隘县东三十里。又东二十里曰下洋,又东三十里即王台驿也。《闻见录》:自上洋口而北出大历口吉阳里,即建宁府瓯宁县界。○源坑隘,在县南三十里,山溪盘结,至为险隘,南通沙县,西南达汀州之归化县。
双峰驿在县治西。宋置顺兴驿,明洪武初改今名。又富屯驿,在县西北六十里,洪武初建。《闻见录》:县西北四十里有万全桥,又西北二十里至富屯驿,又七十里至拿口驿,又西北八十里,即邵武府。自万全桥而北百四十里,达瓯宁之仁寿乡,又北接建阳县界。《通志》:万全桥一名仁济桥,元至顺中建,后圮。近时重建。○龙溪桥,在县南。其地左负山,右临涧,路转山坳,始与桥直。宋绍定二年,寇至,官军据桥为险,与寇战,寇败走。桥久废,今仍架木以通往来。
永安县府西南二百里。西至汀州府清流县百四十里,南至漳州府宁洋县百四十里。本沙县及尤溪县地。景泰三年,析沙县新岭以南、尤溪宝山以西地置县。弘治四年,筑城,周五里。编户六十五里。
○金星山在县城西。西北临溪,有石壁,岩如削。下为潭,燕水所汇也。《志》云:治东一里有东山,又有三台山,三峰并立。○大秀山,在县东北四十里,巍然秀拔于群山之上。又龙会山,在县东五十里,山极高峻,其巅群峰簇聚,如龙会然。
并榈山县北二十里。多产并榈木,峰峦岩岫,高下相属,其最著者为天柱、射垛诸峰,狮子、观音等岩,降仙、步云诸台,野云洞、铜盘涧及天池诸胜。李忠定目为小武夷。○斗山,在县东南三十里,一名天斗山。山高峻,自顶凹下,广可五里,状若斗然。山阴有风穴、洞,磴路,人迹罕至,绝顶有峰,曰合掌。
贡川山在县东北四十里。上有桃源洞、一线天诸胜。山峡斗绝,仅容趾陟,其巅田庐井井,故有桃源之目。正统间,邓茂七等作乱,败官军于沙县,据贡川为寨守之。茂七败死,其党邓伯孙复啸聚于此,官军自沙县进破其贡川、挂口、陈山诸寨,伯孙被擒,是也。陈山,见沙县。○石罗山,在县东万山中,突起七峰,次第排列,四面有洞,口狭而中广。《名胜志》云:山在斗山东南。
黄田岭县南六十里,接漳州府龙岩县界。县东百里又有铁山,岭产铁矿。又有新岭,在县东北八十里,即沙县分界处也。○黄杨岩,在县北六十里。与汀州府归化县接界,上多小黄杨,因名岩。后亦名万寿岩,又名鳞峰岩。四壁如削,周围可十里,卓出群山之上。上有三洞相联,幽深不测。正统九年寇乱,居人避此,寇不能攻。又北二里有翠云岩,亦名侍郎岩,峰峦甚胜。宋张驾、杨时、陈罐读书处也。亦接归化县界。又百丈岩,在县北五十里,高约百丈,周围三里,四面削壁,中有一径陡绝,其巅常冒云气,与并榈山隔溪相望。溪仅通舟,亦名桃源洞。又县东北二十七里有官寨岩,岩石峻绝,相传旧为官寨。《志》云:县西有曹岩洞,空旷可容千人。
○燕溪在县城西。二水分流,中隔一冈,宛如燕尾,因名。源有三:一西出汀州府宁化县境,过清流县,下九龙潭而东,谓之龙溪。一西南出连城县境,由吉山而东北流,又东至赖口,与龙溪合流,至城西南一里,谓之吉溪。一南出漳州府宁洋县境,由扫溪口而北,历张坡、车坂至县治西,合于吉溪,是为燕水。东北流,会梅溪以下数溪入沙县界,即沙溪上源矣。《志》云:梅溪亦曰大梅溪,出县东,自塔下而西,东北会于燕溪。
九龙潭在县西,即龙溪之滩也。曰长龙,曰安龙,曰伤龙,曰马龙,曰三悟龙,曰五白龙,曰兴龙,曰暮龙,曰下长龙,乃溪水最险处。未至长龙,有铁石矶。从清流县来者,必舣舟于此,厚缚竹叶,遮蔽船头,别募土人持篙前立。遇龙处,水之高低常数丈,舟从高坠下,钻入浪中,跃起,即有巨石当头,相去才尺许,土人以篙轻拄即转前滩,水既悬奔,又转折于乱石之间。两山夹峙,险隘阴翳,一瞬迟误,便为齑粉,天下之险无逾于此矣。内六龙属清流县。下此又历十一滩至沙县界。正统中,群贼结寨于此,曰九龙山贼。官军以计夺其寨,又败贼于县西高阳里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五十里有安沙,旧传聚沙成岸,水涨不崩,故曰安,或云出九龙至此始安也。县名永安以此。高忠宪公云:从延平至安沙一路小舟,仅可载两人。至九龙十八滩,每过一滩,舟皆猿挂而上,尽九龙,则陆行至汀州。
○安砂镇县西九十里。旧为浮流镇巡司,宋元五年,建为浮流寨。明改巡司。景泰三年,以浮流镇为县治,徙巡司于此,改今名。《邑城记》:县治旧为沙县之浮流口,当尤溪、将乐、清流,盗贼出没之冲。唐李肃御汀贼于此,力战而死处也。正统末,遭邓茂七之乱,始议置县。弘治中,城始就,阻溪负山,不事濠堑,称完固云。又湖口巡司,在县南六十里,接连城、龙岩二县界,正统五年置。
黄杨寨在县北黄杨岩下,旧名岩前寨。宋嘉定十七年,以其地险远,置寨守御。绍定四年,增兵戍守。元至元中,设巡司。明洪武初,改为黄杨寨巡司,十四年废。又龙口寨巡司,在县北,宋庆元四年,置寨,设军屯戍。元废。又大陶寨,亦在县北境,元至元中置,后废。旧皆在沙县境,后改今属。○莲花寨,在县东五里。山形如莲花,周围壁削,一小径可登,仅容侧足。宋元之季,乡人多避寇于此。明正统十三年,沙、尤寇发,乡民多赖以全济。
蜂口隘县南四十里。又南二十里曰林田隘,为路出宁洋县之要隘。由此而前,东西南三路俱可达宁洋,凡六十里而近。
大田县府西南四百里。东至尤溪县百七十里,东南至泉州府德化县二百里。本尤溪县地。明嘉靖十四年,议以地界延、漳、泉三府之交,深阻尝为盗薮,乃割尤溪之十四都,益以永安、漳平、德化诸县地置县。明年,筑城,周不及四里。编户四十里。
○双髻山在县城北。高耸圆秀,双峰并峙,为县主山。又北有五台山,五峰突起天表。其两峰尤为杰出,自下望之,缥缈入云,亦有双髻之称。麓有氵祭,曰龙源。悬流百仞,其下潴为龙潭。○大仙山,在县南,亦有双峰插天,如仙人角髻,立于云外,县之镇山也。《闻见录》:大田东南二十里有仙峰山,接泉州府德化县界,即此山矣。又雪山,在县东南百里,高千仞,延袤十余里,雪常凝其上,南接灵峰山,亦高胜。
银瓶山县东三十里。瓶亦作屏。旧于此闸办银课,其山兼产银铁。明初亦置银冶鼓铸,渐逋聚为盗。景泰后罢冶,惟铁冶尚存,奸民擅其利。相近有太素山,逶迤层累,冬多积雪,一望皓然。又东南有白鹤山,层峦叠嶂,高矗千仞,昂然如鹤立云霄。《志》云:县东有东屏山,苍峭壁立,方正如屏。山背有岭,接尤溪县界,后氵祭溪迤逦十五里,泉石甚佳,曰山后岭。○大富山,在县西六十里,接漳平县界。上有泉,一乡之田俱籍其灌溉。又大宝、小宝二山,在县西北五十里,接永安县界,产铁矿,最佳。
南台山县南二百余里。一名台阁山,山势高耸,上平如掌,有池不涸。相近有莲花崎山,安仁巡司置于此。又有天湖崎山,其巅有湖。又南为石笋崎山,顶有三五峰,卓立如笋也。旧俱属德化县,后改今属。
灵惠岩县东北九十里。岩壁峭拔,有洞可环坐千人。其泉曰圣泉,随饮随溢。旧名师姑岩,一名佛窟岩。山之阴即沙县界。又东岩亦在县东北,悬崖阻峭,惟一径可登。邓茂七之乱,乡人结寨于此以拒守。又郎官岩,在县东,正统间,官兵剿寇驻师于此。《志》云,尤溪令李文兖所驻,因名。县东北又有陈平岭,岭旧在永安县界,西去永安八十里。元末陈友定开此岭,路通尤溪,因名。又ㄡ岭,在县东南兴原,商旅往来处也。又南有柿臭岭,产铁矿。○龙门洞,在县东南,旧《志》:在尤溪县南六十里。峻绝万仞,四面无路,仅羊肠可通,一名滴水洞,中容二三百人。
○县前溪在县治南。源出德化县界,环绕北出,县境诸溪涧水悉流入焉。东北入尤溪县境,亦谓之大溪,即尤溪之上源也。○东溪,在县东北七十里。其初发处为觞溪,流经英果寨而西南出,会渡头溪。又渡头溪,源出县西北永安县境,东南流,二溪皆合小溪诸流以达大溪。
○英果寨县东七十里。宋元丰三年,置寨设巡司。元至元二十年,徙而西北,在今陈平岭相近。明洪武四年,复还旧址。本属尤溪,后改今属。又安仁巡司,在县南。正统中建,本属德化县,后改今属。○石牌隘,在县东南四十里,路通德化。又县南四十里有大绩隘,亦南出德化之径道。又桃源隘,在县西南百里有桃源店巡司,路接漳州府漳平县界。《志》云:旧有长安隘,在德化县西北二百里,路出漳平,今亦属县界。
附见:
延平卫在府治东。洪武元年置。○将乐守御千户所,在县治南,洪武四年置。又永安守御千户所,在县治东,景泰三年置。
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
读书中文网
钱建文 制作
读史方舆纪要
卷九十八
卷九十八
◎福建四
◇汀州府东至延平府五百二十里,东北至建宁府七百三十里,东南至漳州府六百三十里,南至广东潮州府六百六十里,西至江西赣州府五百里,西北至江西石城县百九十里,北至邵武府五百五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九百七十五里,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八百八十六里,至京师五千二百二十六里。